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军  李梅  王耀民  高玉春 《中国针灸》2003,23(6):374-374
出针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法正确可加强针刺的补泻升降作用 ;反之 ,出针方法不当 ,则可减弱治疗作用 ,影响疗效。现将笔者常用的出针方法简介如下。1 一般出针法此法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临床对于不急不缓、虚实不显著者 ,要依照先上后下、先近后远之顺序出针。所谓先上后下 ,即按从头至足的顺序出针 ;所谓先近后远 ,与医者所站位置有关 ,即先起近医侧的针 ,再起相对远医侧的针。左手持消毒干棉球夹持针身底部 ,并轻按压腧穴 ,右手持针稍做捻转 ,针下轻松无沉紧之感时即可随势将针起出。左手再以干棉球按压片刻 ,防止出血。正…  相似文献   

2.
针刺过程中,对出针时机的把握,宜当在针刺行补泻后针下紧而疾,即“邪气来也”,则不宜出针。须留针至针下松动,徐而和时出针,因此时雅退正复,即“谷气至”而出针。  相似文献   

3.
出针浅议     
出针是把刺入穴位内的针具拔出 ,又叫起针、拔针。在针刺治疗的进针、留针、出针过程中 ,出针是整个针刺操作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现谨对出针简述如下。1 出针的方法1 .1 一般方法 目前普遍应用的方法是 :用押手拇、食两指按住针孔周围皮肤 ,刺手持针轻微捻转将针徐徐退至皮下 ,然后拔出。  应用上述方法出针时 ,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①出针一般不会造成病人疼痛 ,因而出针的快慢并不重要 ,匀速退出即可。而在晕针时 ,则强调快速出针 ,迅速将患者身上的针具悉数拔去 ,以尽快去除晕针的病因。②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 (或酒精棉球 )按压…  相似文献   

4.
从针刺前准备、无痛进针、无痛行针、无痛出针、无痛针刺创新技法、无痛针法举隅六方面对当前常见的无痛针刺理论和方法进行概述,总结出减轻针刺疼痛的主要方法:(1)依据患者体质和患病部位,选用合适的进针手法和疼痛刺激小的经络、穴位;(2)采用细针,尽量浅刺,针刺手法熟练,轻手法行针或不行针;(3)医者全神贯注,患者精神放松;(4)采用创新无痛针法或结合现代高科技手段。参考文献32篇。  相似文献   

5.
“针感”是针刺治疗与针刺研究时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国内外对针感的研究众多,“针感量表”是测量针感的重要工具。但限于对针刺作用原理或中医理论理解的不全面,针感量表的设计均有一定不足,阻碍了针刺的深入研究。结合以往研究,探索适用于针刺研究的最佳量表设计思路,使之应用于针刺临床研究或有助于针刺的推广。  相似文献   

6.
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置在穴位的一种针刺方法。目前,临床上一般认为,留针有候气、加强针感和延长针刺作用时间的功效,因此,不论何种病证皆留针15—20分钟,这种机械的留针方法,有违辨证留针的原则,有时不但起不到留针应起的作用,而且会影响针刺的疗效,造成医生和患者双方的时间浪费。  相似文献   

7.
浅谈留针的时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钰  寇晓茹 《世界中医药》2011,6(3):237-240
针灸效应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时间条件是影响针灸效应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1],尤以留针时间与疗效的关系甚为密切。留针是针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进针并行针施术后,将针留置经穴内以加强针感和发挥针刺的持续作用增强针刺效应的一种方法。作为针刺治疗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能否正确掌握留针的时间,寻求最佳的留针时限,将直接影响着针灸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在临床上我们观察到,个体针感性质与传导均是有偏向的。本文对此作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质针感的出现与针感传导的难易均不是随机的,两者均表现出偏向性,本文称其为针感偏性。本文认为:针感偏性是腧穴与个体针感的基本性质,认识其规律对针刺手法和针刺得气的研究与运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赵刚 《四川中医》1998,16(9):46-47
在临床工作中,医生强调押手的作用多局限于双手协调配合进外上,而笔者体会到这仅是抒手作用的一个方面而已,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押手在揣摸审穴、调气行气、协助补泻等方面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它在过针、行针、出针等各个阶段的这些作用才能确保针刺安全、高效。1进外1.1揣摸审穴。常言道:未行针灸先审穴。在按照格穴定位标准取得穴位后,我们必须用押手在此处进行仔细揣摸,这时指下多可感觉到是否有异常反应,或松弛虚软,或紧张坚硬,或有包块、硬结、条索状物等.井11及时询问患者在按压时何处疼痛、麻木、感觉舒服轻快、感觉过敏或…  相似文献   

