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正民  黄强  刘臣海 《重庆医学》2015,(29):4156-415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高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1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可能导致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胰瘘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高胆红素、术中出血量、胰管内引流、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与胰瘘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术中出血量(>1 L)、胰腺质地(较软)及胰管直径(≤3 mm)是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术中出血量大于1 L、胰腺质地较软及胰管直径小于或等于3 mm是PD术后发生P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7月12月行PD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胰瘘组和未胰瘘组,生化瘘患者不计入胰瘘组,对可能引起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制定胰瘘的防治策略。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提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糖尿病为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12;OR=0.044)。结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是胰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胰腺质软、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术中根据术者经验采用合理的胰肠吻合,减少对胰腺不必要的牵拉,牢固缝合吻合口,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15/158),胰瘘相关死亡率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胰肠吻合口缝合方式是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OR=4.670)、胰腺质软(OR=6.035)、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OR=3.607)。结论:BMI>25、胰腺质软、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有效的术前评估、丰富的手术经验、采用合适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胰肠吻合口瘘患者与未发生胰肠吻合口瘘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胰肠吻合口瘘的患者与未发生胰肠吻合口瘘的患者在年龄(>65岁)、术前黄疸、胰腺质地柔软、术前贫血、术前低蛋白血症、胰管直径(<3 mm)、放置引流、腹腔感染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腺质地柔软、胰管直径<3 mm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腺质地柔软和胰管直径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吻合口瘘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对其防治,以有效降低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胰瘘引起的出血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与胰管直径、胰腺质地、假性动脉瘤、胰肠吻合口瘘及胆肠吻合口瘘等众多因素有关。预防和处理胰瘘出血是胰腺外科的难点,也是胰腺外科医师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出血的危险因素、防治策略现状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陈如松  明华  朱天正 《重庆医学》2012,41(8):805-807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9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45例患者中,发生胰瘘23例,发生率为15.9%。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P=0.000)、糖尿病(P=0.046)、残余胰腺质地(P=0.034)及胰肠吻合方式(P=0.039)为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超体质量或肥胖(BMI≥24kg/m2)较正常体质量(BMI<24kg/m2)患者胰瘘的发生率高(P=0.027)。结论 BMI≥24kg/m2、质软的胰腺、套入式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最大的手术之一,术后并发症高居不下,其中最凶险的并发症就是胰瘘引起的出血,死亡率高达80%。预防和处理胰瘘出血是胰腺外科的难点,也是胰腺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术后胰瘘出血的发生与胰管直径、胰腺质地、假性动脉瘤、胰肠吻合口瘘及胆肠吻合口瘘等众多因素有关。本文就目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出血的定义和分级、发生危险因素及预防和治疗策略现状和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121例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发生胰漏(实验组),未发生胰漏患者103例(对照组),两组进行单因素非条件和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直径、胰管支撑引流例数、应用生长抑素例数、胰腺质地、胰头癌例数及术前胆红素(≥171μmol/L)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发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胆红素(≥171 μmol/L)、胰腺质地、胰头癌及胰管支撑引流例数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相关(P<0.05).结论 术前胆红素(≥171 μmol/L)、胰腺质地、胰头癌及胰管支撑引流例数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结果 术后胰瘘发生率17%(6/34).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肠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选择胰肠捆绑式吻合,术中精细操作,是降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13年1-12月完成的1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临床资料,并对围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 19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A级胰瘘62例(31.6%),B级胰瘘53例(27.0%),C级胰瘘11例(5.6%),总体胰瘘发生率高达64.3%,有临床意义的胰瘘(即B、C级胰瘘)64例,占32.7%.经单变量及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胰管直径≤3 mm是总体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胰管直径≤3 mm和胰液内引流是有临床意义的胰瘘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 胰瘘仍然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主要并发症,胰管直径≤3 mm是胰瘘发生的主要独立风险因素,胰液引流至体外可以降低临床胰瘘的发病率并减轻胰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方法。方法通过检索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的相关文献并做一综述。结果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与高龄、术前高黄疸、血清白蛋白水平、是否合并糖尿病、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术中吻合方式的选择、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是否放置胰管支撑管引流以及引流方式等因素与术后胰瘘发生相关。