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寻找活性更好的类黄酮CDK s抑制剂。方法:利用M ann ich反应制备7个查尔酮类类黄酮。结果: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IR、1H-NMR、ESI-MS确证,并测定了化合物对CDK1的抑制活性以及对HCT116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论:其中有3个化合物对CDK1的抑制活性高于对照F lavop iridol,所有化合物对HCT116显示较强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核糖体小亚基蛋白S7(RPS7)对结肠癌细胞 HCT116迁移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3种基因型人结肠癌 HCT116细胞株(p53野生型,p53‐/‐,p21‐/‐)为研究对象,利用pCDNA3.1‐s7质粒对rps7基因进行过表达,rps7小分子干扰RNA对rps7基因进行沉默,实时定量PCR检测转染前后细胞rps7 mRNA的表达变化,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观察细胞迁移能力的改变。结果3种不同的 HCT116细胞株转染了pCDNA 3.1‐s7质粒后,rps7基因的表达均明显上调,且迁移能力均受到显著促进,增幅大小依次为 HCT116(p53‐/‐)> HCT116(WT)> HCT116(p21‐/‐);而转染了rps7 siRNA后,rps7基因的表达均明显下调,且迁移能力均受到显著抑制,减幅大小依次为HCT116(p53‐/‐)> HCT116(p21‐/‐)> HCT116(WT)。结论 RPS7对结肠癌细胞HCT116迁移运动的促进作用显著,且该作用与细胞内的P53水平有关,提示RPS7可能通过P53通路或者其他机制在结肠癌细胞H C T 116的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穿心莲内酯为先导物,合成了一系列结构为12-N-取代-14-脱氧穿心莲内酯的衍生物。初步评价了这些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出活性显著高于穿心莲内酯的化合物4d。对于高活性化合物4d,以人肝癌HepG2细胞为体外模型,小鼠H22和S180皮下移植性肿瘤为体内模型,进一步观察其药效,发现化合物4d在体外和体内均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通过Annexin V/PI双染分析检测出加药后HepG2细胞的凋亡率明显增加。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化合物4d能够使HepG2 细胞中p53和Bax表达增加,同时使Bcl-2表达减少。化合物4d具有显著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激活p53依赖性凋亡诱导途径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寻找具有更好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设计合成了一系列5-氨基-2-(苄基硫代)噻唑-4-甲酰胺衍生物。以2-氨基-2-氰基-乙酰胺为起始原料,合成了16个化合物DDO-5401~DDO-5416;目标化合物结构经IR、1H NMR和ESI-MS确证;采用MTT法对目标化合物进行5株肿瘤细胞(HCT116、HepG2、A549、MDA-MB-231、MCF-7)体外抗肿瘤活性测定。合成的化合物对肿瘤细胞尤其是A549细胞表现出了良好的抑制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表明,苯环上连有给电子基团的化合物抑制活性要好于连有吸电子基团的化合物。化合物DDO-5413的抑制活性最强,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和MCF-7抑制活性好于阳性对照药达沙替尼,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HCT116 p53-/-细胞△40P53在脱氧核糖核酸(DNA)损伤时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中的作用,明确△40P53与野生型P53的不同作用.方法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和免疫印迹法检测△40P53在DNA损伤后转录活性和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NA损伤后细胞周期停滞情况,乳酸脱氢酶(LDH)检测分析DNA损伤后细胞凋亡情况,分析△40P53的生物学功能.结果HCT116 p53+/+细胞中bax和p21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在甲烷磺酸甲酯(MMS)刺激时比无MMS刺激时高3~5倍,HCT116 p53-/-细胞中bax和p21基因的启动子活性在有无MMS刺激时无显著不同;免疫印迹表明有和无MMS刺激的细胞△40P53保持在较高水平,野生型P53经MMS刺激过度表达;LDH法检测50 μg/ml的MMS刺激后52.2%的HCT116 p53+/+细胞凋亡,而只有32.5%的HCT116 p53-/-细胞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MMS处理后88%的HCT116 p53-/-细胞进入G2/S期细胞,66%的HCT116 p53+/+细胞进入G2/S期细胞.结论 经MMS刺激的HCT116 p53-/-细胞的△40P53不能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在小檗碱的13位上引入不同取代基,探讨13-取代小檗碱衍生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构效关系,并对其抗肿瘤作用机制开展初步研究。方法以小檗碱为起始原料,13-烷基小檗碱(3a-3j)可经选择性还原后与脂肪醛反应而制备;13-取代苄基小檗碱(3k-3n)可经碱性条件下丙酮加成后与取代溴苄反应而制备。