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近年来自治区42个项目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死因变动趋势,为决策机关调整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提供依据。方法:在项目县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对5岁以下儿童进行调查。结果:新生儿、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由1996年的39.8‰、49.8‰与60.3‰下降至2001年的25.6‰、31.6‰与35.0‰;死因顺位变化不大,仍以新生儿窒息、肺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为主。结论:今后应加强乡卫生院产科建设,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成功率,早期识别和治疗小儿肺炎;加强围产保健,降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是降低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重庆市2006-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主要死因别死亡率及死因构成变化趋势.方法 采用重庆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网收集的2006-2015年以人群为基础监测资料,计算并分析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其主要死因构成的变化.结果 2006-2015年重庆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分别由2006年的13.5‰、10.7‰和7.3‰下降至2015年的10.1‰、6.9‰和4.2‰.2015年重庆市5岁以下儿童前5位死因为先天性心脏病、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肺炎、溺水和出生窒息.2006-2015年重庆市5岁以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死亡构成比逐年上升,各主要死因别死亡率均逐年下降.结论 重庆市2006-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及主要死因别死亡率呈明显下降趋势;先天性心脏病死亡构成呈上升趋势,肺炎、出生窒息死亡构成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海东地区5岁以下儿童主要死亡原因,为降低死亡率提供对策和依据。方法:收集、统计海东地区2004年—2007年7岁以下儿童保健工作月报表,对儿童死亡原因、变化趋势、死亡地点进行分析。结果:海东地区儿童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4年新生儿、婴儿、1岁~4岁儿童死亡率分别为20.15‰、24.29‰、3.13‰,到2007年分别下降到15.24‰、17.93‰、1.37‰;肺炎、早产低出生体重、新生儿窒息、意外、颅内出血为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几位原因。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强化健康教育,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技术能力水平,是减少儿童死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制定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干预措施的认识:方法儿童死亡监测报表,个案卡死亡查漏资料分析。结果2007年崇州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2.8‰。婴儿、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9.04‰、6.02‰,表明年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结论以控制早期新生儿死亡为重点,提高对早产、出生窒息,新生儿窒息、意外死亡的认识,须加强宣传教育及防范。  相似文献   

5.
    
董素华 《安徽医学》2013,34(8):1233-1236
目的分析蚌埠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和死亡原因,探讨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干预措施。方法对2003~2011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报告卡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0.33‰,新生儿死亡率7.17‰,婴儿死亡率9.04‰,其中,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79.34%,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69.47%,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87.56%。2003年分别与2004年、2005年、2009年、2010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岁以下儿童死因排在前3位为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和肺炎。结论提高各级医疗保健机构专业人员对新生儿疾病的诊断和急救水平,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关键是降低婴儿死亡率,特别是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掌握玉溪市1998—2004年婴儿死亡监测情况。方法:对玉溪市1998—2004年婴儿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年来玉溪市婴儿死亡率下降显著,1998年为29.20‰,2004年15.05‰(P〈0.01)。肺炎在1998—2003年为第1位死因,出生窒息为第2位死因,早产和低出生体重为第3位死因;2004年前3位死因分别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结论:降低婴儿死亡率,关键要降低肺炎、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的死亡率,肺炎干预应多角度介入,重点突破,同时要提高新生儿窒息的抢救能力及对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预防,监护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7.
