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外科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95例合并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心脏彩超诊断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82例,室间隔缺损20例。结果:住院期间死亡率4.9%(5/102)。死亡原因分别为:低心排出量综合征1例,肺高压危象2例,呼吸衰竭2例。其余患者并发肺部感染7例,肺不张5例,胸腔积液1例,肺高压危象2例。所有存活患者肺动脉高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效果满意。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因而导致术中发生灌注肺。因此,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以避免灌注肺的产生。同时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者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影响手术的远期疗效,甚至丧失手术机会。所以一经诊断,应尽早手术,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一般均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提高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收集婴幼儿危重先心病32例的急诊手术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心衰史或持续缺氧发作。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肺动脉高压4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VSD伴肺动脉高压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VSD合并PDA3例,严重肺动脉狭窄合并PDA、房间隔缺损1例,PDA并肺高压术后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法洛四联症6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并发气胸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例,拔管后再插管7例,乳糜胸并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全组病例均痊愈。结论: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效果较好。合理的围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6 例,死亡2 例。术中防止灌注肺,严密修补室间隔缺损和闭合动脉导管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肺动脉高压的围术期处理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1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采用深低温停循环往肺动脉内缝闭动脉导管开口,同期矫治并存的室间隔缺损等心内畸型,避免了分期手术所增加的痛苦及避免在两个高压大血管间游离未闭动脉导管时壁破裂大出血的危险;且为术前漏诊、术中发现的病变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诊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报告了20例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和治疗结果,分析了动脉导管未闭易漏诊的原因,并对手术适应症及手术要点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42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内畸形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42例均一期手术治疗,采用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先切开肺动脉处理动脉导管,然后纠正心内畸形。结果:治愈41例,死亡1例;并发灌注肺综合征1例,无脑气栓发生;术后复查心脏超声示PDA遗留1例,直径2mm;术前漏诊12例在术中发现11例PDA。结论:PDA合并心内畸形时术前易漏诊,术前诊断宜慎重,术中应加强心内外探索;一期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等技术可避免脑气栓、灌注肺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手术治疗102例。年龄以学龄儿童为多,病种以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为多。对比分析心导管资料与手术疗效的关系后认为:学龄儿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36例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主要合并畸形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鲁氏三联症、四联症、肺静脉异位引流、主动脉缩窄,2例系导管结扎手术后再通者,26例合并肺动脉高压征,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术后主要并发症:高血压反应10例,低温反跳性高热14例。痊愈33例,死亡3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手术治疗高危动脉导管未闭,窗型2例,粗大动脉导管6例人民,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后再通2例,合并心内膜炎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2例,主动脉瓣下狭窄5例。方法 全部在浅低温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结果 术后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 ̄3年,心功能I级19例,Ⅱ级1例。结论 浅低温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动脉导管是治疗高危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体肺动脉组织行A型主动脉弓中断矫治术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清玉  闫军  谢涌泉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91-1291
20 0 2年 4月 ,我们利用自体肺动脉组织 ,成功地完成了1例A型主动脉弓中断矫治术 ,现报道如下。患儿年龄 6个月 ,严重发育不良 ,体重 4 5kg ,入院前多次肺炎心衰。术前诊断为A型主动脉弓中断 ,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重度肺动脉高压。术中探查见主、肺动脉关系正常 ,主、肺动脉直径之比为 1∶2 ,主动脉自左锁骨下动脉以远离断 ,降主动脉经未闭的动脉导管 (直径 10mm)供血。先充分游离三支头臂血管 ,经升主动脉、动脉导管插双动脉灌注管建立体外循环。经肺动脉切口 ,涤纶片修补干下型室间隔缺损 (直径 1 5cm)。深低温停止循环下…  相似文献   

11.