采用磺酰罗丹明B(SRB)法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化合物的肿瘤细胞活性及周期的影响。结果设计合成了14个目标化合物,其中7个为全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和高分辨质谱确证。所有目标物的抗肿瘤活性均强于小檗碱,其中3h对人肝癌HepG2细胞和白血病细胞HL60的IC50分别达到了0.08μg/mL和0.06μg/mL。初步构效关系研究表明:13位烷基取代衍生物活性明显优于13位苄基取代衍生物;13位烷基链长度适中时活性最好。初步作用机制显示:3h可将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使细胞增殖受阻,达到抗肿瘤效果。结论 13-取代小檗碱具有发展成为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探讨灵芝孢子油对于不同肿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差异,选取人肝癌细胞(HepG2)、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A549)、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为待检测肿瘤细胞株,采用MTT法进行细胞活力检测,Western blot法检测NF-κB信号通路激活程度,Caspase-3活性检测法检测Caspase-3酶活性来对灵芝孢子油的抗肿瘤活性机制进行初步探讨,并对3种肿瘤细胞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比较。经MTT细胞活力实验验证,发现灵芝孢子油对3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抑制强度依次为A549细胞、HepG2细胞、HCT116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灵芝孢子油能促进NF-κB通路的激活,3种肿瘤细胞比较下,A549细胞NF-κB信号通路激活程度最强,其次为HepG2细胞,对HCT116细胞作用最弱;Caspase-3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灵芝孢子油能激活Caspase-3依赖的凋亡相关途径,其中对A549细胞Caspase-3酶激活程度最强,对HepG2细胞作用较强,对HCT116细胞作用最弱。因此,本研究发现,灵芝孢子油对3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其抗肿瘤活性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激活NF-κB通路与Caspase-3凋亡途径加速肿瘤细胞凋亡坏死相关。3种肿瘤细胞生长抑制实验结果显示,灵芝孢子油对A549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最明显,其次为HepG2细胞,对HCT116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8.
目的 合成咪唑并[1,2-a]喹喔啉衍生物,并检测其体外抗乳腺癌活性研究。 方法 以2-氯甲基苯并咪唑和N-4-甲苯磺酰基-2-氨基碘苯为底物,通过微波辐射催化法合成咪唑并[1,2-a]喹喔啉衍生物。细胞划痕实验和MTT法测定合成的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结果 化合物c和e的半数抑制浓度均低于其他吡咯并[1,2-a]喹喔啉化合物。 结论 化合物c和e均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作为针对SKBR3和MCF-7细胞开发出耐受性好、毒副作用小的新型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53蛋白乳酸化修饰对结肠癌细胞增殖、转移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收集人结肠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经HE染色确认病理形态后,通过乳酸测定试剂盒检测组织与结肠癌细胞HCT116乳酸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组织乳酸化水平和p53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结肠癌组织中的乳酸化和p53蛋白定位,免疫共沉淀检测组织与HCT116细胞中p53蛋白的乳酸化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HCT116细胞中p53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在内源性乳酸介导HCT116细胞的p53蛋白乳酸化修饰以及乳酸抑制剂草氨酸钠抑制p53蛋白乳酸化修饰后,采用CCK-8法检测HCT116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法检测HCT116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人结肠癌组织中乳酸化水平和p53表达水平均高于癌旁组织,并且存在明显的p53蛋白乳酸化修饰。内源性乳酸介导HCT116细胞中p53蛋白乳酸化修饰后,在抑制p53入核的同时促进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结论:乳酸化p53蛋白通过抑制p53的入核促进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合成一系列含吲哚环的三级醇,进行抗肿瘤活性测试,考察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方法 (1)制备目标产物:吲哚,1,3-二羰基化合物和2,2,6,6-四甲基哌啶-1-氧自由基(TEMPO)一锅法合成吲哚3-位取代的三级醇;(2)抗癌活性筛选:用四唑盐比色法对制备的3-位取代的吲哚衍生物进行多种癌瘤细胞株的体外细胞毒活性试验。