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染色体多态性与生殖异常的关系。 方 法:对2009年1月以来在我院妇产科就诊的1684例遗传咨询者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 1684例女性遗传咨询者中检出染色体多态性核型31例, 占1.84%。根据多态性变异可主要归为下列4 种类型: (1) D/G组随体增加共4例,占多态性的12.90%; (2) 次缢痕增加(包括1、9、16号染色体)共4例,占多态性的12.90%; (3) 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共7例,占多态性的22.58%.(4)Y染色体多态性共16例,占多态性的51.61%。夫妻一方为染色体多态性者,其妻子自然流产发生率、复发性流产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其不孕不育发生率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染色体多态性男性,其不育症发生率、弱精少精和无精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人群,精子密度和精子活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人群。在218例不孕不育遗传咨询者中检出染色体多态性核型13例, 占5.96%,在267例复发性流产女性遗传咨询者中检出染色体多态性核型14例, 占5.24%,在238例男性少精弱精无精症遗传咨询者中检出染色体多态性核型17例, 占7.14%。结论: 染色体多态性可以导致男女生殖异常,对不良妊娠史者应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类染色体多态性与临床生殖异常的关系。方法:针对来我院遗传咨询的患者,进行常规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染色体G显带方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在1068例遗传咨询者中,检出染色体多态性132例,检出率12.4%,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发生率(2.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常染色体多态性100例,包括次缢痕增长(1/9/16号染色体)47例占多态核型35.6%,D/G组染色体短臂增长42例占多态核型31.9%,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11例占多态核型8.3%。Y染色体多态性32例占多态核型24.4%,其中Y染色体长臂qh+19例,Y染色体长臂qh-13例。结论:本文中染色体多态性变异检出率提示染色体多态性可能与生育异常诸如:不孕不育、习惯性流产、死胎畸胎、少弱精、无精症等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复发性流产患者临床与生化指标及其分布特征,同时探讨复发性流产(RSA)与肥胖、胰岛素抵抗(IR)以及糖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择876例复发性流产妇女作为病例组(RSA组),另外选取同时期因男方因素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妇女1397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的体质指数(BMI)、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水平.同时将BMI水平分为4个区间,比较不同区间下两组胰岛素和血糖的分布特征.再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RSA组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HOMA-I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SA组空腹血糖受损(IFG)、IR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A组BMI及糖代谢均异常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A组在超重和肥胖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A组在正常体质量患者中IR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IR是RSA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复发性流产与IR、糖代谢异常有关,超重或肥胖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更易发生糖代谢紊乱,应重视正常体质量复发性流产妇女的内分泌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4.
黄金瑞  李敏清 《吉林医学》2013,(36):7627-7628
目的:分析和探讨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相关病因。方法:对185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的相关病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染色体异常及变异者占21.62%,尤以染色体多态性多见;地中海贫血占1.08%;生殖道感染者占12.43%;内分泌异常者占7.57%;解剖因素占10.27%;自身免疫异常占12.97%,不明原因者占34.05%。结论:RSA病因复杂。在广西,地中海贫血可能与RSA有关。染色体多态性不能简单的视为正常变异,不明原因RSA仍占较大比例,病因学的探讨以及针对病因进行预防性治疗是防治RSA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张清华  潘静  姚丽艳 《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4):1760-1764
背景 复发性流产(RSA)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妇女身心健康,目前现代医学对RS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的 了解RSA病因的分布情况,以及流产孕周与流产次数和RSA病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RSA的患者19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自然流产次数、流产孕周,并筛查患者的病因:染色体异常、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流产孕周,分为早期RSA组(<12周)(155例)和晚期RSA组(≥12周)(43例);根据流产次数分为2次组(123例)和≥3次组(75例)。分析RSA患者各病因所占比例,以及RSA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和不同流产次数组间的差异。结果 198例RSA患者,染色体异常9例(4.55%),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11例(5.56%),内分泌系统异常36例(18.18%),生殖道感染14例(7.07%),自身免疫异常30例(15.15%),不明病因98例(49.49%)。晚期RSA组患者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发生率大于早期RSA组,不明病因发生率低于早期RSA组(P<0.05);早期RSA组与晚期RSA组患者染色体异常、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次数2次组和流产次数≥3次组患者染色体异常、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不明病因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RSA的病因有多种,包括染色体异常、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及不明病因等多种因素,其中不明病因的RSA占多数;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对妊娠晚期的影响大于妊娠早期。  相似文献   

6.
