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脊柱融合手术是脊柱疾病外科治疗的常用方法,尽管手术为很多患者解除了痛苦,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尤其是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因其可引起症状,影响预后,正成为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拟从ASD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治疗及预后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3.
目的:研究兔脊柱融合术后邻近椎间盘软骨终板组织结构和形态学改变。方法:54只体重相当的12月龄日本大耳兔随机等分为2组,一组为实验组,使用椎弓根螺钉和钢丝内固定的方法融合L 5/6节段,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仅做相同部位皮肤切口后缝合。分别于术后3、6、9mo每组取8只动物处死并取出L 2/3、L 4/5及L 6/7软骨终板进行HE染色及Markin评分。结果:融合术后3、6及9mo时实验组L 4/5、L 6/7(邻近节段)软骨终板Mankin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L 4/5(融合平面以上邻近节段)与L 6/7(融合平面以下邻近节段)软骨终板Mankin评分6、9mo时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软骨终板较未融合固定者易发生退变,并且融合平面以上邻近节段较融合平面以下邻近节段更易发生退变。 相似文献
4.
腰椎后路融合术后邻近节段早期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邻近节段影像学指标的测量,探讨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发展情况.方法:随访组为本院脊柱中心2004年~2007年间21位行腰椎后路融合术的患者,对照组A为本院门诊行腹部CT扫描的患者,对照组B为本院门诊行腰椎侧位片的患者.随访组患者术后无邻近节段病(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亦无渐进的神经症状.测量患者邻近节段黄韧带厚度、小关节间隙宽度、侧隐窝宽度、小关节极性、椎板角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和对照组相比,随访组部分节段黄韧带明显增厚(P<0.05),但尚未达到黄韧带肥厚的诊断标准.小关节极性:部分节段随访组大于对照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小关节间隙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椎板角:和对照组相比数据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侧隐窝宽度: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术后,由于力学分布的变化,邻近节段出现渐进式的改变,这些改变包括韧带增生,小关节退变等.连续、动态地观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黄韧带的厚度、小关节极性等数据,可为评估邻近节段退变的进展和防治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后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因素与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6年6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83例,观察ASD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否、融合位置、融合范围及是否"悬浮固定"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4~127个月,平均104.7个月。共有24例(28.9%)患者出现ASD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8例发生于融合节段近端,6例发生于远端。术前存在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以及高位腰椎(固定的最近端椎体为L1~L3)融合均为术后ASD出现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融合范围以及是否行"悬浮固定"对ASD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出现ASD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伤残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的改善率均优于出现ASD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状态、融合部位与术后ASD发生率存在一定相关性,ASD对腰椎融合术的远期预后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与分析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的退行性变,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脊柱融合内固定这种手术方法。方法该研究选择80例接受脊柱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在手术结束后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结果随访4年后发现这些患者当中有3例出现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其发生率为3.75%。随访5年后发现这些患者当中出现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增加为13例,其发生率为16.25%。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在接受脊柱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之后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发生也会随之不断增多,情况也会更加严重,同时邻近节段退行性变在头侧的发生率与尾侧相比明显比较高。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融合方法、融合节段的数量、融合内固定的方法、患者的性别以及年龄。现如今对这种情况进行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在未来对邻近节段退行性变进行治疗的一个方向是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年龄因素对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7月—2016年9月因腰椎退行性变行腰椎融合手术患者78例,门诊随访2年,分为65岁以下的年轻组以及65岁以上的老年组。比较两组的脊柱稳定性参数以及术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术前及术后的腰椎前凸角和脊柱矢状位平衡分别与年轻组术前及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老年组术前和术后骨盆倾斜角以及骨盆入射角分别与年轻组术前及术后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及术后两组骶骨倾斜角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年轻组术后2年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为16.67%,老年组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为38.89%,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随着年龄增加脊柱融合术后脊柱以及骨盆矢状位的稳定性逐渐减弱,老年患者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相似文献
8.
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病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有关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病变的文献进行回顾,提示其病理变化以小关节肥大增生、椎管狭窄最为多见;融合术后病变部位以上方相邻节段多见,而加行内固定术后,下文相邻节段发生率增高。病变原因主要是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所受压力增加及节段运动模式改变而致退变。诊断依靠临床表现为X线检查。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行手术治疗,术式以减压、融合为主。 相似文献
9.
