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应用超声血流成像(VFM)技术评价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患者左心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132例植入DDD起搏器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其起搏部位不同分为四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P组)32例、右心室高位间隔面组(RVSP1组)20例、右心室中位间隔面组(RVSP2组)44例、右心室低位间隔面组(RVSP3组)36例。4组患者分别于术前、术后18个月测量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涡流相对于二尖瓣口的横向、纵向位置及圈数、涡流半值面积(S)、涡流直径(D)、最大涡流量、涡流强度以及术后18个月心电图QRS时限等指标。结果 4组中,RVSP2组QRS时限最窄。与术前比较,四组患者18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均无显著变化(P>0.05);RVSP2组患者术后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无显著变化(P>0.05),而RVSP1组、RVSP3组以及RVAP组患者NT-pro BNP显著增加(P<0.05)。与术前比较,RVSP2组术后18个月组涡流圈数、最大涡流量、半径区域、涡流直径、涡流强度数值均无变化(P>0.05),而RVSP1组及RVSP2组涡流圈数及涡流直径增大(P<0.05),RVAP组涡流圈数、涡流直径、涡流强度数值增加(P<0.05);术后18个月涡流圈数增加的3组中,以RVAP组增加最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中位间隔部起搏,患者QRS时限最窄,左心室血流动力学变化不明显,为适宜起搏部位选择,VFM为评价起搏器患者术后血流变化及心功能变化提供新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求最有利的永久性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 54例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RVA)组、右心室流出道(RVOT)组、右心室流入道(RVIT)组,分别观察三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间期(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差异,并比较三组间术后6个月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QRSd均显著增加(P<0.01);RVA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显著降低(P<0.05);RVOT组与RVIT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SD、LVEDD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QRSd有统计学差异,QRSd依次为RVA组>RVOT组>RVIT组(P<0.01);而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LVEF、SV、CO、LVESD、LVED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d最小,可能是理想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行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RVS组与RVA组。RVS组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间隔部,RVA组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观察及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 min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RVA组治疗后6、12个月的QRS波时限较同期的RVS组长;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RVS组的LVEF、CO、CI、6MWT较RVA组高,LVEDd较RV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小。  相似文献   

4.
超声评价不同心脏起搏位点对犬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不同起搏位点及不同起搏位点组合行犬心脏起搏时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选用健康杂种犬6只,随机进行右心耳(RAA)起搏、右心室心尖(RVA)起搏、右心室间隔(RVS)起搏、左心室侧壁(LVL)起搏、左心室心尖(LVA)起搏、左心室间隔(LVS)起搏、右心室间隔 左心室侧壁(RVS LVL)起搏、右心室心尖 左心室侧壁(RVA LVL)起搏,在窦性心律(SNR)和每种起搏状态下稳定5 min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腔室内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心功能指标,每个参数均在3~5个心动周期测定并取平均值,然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RVA起搏状态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每搏量(LVSV),较左心室起搏、双心室起搏减低(P<0.05);LVA较LVL起搏状态下的LVEF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S LVL较RVA LVL起搏状态下的LVEF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状态下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最小,与S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L起搏状态下的LVEDV最大,但与SNR状态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起搏、双室起搏状态下与SNR状态下相比心腔容量、射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VA起搏使左心室心功能减低,左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能够获得较佳的心功能状态,是心脏较理想的起搏位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RVS)与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左室重构及脑钠肽的影响.方法 60例具备起搏器植入指征的患者,随机分为RVA组与RVS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个月采血应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脑钠肽(BNP)水平,超声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INED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2组患者起搏前后心室重构指标及BNP的变化.结果 RVA组起搏术后各个时间点BNP水平显著升高[术后6、12、24个月分别为(108.2±29.8)、(190.3±46.7)、(308.2±56.5)ng/L],与术前[(60.2±15.7)ng/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VS组起搏术后仅24个月时BNP水平较术前升高[(75.2±15.8)ng/L与(63.9±15.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起搏组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与术前相比,12个月时LVEDD、LVEDV增加,LVEF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RVS组LVEDD无明显增大,LVEDV轻度增加,LVEF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VS起搏较RVA起搏能改善心肌重构,改善左室功能.减轻神经内分泌激活.  相似文献   

6.
