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目的探索和评价经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肿瘤手术方法和手术效果。方法在研究纵裂周围解剖的基础上对8例垂体瘤,12例鞍区脑膜瘤及6例颅咽管瘤行显微切除术;肿瘤大小3~6cm。结果根据Simpson分级肿瘤全切20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2例;术后视力视野好转14例,无变化8例,恶化1例,15例出现尿崩经治疗13例恢复,3例出现垂体功能低下。结论对于巨大垂体瘤,鞍区脑膜瘤,鞍内鞍上脑室外型路咽管瘤经纵裂入路能得到良好的显露和最大限度的切除;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3.
1992年1月-1997年4月,我科采用显微手术治疗鞍区占位病变26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26例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2岁~64岁,平均39.8岁。症状体征:视力下降23例,其中单目视力下降10例,失明4例,双目视力下降1...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疗效、预后,总结不同手术入路经验。方法:2008年3月-2015年6月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手术56例,全麻下显微手术,入路依据肿瘤大小、部位、附着点、生长方式,额底入路16例、翼点入路30例、额下翼点入路8例、纵裂入路2例。结果:额底入路全切除率达到87.5%,翼点入路全切除率80.00%,额下翼点入路全切除75.00%,纵裂入路全切除率50.00%,整体全切除80.36%;未见死亡病例,并发症发生率28.57%(16/56),例次率64.29%(36/56),额底入路并发症发生率18.75%、例次率68.75%,翼点入路26.67%、53.33%,额下翼点入路50.00%、87.50%,纵裂入路50.00%、100.00%,主要并发症为尿崩症、垂体功能减退,下丘脑损伤、高热、新发脑积水、下呼吸道感染、应激性溃疡、嗅觉减退、暂时性认知功能障碍、视力减退、癫痫、脑梗塞;随访6个月~3年,视力障碍改善率78.85%(41/52),头痛改善97.30%(36/37),精神障碍改善率100.00%(4/4),抽搐100.00%(4/4),嗅觉减退50.00%(2/4),脑积水80.00%(4/5),激素改变91.67%(11/12);未见复发病例。结论:鞍结节脑膜瘤显微外科整体切除率高,症状改善率高,但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有并发症患者常出现多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例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4例,无手术死亡,全切除率达73.3%。大部分患者术前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经额底纵裂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垂体腺瘤,为术者提供了安全广阔的手术视野,可直视下分离切除肿瘤,易于保护垂体柄,对下丘脑、颈内动脉的损伤亦较轻微,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6.
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及巨大型垂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根治性切除的手术入路、方法及效果。方法22例大型及巨大型侵袭性垂体腺瘤采用小骨瓣经纵裂显微外科手术,大型者肿瘤最大径3.5~4 cm,巨大型侵袭性肿瘤最大径4.2~5.7 cm。结果大型8例全切7例,近全切1例;巨大型肿瘤全切11例,3例大部切除。全部病例术后无脑脊液漏,无严重并发症,无死亡。结论小骨瓣纵裂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及巨大型垂体腺瘤是对脑组织损伤小、并发症少、全切率高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7.
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治疗鞍区肿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杂鞍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分析4年来通过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治疗的56例复杂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手术采用改良翼点入路,运用显微外科技术从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分块切除肿瘤.结果:33例垂体腺瘤肿瘤全切26例,大部分切除7例;12例颅咽管瘤全切8例,大部切除4例;ll例脑膜瘤全切9例,大部分切除2例,病人术后均神志清楚,6例发生了视神经功能障碍,2例发生了动眼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是处理复杂鞍区肿瘤的极佳手术径路.熟练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和熟悉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解剖并能在术中充分利用之是完成复杂鞍区肿瘤切除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特点、解剖学特点,探寻鞍区脑膜瘤手术入路选择,总结手术技巧,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病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鞍区脑膜瘤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显微手术入路和术后疗效。结果按Simpson分级:Ⅰ级为4例,Ⅱ级为10例,共占77.78%,Ⅲ级为2例,术后视力改善的10例17眼,无改变的5例8眼,3例4眼视力较术前下降。结论 (1)应用显微外科技术、熟练掌握相关显微解剖、充分的术前准备,可提高肿瘤的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2)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大小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3)把握鞍区脑膜瘤手术原则,尽可能地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地保留神经功能,对残余肿瘤,术后可行放疗。 相似文献
9.
10.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辅助影像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神经外科医师开始对位置深在,周围结构复杂的病变进行探索和研究,试图将原来不能切除或只能部分切除的病变完全切除,并尝试寻找距离最近,损伤最小而且安全简洁的手术入路.岩斜区位置特殊,毗邻关系复杂,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认为是神经外科手术的"禁区".即使是现在,能够熟练进行岩斜区病变手术的神经外科医师也被认为达到手术水平的颠峰. 相似文献
11.
杨福兵 《中华临床医药杂志(北京)》2003,4(8):21-23
目的:探讨三脑室区的显微解剖及其该区肿瘤的显微切除。方法:复习献和病例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显像切除三脑室区肿瘤26例,手术入路显露良好,创伤小,治疗效果佳。结论:经纵裂—三脑室入路,切除三脑室区、尤其是三脑室前份肿瘤是较理想的手术入路之—。 相似文献
12.
13.
阮庆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22)
目的 观察显微镜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手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并铸型40例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重型脑室出血并铸型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 本组术后发生高热20例,肺部感染8例,13例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出血,除8例(20.0%)死亡患者外,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所有病例均未见颅内感染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ADL预后分级:Ⅰ级12例,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6例.结论 早期显微镜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手术是治疗脑室出血并铸型的一种有效方法,手术在直视下操作,盲区小,便于保留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4.
阮庆峰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15):107-108
目的观察显微镜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手术治疗重型脑室出血并铸型40例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重型脑室出血并铸型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本组术后发生高热20例,肺部感染8例,13例出现不同程度消化道出血,除8例(20.0%)死亡患者外,经对症治疗后好转。术后所有病例均未见颅内感染并发症。术后3个月随访,ADL预后分级:Ⅰ级12例,Ⅱ级8例,Ⅲ级6例,Ⅳ级6例。结论早期显微镜下经纵裂—胼胝体入路手术是治疗脑室出血并铸型的一种有效方法,手术在直视下操作,盲区小,便于保留重要结构。 相似文献
15.
三脑室因其位置较深 ,视野狭窄 ,周围有许多重要的结构 ,所以位于三脑室的肿瘤很难有理想的暴露 ,手术难度大 ,术后容易出现并发症 ,直接手术死亡率高。因此 ,对于三脑室肿瘤手术指征、术式和时机的选择 ,一直是神经外科临床研究的热点。近年来 ,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术治疗方式日渐成熟 ,显著降低了手术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本文就目前经纵裂胼胝体入路三脑室肿瘤显微手术治疗情况进行阐述。1 三脑室的显微解剖三脑室是位于大脑中央两丘脑之间 ,上方通过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 ,下方通过中脑导水管与四脑室相通 ,两侧丘脑间通过中间…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鞍隔脑膜瘤(DSM)分型与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对CT扫描提示为垂体瘤和鞍结节脑膜瘤后再用MRI复查共发现DSM24例,按Kinjo分型。结果:24例均行手术治疗,19例全部切除,5例大部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功能障碍。结论:DSM的分型与临床表现特征、手术入路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19.
20.
《中国医药科学》2017,(22)
目的观察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鞍区脑膜瘤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眶上外侧入路)及对照组(翼点入路),各40例,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疗效、手术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与翼点入路手术疗效相当,而眶上外侧入手术实施时间明显缩短,手术创伤性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发生少,安全性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