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枢神经系统囊虫病是由猪(虫条)虫的囊尾蚴奇生于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临床上可呈癫痫、颅内高压症、精神障碍、脑膜炎或截瘫等表现,其中以脑囊虫病最常见,占脑寄生虫病的首位,对健康危害颇大。我院从1955年3月至1979年9月共收治脑囊虫病20例、脊髓囊虫病1例,现仅就以下若干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
人体囊虫病365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3.
采用吡喹酮治疗102例囊虫病患者。脑型70例,其中68例有皮下结节并存;单纯皮肤肌肉型32例。结果表明:①本品对囊虫皮肤肌肉结节具有良效,治疗后2~34月获得随访的52例中,29例结节完全消退,22例结节明显减少,另1例结节反见增多。②对20例脑型患者治疗后随访2~34月,有癫痫症状的13例中,4例癫痫未再发作,8例癫痫发作减少,1例未愈。其中5例颅脑计算机体层扫描(CT)有相应的改善。3例颅内高压型颅内压均降至正常,4例无症状型中3例情况依然良好;1例出现失语。③37例颅脑CT的阳性表现可分为7种类型。CT对诊断及随访疗效有相当价值。④副作用多为暂时性。作者强调指出脑型患者应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4.
囊虫病是一种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囊尾蚴可寄生于人体的皮下、肌肉、脑、眼等各种组织器官,造成多种损害,重者可导致终生病态甚至死亡。我院几年来收治囊虫病患者500多例,现将整理的295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脑囊虫病(附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脑囊虫病105例,治疗了102例,其中用丙硫咪唑治疗70例,吡喹酮治疗32例,总有效率96%。并提出诊断和治疗标准,讨论了容易误诊的原因及药物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猪肉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在人体组织内引起的疾病称为人的囊虫病。囊虫病是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发生在口腔颌面部的囊虫病较少见,所以往往造成误诊。本资料统计我科从62年4月至79年3月口腔颌面部囊虫病30例,并对其感染途径、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囊虫病系猪绦虫之幼虫(囊尾蚴)寄生于人体各组织器官的疾病,临床上并非少见,尤其是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此病可引起失明、癫痫而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导致死亡,因此本病对人的精神和健康影响很大。关于绦虫病之治疗报导很多,而且疗效显著。至于囊虫病之治疗,目前尚无较好的治疗方法。我们于1976年1月开始  相似文献   

8.
脑囊虫病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病率较高,但小儿发病者少见,因而常被误诊为其它疾病。我院自1968年以来收治8例小儿脑囊虫病患者,其中6例曾被我院或外院误诊,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8例患儿中,男女各4例,年龄最小2岁7个月,3~6岁3例,7~12岁4例。8例均来自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 二、诊断 尸检证实1例;颅脑手术证实1例;脑脊液囊虫间接血凝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囊尾蚴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探讨脑囊虫病的MR表现。方法:选取自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21例脑囊虫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对21例脑囊虫病患者进行MR平扫,对9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并对MR征象进行分析,结合病理、血清试验协助诊断。结果:MR病灶显示存在四种不同变化:1.仅显示类圆形囊样变,主要为囊虫头节;2.囊虫头节变现不明显,仅病灶周围水肿明显,占位征象明显;3.多发斑点状低信号强度影,无占位病变;4.部分脑囊虫病可呈现环形强化、有的可出现点头状强化。结论:脑囊虫病的MR诊断是临床上诊断该病可靠科学有效的一种诊断方式,为临床分期提供重要依据,为临床分型、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重要线索,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囊虫病1例     
患者男,34岁,司机。因头痛,癫痫发作,复视,于1995年7月23日住院。查体:T36.5℃,P72次/min,R20次/min,BP170/11.0kPa,神志清,左额有一卵圆形,黄豆大小,坚韧有弹性,无压痛,可移动的皮下结节,眼玻璃状体发现包囊。双肺呼吸音清,心律规整,各瓣膜区未闻及病倒理性杂音;腹软,肝脾不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导13例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病早晚不一。2例无任何临床症状;3例症状明显,脑脊液正常;3例在情绪波动后急骤发病,示早诊早治及心理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属结外型淋巴瘤,临床少见,约占所有颅内肿瘤的0.5%~1.2%.一般认为PCNSL发病急,潜伏期短,术前诊断困难,临床治疗缓解期短,易复发,死亡率高,文献报道PCNSL的中位生存期为10~16个月,为探讨PCNSL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我们对我院1993年1月~2005年12月间收治的18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1972年1月至1985年10月收治的182例成人急性白血病中确诊CNL39例(21.4%),其中急淋(60例)被诊断出18例(30%),非淋(117例)诊断出21例(17.9%)。急淋与急非淋组CNL在加以比较时发现:在急非淋组中,无症状CNL病例常见(13/21与3/18,p<0.05);而急淋组中,脑脊液白细胞数>10个/μl的病例较多(15/16与11/19,p<0.05)。本组病例总的CNL确诊率偏高,这可能与及早进行脑脊液检查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评估联合化疗的效果及其毒性。方技复习近年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之7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大剂量甲氨喋呤和地塞米松、甲环亚硝脲、长春新碱加鞘内注射甲氨喋呤的联合化疗方案,并分析部分病例加用放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7例PCNSL病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其中3例加用放疗,有效率100%,完全缓解率86%,3年生存率为42%。