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精神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尚无明确的认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强调早年的干扰经历对日后病发的影响,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在这一领域,动物模型的研究发展较快,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证据.本文对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小结,考察不同模型之间的联系并对其内在的生理机制加以分析.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1-01/2006-01期间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动物模型研究的文章,检索词“schizophrenia,neurodevelopment,animal mode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通过图书馆手工查阅相关精神分裂症方面的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机制相关的动物行为、神经生化和心理药理学的研究.②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综述性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38篇,排除5篇重复性研究,纳入33篇,其中4篇为综述性研究,其余为实验研究.资料综合: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是行为模型,主要包括前脉冲抑制、潜伏抑制以及颠倒学习3种.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动物模型包括早期海马损伤、隔离饲养和母婴分离3类,经过早期干预的动物成年后表现出前脉冲抑制缺失、潜伏抑制缺失、颠倒学习能力降低以及社会行为减少等行为,并出现对多巴胺兴奋剂的过度反应以及对多巴胺拮抗剂反应性的降低.上述障碍涉及不同脑区的损伤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失调,其中,海马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等的紊乱可能是主要影响机制.结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造成动物成年以后的行为异常和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海马腹侧区的结构以及功能障碍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精神疾病,目前对其病因尚无明确的认识。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假说强调早年的干扰经历对日后病发的影响,近年来受到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在这一领域,动物模型的研究发展较快,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证据。本文对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动物模型的研究进行小结,考察不同模型之间的联系并对其内在的生理机制加以分析。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1-01/2006-01期间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动物模型研究的文章,检索词“schizophrenia,neurodevelopment,animalmodel”,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通过图书馆手工查阅相关精神分裂症方面的资料。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精神分裂症神经发育机制相关的动物行为、神经生化和心理药理学的研究。②对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的综述性研究。排除重复性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符合上述要求的文献38篇,排除5篇重复性研究,纳入33篇,其中4篇为综述性研究,其余为实验研究。资料综合:精神分裂症动物模型研究的基础是行为模型,主要包括前脉冲抑制、潜伏抑制以及颠倒学习3种。精神分裂症的神经发育动物模型包括早期海马损伤、隔离饲养和母婴分离3类,经过早期干预的动物成年后表现出前脉冲抑制缺失、潜伏抑制缺失、颠倒学习能力降低以及社会行为减少等行为,并出现对多巴胺兴奋剂的过度反应以及对多巴胺拮抗剂反应性的降低。上述障碍涉及不同脑区的损伤和中枢神经递质的失调,其中,海马多巴胺能、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等的紊乱可能是主要影响机制。结论:神经发育早期干预手段可以造成动物成年以后的行为异常和多巴胺系统功能紊乱,海马腹侧区的结构以及功能障碍可能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性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多种其他症状的精神疾病.尽管抑郁症的发病率高、复发率高,然而至今其发病机制仍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抑郁症是遗传、心理、社会等因素综合作用而诱发.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抑郁症脑结构、功能以及功能连接问题已成为探讨抑郁症病因的热点,现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是1982年德同神经生物学家从猪脑中分离出来的小分子蛋白质,有促进突触生长、维持神经元生存的作用。抑郁障碍是以兴趣降低和快感缺乏为显著特征的情感性精神疾病,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化等社会因素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5.
产后抑郁症(Postnatal Depression, PPD)也称产褥期抑郁症,由Pitt于1968年首次提出,是指产后6周内(既往无精神障碍史)第1次发病,以情感持续低落为基本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可伴有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及躯体症状,是产妇常见的心理行为异常.可在3个月-6个月自行恢复,严重者也可持续1 a-2 a,有的甚至持续至幼儿上学前.  相似文献   

6.
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精神疾病,可引起情绪低落及认知功能受损等症状,抗抑郁治疗前后存在大脑功能和结构的不同改变.MRI有助于进一步确定MDD相关症状的神经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发现未治疗MDD患者前额叶、扣带回、楔前叶及海马等脑区的神经活动减低,默认模式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精神分裂症患者与双相障碍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全血细胞计数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差异.方法 选取急性期住院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和70例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同时选取77名健康志愿者纳入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BDNF水平和全血细胞计数,记录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和单核细胞数,并计算NLR、PLR和MLR.结果 双相障碍组患者PLR、MLR水平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BDNF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患者白细胞、单核细胞、NLR、MLR和PLR水平高于对照组,BDNF、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组患者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双相障碍组,单核细胞、NLR、PLR、MLR水平高于双相障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BDN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与中性粒细胞呈显著负相关(r=-0.223,P=0.047).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双相障碍患者存在炎症和神经营养缺陷,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液学炎症标志物、BDNF水平异常更明显,且精神分裂症患者BDNF与中性粒细胞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