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关键已成共识,抗炎保肝治疗是重要的补充,在抗病毒治疗开始、过程中都需要抗炎保肝,特别在抗病毒禁忌证、抗病毒继发失败、重型肝炎中,抗炎保肝为主要治疗方法。临床应该合理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尽可能发挥其最大作用,以获得综合治疗的最佳效果。1、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现状目前我国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及随访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1)不是治疗时机且不需治疗:有少部分患者为HBV携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治疗状态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癌(HCC)的累积发生率及危险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对长期治疗并随访,且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CHB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对不同治疗方案(抗炎保肝组、抗病毒组、先抗炎保肝后抗病毒组)的患者HCC累积发生率分析,并对HCC发生的年龄、性别、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等因素进行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三组患者中,抗病毒组患者HCC累积发生率最高,抗炎保肝组患者HCC累积发生率最低。危险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肝硬化是所有患者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抗炎保肝组中,女性是HCC发生的保护因素。抗病毒组患者年龄40岁、4.30~6.30 Log(2×104~2×106IU/L)的DNA水平、ALT50U/L是HCC发生的危险因素。先抗炎保肝后抗病毒组患者,2.70~6.30 Log(2×102~2×106IU/L)的DNA水平是HC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即使患者接受了抗病毒治疗,仍需严密监测患者HCC的发生,CHB的抗炎保肝治疗是必要的,及时抗病毒治疗,防止患者发生肝硬化,是减少HCC发生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3.
慢性乙型肝炎(CHB)以对症、抗病毒、抗纤维化、抗炎保肝治疗为主,中国《慢性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明确指出,最大限度的消除或长期抑制HBV,使肝纤维化程度及肝细胞炎症坏死程度减轻,对疾病进展加以延缓和阻止,预防和减少肝脏失代偿期、肝癌、肝硬化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为CHB治疗的总体目标。目前临床仍以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抗病毒药物为主,应答率有限,预后不佳。中药可抗肝纤维化、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炎和保肝,故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慢性乙型肝炎(CHB)以对症、抗病毒、抗纤维化、抗炎保肝治疗为主,中国《慢性肝炎防治指南》(2010版)明确指出,最大限度的消除或长期抑制HBV,使肝纤维化程度及肝细胞炎症坏死程度减轻,对疾病进展加以延缓和阻止,预防和减少肝脏失代偿期、肝癌、肝硬化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命和改善生活质量为CHB治疗的总体目标。目前临床仍以核苷(酸)类和干扰素类抗病毒药物为主,应答率有限,预后不佳。中药可抗肝纤维化、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炎和保肝,故已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5.
肝脏炎症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肝硬化及肝衰竭等是肝脏疾病进展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及病理组织学基础.通常临床医师在病因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抗炎保肝可有效控制肝组织炎症,并有可能减少肝细胞破坏和延缓慢性肝脏疾病的进展.抗炎保肝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须在疾病病原学或特异性生治疗的基础上适当选用抗炎保肝药物.  相似文献   

6.
冯琴 《肝博士》2023,(2):50-51
<正>肝脏炎症、坏死及其所致的肝纤维化和(或)肝硬化是肝病进展的主要病理学基础。抗炎保肝治疗是肝脏炎症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对于肝脏炎症,无论是否存在有效的病因疗法,均应考虑实施抗炎保肝治疗。对于缺乏有效病因治疗或暂不能进行病因治疗的患者,更应考虑抗炎保肝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穿心莲内酯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穿心莲内酯其具有解热、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保肝利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抗糖尿病,抗生育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随着对其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极大地促进穿心莲内酯类新药的研究开发及临床应用。文章综述了穿心莲内酯衍生物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在国内外研究中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甘草酸的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草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它的主要成份是甘草酸。本文就目前研究有关甘草酸的各种药理机制作详细综述,包括抗纤维化,保肝、抗病毒、抗炎和免疫调节,抗肿瘤和其它药理作用。通过研究发现甘草酸在各方面都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尤其在保肝方面,甘草酸是一种高效低毒的药物,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甘草酸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将会进一步拓宽。  相似文献   

9.