目的 DDD模式下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行永久起搏器(双腔DDD)植入治疗的患者219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RVA起搏)、B组(RVOT起搏),每组再根据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调取患者12个月的随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后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起搏治疗前后各项起搏参数、起搏QRS波群时限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2个月,A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较术中均有回落,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电极阻抗较术中有回落(P〈0.05),起搏阈值、R波振幅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LAD、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起搏QRS波群时限较A组显著缩短[(145.09±4.96)ms vs.(157.40±12.44)ms,P〈0.01]。对亚组进行分析发现:术前LVEF≥50%的患者,A、B两组仅LVEDD较术前有增大(P〈0.05),LVEF和LA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VEF〈50%的患者,A组患者的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的LVEF、LAD、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经过12个月的起搏治疗,对术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RVOT起搏能提供接近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维持心室肌电-机械活动同步化,对患者心功能的损害小;对术前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虽然RVOT起搏提供了更为协调的心室收缩,但在保护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阻止左心室重构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RVA起搏的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2例起搏器植入患者术中行右心室室间隔(RVS)及右心室心尖部(RVA)瞬间起搏,对照2种方法对左心功能的影响,其中12例最终行RVA起搏,10例行RVS起搏,随访6个月观察左心功能变化.超声检测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二尖瓣环平均收缩期峰值速度和舒张早期峰值速度(Mean Vs和MeanVe)、左心室收缩末容量(LVESV)和舒张末容量(LVEDV).结果 22例患者术中瞬间起搏与术前心功能比较,RVA起搏时LVEF和SV减低,RVS起搏时心功能无变化;术后6个月,RVA起搏组12例LVEF、SV、Mean Vs和MeanVe较术前均降低,RVS起搏组10例心功能与术前比较无差异.结论 瞬间和长期的RVA起搏均可降低左心功能,RVS起搏对左心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与心尖部(RVA)起搏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63例植入双腔起搏器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心室电极固定部位不同分为RVA起搏(RVA组)32例及RVS起搏(RVS组)31例。观察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心电图QRS波宽度和形态;比较两组术前与术后6个月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结果:术前两组QRS间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QRS间期,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起搏心电图Ⅱ导联QRS间期显著长于RVS组[(0.18±0.03)vs(0.14±0.01)s,P<0.05];术前两组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随访检测NT-proBNP水平,两组都有所增加,但RVA组较RVS组升高更显著[(286.8±5.2)vs(212.1±6.6)pg/mL,P<0.05];LVEF术前及术后无明显变化。直线相关性分析显示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712,P<0.05),与QRS波呈正相关(r=0.634,P<0.05)。结论:RVA起搏扰乱了双心室电同步,可能恶化了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与RVA起搏比较,RVS起搏有利于保持心肌电活动和机械收缩的同步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室间隔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septum pacing,RVS)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ight ventricular apex pa-cing,RVA)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5例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患者分为RVA组(24例)与RVS组(21例)。随访术后不同时期超声心动图,监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Tei指数变化。结果 RVA组术后LVEF与术前比较呈逐渐降低趋势,LVDd呈持续增大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S组术后LVEF、LVDd与术前比较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ei指数在术后均持续增大,术后1天、12月与24月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部起搏较右室心尖部起搏对左心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高右心起搏比率患者起搏方式与心功能及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 NP)的关系。方法选择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共84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右心室间隔部(RVS)起搏(研究组)42例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照组)42例。比较术后2年心功能与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术前两组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NT-proBNP无统计学差异,术后2年的检测结果发现,两组的LAD和LVEDD术后均显著增加,LVEF与NT-proBNP均显著降低。术后2年超声检测的LAD和NT-proBNP在研究组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LVEF和LVEDD在研究组中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的高右心起搏比率的III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RVS起搏较RVA起搏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的起搏QRS波时限与N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及左心功能间的关系。