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 比较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单侧锁骨骨折的手术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20~56岁,体重47~78 kg,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行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液含1%利多卡因和0.2%罗哌卡因.A组以T1横突为定位标志行颈椎椎旁+胸椎椎旁神经阻滞,分别用神经阻滞液4 ml和10 ml,再行颈浅丛神经阻滞,用神经阻滞液6 ml.B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分别采用神经阻滞液15 ml和6 ml.记录椎旁神经阻滞和臂丛神经阻滞15 min后神经所支配区域的感觉阻滞情况、麻醉效果评价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C5、C6、T2神经阻滞完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4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低于B组(P<0.01);C7、C8、T1神经阻滞完善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或P<0.01).两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1).结论 对锁骨骨折手术采用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安全,神经支配区域阻滞完善率高.  相似文献   

3.
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阻滞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臂丛神经阻滞虽有多种途径和方法 ,但要达到理想、完善的麻醉效果却非常不易。我们从 1 994年始探索应用肌间沟臂丛神经扇形注射阻滞法 ,与传统的肌间沟法比较 ,取得满意的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ASAⅠ~Ⅱ级择期行各类上肢手术病人1 2 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每组 6 0例。A组为传统肌间沟阻滞法 ,B组为肌间沟扇形阻滞法。麻醉方法 局麻药用 0 75 %布比卡因 1 0ml+2 %利多卡因 1 0ml+0 9%氯化钠 5ml。两组进针均为肌间沟和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 ,刺向C6横突。A组找到异感后一次性注药 ;若反复找不到异感 ,则针尖抵到C6横突 ,…  相似文献   

4.
神经刺激器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定位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神经刺激器用于肌间沟径路臂丛神经阻滞 ,就其神经定位的准确性及成功率 ,刺激强度及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反应与阻滞效果的关系 ,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了临床观察。资料与方法选择行上肢骨科手术病人 6 0例 ,男4 2例 ,女 18例 ,年龄 14~ 6 5岁 ,ASAⅠ~Ⅱ级 ,无神经系统疾患。 6 0例病人均经肌间沟径路 ,应用神经刺激器 (B BRAUN)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 ,刺激器主要参数如下 :刺激强度 (以电流强度表示 ) :0 1~ 5 0mA ,刺激频率 1Hz。该装置的正极与一次性心电监护电极相连固定在病人胸壁上 ,负极与一 2 0G绝缘金属针 (仅…  相似文献   

5.
颈4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院自 1997年起以颈 4结合肌间沟两点神经阻滞法用于颈肩部手术 (以下称实验组 ) ,与单纯肌间沟神经阻滞法(以下称对照组 )相比较 ,发现实验组似较对照组麻醉效果更好 ,现总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45 0例患者 ,其中实验组 35 0例 ,对照组 10 0例 ,5~ 10岁 76例 ,10岁以上 374例。手术时间一般为 1~ 3小时 ,最长时间 5小时。 45 0例患者手术部位分类见表 1。操作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头偏向健侧 ,充分显露胸锁乳突肌及前中斜角肌。在锁骨上 3~ 4cm处相当于甲状软骨上缘平面 ,行肌间沟阻滞 ,患者诉手臂麻术或异感后注药15~ 2 0…  相似文献   

6.
肩及上臂的神经支配较广。对肩及上臂上部手术采用单纯臂丛阻滞往往出现阻滞不全现象,以往我们采用二点法阻滞(指肌间沟臂丛阻滞+C4横突水平颈深丛及浅丛阻滞),以力求保证麻醉效果。今我们改良采用了颈丛加臂丛一点法阻滞(下文简称“颈臂丛阻滞”),取得良好效果,今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颈臂丛神经阻滞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40例锁骨骨折病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采用不同神经阻滞法注入2%利多卡因+0.75%左旋布比卡因混合液,观察比较患者对手术的耐受程度来评定阻滞效果。结果B组麻醉效果优于A组。结论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用于锁骨骨折手术,阻滞效果明显优于颈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8.
改良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实验根据手臂手术的不同部位,比较采用肌间沟入路的不同进针点穿刺注药的麻醉效果. 资料与方法 将手臂手术部位分为上臂及前臂手术部位.择期行前臂手术者40例,随机分为A和B组,每组20例;择期行上臂手术者40例,随机分为C和D组,每组20例.A组和C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即进针点为肌间沟和环状软骨水平线的交点.  相似文献   