孙燕  苏琳  陈佩  李佳荃  岳锦春 《广东医学》2012,33(11):1563-1566
目的研究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8(IL-18)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绒毛组织中的表达,探讨RSA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63例RSA妇女(RSA组)及50例正常早孕妇女(正常组)绒毛组织中IL-6 mRNA和IL-18 mRNA的表达水平,并将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RSA组绒毛组织中IL-6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IL-18 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相关分析显示,RSA组IL-6与IL-18 mRNA两者之间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9,P<0.01)。IL-6 mR-NA的表达水平与RSA患者流产次数无关,而IL-18 mRNA表达水平随着流产次数增多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常妊娠较RSA患者绒毛组织IL-6水平高,当IL-6表达降低或IL-18升高时,可能导致RSA,其中IL-18水平与流产次数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复发性流产(RSA)夫妻外周血染色体变异发生种类及其在男女性中的分布特点,为指导临床咨询及后续生殖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07年9月-2014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门诊主因RSA就诊的夫妻3 376例,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染色体变异的发生率、种类、在男女性中的比例差异。结果 3 376例RSA夫妻中发现染色体变异146例(4.32%),其中男85例,女61例,除去染色体多态性改变〔包括Y染色体变异(29例)、染色体次缢痕增加(28例)、D/G组染色体随体区变异(25例)及9号臂间倒位(21例)〕后,染色体异常共43例,其中相互易位最多见,为27例(62.79%),其次为罗氏易位5例(11.63%),倒位5例(11.63%),女性性染色体嵌合3例(6.98%),性反转综合征2例(4.65%),男性Marker染色体嵌合1例(2.32%)。染色体多态性方面,男性以Y染色体变异最为多见(34.12%,29/85)。结论 RSA夫妻外周血染色体异常均有发生,染色体异常以相互易位为主,对以RSA原因就诊的夫妻,有必要同时对夫妻双方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实施辅助生殖技术夫妇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为临床诊疗和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实施辅助生殖的1 438例(719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及3 292例(1 646对)自然流产1次患者的外周血染色体核型,比较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发生率及其在男性和女性中的比例差异,分析流产次数与染色体核型的关系。 结果 1 438例(719对)RSA患者中检出染色体变异320例,其中男性染色体变异165例,女性染色体变异155例;染色体结构畸变占染色体变异的57.58%,其中相互易位比率最高;不同性别1次流产组与RSA组间染色体互相易位和罗伯逊易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染色体倒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P=0.83);随着流产次数的增加,男女性染色体畸变率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 实施辅助生殖人群中自然流产1次患者的染色体畸变率低于RSA患者;RSA患者的染色体异常以染色体易位多见,且染色体畸变率与流产次数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在复发性流产(RSA)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以60例RSA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及凝血功能、血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流产1例,对照组流产6例,观察组治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80.00%(24/30)(χ2=4.043,P=0.044)。两组治疗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升高,D-二聚体(D-D)、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纤维蛋白原(Fbg)水平降低,观察组变化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孕酮(P)、雌二醇(E2)水平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全血表观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浆黏度20 s-1水平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LMWH可改善RSA患者凝血状态及血流变学指标,促进雌激素及孕激素的分泌,从而提高了复发性流产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复发性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病因,探讨孕前预防性治疗在复发性流产病人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 ,收集就诊于门诊及住院RSA病人病历资料,将其分为孕前预防性治疗组和孕前非预防性治疗组.结果 19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夫妻双方染色体均正常;144例为免疫异常,占72.73%;47例内分泌异常,占23.74%;43例解剖异常,占21.72%;15例感染,占7.58%;11例血液黏度升高,占5.56%;1例胚胎染色体异常,占0.51%;不明原因18例,占9.09%.予以对症治疗后,成功分娩49例,中期妊娠96例,占73.23%.其中90例予以孕前预防性治疗,为研究组,成功分娩25例,中期妊娠49例,占82.22%;108例未予以孕前预防性治疗,为对照组,成功分娩24例,中期妊娠47例,占65.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预防性治疗组妊娠成功率高于非孕前预防性治疗组.结论 复发性流产病因多因素混杂存在,免疫因素、内分泌因素及解剖异常是导致复发性流产的主要原因,针对病因进行孕前预防性治疗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然流产次数与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 :收集因自然流产进行染色体检查的1 784对夫妇的基本信息,其中1次流产者663对,2次流产者869对,≥3次者252对,行外周血染色体分析。结果: 1次流产组检出染色体异常夫妇27对,异常率为4.07%(27/663);2次流产组检出31对,异常率3.57%(31/869);≥3次组检出18对,异常率7.14%(18/252),比较不同流产次数组染色体异常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 (χ?分别为0.252、3.639、5.922,p均>0.05);1 784对(3 568例)自然流产夫妇中共发现染色体异常核型77例,占2.16%(77/3 568),其中结构异常49例,占异常核型的63.64%(49/77),数目异常28例,占异常核型的36.36%(28/77),且结构异常多于数目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5.79,p<0.05)。结论: 自然流产次数与夫妇双方染色体异常之间无相关性,建议在1次自然流产后即行夫妇双方染色体检测。  相似文献   

12.