出现Ⅲ~Ⅳ度血液学不良反应者12%(5/41疗程);发生肝功能异常者31.7%(13/41疗程);发生脑白质病1例。结论PCNSL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术后联合化疗、对〈60岁者加用放疗等综合措施的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不甚严重,能为患者所耐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免疫适任者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其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从1995年8月至2006年10月对125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采取手术治疗,经病理检验证实。对其中89例进行了随访。对于近12年来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发病总数及其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百分率进行统计。结果在125例患者中,男性82例,女性43例,年龄2~75岁,临床表现以颅压高为主。肿瘤单发96例,多发29例。其中全切69例,近全切除37例,大部切除8例,立体定向取活检11例。术后有81例放疗加化疗;21例单纯放疗;15例单纯化疗;6例未行放化疗;2例不详。随访89例,死亡62例。平均生存期13.62个月。存活27例。结论原发性淋巴瘤在免疫适任者为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其临床特点是恶性程度高、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影像学有特征性表现。单纯手术治疗无助于提高患者生存期,应结合化疗、放疗。影响预后的因素为年龄、病人态和肿瘤累及的范围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临床特点,评估联合化疗的效果及其毒性.方法复习近年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之7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大剂量甲氨喋呤和地塞米松、甲环亚硝脲、长春新碱加鞘内注射甲氨喋呤的联合化疗方案,并分析部分病例加用放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7例PCNSL病例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采用联合化疗方案,其中3例加用放疗,有效率100%,完全缓解率86%,3年生存率为42%.出现Ⅲ~Ⅳ度血液学不良反应者12%(5/41疗程);发生肝功能异常者31.7%(13/41疗程);发生脑白质病1例.结论PCNSL的诊断有赖于病理学检查.术后联合化疗、对<60岁者加用放疗等综合措施的疗效可靠,且不良反应不甚严重,能为患者所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诊断、治疗和转归。方法总结近10年来我院诊治的7例PCNSL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治疗方案及随诊情况。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精神障碍、颅内压增高、中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影像学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类圆形肿块或结节影,肿瘤周围水肿相对较轻。7例患者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4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证实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采用以大剂量甲氨蝶呤(HD-MTX)和大剂量地塞米松(HD-DEX)为基础的系统化疗联合鞘内(或侧脑室内)局部注射加或不加全颅脑放疗,生存期6~83个月,平均生存32个月。结论PCNSL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脑组织活检是重要的确诊手段,PCNSL多为B细胞来源的NHL,预后与年龄及行为状态相关。以HD-MTX和HD-DEX为基础的全身化疗联合鞘内注射治疗PC-NSL效果较好,远期神经毒性轻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并发中枢神经症状患者临床分型的可能性。方法:对我院1992~2001年收治的HFRS并发中枢神经症状的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将HFRS并发中枢神经症状病人按临床表现分为6型:①中毒型22例;②脑膜脑炎型20例;③头痛型26例;④脑出血型13例;⑤癫痫发作型7例;⑥昏迷型10例。结论:HFRS中枢神经并发症都见于重型及危重型,病程各期均可出现,死亡率明显高于无中枢神经并发症者。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对所出现的中枢神经症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_2015年8月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血液病研究所新诊断的年龄满18周岁的DLBCL患者。结合文献,对DLBCL患者发生CNS浸润的时间、高危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分析173例患者,13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浸润(7.5%﹚,5例在发病5个月内发生,8例在6个月后发生且均在1年内,4例表现为软脑膜受累,6例为脑实质受累,3例两者同时受累。高IPI评分、高LDH水平、结外病变≥2处、临床分期≥III期系CNS浸润的高危因素(P﹤0.05﹚。发生CNS浸润后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7个月。结论高危患者发生CNS浸润风险高,发生CNS浸润后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颅内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方法对临床收治的3例原发性颅内淋巴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参考近年国内外文献总结探讨.结果 2例给予手术近全切除,术后给予放化疗并随访,暂无复发.1例未行手术治疗,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复查肿瘤明显缩小.结论原发性颅内淋巴瘤为恶性肿瘤,术前明确诊断困难,预后较差,手术目的在于明确,性质,术后应施与积极放疗和化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