(记者罗刚)针对不少乙肝患者常常忽略抗病毒治疗的问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翁心华教授日前表示,尽管抗病毒治疗本应是乙肝治疗的主流,但目前接受这一治疗的尚不足20%,其配角位置依然如故。据了解,我国去年出台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明确提出,在诸多乙肝疗法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均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常委魏来教授指出,在乙肝治疗的三个层次中,抗炎保肝等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手段地位居中,其效果要好于单纯对症治疗,但干扰素类、核苷(酸)类似物等抗病毒药物的病因治疗则…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立和完善, 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1]。包括慢性肝病在内的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得到全科医生及时进行诊疗与管理, 并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2021年2月《中华全科医师杂志》刊出了《慢性乙型肝炎基层诊疗指南(2020年)》, 从定义、流行病学、传播途经、诊断、抗病毒治疗、转诊、预防、疾病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的介绍[2]。为了更好地帮助基层全科医生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筛查、诊疗、预防和管理, 本文对指南内容进行延伸, 介绍慢性乙型肝炎在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 要注意抗炎保肝治疗。特别是肝功能有明显损害的患者, 抗炎保肝治疗尤为重要, 能够减轻肝脏炎症性损害, 促进肝功能好转, 防止肝硬化的发生, 助力全科医生对慢性肝病的诊疗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余瑞铭  高艺 《基层医学论坛》2016,(25):3474-3476
目的:分析在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治疗中给予抗病毒及护肝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诊治的肺结核合并乙肝三系检测阳性患者1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3例,对照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病毒及抗结核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甘草酸二铵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2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00%,2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在15 d和30 d时体内血液ALT、AST以及含量均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HBeAg转阴率和HBV-DNA转阴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护肝及抗病毒治疗,能够显著减轻肝脏的损害程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儿童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应尽早进行积极合理的抗病毒治疗,努力阻断成年后的一系列进展性肝病;即使抗病毒治疗未能获得持久效应,也可能缓和以后病变的进展。本文对儿童HB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儿童慢乙肝治疗的必要性、抗病毒治疗的指征及药物选择等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乙肝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患者行部分脾栓塞术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方法:对160例乙肝肝硬化并发脾亢患者进行观察,按照患者部分脾栓塞术后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将其分为两组,A组80例未行抗病毒治疗,B组80例行抗病毒治疗。对上述患者进行6个月的观察,包括病毒载量、肝功能检查及上消化道出血情况。结果:A组治疗第6个月的各项肝功能监测数据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3个月后乙肝病毒载量及发生再发性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部分脾栓塞术后乙肝病毒载量均有升高,且肝功能无明显改善,而加强术后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肝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黄洁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2):1733-1735
目的:观察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1年6月62例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1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对HBV DNA水平、ALT、AFB进行检查,48周后评价两组患者HBeAg转阴率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治疗后4周、12周、24周、48周HBV DNA水平、ALT、AFB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各时间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1例患者中HBeAg转阴10例,转阴率为32.26%,对照组无1例HBeAg转阴,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原发性肝癌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为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50-5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发生原发性肝癌(PHC)的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早期预防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收治的316例PHC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随机选取316例未发生肝癌的乙肝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学历、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差异性;再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间的长期吸烟史、长期饮酒史、经常吃油炸食品、肝癌家族史、糖尿病、肝硬化、脂肪肝、未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载量、e抗原、经常情绪暴躁等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饮酒史(OR=4.166)、肝癌家族史(OR=3.114)、肝硬化(OR=5.436)、脂肪肝(OR=3.699)、未抗病毒治疗(OR=4.455)、乙肝病毒载量(OR=3.518)、经常情绪暴躁(OR=2.527)等。结论 影响乙肝患者发生PHC的高危因素较多,应尽早进行针对性预防和控制,减少肝硬化和PHC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需要接受糖皮质激素和(或)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治疗的合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HBV)的风湿免疫病的抗病毒治疗价值.方法 分析合并HBV的风湿免疫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合并HBV的风湿免疫病70例,于开始糖皮质激素和(或)DMARDS治疗时同时抗病毒治疗的25例,无一例出现肝功能异常或HBV病毒复制.未经抗病毒治疗的45例,HBVDNA升高10倍以上的24例,伴肝功能异常17例;暴发性肝炎2例,1例10天、1例2月出现症状,谷丙转氨酶(ALT)最高达3428U/L, HBVDNA>10^9copies/ml,经护肝、抗病毒治疗后ALT正常、HBVDNA正常.结论 风湿免疫病同时合并HBV常见,治疗风湿免疫病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和(或)DMARDS,有使稳定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出现病毒复制,甚至暴发性肝炎的可能,而预先应用抗病毒治疗,可减少病毒复制机会.  相似文献   

17.