李远眺  李勇 《海南医学》2013,24(12):1775-1777
目的探讨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358例有自然流产史的夫妇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显微镜下计数20个分裂相,综合分析3~5个核型。染色体数目及结构异常者,计数100个分裂相,加倍分析染色体核型。结果 358例自然流产夫妇中共检出染色体异常32例,异常率为8.94%;其中男性15例,女性17例。常染色体异常22例,占6.14%;性染色体异常10例,占2.79%。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自然流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有自然流产史的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提供临床指导,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反复自然流产与ABO血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80对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夫妇二人)为实验组,210对顺娩健康活婴者(夫妇二人)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按夫妇ABO血型是否相容分为ABO血型相容和ABO血型不相容两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实验组中夫妇ABO血型相容有264对,占38.8%,ABO血型不相容有416对,占61.2%;对照组中夫妇ABO血型相容有102对,占48.6%,ABO血型不相容有108对,占5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夫妇ABO血型不相容与反复自然流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染色体多态性对辅助生殖治疗后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接受辅助生殖治疗的5 345对不孕不育夫妇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测,对其中3 435个周期的助孕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现有染色体多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不同类型分组后与染色体正常群体对照,观察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形成率,累计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结果总多态性组、Y染色体变异组、1/9/16号变异组、D/G组变异与正常组比较,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形成率、累计妊娠率和早期流产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的卵裂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染色体多态性患者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后妊娠结局与普通人群相比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夫妇HLA-DR抗原相容性和习惯性流产的关系。方法采集2007年8月—2009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30对习惯性流产夫妇外周血,各5 ml,以同时期正常妊娠夫妇作为对照组,抽提样本基因组DNA,确定HLA-DR等位基因位点及其对应抗原,分析疾病组与对照组中抗原相容性分布是否具有差异。结果在检出的DR抗原中,两组抗原频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中,有6对(20%)夫妇HLA-DR抗原零相容,18对(60%)夫妇一个抗原相容,6对(20%)夫妇两个抗原相容。对照组中,21对(70%)夫妇零相容,7对(23%)夫妇一个抗原相容,2对(7%)夫妇两个抗原相容。两组夫妇抗原相容性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一个抗原相容对于零抗原相容的相对危险度(RR)为9,两个抗原相容相对于零抗原相容的相对危险度(RR)为10.5。结论习惯性流产的发生与免疫失衡有关,夫妇双方HLA-DR抗原相容性增加,致母体对异体抗原识别不足,不能产生足够的封闭性抗体,胚胎遭排斥而产生流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IL-1Ra)基因多态性与宁夏汉族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191例反复自然流产患者和193例健康对照IL-1RN第二内含子中可变串联重复序列(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多态性。结果 RSA组和对照组IL-1RN*1/1、IL-1RN*1/2、IL-1RN*1/3、IL-1RN*1/4、IL-1RN*2/2基因型频率分别为75.39%、20.42%、0、1.05%、3.14%和83.94%、11.92%、1.04%、2.07%、1.04%;等位基因IL-1RN*1、IL-1RN*2的频率分别为86.13%、13.35%和91.45%、6.9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有IL-1RN*2等位基因的个体发生复发性自然流产的危险性显著高于携带IL-1RN*1的个体(OR=2.03,95%CI:1.242~3.308)。结论 IL-1RN*2可能与宁夏汉族复发性自然流产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通过遗传咨询门诊,对反复性流产患者夫妇双方或一方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共71例,检出平衡易位携带者3例。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4.1%。说明了染色体异常是导致反复性流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URSA)患者的生化妊娠史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选取U RS A患者192例,根据既往生化妊娠次数,分为无生化妊娠组(A组)66例,1次生化妊娠组(B组)65例,≥2次生化妊娠组(C组)61例.分析并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结果 C组与A组及B组比较,既往自然流产次数(P<0.05)、既往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自然流产率(P<0.0125)均显著增高,其自然流产率及自然流产伴正常染色体核型(SANK)率也均显著增高(P<0.0125).A组与B组比较,活产率、自然流产率及SANK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25).结论 ≥2次生化妊娠的患者既往复发性流产更为严重,保胎治疗后其活产率较低、自然流产和SANK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技术在早中孕期自然流产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364例自然流产组织为研究对象,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技术回顾分析导致自然流产的染色体异常分布。分别按孕周、年龄、流产组织性别分组:孕6~12周组(n=300),孕13~28周组(n=64);孕妇年龄<35岁组(n=292),≥35岁组(n=72);男性组(n=147),女性组(n=217)。比较各组各类染色体异常发生率。 结果 在364例自然流产组织中,检出染色体异常 191例(52.47%)分别为:染色体数目异常177例;致病性染色体微重复微缺失11例;全染色体单亲二倍体3例,病理均为葡萄胎,来自父亲。孕6~12周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55.33%)、三体发生率(37.00%)、单体发生率(8.33%)、三倍体发生率(6.00%)与孕6~12周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17.19%)、三体发生率(9.38%)、单体发生率(3.13%)、三倍体发生率(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30;P=0.004)。孕13~28周仅检出18三体、21三体、45,XO及嵌合体共13例,占染色体数目异常7.34%(13/177)。孕妇年龄≥35岁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63.88%)、三体发生率(51.39%)与<35岁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44.86%)、三体发生率(27.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P=0.005)。男性组与女性组染色体差异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2)。 结论 孕早期、高龄孕妇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数目异常率更高;染色体异常是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技术能够检出其他方法无法检出的单亲二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