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精神病专科医院开展综合性康复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0例符合人组标准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每天由康复护士带领去康复中心参加综合性康复技能训练;对照组只给予常规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两组对照观察6个月。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和住院患者护士观察量表(NOSIE)进行效果评定。结果:康复组IPROS各因子及总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各因子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康复组NOSIE总分和总积极因素较对照组高,总消极因素较对照组低(P〈o.01)。结论:康复技能训练能显著改善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被动行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延缓衰退,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为其重返社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对长期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3例病人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研究组病人同时进行12个月的康复训练,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和护理模式,分别于研究前、研究后6月、12月末运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评定。结果:训练12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康复训练能够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是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及药物依从性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海根  李永强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7):2062-206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及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至5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均为男性,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与护理干预组,每组各5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护士观察量表(NOSIE)调查,在出院后6个月内进行药物依从性调查。结果: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NOSIE评分与药物治疗组有明显差异(P〈0.01);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患者药物依从性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自知力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降低复发率,使患者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及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5月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均为男性,随机分为单纯药物治疗组和药物治疗与护理干预组,每组各5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护士观察量表(NOSIE)调查,在出院后6个月内进行药物依从性调查。结果: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NOSIE评分与药物治疗组有明显差异(P〈0.01);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组患者药物依从性明显高于单纯药物治疗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自知力的恢复.从而提高患者的药物依从性,降低复发率,使患者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5.
刘广香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7):809-81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符合人组条件的7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前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后者只做常规护理,观察时间为3个月。在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前后分别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结果:两组在实施干预前NOSIE、SANS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不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实施干预措施后两组SANS、NOSIE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确实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为技能训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标准的41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21例。对照组2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同时进行6个月的行为技能训练,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模式,分别于研究前、研究开始后第1月未、第6月末采用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和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进行分析评定。结果:训练6个月后两组NOSIE、IPRO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P〈0.05)。结论:行为技能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康复疗效。  相似文献   

7.
展咏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5):104-105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慢性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选择住院治疗的慢性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抗精神病药物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团体心理治疗。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和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定其效果。结果干预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治疗三个月后干预组SANS、IPRO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团体心理治疗可改善慢性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及人际关系,促进患者早日重返社会,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行为治疗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病人的康复及不良行为改善过程中各种量表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符合标准的222例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1例,两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施行综合行为治疗法,对照组行常规工娱治疗法,治疗时间均为12周。应用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自制不良行为观察表进行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12周后,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不良行为观察表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表(NOSIE)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住院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及不良行为观察表在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行为康复治疗中是较好的疗效评定量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将70 例符合诊断标准的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一般工娱治疗,干预组患者给予12 周的社交技能训练.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评定并比较两组入组时、干预后12 周末评分.结果:入组时两组各观察指标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 05).干预后12 周末,干预组患者得PANSS 总分、阴性症状因子分、一般精神病理症状、IPROS 总分、社交能力、工疗情况、关心和兴趣、讲究卫生、生活能力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 - P〈0. 01).结论:社交技能训练有助于改善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系统康复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将68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前组给予系统康复护理,后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3个月。在实施护理干预前后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进行评定。结果实施干预措施后两组SANS、NOSIE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显著(p〈0.01);结论系统康复护理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康复作用更积极,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集体心理治疗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1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80)和对照组(n=80)。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合并集体心理治疗,对照组单纯服药治疗。研究期限12周。治疗前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WHO.QOL-100)、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及功能大体评定量表(GAF)评定患者的病情变化的及生活质量状况。