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海荣  蔡毅  余丹  车杰敏  吴岳海 《中国热带医学》2005,5(5):1028-1028,1025
目的通过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复发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182例脑梗死患者依据临床、CT、MRI检查确诊,设计分组为复发组102例,首发组80例;另设对照组50例。3组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结果复发性、首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复发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显著高于首发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复发性脑梗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吴海荣  蔡毅  余丹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50-2050,2071
目的通过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临床、CT、MRI检查确诊,设计为脑梗死组,另设对照组50例,2组均行双侧颈动脉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比较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2.30,P〈0.010)。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464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36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340例患者(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3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总动脉;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434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检测,观察其梗死侧和非梗死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部位、大小及其数目、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等,并与248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72.8%,显著高于对照组(25.0%,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85.0%,非梗死侧为12.6%;以颈总动脉分叉处居多,占5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大小及其数量、峰值流速、搏动指数与脑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而两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防止斑块的形成对防治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1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93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梗死侧和非梗死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血管异常发生率、宽块类型及分布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宽块形成等血管异常发生率为85.5%(100/117),显著高于对照组(45,2%。P〈0.01)。两组粥样硬化宽块检出率分别为65,8%(77/117)。32,3%(30/93)。差别有显著意义(P〈O.01)。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多发生在脑梗死病灶的同侧,占76,5%。以颈总动脉分又处居多.其次为颈内动脉近段。脑梗死组患者软宽及复合性宽块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粥样硬化宽块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对防止宽块形成、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英 《华夏医学》2005,18(6):962-963
目的:通过对24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了解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40例经临床、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行彩色多普勒检查颈动脉血管壁、内径以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多灶性发生脑梗死患者中有粥样硬化斑块者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在颈动脉硬化中有粥样斑块者易再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7.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12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9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高于健康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fP〈0.05)。但是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和性别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患者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选择120例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作为急性前循环梗死组,均经MRI/CT证实;另90例非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双侧颈动脉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 IMT)、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 PSV )、舒张末期流速( EDV)、收缩早期加速时间( AT)、阻力指数( RI)、搏动指数( PI);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斑块的性质和管腔狭窄程度。急性前循环梗死组IMT较对照组增厚( P<0.01);IMT增厚检出率、中-重度狭窄检出率和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严重者可检测到颈动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各项血流参数显示,急性前循环梗死组颈总和颈内动脉PSV、ED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急性前循环梗死组颈内动脉 RI 及 PI 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05),颈内动脉AT低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128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表现,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并与96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明显高于健康者,两者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和性别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患者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类型之间的关系,为脑梗死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76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依据临床表现和头部CT/MRI区分为脑血栓形成(34例)腔隙性脑梗死(42例),并排除心源性脑栓塞。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及其狭窄程度。结果 脑梗死侧别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侧别有显著的相关性(P=0.037),颈动脉粥样硬化同侧半球脑梗死明显多于对侧半球;多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78.9%)明显高于单发梗死组(54.3%);多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17.1%:24.4%);脑血栓形成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85.3%)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52.3%);大脑皮层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90.0%)明显高于基底节区梗死(58.0%)和脑干、小脑梗死(57.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脑血栓形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更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在脑梗死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06例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并选取正常对照组66例行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脑梗死患者组颈动脉彩超异常率为81.1%,与正常对照组(4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尤其颈动脉严重狭窄伴软斑块形成是卒中高危状态,应早诊断、早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超声用于监测急性脑梗死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12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1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两组血清OX-LDL水平,采用双通道双深度彩色多普勒血流分析仪对两组人员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及颈内动脉形态和数量及回声特性、大小进行观察,并加以分析。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血清OX-LDL水平越高,其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者越少,同时不稳定性斑块患者越多。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清OX-LDL水平越高,其发生中、重度狭窄率就会越高。结论 :临床联合血清OX-LDL水平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变化监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内膜-中层)厚度,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并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1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123例,异常检出率为90.44%;对照组中为35例,异常检出率为34.31%,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循环酶法测定9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动脉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ACI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ACI组中颈动脉重度狭窄者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中度狭窄者及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P〈0.01),中度狭窄者血浆Hcy浓度显著高于无狭窄或轻度狭窄者(P〈0.01)。结论 Hcy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田军 《中国现代医生》2012,(28):11-11,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及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 224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硬化196例(87.5%);60例非脑梗死患者中检出颈动脉硬化10例(16.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188,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简捷的方法,对脑梗死预警和防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1月住院治疗的60例脑梗死患者,设为脑梗死组;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将两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其颈动脉狭窄进行分度并对比分析。结果:脑梗死组60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53例,占88.3%;对照组60例中颈动脉粥样硬化16例,占26.7%。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49-51+5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 月~2020 年1 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00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收集100 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两组颈动脉IMT、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值。结果 两组的颈动脉IMT 值、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分为非进展性及进展性卒中患者,在比较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上,相较于非进展性卒中者,进展性卒中水平和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水平会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升高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彼此间呈正相关。结论 针对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和纤维蛋白原参与其发生发展,密切关联着患者的病情,还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定位于颈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78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分为无斑块型、稳定斑块型和易损斑块型,以8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P)方法,检测两组ALDH2基因G487A位点的多态性。结果 脑梗死组形成斑块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该组ALDH2基因AA/AG型出现的频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ALDH2基因为AA/AG型的人比GG型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易损斑块的比例更高。结论 人ALDH2基因G487A位点的多态性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进行分析,探讨上述指标与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分别对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有症状性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各50例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检查.结果 有症状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均较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明显升高(P&lt;0.01).两者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1).两者相关性分析示,无症状性脑梗死组的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的相关系数为r=0.598、P&lt;0.01;有症状性脑梗死组、正常组分别为r=0.605、P&lt;0.01;r=0.631、P&lt;0.01.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在三组中不同斑块类型的表达情况示,各组间和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是无症状性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且不稳定斑块与D-二聚体、同型半胱氨酸关系密切;在脑梗死的发生过程中三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组)30例及非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28例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型斑块)的发生及超声特征情况。对两组病例的斑块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3.33%,对照组为57.14%;两组颈动脉斑块均以混合斑最为多见,急性心肌梗死组为60.00%,对照组为32.14%;两组混合斑块及不稳定型斑块(混合斑+软斑)所占比例急性心肌梗死组为70.00%,对照组为46.43%;两组三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与急性心肌梗死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