方法:将90例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而植入心脏起搏器患者根据起搏的不同QRS波时限分成3组,即180 ms组。对3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血浆NT-proBNP、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变化与基线作比较,并进行多因素分析;以QRS波时限为自变量,术后3个月NT-proBNP、EF、LVEDD与术前的差值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起搏QRS波0.05);160~180 ms组患者术后1、3个月,其EF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3个月的NT-proBNP与基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P<0.001);术后1个月的LVEDD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3个月的LVEDD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80 ms组患者术后1、3个月的NT-proBNP、EF、LVEDD与基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术后3个月的血浆NT-proBNP、EF、LVEDD水平与术前的差值与其QRS波时限密切相关(P均<0.001)。结论:过宽的起搏QRS波时限是起搏患者心功能恶化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TE)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RVAP)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P)对左心室心肌功能及同步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行DDDR模式起搏器植入的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61例,根据右心室电极位置分为右心室心尖起搏(RVAP)组31例及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P)组30例,在术前及术后(21±5)个月采用STE测量左心室同步性指标(TAS-POST),将TAS-POST≥130ms定义为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结果术后2年,RVAP组有12例(39%)患者发生左心室不同步,RVOP组有6例(19%)患者发生左心室不同步。尽管RVOP组及RVAP组术后前间壁及间壁TRS均较术前缩短,后壁及侧壁较术前延长(P0.05),但RVAP组术后较RVOP组更明显,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P0.05)。增加的TAS-POST是LVEF减低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RVOP组较RVAP组更接近心室正常的激动顺序,获得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收益。STE可以准确评价心室激动顺序,检测心肌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并比较VVI单腔起搏器植入右心室间隔部和右心室心尖部对心动过缓患者术后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及血清脑钠肽的影响。方法:心房颤动伴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需植入VVI单腔起搏器患者23例,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患者11例为治疗组,同时行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患者12例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起搏参数、QRS波宽度,和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血清脑钠肽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手术时间、QRS波宽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阈值、感知阈值、电极阻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时对照组较治疗组血清脑钠肽水平增加(P<0.05)。结论:与传统植入部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更接近生理情况,能更好地维持患者的心脏电机械同步性,对血流动力学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右心室流出道(RVOT)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4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高度及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病人根据心室起搏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RVOT起搏组(21例)和RVA起搏组(20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12个月通过超声心动图分别对病人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之间的运动延迟(SP-WMD)、心室间机械延迟时间(IVMD)等指标进行观察随访。结果术后3、12个月时,RVOT起搏组的LVEDD、LVESDI、VMD和SPWMD均明显小于RVA起搏组,LVEF均明显高于RVA起搏组(t=2.14-12.61,P〈0.05)。结论 RVOT起搏较RVA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对心功能的不良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房室全能型起搏器(DDD)治疗患者106例,男86例,女20例,年龄45~86岁,平均(76.4±9.5)岁,随机分为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组(RVIS起搏组)56例,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RVA起搏组)50例。两组心房电极均植入右心耳梳状肌内,RVIS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流入道间隔部、RVA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心室心尖部。分别观察两组在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肽(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含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和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结果 RVA起搏组治疗后,血浆PRA、AngⅡ、ALD、BNP和NE含量增加,而RVIS起搏组则明显下降;RVIS起搏组心功能改善明显:CO、SV和EF值明显增加,LVDd值缩小,RVA起搏组SV、EF值下降,LVDd增加,CO虽然有所增加,但不如RVIS起搏组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IS起搏优于RVA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纠正神经内分泌激素失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卜婕  俞杉  吴强  安亚平 《临床荟萃》2011,26(7):575-578
