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眠症从胃论治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五行生克理论认为脾为心之子,又因脾胃相表里,主水谷运化,脾胃功能失调,宿食停滞,或胃肠积热,胃失和降,子病及母,影响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失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樊巧玲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炎的经验。方法:查阅现有关于慢性胃炎的文献,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探讨樊巧玲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特色。结果:樊巧玲教授认为慢性胃炎大多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虚证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胃阴不足;实证主要包括气滞、痰浊、食滞、湿热、瘀血.、其病变涉及肝脾胃三脏。治疗时应虚实兼顾,综合采取健运脾胃、疏肝和胃、辛开苦降、参照胃镜、药食同用的方法。结论:樊巧玲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该书中的护养脾胃、培补正气的食疗思想;顺应四时、饮食有节的食疗原则;以及药食同用、辨证施膳的食疗特色;特别汤剂、酒汤、啜粥及煮饼等食疗调养药膳,对后世食疗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单纯性消化不良,中医叫作“食积泄泻”,见于暑天的叫“署泄”,是儿科的常见疾病。引起本病的原因,系因喂量过多、喂次过频、食物成分不合适或骤然改变、过早的添加辅助食品或喂养不足等引起消化紊乱而发生。夏季炎热和小儿过热,也是单纯性消化不良的重要因素。单纯性消化不良一般用药物治疗、饮食疗法就可治愈,但在临床上有些患者虽用上法治疗,经久不愈,甚至有由单纯性消化不良转变成中毒性消化不良者。烧米汤治疗单纯性消化不良,在长沙市郊一带,民间采用甚为广泛。我们近来试用于临床,就32例的初步观察,疗效颇为显著。烧米汤的处方基础药物:大米、稻谷各一撮,猪骨头一块、陈茶叶一撮、生姜三片。制服方法:在使用烧米汤时,首先要找出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如因食母乳过量者,则加母乳少许,食鸡蛋过量者,则加鸡蛋少许;食鱼肉过量者,加鱼肉少许。基础药物与加入的食物,均置砂罐或瓦上,用火炒至微  相似文献   

5.
一般认为呕吐可由寒气、火热、湿浊、痰饮、宿食、气攻及脾胃亏虚使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致,病变脏腑多责之于肝、脾、胃。本文作者认为贤与脾胃形成“先天”滋“后天”,“后天”养“先天”的依赖关系。从而重视呕吐从肾论治的观念,特别反复长期呕吐者,多责之于肾。肾阴不足,脾胃失于濡润者,多属应症;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胃失于温煦者,多属本虚标实症,治当用滋补肾阴或温补肾阳之剂。并应用于癌症化疗副作用、尿毒症、心衰、麦尼尔氏综合症、妊娠、产后及老年久病呕吐者,皆获捷效。  相似文献   

6.
一、“凡治血证,须知其要,而动血之由,惟火惟气耳。”是谁提出的?你如何理解?(15分) 答:是明代张景岳提出的。其意思是治疗血证应明确出血的原因不外火与气两方面。因于火者,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实火迫血妄行,治宜清热泻火止血;阴虚火旺,灼伤血络出血,治宜滋阴降火止血。因于气者,有气苑、气虚、阳虚、气虚血瘀之分。气血并苑于上者,应清气降气以止血;气虚不摄者,当益气摄血;阳虚经脉失于温煦者,应温经止血;气虚血瘀者,宜益气活血以止血。二、简述脾胃气虚、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泄泻的证治要点。(20分) 答:脾胃气虚由中气不足、运化功能减退引起。临床以食少、便溏、倦怠乏力,舌  相似文献   

7.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由脾胃失调所致。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不良或中毒性消化不良。泄泻一证,早在《难经》中有:“五泄”的记载。《幼科合书》说到:“凡泄泻皆属湿。”《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说:“小儿吐泻者,皆由脾胃虚弱,乳哺不调,风寒署湿,邪干于正所致也。”《证治准绳》淡到:“凡小儿吐泻,皆六气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调护失宜,乳食不节,逐致脾胃虚弱,清浊相干蕴作而然”。《幼幼集成》说:“若儿先因脾气不足,脾胃素亏者,多食易伤”。《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决》提到:“小儿泄泻认须清,伤乳停食冷热惊,脏寒脾虚飧水泻,分清温补治宜精”。历代医籍论证了  相似文献   

