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邹璎 《浙江临床医学》2005,7(2):118-119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Ⅱ型受体在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40例结直肠癌及癌周正常组织和13例结直肠腺瘤中TβR~Ⅱ mRNA的表达。结果腺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之间TβR-Ⅱ mRNA表达阳性率无显差异;而癌组织TβR-Ⅱ mRNA水平明显低于癌周正常组织,其表达水平和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负相关,而与远处转移、细胞分化无关。结论TGF-β1及其Ⅱ型受体在结直肠癌变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IβR-Ⅱ在转录水平的下调是散发结直肠癌逃避TGF-β1的负调控的重要机理。  相似文献   

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全身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ID),以B淋巴细胞功能亢进,产生大量自身抗体为特征,目前SLE的启动及疾病维持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人体多种组织细胞的生长调控因子,对细胞外间质基因表达、基质降解、细胞增殖分化和细胞凋亡功能等具有明确作用。转化生长因子BU型受体(TβRⅡ)基因的缺失及变异可使TGF-β1的信号转导通路受阻,使细胞增殖失去控制,导致细胞异常增殖或免疫失调。本研究测定TGF—β1与TpRⅡ在SLE不同疾病组中的变化,以评价其与SLE活动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在SLE发病中作用,并为SLE诊断提供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背景:通过基因转移方法研究某一外源性基因在细胞中的作用是目前分子生物学常用的技术手段,与病毒载体相比,应用DcDNA4.0-TGF-β1真核表达质粒的转染方法无遗传毒性和细胞毒性,有更高的安全性。目的:通过克隆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观察构建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可行性。设计、时间及地点:以细胞为观察对象的体外实验,于200703/2008—02在河南省高等学校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完成。材料:2月龄清洁级健康SD大鼠,雌雄不拘,用于分离细胞中RNA。方法:从大鼠骨髓细胞中分离提取转化生长因子B1的mRNA,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后,克隆入pGEM—T载体,PCR鉴定重组子;酶切下目的基因转化生长因子B1,再亚克隆入载体pcDNA4.0质粒,酶切鉴定亚克隆重组子并进行DNA序列分析。主要观察指标:TGF-β1 cDNA、pGEM—T—TGF-β1和重组子pcDNA4.0-TGF—β1的表达。结果:经过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得到TGF-β1 cDNA条带;PCR扩增鉴定得到pGEM—T—TGF-β1。酶切鉴定得到亚克隆重组子pcDNA4.0-TGF-β1,经测序鉴定证实插入DNA序列与设计完全一致。结论:成功克隆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并构建出重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真核表达载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脂喂养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转化生长因子β2(TGF-β2)及其Ⅱ型受体(TβRⅡ)mRNA的表达。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高脂喂养的糖尿病大鼠中TGF-β2及TβRⅡ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大鼠TGF-β2mRNA的表达高于非糖尿病大鼠(P〈0.01);高脂喂养的糖尿病大鼠TGF-β2mRNA的表达高于普通喂养的糖尿病大鼠(P〈0.01);TβRⅡmRNA的表达水平在非糖尿病大鼠与糖尿病大鼠间,高脂喂养大鼠与普通喂养大鼠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高脂喂养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TGFβ2mRNA的表达水平升高。脂代谢紊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中起作用,其部分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TGF-β2的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明5-氟尿嘧啶应用于瘢痕疙瘩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作者所查针对5-氟尿嘧啶经由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作用于瘢痕疙瘩分子机制的报道较少.目的:实验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7-02/10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完成.材料:标本分别取自因瘢痕疙瘩入院的6例整形手术患者.方法:①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10,20,40,80,160 μmol/L)干预24,48,72 h.②待细胞长至80%汇合时,加入5-氟尿嘧啶配成10,20,30 μmol/L 3个药物干预浓度组,每组再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继续培养.设空白对照和单纯加转化生长因子β1(5 μg/L)的阳性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②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结果:①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 μmol/L 作用24 h 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均有显著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P < 0.01).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化生长因子β1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P均 < 0.01).③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且在5-氟尿嘧啶浓度为20 μmol/L 时的表达最强(P < 0.01).