10.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接受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否、融合位置、融合范围、性别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同时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符合标准的病例共147例,随访时间30±10个月(18~84个月),其中20例(13.6%)患者发生了邻近节段退变,而且都发生在头侧邻近节段.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出现ASD的机率将会显著增加(χ2=6.272,P=0.012).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存在退变是术后出现ASD的危险因素(P=0.046),而性别、年龄、融合位置及融合范围不是A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邻近节段发生ASD的机率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Zhao Yanbin Sun Yu Zhou Feifei Wang Shaobo Zhang Fengshan Pan Shengfa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4,127(22):3867-3870
Background Adjacent segment disease (ASD) is common after cervical fusion.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isk factors for ASD on X-ray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Methods Patients included in this study had received revision surgeries after developing symptomatic ASD following anterior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 control group that had not developed ASD was matched 1:1 by follow-up time and fusion segments.Plate-to-disc distances (PDDs),developmental cervical canal stenosis on X-ray,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 grading,and cervical disc bulge impingements on preoperative MRI were measured and compared between the AS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Results Thirty-four patients with complete radiographic data were included in the ASD group.The causative segments of ASD included nine cases of C3-4,18 cases of C4-5,three cases of C5-6,and four cases of C6-7.The ASD occurred at the upper adjacent segments in 26 patients and at the lower adjacent segments in eight patients.PDD distribution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AS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Developmental cervical canal stenosis was a risk factor for ASD,with an odd ratio value of 2.88.Preoperative cervical disc degenerations on MRI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AS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In the upper-level ASD group,the disc bulge impingement was (19.7±9.7)%,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of (11.8±4.8)%.Conclusions ASD was more likely to develop above the index level of fusion.Developmental cervical canal stenosis and greater disc bulge impingement may be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SD.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病变(ASDis)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相关性,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3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脊柱外科因腰椎融合术后ASDis行翻修手术的患者为ASDis组,匹配同期行腰椎融合手术且经过相同时间随访未发生明显ASDis的患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末次随访时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差异,前者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后者包括胸椎后凸角(TK)、矢状位躯干偏移(SVA)、腰椎前凸角(LL)、手术节段腰椎前凸角(s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等。结果 共纳入ASDis组患者25例,对照组患者5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BMI、随访时间及初次手术病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SDis组患者LL、sLL、SS均小于对照组(36.00°±5.44°vs 43.88°±10.62°,17.80°±5.79°vs 27.62°±6.74°,27.50°±5.30°vs 31.06°±7.48°,P均<0.05),PT大于对照组(26.12°±8.24°vs 18.80°±7.67°,P<0.01),两组间TK和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SDis组中SVA>50 mm、PI与LL的差值(PI-LL)≥10°及sLL占LL比例(RL)<60%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18/25 vs 21/50、16/25 vs 11/50、21/25 vs 17/50,P均<0.05)。结论 腰椎融合术后矢状位失衡与ASDis的发生密切相关,手术节段前凸恢复不良导致邻近节段腰椎代偿性后凸可能是引起腰椎融合术后ASDi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腰椎融合手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式,而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SP)严重影响着腰椎融合术的手术效果,部分患者甚至需要二次手术治疗。研究表明,年龄、术前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矢状面平衡等个体因素以及融合节段长度、手术方式等手术操作因素都影响着ASP的发生,同时,微创及非融合手术在治疗ASP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就ASP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治疗伴邻近节段退变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并与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手术(PLIF)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5年2月伴邻近节段退变的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75例,其中采用Dynesys结合后路椎板减压治疗39例(Dynesys组),采用PLIF治疗36例(PLIF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拍摄腰椎正侧位及前屈后伸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末次随访时进行椎间盘退变UCLA分级评价,并与术前分级进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但两组末次随访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升高,且末次随访时PLIF组均大于Dynesy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均下降,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按照UCLA分级,Dynesys组39个节段中有4个节段较术前退变加重,PLIF组36个节段中有13个节段较术前退变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1例出现症状性退变。结论Dynesys是目前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选择的一种有效的非融合性内固定技术,虽然对于已存在的邻近节段退变,远期仍有出现症状性邻椎病的可能性,但是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基础上,Dynesys仍然是临床疗效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PTE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 ,ASD)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某院2012年8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22例因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ASD而行PT ED的患者,比较分析22例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3、6、9个月的腰腿痛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以及术后9个月Macanb评分。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9~18个月,平均14.4月。术后VAS评分以及ODI与术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MacNab标准,术后9个月随访时优者10例,良者9例,可者2例,差者1例,优良率81.8%(19/22)。结论 PTED治疗腰椎融合术后症状性ASD短期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椎融合术对颈椎邻近节段矢状位活动度的影响.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颈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患者28例,收集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评价植骨融合率、融合节段近端、远端节段矢状位活动度、下颈椎整体矢状位活动度.结果 患者术后平均随访(6.3±1.6)年,X线评价融合节段融合率为100%,对融合节段上、下邻近节段矢状位活动度术前与随访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而下颈椎矢状位总体活动度明显下降,单节段融合术前(46.8±13.4)°,随访时(36.8±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42,P=0.007),活动度平均减少16.8%;而双节段融合术前48.6°±14.6°,随访时(39.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4,P<0.01),活动度平均减少35.6%.结论 颈椎融合手术仍是颈椎结构重建的良好方法,短节段融合术并没有增加邻近节段的屈伸活动度,而对下颈椎整体屈伸活动度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