结果共合成14个化合物,通过对人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食管癌细胞系(109)、乳腺癌细胞(MCF)和胃癌肿瘤细胞(MGC)4种细胞系的测定,发现部分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肿瘤活性。其中吲哚衍生物5、6、7对SHSY5Y、109、MCF、MGC 4种肿瘤细胞抑制效果逐渐增强;吲哚衍生物中化合物15对109细胞的IC50达到8.42μmol·L-1。结论丙酰乙酸乙酯衍生7、6-氯及6-溴吲哚衍生物14和15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合成芹菜素甲醚化、二氟甲醚化及溴化衍生物,进行抗肝癌活性研究。方法:以芹菜素为原料,经硫酸二甲酯甲醚化、溴素溴化或一氯二氟甲烷二氟甲醚化,柱层析分离,合成芹菜素衍生物。MTT法测定氟尿嘧啶(5-FU)、芹菜素衍生物对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共得到6个化合物,结构经1H-NMR等进行了确证;MTT法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抑制HepG2细胞活性作用的IC50值是7.86±1.35μg/mL,与化疗药5-FU(7.18±0.85μg/mL)类似;化合物2~7的IC50值分别为2.62±0.32、0.65±0.12、3.21±0.43、4.36±0.51、4.13±0.46和1.96±0.29μg/mL;其中以化合物3的效价强度最大,是先导物芹菜素的12.09倍,化疗药5-FU的11.05倍。结论:芹菜素衍生物的抗肝癌活性较芹菜素更强,其中化合物3(6-8-二溴-7,4'-二甲氧基-5-羟基黄酮)是一个具有开发潜力的抗肝癌活性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香加皮中分离得到的5个C21甾体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作用并探讨其构效关系。方法:首次采用MTF法对香加皮中分离获得的C21甾体化合物1—5进行3种肿瘤细胞株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体外抗肿瘤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1C5012。9ng·L-1)、宫颈癌Hela细胞株(IC5d8.63ng·L-1)、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IC5018.5ng·L-1)均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他化合物细胞毒活性相对较弱。结论:化合物1(杠柳苷M)具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初步的构效关系显示C-3位的不同取代基团对香加皮中C21甾体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以鬼臼毒素(podophyllotoxin)、N-苄氧羰基甘氨酰-L-脯氨酸为原料,首次合成了10个新型鬼臼毒素衍生物(Ⅲa~Ⅲi、Ⅳ),目标化合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MS确认。采用MTT法测试化合物Ⅲa~Ⅲi和Ⅳ对HepG2、THP-1、HeLa、MCF-7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所有目标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Ⅲa对HepG2细胞的活性最突出,IC50达0.58 nmol/L。通过分子对接模拟技术进一步研究了化合物Ⅲa和FAPα酶的结合模式,Ⅲa可以与FAPα酶的多个位点产生相互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其抗肿瘤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合成以咪唑并杂环为母体的化合物,并评价抗乳腺癌活性。方法利用甲基N-杂环化合物与脂肪胺的有氧铜催化的 卤环化反应合成1a-1e、2a 和2b;通过sonogashira 偶联反应合成3a;使用suzuki 偶联反应合成3b;相应胺与1e 的Buchwald- Hartwig偶联分别得到4a-4c。通过MTT法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乳腺癌活性和肾毒性。通过Annexin V-FITC/PI试剂盒检测目 标化合物对乳腺癌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通过裸鼠异种移植模型评价2a的体内安全性和有效性:利用SPSS产生随机数字将 裸鼠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6只。治疗组腹腔注射2a的生理盐水溶液[10 mg/(kg·d)];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持续 14 d。实验结束时处死小鼠,取出肿瘤并测量,计算体积。结果通过活性筛选发现4个活性较好的化合物2a、4a、4b和4c。其中 2a 活性最好,IC50值是9.77±2.32 μmol/L,接近阳性对照药物顺铂(IC50=8.96±2.35 μmol/L),且肾毒性略小于顺铂(2a 的CC50为 10.79±0.87 μmol/L,顺铂的CC50为8.45±0.68 μmol/L)。2a促进乳腺癌细胞发生凋亡。2a在10 mg/(kg·d)的剂量下对小鼠体内 肿瘤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且未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合成了12个咪唑并杂环化合物,有3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发现4 个抗癌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化合物2a以浓度依赖的方式促进sk-br-3细胞凋亡,从而引起细胞死亡。