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高能量损伤致下颈椎骨折脱位关节突绞锁并脊髓损伤的患者实施同期前后联合手术,探讨该方法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对13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实施前、后路或前后联合手术。新鲜脱位并绞锁者采用同期后路小关节突部分切除复位,全椎板切除减压,间盘切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椎体骨折并脱位或病程超过两周的陈旧性颈椎脱位并绞锁者采用同期后路关节突切除复位,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3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本组11例获得了13~29个月随访,平均为16.8月,术后大部分患者(11/13)神经功能改良ASIA分级上升。住院时间平均19天。结论对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行同期前后联合手术是安全可行的,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绞锁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6):1531-1534
[目的]探讨颅骨牵引术中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治疗的1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9~65岁,平均43岁;C_(4~5)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3例,C_(5~6)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7例,C_(6~7)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1例。ASIA脊髓损伤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1例,D级3例,E级2例。[结果]术后X线片显示11例颈椎骨折脱位均恢复了正常序列,无神经功能恶化。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6个月见植骨全部融合,无钛板、椎间融合器、钛网、螺钉松动及脱落。术后ASIA脊髓损伤分级,3例仍为A级,但截瘫平面有所下降,运动、感觉较术前好转;2例B级恢复至C级;其余6例患者脊髓功能均已恢复至E级。[结论]对新鲜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小关节突绞锁患者通过术中颅骨牵引辅助复位单纯前路内固定是可行的,具有减压彻底、颈椎固定牢靠、利于脊髓功能恢复和早期康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在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中的临床疗效。方法Ⅰ期采用颈椎前路减压+钢板内固定与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联合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28例,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10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8例。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分级A级2例,B级6例,C级14例,D级6例;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平均为(7.2±2.4)分。对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病情恢复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无血管、喉返喉上神经及食管等周围组织损伤,复查X线片显示脱位完全复位27例,不完全复位1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所有患者的内固定物均未出现断裂、松动,植骨愈合良好,未见假关节形成,颈椎椎间高度及生理曲度都得到的不同程度的重建及维持。ASIA分级及JOA评分基本均有所提高,其中A级1例,B级4例,C级8例,D级6例,E级9例;JOA评分平均为(15.7±3.0)分。结论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可前后充分减压,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是治疗复杂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绞锁的有效手术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临床疗效。方法联合运用颈椎前路钢板和后路侧块钉棒一期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7例,7例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脊髓损伤,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先后路切除部分小关节突,撬拨复位,植入后路侧块钉棒内固定系统,再前路椎间减压、植骨及钢板内固定。结果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3~18个月,平均8个月,X线片示脱位均完全复位,植骨全部牢固融合,颈椎间隙高度及生理曲度均获得良好的重建和维持,未出现内固定断裂、松动及脱出,无血管、神经及食道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Frankel分级平均有1级以上改善。结论颈椎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具有容易复位、充分减压、术后即刻稳定的优点,为脊髓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治疗策略. 方法 对2007年1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2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5例,女5例;年龄19 ~74岁,平均40岁;损伤节段:C3.4 2例,C4.5 8例,C5.6 6例,C6.7 4例;其中单侧关节突绞锁5例,双侧关节突绞锁15例;同时伴关节突骨折或椎板骨折7例;术前脊髓损伤情况采用改良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5例,C级10例,D级2例.19例骨折脱位处无椎间盘突出者均于术前行颅骨牵引,关节突绞锁复位的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未复位者行后路切开撬拨复位或关节突切除复位侧块钢板固定、前路植骨融合内同定术,1例C6.7骨折脱位者C6.7椎间盘突出并且位于上位椎体后侧,行C6椎体次全切除复位植骨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均获复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4个月X线片示植骨全部融合,无内固定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除完全脊髓损伤的3例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外,其他患者脊髓损伤均至少有1级以上恢复:5例B级患者恢复至C级4例、D级1例,10例C级患者恢复至D级6例、E级4例,2例D级患者恢复至E级.结论 采用颈椎前路、后前或前后联合入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疗效确切,根据损伤类型、颅骨牵引复位与否等综合因素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急性下颈椎损伤合并关节突绞锁的患者在临床中较常见,多伴颈髓损伤,病情较重。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复位及植骨融合固定、牵引复位和手法复位,但临床上对于此类疾病是否需要手术以及选择何种术式尚存在一定的争议~([1])。脊柱的大部分功能由前柱承担,而颈椎骨折脱位则以前中柱结构损伤为主,因此对于合并关节突绞锁的下颈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选择前路手术具有一定的  相似文献   

7.
正下颈椎骨折脱位常伴有单侧或双侧关节突绞锁~([1]),如何在较短时间内以安全简单的方法使绞锁的关节突复位,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手术的难点之一。我们采用术中颅骨牵引结合撬拨助推技术辅助下行颈前路复位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下颈椎关节突绞锁患者30例,临床效果良好,总结报告如下。临床资料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6岁(38.5±0.3岁);交通事故伤15例,重物砸伤6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一种早期经后路切开复位完成下位颈椎稳定手术的方法,以解决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复位的问题。方法 14例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病人,其中6例前后路手术一次完成,后路手术切开复位,前路椎闻植骨,钛合金自锁钢板(CSIJ)内固定;其余8例先行后路切开复位、棘突间钢丝内固定,择期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术。结果 14例脱位颈椎全部达到解剖复位,使脊髓受压迫状态解除,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均提高l~2级。结论 合并关节突绞锁、骨折的颈椎骨折、脱位早期切开复位是可行的,对解除脊髓的压迫状态,挽救脊髓残留的神经功能,促进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9.
颈椎横突孔骨折合并椎动脉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永平  陈维善  冯刚 《中国骨伤》2004,17(9):531-533
目的:研究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及椎动脉损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择2000年8月-2003年6月,CT证实的25例急性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进行颈部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结果:12例患者发生椎动脉损伤(48%),其中8例为单侧损伤,4例为双侧损伤;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在横突孔骨折伴小关节绞锁脱位组与横突孔骨折无小关节绞锁脱位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3)。2例椎动脉损伤患者出现椎基底动脉缺血症状。结论:急性颈椎横突孔骨折患者椎动脉损伤的发生率较高,尤其伴小关节绞锁脱位者;大多数椎动脉损伤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0.
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可行性和近期临床效果.方法 对27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患者,Ⅰ期行后路复位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定期X线摄片观察损伤节段的稳定性和融合率,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以ASIA分级判定脊髓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随访6~32个月(平均21.5个月),27例患者均获得了完全复位,损伤节段稳定,颈椎高度和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融合率为100%,内固定位置良好,无植骨块脱出或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脊髓功能平均提高1.4级,无一例患者出现神经症状加重.结论 Ⅰ期前后路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可获得满意的复位、彻底的减压和即刻稳定性的重建,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