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治疗成功的关键。方法:胰、十二指肠切除的58例患者分成两组:胰瘘组与无胰瘘组,分别对术前与术中发生的胰瘘因素进行分析,比较。结果:58例中,胰瘘发生率为29.0%(17/58例),总死亡率为13.8%(8/58例),胰兼死亡率为11.1%(2/17例),胰瘘都发生在术后第5天(1-20d),术前低白蛋白血症(<30g/L),壶腹部癌及术中未能置入内支撑管构成危险因素,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有效的腹腔引流,合并生长抑素的使用。结论:认识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作出相应处理,减少胰瘘的发生率,是提高胰,十二指肠切除成功的关键。有效的腹腔引流及生长抑素的使用是治疗成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期间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有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后胰瘘发生率为9.5%(15/158),胰瘘相关死亡率1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胰腺质地、胰肠吻合口缝合方式是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25(OR=4.670)、胰腺质软(OR=6.035)、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OR=3.607)。结论:BMI>25、胰腺质软、吻合口采用丝线间断缝合预示着较高的胰瘘发生率。有效的术前评估、丰富的手术经验、采用合适的胰肠吻合方式是减少术后胰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易引起术后感染和出血,导致二次手术治疗甚至死亡,有效地减少胰瘘的发生可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因此,PD后胰瘘的防治历来受到外科医师的关注。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很多,如患者全身因素、手术相关因素、疾病相关因素,认识并了解胰瘘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对胰瘘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发生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甘美医院肝胆胰血管外科2014年1月至2017月12月行PD治疗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胰瘘组和未胰瘘组,生化瘘患者不计入胰瘘组,对可能引起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一步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寻找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结果制定胰瘘的防治策略。结果经单因素分析提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糖尿病为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12;OR=0.044)。结论胰腺质软、胰管细(<3 mm)是胰十二指肠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胰腺质软、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术中术后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包括术中根据术者经验采用合理的胰肠吻合,减少对胰腺不必要的牵拉,牢固缝合吻合口,控制血糖水平,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1999年5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45例患者中,发生胰瘘23例,发生率为15.9%。对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P=0.000)、糖尿病(P=0.046)、残余胰腺质地(P=0.034)及胰肠吻合方式(P=0.039)为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超体质量或肥胖(BMI≥24kg/m2)较正常体质量(BMI<24kg/m2)患者胰瘘的发生率高(P=0.027)。结论 BMI≥24kg/m2、质软的胰腺、套入式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72例患者均采用标准PD术式,重建顺序均为Child法。观察术后并发症和与胰瘘可能有关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水平、术前胆红素水平、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残余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术前是否合并糖尿病等9个因素。并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30例,总发生率为41.7%;病死率为4.2%,胰瘘发生率为11.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残余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3mm均为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和P〈0.05)。结论:胰腺质地软及胰管直径细小预示PD后胰瘘的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预后及预防效果.方法 整群选取该院门诊收治的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发生胰痿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收治时间在2012年4月―2015年5月,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有患者48例,一组患者接受治疗(观察组),另一组患者不接受治疗(对照组),分析可能导致胰痿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防措施.结果 患者的年龄与胰痿的发生无关(P>0.05);胰痿的发生与血清胆红素水平、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等因素有关(P<0.05);接受治疗后的胰痿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17%)、痿口愈合率(95.83%)、痿口愈合时间(11.12±2.33)d及住院时间(15.52±12.54)d明显优于未接受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很多,如手术因素、疾病相关因素等,通过采用药物治疗及术前、术中及术后干预措施,对胰痿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0年6月至2007年12月间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分析其术后发生的危险因素,选择有效的措施对危险因素进行预防.结果 术后胰瘘发生率17%(6/34).