2a在体内具有安全性和一 定的抗乳腺癌活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海洋放线菌Nocardiopsis sp.SCSIO 11492的抗肿瘤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ODS反相硅胶中压柱色谱、正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次级代谢产物;13 C NMR、1 H NMR、HSQC、1 H-1 HCOSY、HMBC等波谱技术并结合电喷雾电离质谱法鉴定结构;MTT法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 从海洋放线菌Nocardiopsis sp.SCSIO 11492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2′-脱氧腺苷(1)、2′-脱氧胸腺嘧啶核苷(2)、2′-脱氧尿苷(3)、尿嘧啶核苷(4)、1-棕榈酰-3-β-D-半乳糖甘油酯(5)、环(亮-缬)二肽(6)、环(缬-脯)二肽(7)、环(脯-脯)二肽(8).其中化合物5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白血病细胞RAW264.7显示出较好的生长抑制活性(IC50=10.9μmol/L),其他化合物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活性(IC50>20.0μmol/L).结论 以上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菌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5可能是该菌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蔓荆子黄素(vitexicarpin)对p53突变型人乳腺癌细胞Hs578T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观察vitexicarpin对Hs578T和p53野生型人乳腺癌细胞MCF-7中c-Myc、p2l、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及c-Myc蛋白高表达对vitexicarpin作用的影响.方法 在不同时间点(24、48和72 h)用MTT方法来检测不同浓度vitexicarpin(0、0.1、0.2、0.5、1.0 μmol/L)对细胞增殖的影响.用TUNEL方法在24 h时间点检测不同浓度vitexicarpin对细胞凋亡的影响.在vitexicarpin不同浓度作用下,检测Hs578T细胞中c-Myc、Bcl-2和p21三种蛋白的表达情况.在Hs578T和MCF-7细胞中瞬时转染c-Myc基因,用MTT方法检测c-Myc蛋白高表达对vitexicarpin抑制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 在vitexicarpin浓度>0.2μmol/L情况下,Hs578T及MCF-7细胞的增殖能力均受到明显抑制(IC50为0.25μmoVL和0.53μmol/L,72 h).TUNEL 实验显示vitexicarpin在0.1、0.2、0.5μmol/L作用浓度下TUNEL阳性细胞率分别为10.15%,27.33%和35.34%,而对照组为4.65%.Hs578T细胞中c-Myc和Bcl-2的表达与vitexicarpin的浓度呈反比,p21的表达与vitexicarpin的浓度呈正比.转染c-Myc基因及c-Myc蛋白高表达后,在Hs578T细胞中vitexicarpin对Bcl-2和p21的影响减弱.在vitexicarpin 0.5 μmol/L组72 h时比0 h时的吸光度(A)值增加了1.53倍,抑制细胞增殖的能力下降;相反地,但在MCF-7/c-Myc细胞中,同样条件下A值减少了48%.结论 vitexicarpin抑制p53突变型Hs578T细胞增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c-Myc蛋白,而对于MCF-7细胞则是通过其他机制.vitexicarpin对恶性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在不同细胞中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一株南海深海海洋沉积物来源放线菌SCSIO 11594分离出的5个天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的抗肿瘤活性研究.方法 将5个天然次级代谢产物命名为化合物1~5,通过CCK8细胞毒性试验检测化合物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及1株正常肝脏细胞HL-7702后的效果,通过Graphad prism软件测定其IC50,并与经典抗肿瘤药物顺铂对比.结果 顺铂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3.75~5.32μmol/L,化合物2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0.24~0.74μmol/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顺铂的10~20倍;化合物4作用于5株肿瘤细胞的IC50值范围0.28~6.93μmol/L,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是顺铂的1~10倍;化合物2和4作用于正常肝脏细胞HL-7702的IC50值分别为3.67μmol/L和12.47μmol/L,与作用于肿瘤细胞的IC50值相比,提示具有较好的抗肿瘤选择性.结论 放线菌SCSIO 11594分离出的次级代谢产物2和4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和选择性,具有潜在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筛选转化生长因子(TGF-β)信号通路Ⅰ型受体抑制剂,并探讨活性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方法 利用SMAD3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对靶向TGF-β信号通路Ⅰ型受体激活素受体样激酶(ALK)设计合成的170个化合物进行活性初筛;通过分子水平激酶活性分析评价初筛活性化合物对ALK4、ALK5或ALK7激酶的选择性抑制活性;采用EGFP-SMAD2荧光蛋白转核模型,对筛选结果进行确证;参照SB431542与ALK5分子对接情况,对活性化合物进行构效关系的分析.