④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对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 μmol/L 时无细胞毒性,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共同培养成纤维细胞,能够提高该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mad7表达,但对于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靶向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小干扰RNA(siRNA)的真核表达载体.[方法]设计二个siRNA作用靶点,体外合成的相应双链DNA被插入pSilencer-2.1质粒中,对该重组表达载体进行酶切鉴定及DNA测序.采用脂质体转入HSC-T6细胞中,利用RT-PCR法和western-blot分别检测TGFβ1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靶向TGFβ1 的siRNA-a和siRNA-b二个表达质粒是成功构建; 与无关对照组相比,siRNA-b组对TGFβ1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 P 〈0.01),siRNA-a组无明显下调( P 〉0.05).[结论]成功构建了靶向TGFβ1 基因的siRNA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其阻断肝纤维化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病理性瘢痕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探讨其在病理性瘢痕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8例瘢痕疙瘩、40例增生性瘢痕及4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TGF-β1和MMP-2、MMP-9的表达.结果:TGF-β1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癜痕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而MMP-2、MMP-9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TGF-β1和MMP-2、TGF-β1和MMP-9表达呈负相关.结论:TGF-β1和MMP-2、MMP-9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表达异常,TGF-β1与MMP-2、MMP-9在病理性瘢痕的发生发展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TGF-βRⅠ、Ⅱ)在人类肾小球疾病中的肾内表达位点及其与各肾小球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22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MPGN)6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GS)9例,膜性肾病(MN)4例中TGF-β1、TGF-βRⅠ、Ⅱ的表达。结果TGF-β1、TGF-βRⅠ、Ⅱ在各肾小球疾病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各组中MPGN表达均呈强阳性,差异显著(P<0.05);各组球-管染色强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TGF-β1、TGF-βRⅠ、Ⅱ的过度表达参与肾小球疾病的进展;其在肾小球、小管及间质细胞均有表达位点,但在肾小管-间质表达呈强阳性,而肾小球呈弱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缬沙坦对大鼠急性缺血坏死后的心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缬沙坦对心肌缺血坏死后心室重构的作用.方法实验动物随机分为Val组(缺血加缬沙坦组)、MI组(心肌缺血组)和C组(对照组).14 d后将三组动物处死,心肌组织经HE染色作形态学观察,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心肌组织切片内的TGF-β1及Ⅰ、Ⅲ型胶原表达.结果心肌组织HE染色:Val组和MI组可见心肌纤维溶解断裂、炎症细胞浸润等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Val组与MI组比较,TGF-β1及Ⅰ、Ⅲ型胶原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缬沙坦可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坏死后心肌Ⅰ、Ⅲ型胶原和TGF-β1的表达,从而减轻了心室的重构.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研究较多,但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1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周边区分布情况尚未见报道.目的: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和Ⅰ型胶原在人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周边区和中心区表达与分布.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和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头颈外科1999/2002住院及门诊各类瘢痕手术患者30例,其中增生性瘢痕20例;非增生性瘢痕10例.取材瘢痕中心区、周边区及正常皮肤组织,每例6块共180块.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蛋白含量,对其阳性反应进行定量统计分析.结果与结论;增生性瘢痕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增生性瘢痕组织和正常皮肤,且免疫阳性反应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转化生长因子β、型受体含量100%,明显高于中心区20%(P<0.05);而Ⅰ型胶原中心区与周边区均为1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非增生性瘢痕周边区、中心区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正常皮肤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Ⅰ型胶原含量极少.结果提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高于中心区,增生性瘢痕周边区的防治可能是临床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Ⅱ型受体同源序列多肽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根据TGFβ1Ⅱ型受体的氨基酸序列人工合成一段短肽,以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为靶细胞,分别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检测该短肽对TGFβ1所诱导的细胞胶原合成的拮抗作用.