目的运用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比较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缓慢心律失常患者65例随机分为RVA起搏组(n=30)、RVOT起搏组(n=35)。于起搏器置入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采用组织多普勒速度-时间曲线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运动速度(Ea)、收缩期运动速度(Sa)、Tei指数;采用SIMPSON法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脉冲多普勒测定二尖瓣口舒张早期最大血流速度(E),并计算E与Ea比值(E/Ea)。结果 RVA与RVOT两组术前与术后1、3个月的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3个月LVEF(61.89±3.37)%vs(61.51±3.11)%,(60.22±4.85)%vs(60.32±4.25)%,Sa(11.38±1.14)cm/s vs(11.44±2.14),(10.88±1.91)cm/s vs(11.02±1.31)cm/s,E/A 0.96±0.19 vs 0.97±0.23,0.95±0.15 vs 0.96±0.13,E/Ea 8.8±3.6 vs 8.4±4.3,9.1±4.3 vs 8.8±3.2,Tei指数0.48±0.05 vs 0.47±0.08,0.50±0.20 vs 0.47±0.11(均P〉0.05);术后6个月时RVA起搏组与RVOT起搏组比较,Tei指数及E/Ea增高(0.76±0.26 vs 0.67±0.32,10.9±3.96 vs 9.0±2.8,均P〈0.05),术后12个月Sa降低,(8.22±1.72)cm/s vs(9.52±2.56)cm/s(P〈0.05)。结论 RVA起搏引起心脏收缩不同步,从而损害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RVOT间隔部可获得较RVA起搏更为优化的心功能参数,是较好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定量组织速度成像(QTVI)评估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非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24例右心室心尖起搏(RVAP)、14例右心室流出道起搏(RVOTP)患者和20名健康者进行检查,应用QTVI对心尖四腔观的室间隔和左室侧壁二尖瓣瓣环水平、基底段、中段和心尖段8个心肌节段的同步组织运动速度曲线进行分析.结果RVA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峰(Sm峰)无明显改变,左心室侧壁收缩期速度峰(Sm峰)基底段和瓣环部较起搏前减小(P<0.05),靠心尖段及中段相对大于基底段和瓣环部;RVOT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收缩期速度峰(Sm峰)较起搏前稍增大,以基底段明显(P<0.05),左室侧壁收缩期速度峰(Sm峰)较起搏前稍减小,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另外,RVAP患者起搏后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基底段收缩早期速度峰延迟明显延长(P<0.001),RVOTP患者起搏后稍延长,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QTVI显示RVAP和RVOTP患者室间隔与左心室侧壁收缩的非同步性,且RVAP者更为明显.QTVI是定量评估心脏室壁运动同步性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右室间隔主动电极起搏治疗缓慢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因缓慢性室性心律失常需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共56例(其中植入DDD起搏器患者42例),术后第1、3、6、12个月随访,12个月后每年随访1次,特殊情况即时就诊。术后第6个月时评估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6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指标及起搏参数,对比术前、术后6个月上述各指标的变化。结果:起搏器植入术后6个月,患者生活质量、6min步行距离、血清B型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测定值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EF、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部分轻度心功能不全患者中,LVEF及大小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间隔起搏安全可行,能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且不影响双心室同步性,可替代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 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两次术后观察心室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时限,左右心室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标准差(Ts12SD).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估RVSP与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结果:与RVAP相比较,RVSP组心电图QRs时限更短(P=0.007),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IVMD,SPWMD,Ts12SD明显优于RVAP(P=0.000 9,P=0.000 5,P=0.000 4).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保证心室电、机械同步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的影响。方法:将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20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按起搏部位的不同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组)和右室流出道起搏组(RVOT组)。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应用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容积、射血分数、LV区域壁运动,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及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术后两组16节段、12节段、6节段达到最小容积时间的最大差值和标准差(Tmsv-dif,Tmsv-dif%,Tmsv-sd,Tmsv-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RVOT组左室收缩同步性高于RVA组(P0.05);两组常规二维超声参数及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期内,右室不同部位起搏不影响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和左室收缩同步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