电视胸腔镜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钳闭手术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电视胸腔镜下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钳闭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方法 10例新生儿患者,男女各5例,PDA直径(3.49±0.83)mm,术前肺动脉压(9.02±3.55)kPa;合并有肺炎、贫血、缺氧性脑病、呼吸功能衰竭、心力衰竭、代谢性碱中毒等。在气静复合麻醉下全胸腔镜分离PDA,2枚钛夹钳闭PDA;所有病例均未留置胸腔引流管。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钳闭动脉导管,无导管或周围组织损伤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29.3±8.2)min,术后用呼吸机辅助(19.36±29.23)h,住院天数(13.2±10.63)d。出院前心脏二维彩色超声心动图复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胸腔镜下动脉导管钳闭手术方法应为新生儿、早产儿PDA合并心力衰竭需急诊或限期手术的首选治疗手段,并可取得理想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肺切除术治疗肺曲菌球病4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肺曲菌球病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治愈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2007年1月间经外科手术治疗的40例肺曲菌球病患者的资料。40例中采用病灶肺叶切除术28例,复合切除(肺叶+肺段或楔形切除)5例,肺段切除3例,肺楔形切除2例,空洞病灶清除折叠缝合2例。结果:无手术死亡,40例患者中治愈39例,治愈率达97.5%。术后并发症6例(15%),其中肺复张不全4例,肺炎1例,支气管胸膜瘘、脓胸1例。术后35例随访1~5年,除1例2次手术外,其余34例均治愈,未见复发。结论:以肺切除为主的外科手术是治疗肺曲菌球病的首选方法,客观可靠的术前评估是手术成功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开胸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适用于肺基础病变局限、胸膜粘连较轻的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施行介入封堵治疗61例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例,室间隔缺损2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动脉导管未闭15例,肺动脉狭窄2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采用Amplatze...  相似文献   

14.
何显军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0):2410-24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的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外一科2009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80例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管理血糖在6.1~9.0mmol/L,记录术中出血量、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进食时间、住院时间及相应并发症。结果:术中出血量(13.54±3.69)ml,术后抗生素应用时间为(7.54±2.69)d,术后平均进食时间为(3.54±1.69)d,住院时间为(9.82±4.69)d,8例术中转开腹手术,胆道损伤1例,伤口延迟愈合9例,伤口感染12例,肺部感染3例。结论:对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熟悉疾病特点、胆道系统解剖和术中转开腹手术的指征,加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14例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中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1月-2013年5月在北京朝阳医院RICU住院确诊的14例肺结核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资料。结果:14例患者平均确诊时间10.8±7.0d,其中8例经人工气道吸引物萋-尼抗酸染色涂片确诊.6例经支气管镜刷检、粘膜活检或外科肺活检等组织病理学确诊,临床最常见症状为咳嗽、呼吸困难、发热、咯痰,化验以低氧及低白蛋白血症最明显,胸部影像学大多呈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表现,12例有创通气,最终失败6例,死亡率42.9%。结论:在RICU,肺结核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病情重,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呈实变、磨玻璃样变等改变,需支气管镜、刷检或外科肺活检组织病理学确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20例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误诊为肺部疾病的临床资料,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t993年1月1日--2012年12月1日杭州市中医院收治的20例误诊为肺部疾病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等。结果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8±12)岁,既往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4例;患糖尿病3例;慢性肾炎7例。咳嗽20例,咳痰12例,咯血5例,气促5例,胸痛3例,发热8例,皮疹和红斑3例,关节疼痛5例,两下肢浮肿3例。肺部湿哕音7例。5例患者低氧血症,11例患者肺功能异常。胸部CT表现肺内弥漫性磨玻璃影4例,弥漫粟粒影2例,间质性改变4例,多发斑片及片状影10例,伴充气支气管征5例、伴多发结节3例、形成空洞2例、胸腔积液7例、心包积液2例。