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22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经知情同意后按治疗方法分为HBO联合亚低温组(联合组,88例)、亚低温治疗组(亚低温组,60例)和HBO治疗组(HBO组,74例),以发病后1~11d为亚低温治疗时间,联合组与HB0组同时辅助HBO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3个月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GOS)及6个月后远期生活质量评估量表评分(KPS)比较.结果 亚低温组肺部感染发生率(41.7%)和肾功能损害发生率(25.0%)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显效率(64.8%)和总有效率(93.2%)与其他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后,联合组GCS与GOS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或P<0.01).6个月后联合组KPS也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或P<0.01).结论 HBO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度颅脑外伤,能明显降低重度颅脑外伤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动态观察亚低温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的影响,探讨亚低温在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12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亚低温组和常规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持续3~5 d.所有患者于入院6 h内,入院后第2,3,4,5,6天动态检测血清S-100B蛋白浓度.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GOS评估.结果 亚低温组和常规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亚低温能够改善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结论 早期应用亚低温能显著降低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B蛋白浓度,保护神经功能,改善预后,其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亚低温能减轻S-100B蛋白介导的损伤性脑细胞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祁敏  陈莉  郭玮瑜 《武警医学》2001,12(11):684-685
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亚低温(30~35℃)能显著减轻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障碍和脑病理形态损害,保护血脑屏障,从而明显降低重型颅脑伤的死亡率,改善预后[1]?我科从1998年10月~1999年10月共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6例,随机分2组进行治疗护理观察比较,该研究发现亚低温配合常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例选择和分组 46例重型颅脑损伤(GCS≤7分)患者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6~78岁;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2例,其中脑挫裂伤14例,颅内血肿8例;对照组24例,其中脑挫裂伤12例,颅内血肿12例?1.2 治疗方法 亚低温治疗方法:降温前3…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疗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亚低温冬眠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3例)和常温组(32例)。亚低温组入院后1~5 h内行亚低温冬眠治疗,输液泵持续静脉点滴冬眠合剂,肛温控制在32~35℃,亚低温冬眠治疗3~7 d,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电解质、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除未行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患者均于伤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定疗效。结果亚低温组比常温组脑氧耗及死残率明显降低,预后明显改善。结论亚低温冬眠疗法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救治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对重型颅脑伤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3~8分]共23例,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33~35℃,持续5d;对照组20例(GCS3~8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监测两组患者外周血清TNF-α、IL-1β、IL-6、IL-8在伤后第1,2,3,4天的动态变化。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IL-8浓度较常规治疗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亚低温通过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减少了患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亚低温疗法的实施方法,监护重点及其护理。方法:对4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采用直肠和鼻腔测温法观察体温变化及计算Glasgow昏迷计分(附Glasgow昏迷计分表)。结果:存活43例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Glasgow昏迷计分(GCS)评分由治疗前平均6分增加到11,6分。结论:亚低温疗法是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重要治疗方法。在护理上总结了亚低温治疗的降温与复温方法,监护重点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7.