8.
安神是本类药物的共性,在使用时,应根据不同的病因,而选择适当的药物,或镇或养以尽个性之能,并作相应的配伍.如阴虚血少者,则与养血补阴药同用;肝阳上亢者则与平肝潜阳药同用;心火盛者,则与清心泻火药同用.至于癫痫、惊风等证,多以化痰开窍或平肝息风为主,安神只应作辅助之品.矿石类药如作丸散用时,易伤胃气,须酌配养胃健脾之品,宜暂服,部分药具有毒性,更须慎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食药使用规律.方法:收集《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方剂,对其调治脾胃系疾病及食药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到《食医心鉴》调治脾胃系疾病方剂80首,共调治疾病5种,包括泄泻、胃痞、噎膈、胃痛、呕吐,以泄泻最多,占总频次的46.25%.80首方剂使用食药共77种,总频次231次;食...  相似文献   

10.
《脾胃论》是李东垣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对后世医家及临床应用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依据其在《脾胃论》中具体遣方用药,运用中医整体观念,结合辨证论治的思维特征,从擅用风药,升降结合、散中有收,顺应四时调整用药,重视食养、药食同用的等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东垣的遣药特点,得出东垣治疗疾病擅从脾胃出发,重视脾胃对气机作用,以及其立法严谨,天人合一的思想等结论,以助于进一步研究东垣关于“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人以胃气为本”的学术思想,为现今治疗脾胃病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沈鲁珍为清代早期名医,著有《沈氏医案》。他在学术上具有承前启后,善于创新的特点,为清代温病学说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临床治疗中辨证准确,疗效卓著,重视脾胃,培补元气,注意调心,药食同用,且煎丸并进,善用膏方治疗慢性病。  相似文献   

12.
凡用通利攻逐的药物为主药,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的方剂,叫做泻下剂,由于病有寒热虚实的不同,证有热结、寒结、燥结、水结与虚实并见之异,故本类方剂可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在选用泻下剂时,应注意的几点是:凡表证未解,里实未形成者,不宜过早采用;年老体弱、孕妇、新产血亏、失血过多、胃肠溃疡等均应慎用,若必要时,可采用攻补兼施,或攻后即补的方法。一、寒下寒下法是以寒性泻下药为主,佐以行气破结药组成的方剂,适用于内有燥屎、宿食、水结等,症  相似文献   

13.
因证配膳湿热泄泻:多因湿热之邪侵袭胃肠,使升降传导失调,清浊不分而致泻。症见泻下急迫,势如清水,肛门灼热,粪色黄褐热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等。此类病人宜多饮水,多食蔬菜,如冬瓜、苦瓜等清热除湿之品;宜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绿豆粥;还可食用适量大蒜、马齿苋(煎水服)等。忌食肥甘油腻,辛辣、煎、炒等助热动火之品。食滞泄泻:皆因饮食不节,恣食油腻生冷,损伤脾胃致宿食停滞中焦,运化失常而作泻。临床上可见腹痛、腹胀,泻下秽臭,泻后痛减,兼见脘腹痞满、嗳腐、厌食等症,这类病人应暂禁食,当胃脘胀满或嗳腐症状缓解后再少量进食,并注意饮…  相似文献   

14.
凡能调理气分、疏畅气机的药物,称为理气药。气分病包括气虚和气滞两类。气虚宜补气,气滞宜行气。补气药已归补养药中,本章主要介绍用于气滞病交的一类药物。气滞的原因,大都足由于寒热失调、情志抑郁、忧思过度所致;再如痰饮、湿浊、瘀血、宿食等,也都能影响气机的运行。大抵脾胃气滞,则脘腹胀满、嗳气吞酸、恶心呕吐、便秘或溏泄。肝气  相似文献   