梁彦玲  张全会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1):1378-1379,1390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 9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抗病毒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观察抗病毒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变化、HBVDNA及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肝功能ALT、AST、GGT、ALP、TB的变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病毒治疗组HBVDNA转阴率为62.2%,对照组为4.44%,在治疗过程中抗病毒组无因严重肝功能损害而停止抗结核治疗者,而对照组有8例(17.8%)因严重肝功能损害而停止抗结核治疗.结论 肺结核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化疗中应用恩替卡韦抗病毒有重要意义.对改善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是慢性丙型肝炎的常规治疗方法,然而,该疗法存在一定副作用,对部分患者疗效不佳,且治疗费用昂贵。中医药治疗慢性肝病包括丙型肝炎有大量报道,需要进行系统综述。 目的: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方法评价中草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检索策略:MEDLINE、Cochrane图书馆(2009年第3期)、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数据库、中医药期刊文献数据库。检索日期截止2009年7月8日。 纳入标准:收集比较中草药与安慰剂、非特异性治疗、干扰素治疗丙型肝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中草药联用干扰素与单用干扰素比较的试验也予以纳入。 资料提取与分析:两人独立提取资料,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软件RevMan 5.017进行资料分析。结局的效应指标为相对危险度或均数差,均以95%可信区间表示。 结果:51篇随机对照试验满足纳入标准,共治疗3 678名病人。所纳入的6篇英文文献质量较高,中文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在临床症状、肝功能及抗病毒效应的综合疗效分析中,中草药明显优于非特异性治疗,与干扰素疗效相当,中药联合干扰素与单用干扰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药对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RNA阴转的效果明显优于非特异性治疗,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与干扰素合用的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中药及其与抗病毒药物合用的抗HCV抗体阴转疗效均优于单用干扰素治疗。在改善肝功能指标上中药显著优于安慰剂、非特异性治疗,且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抗病毒治疗联合使用则优于单用抗病毒治疗。随访的疗效分析表明上述效应具有持续性。中药注射剂及抗病毒治疗均有一定的副作用,个别患者有较严重的副作用。 结论:纳入本系统综述的部分中草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具有改善症状、促进肝功能恢复和清除血清HCV标志物的作用。但是由于中文发表的临床试验质量较低,对那些疗效较好的中药制剂需要作进一步的验证,试验的设计及报告应按照国际规范执行。  相似文献   

19.
邓志海 《医学综述》2011,17(23):3599-3601
重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病情发展快速,由于缺乏特效的治疗方法,所以并发症多,病情凶险,常出现多器官功能衰竭,且预后不良,病死率极高。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细胞移植和肝移植等。近年来,在重型病毒性肝炎治疗方面有了较大进展(尤其是抗病毒药治疗),但在现阶段多环节的内科综合治疗仍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抗纤维化疗效。方法收集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例,选取34例为治疗组,历史病例30例为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对照组仅使用内科常规治疗。分析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血清学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及肝穿刺组织学活检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比较,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透明质酸(HA)和Ⅳ胶原(I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8个月,LN、PCIU、HA和IVC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后3个月相比,治疗组18个月后52.9%(18/34)的患者肝组织学改善(治疗后HAI积分下降〉2),其中47.0%(16/34)的患者坏死炎性反应程度改善(治疗后积分下降〉2),35.3%(12/34)的患者纤维化程度改善(治疗后积分下降〉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检测及肝穿刺组织学活检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抑制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纤维化,使肝组织炎症明显好转,减少肝炎后肝硬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