王永刚 《航空航天医药》2011,22(10):1232-1233
目的:探讨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救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配合中医药的疗效。方法:将9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为2组:A组:行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治疗62例;B组:行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常规治疗34例。术后均配合中医药治疗。根据预后评分(GOS)评价病人预后。结果:术后随访1~6个月,平均3各月。A组恢复率为60%,与B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重残率7%,低于B组(P〈0.05);A组死亡率15%,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大骨瓣开颅术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选择性亚低温治疗具有脑保护功能,加快神经功能恢复,提高其恢复良好率;术后中医参与治疗,使意识恢复加快,并发症减少。改良大骨瓣开颅术辅助选择性亚低温中医药参与的联合治疗,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的死亡率、重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及脑氧代谢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疗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保护机理及临床疗效。方法  11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GCS≤ 8分 )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常温治疗组。亚低温组 6 5例 ,于伤后 4~ 12小时内行亚低温治疗 ,术中将脑温探头置于硬膜下腔 ,将脑温控制在 32~ 35℃。亚低温治疗 4~ 7天 ,同时检测颈动脉和颈静脉血气及电解质变化、颅内压 (ICP)、血糖及生命体征等指标。常温组除未行亚低温治疗外 ,其余治疗及监测方法同亚低温组。两组病人均于伤后 3个月根据GOS预后评分判定疗效。结果 与常温组比较 ,亚低温治疗组病人脑氧耗明显好转 ,伤后早期高颅压 (ICP)、高血糖情况分别显著下降 ,生命体征及电解质等无明显差异 ,无严重并发症 ,死残率明显降低 ,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 ,临床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的救治安全有效 ,无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不同措施预防危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期发生压疮的影响表现,根据临床病案资料对比结果,判断最佳的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100例危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期患者,对照组30例,接受常规护理,研究组70例,采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期发生压疮的次数,及最终压疮的预防表现。结果研究组,3例褥疮,一期压疮2例、二期压疮1例,压疮发生率4.29%,情况优于对照组;对照组,5例,一期压疮3例、二期压疮1例、三期压疮1例,亚疮发生率1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危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治疗期发生压疮的频率,即使发生压疮也可控制褥疮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重型脑损伤亚低温治疗前后体液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亚低温对重型脑损伤的疗效及对患者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5 5例经手术治疗后重型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 5例 )及常温对照组 (2 0例 ) ,亚低温组术后入NICU病房行亚低温治疗 ,动态观察免疫球蛋白水平 ,并与常规治疗组 (对照组 )进行比较。 6个月后进行GOS预后评估。结果 亚低温组患者GCS评分、GOS预后评估均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 3天和第 6天 ,血清IgM ,IgG ,IgA和补体C3值均下降 ,但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治疗后第 2周 ,亚低温组IgM ,IgG ,C3水平明显增高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亚低温疗法对重型脑损伤患者体液免疫功能有明显稳定和保护作用 ,并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在颅脑外伤急救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将近年诊治颅脑外伤患者90例均分两组,所有患者均进行降颅压、营养神经、清除颅内血肿等对症治疗,对照组按照传统护理模式进行干预,研究组在急救及治疗全程实施优质护理。结果临床疗效上,研究组治愈率53.3%明显高于对照组,植物人6.7%及死亡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上,研究组非常满意率51.1%明显高于对照组,不满意率8.9%则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系统的优质护理,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脑脊液乳酸及酸碱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脑脊液PO2 、PCO2 、pH值、乳酸水平及动脉血pH值进行监测分析 ,探讨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脑脊液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 收集 4 2例重型颅脑伤 (GCS≤ 8分 )患者 ,平均年龄 4 1 .7岁。亚低温组于伤后 1 2小时内实施亚低温治疗 (32~ 34℃ ) ,时程 3~ 5天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于降温前、降温 2 4、4 8、72小时各时段测定脑脊液PO2 、PCO2 、pH值、乳酸水平及动脉血pH值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脑温及体温的变化对血pH值影响不大。血pH值大致波动在正常范围 ,而脑脊液pH值始终低于正常。各时段的脑脊液pH值均明显低于血pH值 (P <0 .0 5 )。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在降温前时段 ,脑脊液PO2 、PCO2 、乳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降温 2 4、4 8、72小时时段 ,亚低温组脑脊液PO2 、PCO2 、乳酸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亚低温治疗在降低重型颅脑损伤 (GCS≤ 8分 )患者脑脊液PO2 的同时 ,也降低了脑脊液PCO2 、乳酸水平 ,但不能改善脑脊液的低pH值状态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选择性脑亚低温与全身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 6 9例重型颅脑损伤 (GCS≤ 8分 )患者分成 3组 :(1 )选择性脑亚低温组 2 3例 ,头部局部降温 ,将脑温降至 33~ 35℃ ,治疗 3~ 5日 ;(2 )全身亚低温组 2 2例 ,全身降温 ,将脑温降至 33~ 35℃ ,治疗 3~ 5日 ;(3)常温对照组 2 4例 ,予常规治疗。结果 选择性脑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为 5 6 .5 % (1 3/ 2 3) ,病死率 2 1 .7% (5 / 2 3) ,与全身亚低温组相仿 [分别为 5 4 .5 % (1 2 / 2 2 )和 2 2 .7% (5 / 2 2 ) ],与对照组比较 (良好率 2 5 % ,病死率 4 5 .8% ) ,有显著差异(P <0 .0 5 )。