误诊为间质性肺炎4例、细菌性肺炎10例、粟粒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各1例及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3例。20例患者实验室检查(ANCA)阳性率为100%。结论以肺部症状为首发的ANCA相关性小血管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肺部疾病,结合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作出正确诊断。ANCA检查能显著减少漏诊误诊,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大动脉调转手术的外科技术和围术期处理的临床经验。方法2006年1月-2014年1月,共接收大动脉转住患儿53例,18例因多种原因未进行手术治疗,35例接受大动脉调转手术。其中,男21例,女14例;合并室间隔缺损(TGA/VSD)的患儿27例,年龄14d~1岁;体重3.2~8.8kg,平均(5.27±1.56)kg,室间隔完整(TGA/IVS)的患儿8例,年龄为10d~1个月;体重为2.9~5.5kg,平均(3.46±1.15)kg。全部患儿均接受工期大动脉调转手术,无快速Ⅱ期病例。术毕当天及出院前常规行心脏超声检查,并术后3个月、半年及每年行常规随访。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为8.6%。延迟关胸3例,分别为1d、2d和3d,无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出现;再开胸止血3例,发生率为8.6%。27例TGA/VSD患儿的平均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147±34)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6±2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22~163h,ICU滞留时间为3~17d;出院前心脏超声提示1例患儿存在残余VSD,穿隔血流直径〈2mm;未见心室壁反常运动;2例肺动脉血流速度稍增快,分别为2.0m/s及2.2m/s,另外2例肺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分别达到3.1m/s及3.7m/s;3例主动脉血流速度超过2m/s,其中1例达到2.5m/s。心电图提示无患儿存在心肌梗死。8例TGA/IVS患儿的平均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167±5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35±49)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为48-146h,ICU滞留时间为4~16d;出院前心脏超声提示2例肺动脉血流速度稍增快,达到2m/s,1例主动脉血流速度达到2.0m/s。心电图提示无患儿存在心肌梗死。结论大动脉调转术是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的成熟术式,把握手术时机、适应证及加强围术期管理可以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回顾总结单个手术组应用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 Bing心脏畸形)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应用大动脉调转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56例,男37例,女19例,6d~9岁,体质量2.55~18kg,其中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患儿40例,Taussig Bing心脏畸形患儿16例,TGA/IVS 15例,TGA/VSD 25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0例,动脉导管未闭32例,肺动脉瓣轻度狭窄8例。全部患者均采用大动脉调转术进行治疗,手术在体外循环(CPB)下进行,冷血停博液或HTK液灌注保护心肌,停机改良超滤。结果 本组手术CPB时间为150~259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78~163min。术后早期患儿死亡6例,3例死于术后出血(其中1例系PDA缝线松开),1例术后12h死于肺高压危象,1例术后5d死于肾功能衰竭,1例术后22d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ICU滞留时间为5d~22d,住院时间为14~48d。术后随访3个月~7年,死亡1例,系单支冠状动脉患儿,出院后半年因肺炎心衰死亡,其余49例紫绀症状均消失,活动能力明显增强,生长发育良好,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心功能Ⅰ级(NYHA分级)。8例肺动脉狭窄患儿术后压差均有下降。结论 大动脉调转术是治疗小儿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和Taussig Bing心脏畸形)的理想手术方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小儿先天性气管狭窄(CTS)矫治术以及术后管理体会。方法:2006年5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小儿CTS 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2 d~13岁,平均(5.0±2.1)岁;体重2.1~48.0 kg,平均体重(10.2±3.7)kg。按照Grundfast法分期,Ⅰ期CTS 1例,Ⅱ期4例,Ⅲ期5例,Ⅳ期2例。合并畸形包括肺动脉吊带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5例,房间隔缺损(ASD)4例,室间隔缺损(VSD)6例,中度肺动脉狭窄(PS)1例,法洛四联症1例,肺动脉高压2例,右室双出口3例,双腔右心室3例,永存左上腔静脉2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辅助下先天性气管狭窄矫治,同期纠正合并其他畸形。结果:气管端端吻合术5例,Slide气管成形术3例,自体游离气管片移植术3例,心包补片移植术1例。手术死亡1例,死亡率为8.3%。术后主要并发症有低氧血症(7例)和低心排(6例)。术后采用改良超滤7例,延迟关胸4例,呼吸机辅助9例,体外膜肺5例,静脉应用正性肌力药物4例。术后6个月~2年随访中,除2例轻度支气管狭窄外,心肺功能均良好。结论:同期纠治小儿CTS和并发并畸形的手术效果良好。防治术后低氧血症和低心排是降低CTS术后病死率的关键,包括施行改良超滤、延迟关胸、体外膜肺和预防性静脉应用强心药物等措施。此外,加强基础护理、营养支持、预防感染也很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