结果该短肽可以明显抑制TGFβ1所诱导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胶原合成量及细胞内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结论该短肽可能作为TGFβ1 Ⅱ型受体的竞争性拮抗剂,抑制或降低了该生长因子对细胞的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构建GATA-3特异性短发夹状RNA(shRNA)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方法设计、合成两对GATA-3编码基因的反向重复序列,中间插入9个碱基的短发夹,经退火形成互补双链,再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RNA i-Ready pSIREN-RetroQ。结果构建的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可以被限制性内切酶BamH I,EcoR I切开,电泳可显示相应条带,经测序其序列与设计的一致。结论成功构建GATA-3特异性shRNA逆转录病毒载体RetroQ/GATA-3/shRNA,为进一步进行肿瘤细胞GATA-3基因沉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酪氨酸激酶跨膜受体,人类的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度表达有关。EGFR已成为阳性表达肿瘤的重要治疗靶标。在哺乳动物细胞中,RNA干扰是通过与目的基因特异互补的21-23个硷基的小双链RNA来抑制该基因的表达。有研究表明表达小发夹RNA的载体能诱导产生更好的RNA干扰效果。本实验通过向pSIREN-Shuttle质粒插入一段可被转录成小发夹RNA的双链寡核苷酸序列(其中含有于EGFR基因序列相同的19nt序列)重构了RNAi质粒表达载体。通过细胞转染评价该载体对人鼻咽癌细胞株(HNE1)EGFR基因的mRNA表达抑制效果。结果显示HNE1细胞的EGFR基因mRNA被明显抑制。提示shRNA质粒表达载体介导对EGFR基因的RNA干扰可能是鼻咽癌干预治疗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构建含大鼠TCR Vβ5.2-HSP70和TCR Vβ8.2-HSP70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体内外的表达。方法:实验于2005-10/2006-09在首都医科大学免疫学系实验室完成。①以自主构建的重组表达载体pTARGET-TCR Vβ5.2和pTARGET-TCR Vβ8.2为模板,将结核杆菌HSP70的一段保守序列P111-125设计到引物中,通过PCR的方法得到TCR Vβ5.2-HSP70和TCR Vβ8.2-HSP70基因片段,将其插入到真核表达载体pTARGET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TARGET-TCR Vβ5.2/8.2-HSP70。②将BALB/c小鼠48只随机分为4组,pTARGET-TCR Vβ 5.2-HSP70组、pTARGET-TCR Vβ8.2-HSP70组和空质粒组肌注相应的质粒DNA100μg/次,PBS组注射PBS缓冲液100μL/次。共注射3次,每次间隔2周。于末次免疫后3d取注射部位的肌肉,用RT-PCR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TCR Vβ5.2/8.2-HSP70基因在注射部位的转录和表达。③将COS-7细胞分为pTARGET-TCR Vβ5.2-HSP70组、pTARGET-TCR Vβ8.2-HSP70组、空质粒组和未转染细胞组,进行相应质粒转染,24h后收集细胞,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靶基因在真核细胞内的表达。结果:①TCR Vβ5.2/8.2-HSP70基因已被正确插入到pTARGET载体中。②pTARGET-TCR Vβ5.2-HSP70组、pTARGET-TCR Vβ8.2-HSP70组小鼠免疫处的肌肉组织RT-PCR检测显示,在500~600bp和400~500bp处出现特异的扩增带,分别与TCR Vβ5.2-HSP70和TCR Vβ8.2-HSP70基因片段的大小相符,而注射空质粒组和PBS组均未见此条带。③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转染重组质粒pTARGET-TCR Vβ5.2/8.2-HSP70的COS-7细胞的胞质及胞膜都有明显的着染。结论: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TARGET-TCR Vβ5.2/8.2-HSP70,并在体内外检测到其转录和表达,为进一步进行TCR DNA疫苗治疗胶原诱导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在肌腱愈合与粘连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表达可起到一定的防止肌腱术后粘连作用.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天然抑制剂6-磷酸果糖对兔屈趾肌腱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影响.方法:取兔屈趾肌腱分离培养腱鞘、腱外膜和腱内膜细胞.3种细胞分别加入6-磷酸果糖(实验组)或不加6-磷酸果糖(对照组)培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定量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表达,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观测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下降(P < 0.05).实验组3种细胞阳性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率及细胞内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强度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 < 0.05).免疫组化显示加入6-磷酸果糖培养后,3种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当前,生长因子与瘢痕形成的关系已成为整形外科研究的热点,本文探讨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growthfactor,PDGF)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5例瘢痕疙瘩,瘢痕病程为0.5~2年,并取6例正常人皮肤做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两组在PDGF受体-β(PDGFR-β)的表达。结果:15例瘢痕疙瘩皮损的PDGFR-β全部染色阳性,阳性率100%,并且在染色的强度中,(+++)8例,(++)5例,(+)2例,而6例正常人皮肤对照中仅2例有PDGFR-β的微弱表达,阳性率30%,故PDGFR-β在瘢痕疙瘩中表达的强度和阳性率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统计学检验分析显示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PDGFR-β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增强,提示PDGFR-β可能参与了瘢痕疙瘩的形成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核转录因子κB抑制蛋白激酶(inhibitor of kappa B kinase,IKK)β真核表达载体,以便进一步探讨其生物学作用。方法从人正常肝细胞L02中提取RNA,并利用IKKβ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方法扩增了IKKβcD-NA,并克隆入pcDNA3载体中,构建重组载体pcDNA3-IKKβ。将重组载体转染入HEK293细胞中,并通过免疫印迹方法检测IKKβ的表达。结果酶切及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瞬时转染重组质粒的人胚肾细胞HEK293中可有效表达IKKβ。