15.
明确《行针指要歌》中“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治疗反胃吐食,噎膈呃逆等脾胃疾病的作用机制及选穴依据,为临床治疗脾胃疾患提供参考;从三焦气机理论、经络腧穴理论及治未病理论探析其理论依据。膻中穴为八会穴之气会,与全身气机紧密相关;中脘穴为八会穴之腑会、胃之募穴,可调脾胃气机;气海穴为元气生发汇聚之所,可治一身气疾;三穴同用可顾护胃气,使脾升胃降,气机通畅,针对反胃吐食、噎膈呃逆、慢性胃炎等脾胃疾病有较好的疗效。并引用杨继洲和石学敏的古今医案,论证可通过调理气机来治疗临床脾胃病症;根据以上理论探讨,“或针吐,中脘气海膻中补”中选穴及配穴方法切实可行,可灵活运用于临床上的脾胃疾患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讨论常见消食药的应用.方法 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个人临床经验进行归纳总结.结论 使用本类药物时,当根据不同的病证而随证配伍,如食滞中焦者,常配理气之品;如见寒象者,可配温中之品;如宿食停滞郁而化热者,可配苦寒轻下之品;如湿浊中阻者,可配芳香化湿之品;如脾虚胃弱者,则应以补脾调胃为主,不能单依本类药物来取效.  相似文献   

17.
小儿消化不良,中医称为“食积”、“积滞”,多发生在夏秋季。患儿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呕吐泻泄、消瘦为主症。本疒多因小儿脾胃薄弱,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干心)受外邪,损伤脾胃,以致运化失常而发疒。遵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关于“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教导,我们学习外单位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李东垣《脾胃论》学术思想及其用药规律,以期指导临床。[方法]运用文献法对《脾胃论》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其学术思想,并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其所记载的方剂进行系统整理,通过Excel进行中药分类统计,最后分析总结其使用规律。[结果]《脾胃论》主要学术思想为脾胃为元气之本“,火与元气不两立”;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内伤脾胃,百病由生;顾护胃气。全篇共记载方剂63首,中药101味。单味中药使用频次,最多的为炙甘草,人参、陈皮次之;从功能分类来看,补气药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解表药与理气药;从药物配伍来看,共有32首方剂中补气药与理气药同用,其中陈皮与炙甘草联用次数高达21次,陈皮与人参20次,陈皮与黄芪15次。[结论]《脾胃论》是李东垣脾胃学术思想之集大成者,其用药组方以补气、升阳、理气为主,重视调达气机。以补气药缓补脾胃之气为多,同用风药以达到升发脾阳、胜湿、开郁之效,并佐以理气药,使其补而不滞,其学术思想及遣方用药特点值得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9.
脾胃的功能特点可以概括为纳和运、升和降、湿与操,在五脏中与肝脏关系最为密切。所以在治疗脾胃病时.在辩证求因、审因论治基础上.用药时应该结合脾胃功能特点及与脏腑的关系,选一些助运、理气、化湿、疏肝、宣肺的药物,来促使脾胃功能恢复,使病尽快痊愈。笔者认为在治疗脾胃病时,选药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1消食导滞以助运化受纳、腐熟、运化是脾胃主要生理功能,脾胃一旦受损,首知就出现受纳运化障碍,表现为厌食、食欲不振、食后不出症状.故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首先就应助运,常m药物有鸡内金、山植、神曲、谷麦芽、菜循了、地瓜…  相似文献   

20.
“下利”为古医书对泄泻与痢疾的总称。因小儿脾胃薄弱 ,无论外感邪气、内伤乳食或秽物积聚肠中等皆可引起泄泻与痢疾。西医大多以抗炎、止泻为治 ,多数见效 ,但因患儿病症复杂 ,加之西药毒副作用较大 ,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临床上屡见不鲜。为此 ,笔者自拟“腹安灵”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将临证所得介绍如下 :1 方组与方义 该方由白芍、黄连、木香、苡米、槟榔、柴胡组成。方中白芍苦酸 ,微寒 ,入肝脾经 ,缓中止痛 ,止泻痢 ;黄连苦寒 ,治久下脓血 ,燥湿健胃 ,与白芍同用止泻痢 ;木香辛苦而温 ,升降诸气 ,泄肺气 ,和胃气 ,治呕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