刘红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8):164-164
目的:根据甘肃省1996~2005年婴儿死亡的调查统计资料,对婴儿死亡率的变化及其主要死因进行统计分析,为确定妇幼保健工作的重点与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甘肃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方案,利用全省16个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点1996~2005年儿童死亡监测资料中婴儿死亡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近10年来全省婴儿死亡率下降明显,但农村婴儿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婴儿前3位死因顺位为肺炎、出生窒息、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其中肺炎、早产低出生体重死亡率下降明显,而出生窒息死亡率没有明显下降。婴儿死亡构成中,新生儿占77.32%,其中早期新生儿占85.40%。神经管畸形、其他先天异常等出生缺陷死因构成有所增加。结论:儿童保健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农村;应加强围产期、新生儿期保健,强化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培训和能力的提高,减少和降低出生窒息的发生和死亡:加强出生缺陷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掌握成都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变化趋势,及时调整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对策.方法 对2002~2006年成都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5年来成都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显著,2002年为18.61‰,2006年为13.44‰(χ2>=101.612,0.005).其中婴儿死亡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73.45%,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71.38%,而7d内新生儿死亡占新生儿死亡总数的78.48%.5年来出生窒息均为新生儿死亡的第1位原因.结论 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是降低7d内新生儿死亡,重点是降低出生窒息的死亡率.加强肺炎的标准病例管理,避免意外死亡的发生,提高对早产低体重儿的防治水平,提高先天性畸形的早期诊治水平均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并分析死亡原因,为政府部门对妇幼卫生工作干预、管理和卫生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2008-2012年宁波市鄞州区管辖的24个乡镇5岁以下儿童死亡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2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83‰,婴儿死亡率1.74‰,新生儿死亡率1.05‰;与2008年相比,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了1.88‰,婴儿死亡率下降了1.73‰,新生儿死亡率下降了2.01‰.5岁以下儿童死亡前5位死因顺序依次为:意外死亡、先天异常、早产/低体质量、出生窒息及肿瘤.结论 意外死亡、先天异常、早产/低体质量、出生窒息、肿瘤成为本地区影响儿童生存和发育的主要危险因素,这提示应加强对儿童意外伤害的防范、普及育儿学校的宣教、加强婚前医学检查、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导、提高产科质量、强化环境治理与保护,对能引起先天异常的各种因素及早干预,降低出生缺陷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1982年普通婴儿死亡率为29.00‰,校正婴儿死亡率为27.51‰,新生儿死亡率为19.33%。新生儿窒息、肺炎、早产为主要死因。婴儿死亡漏报率达52.78%。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生儿死亡原因及其特点,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新生儿50例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早产儿、感染、新生儿窒息、各种先天缺陷。结论:早产儿为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提高围生期保健,加强产前检查,产前诊断,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水平,加强危重新生儿监护、抢救措施,减少先天畸形儿的出生,有利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婴儿死亡原因及顺位。方法:通过现场调查对吉林省扶余县农村五个乡1989年1月~1992年6月间出生的活产婴儿6540人及该期间死亡婴儿188例死因及其构成进行回顾及前瞻研究。结果:婴儿死亡率为28.75%,婴儿死亡原因及顺位依次为出生窒息、肺炎、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先天异常和新生儿硬肿症。结论:影响当地婴儿死亡率的两个主要原因是出生窒息和肺炎。可见加强产前、产时及产后的监护,提高产科质量,加强肺炎的防治,是降低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婴儿死亡率的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236例围生儿死亡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住院分娩围生儿死亡情况,探讨引起围生儿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836例围生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中妊娠满28周至产后7d内死亡的围生儿逐一进行分类和统计学分析。结果围生儿死亡236例,病死率为26.71‰;男围生儿病死率(22.88‰)显著低于女围生儿病死率(30.63‰);农村围生儿病死率(41.79‰)显著高于城市围生儿病死率(4.97‰);初中及以下文化的产妇其围生儿病死率(28.38‰)显著高于高中及以上者(12.71‰);出生体质量<2500g的围生儿其病死率(134.88‰)显著高于出生体质量≥2500g者(13.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生儿死亡构成中死胎占71.19%,死产占17.79%,早期新生儿死亡占11.02%。围生儿前5位死因顺位是胎儿畸形89例(37.71%)、不明原因77例(32.63%)、宫内窘迫15例(6.36%)、脐带因素14例(5.93%)、胎盘因素12例(5.08%)。结论本地区围生儿病死率高,农村、低出生体质量者及产妇文化程度低者为甚;预防围生儿死亡形势严峻,重点在农村,主要干预措施是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加强婚前检查、围生期保健、产前筛查,预防畸形儿进入围生期,预防早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河南省三门峡市2004~2013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原因及发展趋势,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2004~2013年死亡的1295例5岁以下儿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2004年的11.81‰下降到2013年5.26‰,各年度儿童死亡率呈下降趋势。2004~2013年新生儿死亡数占婴儿死亡数的78.65%~65.96%,婴儿死亡数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90.82%~78.43%,1~4岁儿童死亡数占5岁以下儿童死亡数的9.20%~21.67%。