通过药物、术前减黄、术前纠正营养状况及控制血糖水平、术中吻合方式的选择、术中放置胰管支撑管引流等措施,可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是一个整体过程,积极的围术期管理是预防术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杨斌  罗蒙  施维锦 《上海医学》2001,24(12):743-745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治疗成功的关键。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的58例患者分成两组:胰瘘组与无胰瘘组,分别对术前与术中发生的胰瘘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8例中,胰瘘发生率为29.0%(17/58例),总死亡率为13.8%(8/58例),胰兼死亡率为11.1%(2/17例),胰瘘都发生在术后第5天(1-20d),术前低白蛋白血症(<30g/L),壶腹部癌及术中未能置入内支撑管构成危险因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有效的腹腔引流,合并生长抑素的使用。结论:认识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作出相应处理,减少胰瘘的发生率,是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成功的关键。有效的腹腔引流及生长抑素的使用是治疗成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后胰瘘的高危因素及术前胰腺体部拟切除断面平扫期CT值(以下简称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发生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8例住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完整病历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胰体部CT值与胰瘘之间的相关性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其对PD术后胰瘘的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结果 408例患者共发生胰瘘123例(30.14%),单因素分析显示BMI、术前γ-谷氨酰转肽酶、胰管直径、胰体部CT值、手术时间、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是PD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不同胰瘘严重程度分级患者的胰体部CT值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瘘严重程度与胰体部CT值呈负相关.胰体部CT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结论 BMI≥25 kg/m2、胰管直径≤3 mm、胰体部CT值<40 Hu、胰腺质地软硬(术中判断)软为PD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胰体部CT值对PD术后胰瘘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可指导围手术期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安祥  胡伟明  陆慧敏   《四川医学》2018,39(5):550-555
摘要: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部位、原因,探讨相应的预防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2015年1月到2017年6月共220例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20例患者中发生术后出血18例(8.18%),包括早期出血3例,迟发性出血15例,治愈14例,死亡4例。单因素分析表明: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骨骼化清扫、术后胰瘘为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确定2个独立危险因素与出血有关:术前胆红素水平(OR=8.221),术后胰瘘(OR=8.01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术前胆红素≥171umol/L及术后胰瘘。因此,降低术前黄疸水平,早期发现并处理胰瘘能有效减少术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引起胰漏的可能性因素.方法 前瞻性地研究了2001~2009年所有的入住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的胰体尾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国际研究小组的胰瘘分类将临床胰瘘分为B级和C级.对胰漏可能有影响的因素,包括患者自身情况、肿瘤性质、手术等因素,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行胰体尾切除术患者共51例(中位年龄60岁,31~75岁),恶性23例,良性或癌前病变28例.发生胰漏17例(33.3%);另外3例胰周局部脓肿无法确诊胰漏.多因素分析说明,对胰腺断面的处理,手工缝合和吻合器的使用相比,前者更容易发生胰瘘(OR:41.2,95%CI:3.36~486;P=0.004).残余胰腺体积较大也是胰漏的危险因素之一(OR:7.28,95%CI:1.14~39.0;P=0.035).结论 胰体尾切除术后有效预防胰瘘的发生仍然是个难题.残留胰腺体积大小和断面缝合技术是胰瘘的危险因素.对胰瘘的预防措施需要不断地进行临床实践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胰瘘、心功能不全、腹腔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胆瘘、切口裂开等,但胰肠吻合口瘘是临床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死亡率高.我院自1994年 1月至 2002年 7月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32例,笔者对胰肠吻合术式与胰瘘发生的关系进行了单因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的原因及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胰瘘的原因、预防、治疗进行分析。结果胰瘘的发生与年龄、性别、胰腺质地,术前有无黄疸、贫血、低蛋白血症以及不同的胰肠吻合方式无相关性。而不同的手术组别(手术技巧等)与胰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恰当的围术期处理,娴熟的手术操作能够明显降低胰瘘的发生率,且胰、肠吻合方式的个体化处理是预防PD术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胰肠吻合方法的关系。方法:比较两种不同的胰腺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69例)与改良的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40例)术后胰瘘的发生情况,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组术后发生胰瘘6例(8.7%),其中4例经保守治疗后愈,1例再次手术引流,1例继发腹腔内大出血死亡;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组术后无胰瘘发生。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肠吻合方法有关,胰肠套入式单层吻合是一种安全、实用的胰肠吻合方法。传统的胰肠套入式双层吻合术后胰瘘的发生主要与双层吻合时胰腺及其被膜易被撕裂,吻合口两端组织血运不佳以及双层吻合之间存在的潜在间隙可使沿缝针(线)裂隙外渗的胰液在吻合层面间积聚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2012年9月间16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腹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60例患者中1例于手术当天因心源性休克死亡,予以除外,剩余159例腹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9.1%(78/159).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性别、胰腺质地、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白蛋白是腹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后白蛋白、术中出血量、胰腺质地是腹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P<0.05).结论:术后白蛋白低、术中出血量大、胰腺质地软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腹部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可降低腹部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