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志道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针刺治疗素体虚弱、久病痛缓或针刺耐受程度较差的患者时,往往不宜产生过强的刺激效应,而采用“弱针感法”治疗后反获良效。“弱针感法”的应用要素主要包括刺法、留针方式、出针方式等方面。本法取穴秉承“穴不离经”的思想,避免刺中穴位周围易引起强烈感受的组织;留针期间不行针,或仅予小幅度、低频率、短时间的行针手法;起针时,采用手法轻巧的阴性出针法。本针刺疗法打破了以往“针感越强则疗效越好”的临床思维定式,并通过驾驭针感的方法为针刺耐受程度较差等类型的患者提供了临床治疗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针对感过强、针感滞留、针感减弱、针感麻木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上述特殊针感的预防及处理方法,认为获得适度 的针感可有效发挥针刺的治疗作用,强调施术中要注意引发患者的适量针下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及近1O多年来有关针刺留针的文献进行整理,从留针的作用和留针依据及留针时间长短与针刺疗效关系进行等方面来探讨。总结归纳,认为留针是针剌过程中一个较重要环节,但是目前关于各种类型的疾病的留针时间还没有统一的共识,建立统一的标准是针灸发展的方向之一。以利于临床医生在临床操作时取得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卒中后吞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在临床上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具有显著疗效,通过总结该病近5年研究进展,对该病发展及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科研或临床提供参考。现对近5年来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不同针刺疗法进行总结,其中主要包括头针、康复训练、电刺激疗法、舌针、项针。  相似文献   

14.
脐针,顾名思义,即在脐部行针刺治疗,早在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中已指出:"脐中,神阙也,一名气舍,禁不可刺,刺之令人恶疡溃矢出者,死不治。"在古代,由于针具做工粗糙、缺乏消毒措施、解剖认识不够等原因导致神阙禁针。如今[1],随着针灸器具和消毒技术的长足发展、针刺方法的改进以及现代解剖知识的充实,不少学者作了尝试,证明神阙针刺的可针性,且针刺该穴具有其他诸多穴位不可比拟的优势。脐针布针常令初学者无所适从,神阙穴为脐针疗法的独门穴,定位治疗是该疗法的灵魂[2],对脐针布针思维的探讨分析及临床应用举例有利于该疗法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留针时间规律及与针刺疗效关系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原理  何扬子 《山西中医》2002,18(3):36-37
留针是针刺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意在候气、补泻和巩固疗效。留针时间原则上应根据病证、针刺经脉腧穴、患者体质、病程长短及治疗季节等的不同而定。分析有关文献认为,留针时间古今变化较大,临床存在很大随意性;针刺疗效与留针时间密切相关,研究针刺时效关系,寻找不同状况下最佳留针时间,对于提高针刺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38-540
针刺的留针时间、针刺频次是针刺治疗方案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针刺疗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分析古代及现代相关文献,发现留针时间、针刺频次存在较大随意性,缺乏对针刺时-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尚未建立规范化的临床指导模式。倡议从循证医学角度出发,对常见病的针刺治疗进行科学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提供切实可信的数据,寻找出各种疾病的最佳针刺时间及频次,以期规范临床操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针术与深部感受器放电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29只兔上观察到每类深部感受器均可对所用针术产生放电反应;针刺影响感受器的有效刺激点。说明针刺对感受器的有效刺激主要是针刺的压力、牵拉和振动等所产生的使感受器发生形变的应用作用。认为胀与胀痛,包括酸感为主的手针针感主要是兴奋了深痛感受装置。  相似文献   

18.
浮针疗法对正常人体痛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研究表明,浮针疗法对位置明确、局限性的病理性疼痛作用快捷,疗效确切,这种疗法也得到了同行的认可。但至今尚未开展浮针疗法影响生理性疼痛的研究工作,这项工作对探讨浮针疗法的作用机理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实验观察了浮针针刺后即刻和针刺后24h痛阈的变化,并与针刺前相比较,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 14名军校健康男性学员,年龄23~24岁,体重(13±5)kg。于左、右前臂外侧相同的部位(腕背横纹至肘横纹连线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留针30min条件下,针刺三阴交、地机、次髂、十七椎对原发性痛经患者止痛作用的时效规律。方法:针刺三阴交、地机、次髂、十七椎,留针30min,分别记录针刺前即时、留针5min、10min、20min、30min及起针后30min、60min、120min的VAS读值,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留针30min条件下,针刺止痛作用持续加强,直至起针;起针40min后,针刺止痛作用衰减为接近峰值的一半。结论:针刺三阴交等多个穴位时,留针30min的止痛作用优于留针短于30min的止痛效果。针刺三阴交等多个穴位时,留针30min条件下的半衰期较短,对于痛经持续时间在1天左右或更长的患者,针刺频次以每天针刺2次为宜。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针刺作用时效规律探讨不同留针时间内针刺作用的效能。方法:将1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单穴针刺粗、多穴针刺组。采用国际上常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记录每个患者针刺前即时及针刺后多个时点的疼痛指数,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针刺作用时效规律。结果:两组痛经患者在不同留针期内针刺作用的效能是不同的,留针后期针刺效能均呈减弱趋势。结论:针刺作用的强度或大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非留针时间越长针刺作用越好,但对于重度痛经患者适当延长留针时间有利于获取最佳止痛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