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IKKβ真核表达载体,并能够在真核细胞中进行表达,为进一步研究IKKβ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TGF-βR Ⅰ、Ⅱ(TGF-βR Type Ⅰ,Ⅱ receptor,TGF-βR Ⅰ、Ⅱ)在人类各种肾小球疾病中的作用及与凝血纤溶因子(FRA、FN、α2-PI、PLG)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促使肾小球硬化的作用机理,从而寻找影响肾小球疾病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系膜增生性肾炎(MsPGN)、系膜毛细血管性肾炎(MPGN)、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GS)、膜性肾病(MN)共41例中TGF-β1、TGF-βR Ⅰ、Ⅱ的表达;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FN和FRA;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α2-PI和PLG;共65例.全部数据采用Ridit分析、Spearman's等级相关.结果 (1)TGF-β1、TGF-βRⅠ、Ⅱ与FRA、RN、α2-PI、PLG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随肾组织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程度加重,其表达增强.(2)肾小球纤维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TGF-β1、TGF-βRⅠ、Ⅱ与FRA、FN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因素作用.结论 TGF-β1、TGF-βRⅠ、Ⅱ与FRA、FN、α2-PⅠ、PLG在肾组织内的共同表达及协同作用,是促进肾脏纤维化或硬化进行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明5-氟尿嘧啶应用于瘢痕疙瘩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作者所查针对5-氟尿嘧啶经由转化生长因子B信号通路作用于瘢痕疙瘩分子机制的报道较少。目的:实验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BI型受体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7-02/10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完成。材料:标本分别取自因瘢痕疙瘩入院的6例整形手术患者。方法:①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10,20,40,80,160μmol/L)干预24,48,72h。②待细胞长至80%汇合时,加入5氟尿嘧啶配成10,20,30μmol/L3个药物干预浓度组,每组再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继续培养。设空白对照和单纯加转化生长因子β1(5μg/L)的阳性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②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的表达。结果:①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μmol/L作用24h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均有显著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P〈0.01)。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化生长因子β1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P均〈0.01)。③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且在5氟尿嘧啶浓度为20μmol/L时的表达最强(P〈0.01)。④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对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μmol/L时无细胞毒性,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共同培养成纤维细胞,能够提高该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mad7表达,但对于转化生长因子βI型受体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背景:已有研究通过RNA干扰技术,抑制结肠癌、前列腺癌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细胞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的表达.尚未见关于RNA干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抑制胆囊癌肿瘤的相关研究.目的:创新性构建编码胆囊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短发夹样RNA质粒表达载体,筛选出沉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效果最明显的短发夹样RNA表达质粒.设计、时间及地点:基因工程观察实验,于2008/2009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卫生部肝胆肠外科研究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人胆囊癌细胞株GBC-SD购于同济大学肿瘤研究所.方法:设计4对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不同位点的短发夹样RNA片段.构建携带此短发夹样RNA片段的表达质粒(短发夹样RNA1-4)并行酶切鉴定分析.然后通过脂质体将重组质粒转染到胆囊癌细胞株GBC-SD中,48 h后测定转染率.主要观察指标: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转染效率.采用及荧光PCR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结果:成功构建了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短发夹样RNA质粒表达载体,其中抑制效果最为明显的短发夹样RNA质粒表达载体为pDC316-EGFP-U6-shRNA2 质粒.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证实构建成功.质粒在GBC-SD细胞中的转染率约为58.6%.短发夹样RNA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的mRNA表达,短发夹样RNA2抑制率最高,可达86%.结论:成功构建并筛选出的靶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短发夹样RNA表达质粒,其对胆囊癌GBC-SD细胞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短发夹样RNA2表达质粒抑制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