结论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出生窒息和肺炎是导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巩固健全妇幼保健三级网络、加强围产期保健、提高产科技术水平、提高危重患者急救能力、普及妇幼保健知识等是降低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瑞安市2003~2009年围产儿死亡影响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围产儿出生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上报的围产儿资料及围产儿死亡资料,分析围产儿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围产儿平均死亡率为6.95‰。其中死胎、死产、早期新生儿死亡分别占68.12%、6.47%、25.41%,各年围产儿死亡率、死胎、死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早期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围产儿死亡原因中:死胎的前3位原因为先天畸形、脐带因素、死因不明;死产前3位原因为脐带因素、胎盘因素、胎儿窘迫;新生儿死亡前3位原因为早产和低体重儿、先天畸形、新生儿窒息。流动人口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本地围产儿死亡率;农村户籍、低学历者、产检次数少的孕产妇,其围产儿死亡率均高于城市户籍、高学历者、产检次数多的孕产妇。随孕周的增加与胎儿体重的增长,围产儿死亡率也降低。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工作,做好优生优育的宣教,减少出生缺陷,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以及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水平是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住院新生儿死亡原因的变化,以提高新生儿疾病的诊治水平,指导防治重点。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9月的229例住院死亡新生儿以死亡第一诊断为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住院新生儿死亡率为2.39%,男婴高于女婴,死亡的新生儿多数为生后7d内的早期新生儿,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死因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重度窒息、先天畸形、极早产儿、重症肺炎,产科相关因素为宫内感染、胎膜早破、不定期产检。结论:加强遗传咨询和针对性筛查,减少畸形的发生,定期产检,预防早产、窒息、感染,防止孕期及新生儿期并发症,有利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分析该院2007-201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为制订相应的干预措施,降低儿童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7-2015年在该院死亡的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7-2015年5岁以下儿童病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各年度病死率、男女病死率(1.90%和0.99%)、农村与非农村户籍病死率(3.44%和2.0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病死率最高(50.45%);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早产或低出生体质量、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先天性疾病和意外事故.结论 降低儿童病死率关键是加强围生期保健、加强孕前、孕期的各种检查,防止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重视各种因素对儿童健康的影响,重视意外伤害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向云 《中外医疗》2011,30(2):1-2
目的了解早产的原因及其对母儿的影响,探讨临床治疗的方法措施。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9月,我院分娩总数3315例,其中早产200例(早产组)。另随机选取同期我院住院分娩无产科并发症与合并症,年龄相仿,足月分娩的孕产妇20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本组早产孕产妇200例,分娩早产儿210例,包括10例双胎,早产儿死亡31例,早产儿病死率9.698%。同期对照组200例早产孕产妇,分娩产儿204例,围生儿死亡6例,足月围生儿病死率2.94%,经χ2检验P〈0.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200例早产中阴道自然分娩181例,占90.5%,剖宫产19例,占9.5%,分娩新生儿210例,发生新生儿窒息72例,新生儿窒息率19%。新生儿死亡31例,孕周越小,出生体重越低,新生儿窒息率及新生儿病死率越高。结论引起早产的主要原因尚不清楚,胎膜早破及双胎较常见,防治早产是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安徽省立医院新生儿科近4年住院早产儿死亡原因,为降低早产儿病死率提供防治措施。 方法 通过收集安徽省立医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新生儿科98例死亡早产儿的性别、出生方式、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死因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①近4年住院早产儿共2 794例,死亡98例,总病死率为3.51%(98/2 794);各年病死率分别为2013年4.36%(25/573)、2014年3.79%(24/633)、2015年3.48%(23/660)、2016年2.80%(26/928);早产儿总数呈渐增趋势,病死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各年间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不同胎龄间死亡早产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体重间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产儿出生胎龄越小、体重越低,病死率越高。③早产儿主要死因顺位前5位为肺透明膜病27.55%(27/98)、感染性疾病20.41%(20/98)、窒息14.29%(14/98)、先天性出生缺陷11.22%(11/98)、肺出血9.18%(9/98)。 结论 该院早产儿死亡主要原因与早产儿胎龄、体重以及肺透明膜病、感染性疾病、窒息、先天性出生缺陷、肺出血等并发症有密切关系;可通过加强产前筛查和围生期保健、提高早产儿窒息复苏抢救水平、加强早产儿呼吸道管理和感染的防控,从而降低早产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孕期疟原虫感染对妊娠结局及母儿的影响。方法选择孕期疟原虫感染248例(观察组)及正常孕妇216例(对照组)为调查对象。比较两组对象在妊娠结局、母体贫血、孕妇死亡、新生儿出生体重及新生儿窒息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流产、早产、死胎发生率及孕妇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引起妊娠贫血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引起中、重度贫血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低体重新生儿的出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但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的发生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孕期感染疟原虫可增加流产、早产、死胎、新生儿低出生体重的发生,同时加重妊娠贫血,增加孕妇病死率,但对新生儿窒息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