全身组与对照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选择性脑亚低温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全身组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选择性脑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与全身亚低温相仿 ,明显优于常温对照组 ,是目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按照系统评价的要求全面检索万方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和学位论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及CBMdisk,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5个随机对照研究共计1606例患者预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失安全系数m=147,发表性偏倚对Meta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小。异质性检验,15个随机对照研究之间具有高度同质性(P=0.96,0.88,I^2=0%),可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分析结果显示:亚低温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亚低温组预后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从本组临床证据来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效果较好,但尚需要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的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和支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颅内压( ICP)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解放军第三〇九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8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1∶1比例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持续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ICP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压氧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 Vs)、平均血流速度( Vm)均快于对照组(P<0.05),搏动指数(P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高压氧治疗后ICP值为(11.20±3.39)mmH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24±3.13)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29%,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高压氧早期治疗可明显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免疫功能,增强危重病患者抵抗感染能力,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全面改善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探讨亚低温治疗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方法将 1 1 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随机分为亚低温组 (5 5例 )和对照组 (5 7例 )。亚低温组入院后或术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 ,酌情运用冬眠合剂、肌松剂和呼吸机 ,肛温控制在 32℃~ 34℃ ,持续 2 4小时~ 5天。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两组均观察颅内压 (ICP)、生命体征、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Ⅰ /Ⅴ波幅比值等的变化。结果 亚低温组经亚低温治疗后 ,ICP下降明显 ;1 1例血压下降 ,1 2例心率减慢 ,复温后 ,以上指标均恢复正常 ;亚低温治疗后 2 4小时及复温后 ,双侧BAEPⅠ /Ⅴ比值与对照组同时段相比差异显著。亚低温组死亡 1 3例 ,死亡率 2 3.6 % ;对照组死亡 2 6例 ,死亡率 4 5 .6 %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降低脑外伤后增高的ICP ,从而使死亡率及致残率明显下降。亚低温治疗中合理使用辅助药物 ,可以保障亚低温治疗的平稳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亚低温治疗重度弥漫性轴索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探讨亚低温对重度弥漫性轴索伤(DAI)的治疗作用及患者颅内压、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组观察了80例重度弥漫性轴索伤,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对60例亚低温治疗。80例重度DAI患者分为亚低温和常温两组,所有患者均行颅内压监护5-7天。全部患者于伤后3个月行GOS评分判断预后。结果 在亚低温组,其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组的死亡率为26.7%,而常温治疗组为55%(P<0.05)。结论 重度DAI后,不仅应及时诊断,而且要尽早应用亚低温治疗、尽早降温。亚低温治疗有明显降低颅内压的疗效。亚低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重度DAI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DAI的死亡率和伤残率。  相似文献   

18.
亚低温对大鼠脑损伤后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后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对脑组织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Feeney自由落体改良模型,设定对照组、颅脑外伤模型组及亚低温组,每组再根据伤后不同生存时间随分为3个亚组。取伤灶脑组织检测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做细胞间黏附子-1(ICAM-1)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计数ICAM-1阳性血管数。结果亚低温组各时间点伤灶区ICAM-1阳性血管数明显低于颅脑外伤模型相应时间点(P<0.01)。亚低温组各时间点MPO活性均明显低于颅脑外伤模型组相应时间点(P<0.01)。结论亚低温治疗能明显减少伤灶区白细胞浸润及ICAM-1的表达,有助于改善颅脑外伤后脑组织炎性反应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收治的6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良好率、死亡率分别为52.63%、10.53%,对照组良好率、死亡率分别为23.33%、3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另外,实验组硬膜下积液及脑切口疝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相比常规骨瓣开颅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具有并发症少、预后良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是外伤直接引起的脑白质广泛性轴索损伤,是闭合性颅脑损伤中最严重的原发性损伤之一,占重型颅脑损伤20%,占死亡病人的29%-43%。其临床特点为病情危重,昏迷时间长,并发症多,这就给临床治疗和护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早期行亚低温治疗并给予护理干预,将大大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降低死亡率,提高病人的生命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