结果:研究结束时,两组PANSS评分较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研究组疗后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1);两组GAF评分较疗前均有明显上升(P<0.0),但研究组疗后评分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P<0.01);研究组WHO.QOL-100评分除生理领域及独立性领域外,其它各项域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1),而对照组各项评分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合并集体心理治疗更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可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重返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院内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进行为期6个月的对照研究。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院内综合康复治疗,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患者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研究组SANS总分平均为(67.95±8.36)分,SSPI总分平均为(12.30±3.38)分,GQOLI-74总分平均为(40.96±5.79)分;对照组SANS总分平均为(68.37±8.52)分,SSPI总分平均为(13.21±4.30)分,GQOLI-74总分平均为(42.44±7.19)分。治疗后研究组SANS总分平均为(48.28±5.70)分,SSPI总分平均为(7.10±5.20)分,GQOLI-74总分平均为(48.66±5.93)分;对照组SANS总分平均为(69.56±8.60)分,SSPI总分平均为(13.68±4.73)分,GQOLI-74总分平均为(42.86±7.61)分。治疗后研究组各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及自身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院内综合康复治疗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及社会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降低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服务形式。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 ,对社区2 2 5名精神分裂症进行历时二年的干预对照研究。结果 干预组患者的复发率、PANSS减分率和家属的 SAS总分减分率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平均每户干预家庭年投入 36 0元 ,其直接与间接成本比对照组减少 416 .19元 ,复工增加收入比对照组多6 33.75元 ,效益成本比值 (NB)为 3.0 4。结论 家庭干预是降低精神分裂症康复直接、间接、隐性成本和提高康复效果的有效服务形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院内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疗效。方法:8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对照研究。研究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院内综合干预,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治疗。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评定量表(SSPI)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研究组SANS总分平均为(48.28±5.70)分,SSPI总分平均为(7.10±5.21)分,ITAQ总分平均为(13.11±5.23)分,各量表评分与对照组及自身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院内综合干预治疗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促进社会功能及自知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施波  杨淼 《中国医药导报》2014,(15):13-16,24
目的 探讨药物干预和长期随访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康复效果的影响,为优化本病的干预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金华市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氯丙嗪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药物干预,观察组在药物干预的基础上,通过长期随访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家庭干预、康复训练和药物指导。干预12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的评估结果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暴力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暴力行为发生率为23.08%,显著低于对照组(3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第9个月时,观察组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评估结果 为(41.28±8.54)分,干预第12个月时评估结果 为(34.59±9.83)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干预第12个月时,观察组心理健康评估结果 为(49.59±3.71)分,社会功能评估结果 为(47.19±5.47)分,显著高于本组干预前和同时间对照组评估结果 (均P〈0.05)。干预第12个月时,观察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估结果 为(17.85±4.4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物干预和长期随访能够提高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8):90-92+96
目的探讨计算机作业疗法联合社会技能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0例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3个月的计算机作业疗法及社会技能训练。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1、6、12个月末采用阴性症状量表(SAN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服药依从性对两组患进行训练效果评定。结果训练后干预组患者SANS、SDSS量表总分和服药依从性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计算机作业疗法联合社会技能训练能明显改善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和社会功能缺陷,提高服药依从性,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积极作用,可在社区康复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卫生服务与家庭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作用。方法于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选择本院辖区内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正常的精神病药物治疗,维持原剂量及随访等;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及家庭干预,即由精神科医师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提供咨询指导,症状判断及康复技巧等,并由精神科医生每周1次进行家庭干预。半年后对两组患者采用Morning Side康复状态量表(MRSS)及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康复情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两组干预前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MRSS总分及各项目评分较干预前明显降低,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RSS总分及各项目评分较之前无明显变化(P>0.05),两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方面,干预半年后研究组患者的工作能力、独立性、躯体健康、生活自理能力以及自我评估和人际关系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及家庭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及生活质量提高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研究健康教育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对9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为期一年的健康教育,以SDSS、SANS和WHO·QOL-100三项为评定指标。结果:研究组SDSS、SANS评分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而WHO·QOL-100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病人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并进行相应的治疗。采用精神残疾损伤性评估量表和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4月、8月、12月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康复组治疗1月扣社会功能、阴性症状出现差异性(P<0.05),治疗8月后除阳性症状外,各项均出现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IPRDS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综合性康复治疗是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0):131-134+138
目的 探讨超低频经颅磁刺激(ILF-TMS)在治疗以阴性症状表现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1—12月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之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并以阴性症状表现为主的2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n=104)和对照组(n=102),观察组予ILF-TMS联合口服宁神温胆汤治疗,对照组单独口服宁神温胆汤治疗,共观察8周。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PANSS量表分值评定精神康复、以PANSS减分率判定临床疗效,PSP量表分值评定个人与社会功能康复,TESS量表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在干预后分值均有降低,但观察组下降快于对照组;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SP测评,两组个人和社会功能康复在干预后均有上升,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TESS量表测评两组治疗8周内的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头晕1例;对照组出现头晕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F-TMS能有效促进以阴性症状表现为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效果,且无重大不良反应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