结果 初筛发现15个化合物对TGF-β引起的SMAD3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表达达到≥25%的抑制程度;在分子水平对ALK4、ALK5或ALK7也具有抑制活性,并表现出一定的选择性.其中,化合物63对ALK4和ALK7的IC50值分别为0.234和0.370μmol/L,对ALK5选择性较差,化合物64对ALK4、ALK5和ALK7的IC50值分别为10、6和85 nmol/L.这两个化合物在TGF-β1诱导EGFP-SMAD2核转位中同样表现出浓度依赖性抑制活性,IC50值分别为0.45和6.30μmol/L.MTT细胞增殖抑制实验表明,63和64在有效浓度下均无细胞毒性.构效关系分析表明,1,2,4-三芳基-1H-咪唑母核、1,3,5-三芳基-1H-吡唑母核、3,4-亚甲二氧基苯基、6-甲基-吡啶-2基和4-氨基羧基取代基团的化合物预计具有更好的活性.结论 筛选得到2个与阳性化合物SB431542活性相当的TGF-β信号通路Ⅰ型受体抑制剂,其中63对ALK4和ALK7具有选择性,64对ALK4、ALK5和ALK7均有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银杏内酯化合物对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方法:进行体外实验观察不同银杏内酯化合物对由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作用的影响。结果:不同银杏内酯化合物体对PAF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IC50在0.24~27.44μg/mL之间。结论:不同银杏内酯化合物体外对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esign and activity determination of small molecular inhibitors of integrin alphavbeta3 through structure-based virtual screening. METHODS: Based on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integrin ctv33 extracellular segment in complex with an ARG-GLY-ASP ligand, docking procedure against the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was performed on 3D database. Integrin alphavbeta3-mediated cell adhesion assay was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adhesion-inhibiting ability of the candidate compounds. Cell migration assay and capillary-structure-like formation inhibition assay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the compounds on integrin alphavbeta3. Analysis of molecular graphics was carried out to deduce a probable binding model of compound with integrin alphavbeta3. RESULTS: From the top 1000 compounds with the best DOCK energy score, 50 compounds were selected for biological assay based on chemical and drug-like diversity. Seven of 50 compounds showed notable inhibition activity on cell adhesion, and two with half-maximum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IC50) values less than 100 mol/L. The compound with best activity (1-37) showed high inhibitory activity in cell migration assay and capillary-structure-like formation inhibition assay. Molecular graphics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metal ion-dependent adhesion site (MIDAS) might be involved in the compound 1-37-mediated inhibition of ligand binding with integrin alphavbeta3. CONCLUSIONS: Through virtual screening combined with biological assay, a promising lead compound was discovered to inhibit integrin alphavbeta3, which embodies the rational drug design with computation aid and brings a new thought and approach to find novel inhibitors of integr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