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胰肠吻合方式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选择胰肠捆绑式吻合,术中精细操作,是降低胰瘘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通过总结86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12例胰瘘的防治经验,提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消化道重建时的正确处理,以及围手术期的营养支持和生长抑素的应用是防治胰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高危险因素,为预防胰瘘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该院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218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可能导致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胰瘘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高胆红素、术中出血量、胰管内引流、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与胰瘘的发生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术中出血量(>1 L)、胰腺质地(较软)及胰管直径(≤3 mm)是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术中出血量大于1 L、胰腺质地较软及胰管直径小于或等于3 mm是PD术后发生PF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回顾性总结了5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经验,对影响胰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1临床资料本组收集1993年6月至2004年3月共5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男38例,女21例。年龄30~77岁,平均52.85岁。因主诉巩膜黄染,因尿黄住院者48例,上腹不适者11例。经B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tomy,PD)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3年2月~2003年12月完成的108例P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13.9%,胰瘘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胰瘘组(66.7%vs.20.4%P=0.001;33.3%VS7.5%P=0.012十二指肠肿瘤及手术时间长是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胰管引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是胰瘘的保护因素.结论胰瘘仍是目前PD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PD集中于有经验的外科医师进行,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胰管引流,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可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我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我国2002年6月—2012年6月期间公开发表的有关PD术后发生胰漏的危险因素的33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 年龄、性别、术前白蛋白、血红蛋白、手术时间及有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对PD术后胰漏的发生无相关性(P>0.05);术前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胆红素水平<171 μmol/L组(P<0.05),而术前进行减黄治疗无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胰管直径≥3 mm组胰漏发生率明显低于胰管直径<3 mm组(P<0.05);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组能明显降低胰漏的发生(P<0.05);术中出血量≥1 L组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出血量<1 L组(P<0.05);术后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组能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率(P<0.05);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组PD术后胰漏发生率明显高于既往无上腹部手术史组(P<0.05)。 结论 术前高胆红素血症、胰管直径细小、未放置胰管支撑物引流、术中出血量较多、术后未预防性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及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是胰漏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预防胰瘘的发生 ,我们从 1996年 5月至2 0 0 0年 11月 ,采用胰管 -空肠粘膜吻合 +套入的方法行胰十二指肠切除 15例 ,收到良好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15例 ,男 10例 ,女 5例 ,年龄 36~ 6 2岁 ,中位年龄 5 1岁 ,壶腹胰癌 7例 ,中、下段胆管癌 4例 ,胰头癌 3例 ,慢性胰腺炎 1例。1.2 手术方法及技术改进1.2 .1 胰腺的切除 :在肠系膜上静脉左侧胰腺预切线处的胰腺上下各缝一针 ,结扎防止出血 ,用锐刀直接切断胰腺组织 ,在切断过程中注意在胰腺断面中上 1/ 3交界偏后部位找到主胰管 ,向近端游离出 0 .5 cm。1.2… 相似文献
1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18例行PD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将发生感染的病人作为感染组(21例),未发生感染的病人作为对照组(97例),对两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术前、术中及术后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引起PD术后感染的细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因素分析示两组病人术后胰瘘、术后白蛋白、手术时间、术前胆红素、术后血红蛋白、围手术期输血、术后空腹血糖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手术后胰瘘、术后低蛋白血症、手术时间、术后高血糖为PD术后发生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PD术中应缩短手术时间,预防术后胰瘘、低蛋白血症和高血糖,以避免术后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 年1 月-2013 年12 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PD的350 例患者临床资料,选取13 个临床因素(年龄、性别、重要器官系统合并症、既往腹部手术史、血清白蛋白、血清总胆素、血清谷丙转氨酶、糖类抗原199、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病灶部位、病灶直径、主胰管直径),分析其与术后并发症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术后并发症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重要器官系统合并症、术中输血量、病灶部位
及主胰管直径是影响PD 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输血量、病灶部位及主胰管直径;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主胰管直径;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输血量、主胰管直径(P <0.05)。结论输血量、病灶部位及主胰管直径是影响PD 后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