9.
肌间沟臂丛阻滞是简单有效的麻醉方法,然而用在锁骨部位的的手术,阻滞平面常嫌不满意,效果欠佳。为此,自2003年起我们对锁骨手术选用以颈5脊神经为中心的阻滞方法,至今共57例,效果有明显改善,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 我院多年来采用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麻醉做锁骨,肩部及肱骨位手术,获得极好的麻醉效果,现将2001年元月~2002年元月应用臂丛神经肌间沟阻滞法麻醉开展上肢骨,关节损伤手术189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189例患者,成人ASAⅠ~ASAⅡ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分析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第1组(40例)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第2组(40例)采用传统的肌间沟阻滞法,两组使用的局麻药量和浓度相同。分别记录其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根据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腋神经和肌皮神经的阻滞情况评定麻醉效果,观察记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采用改良式肌间沟阻滞麻醉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肌间沟阻滞麻醉,P<0.01。结论:改良式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明显,臂丛神经阻滞完善,运动阻滞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13.
导管法连续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施行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和安全性。方法40例ASAⅠ~Ⅱ级,18~55岁拟行上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四组,分别用0.45%、0.3%、0.25%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各30 ml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注药后1、2、3、4、5、6、7、8、9、10、20、30、60 min分别对病人的感觉和运动进行评价并观察病人是否有不适症状。结果0.45%、0.3%甲磺酸罗哌卡因和0.25%布比卡因麻醉效果强于0.25%甲磺酸罗哌卡因。0.45%甲磺酸罗哌卡因术中出现2例呼吸困难。结论0.3%甲磺酸罗哌卡因与其他各组比较,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具有起效快、作用完善、不良反应少的特点,为临床适用的适宜剂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观察组采用肌间沟(颈7入路)加压注射的臂丛神经阻滞法。对照组采用传统肌间沟(颈6水平)臂丛神经阻滞法经典入路方法进针。两组在穿刺成功后,回抽无血及脑脊液后再注入局麻药。两组均注入0.75%布比卡因注射液10ml与2%利多卡因注射液10ml加灭菌注射用水10ml的合剂30ml。两组的麻药总量均相等.观察组在注射后压迫穿刺点上方的肌间沟,使药液向下扩散,使尺神经阻滞更完善。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43例,对照组18例(P〈0.05);尺神经阻滞完全观察组为46例,对照组为19例(P〈0.05);麻醉效果差的对照组为6例,观察组无。结论颈7入路肌间沟加压注射法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较好,更接近臂丛下千.尺神经阻滞效果好,方法较传统穿刺路径更合理。  相似文献   

16.
利多卡因与芬太尼复合液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局麻药利多卡因中加入小剂量芬太尼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镇痛效果良好。我们对此进行了临床观察 ,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6 0例病人中男 48例 ,女 12例 ,年龄 18~ 40岁 ,均为急诊上肢或肩部手术 ,随机分成两组 ,每组 30例。芬太尼组用1 5 %利多卡因加芬太尼 2 0 μg复合液 2 0ml;对照组用 1 5 %利多卡因 2 0ml,均在C6水平做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其中5 8例为单次 ,2例为连续 ,术中均未追加其他药物 ,手术时间为 30~ 180分钟。麻醉效果以注药后病人感上肢沉重 ,麻木或疼痛减轻为起效时间 ,痛觉完全消失至病人首次感伤口疼痛的时距为…  相似文献   

17.
单纯颈丛阻滞或肌间沟神经阻滞用于颈肩部手术可能麻醉效果不满意,须复合局麻或全麻才能完成手术。本院近4年来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复合肌间沟神经阻滞应用于颈肩部手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改良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使用神经刺激器,刺激频率为1Hz,电流强度为0.25~0.3mA,所用局麻药为1%的利-布合剂30~40ml,其中含吗啡2mg,咪唑安定3mg,地塞米松5mg,氟哌利多2.5mg。观察镇痛效果及其副作用。结果镇痛优良率100%,副作用复发率低。结论改良神经刺激器肌间沟臂丛阻滞确实为上肢手术的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硫酸镁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ISBPB)对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和镇痛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ISBPB复合喉罩全麻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54例,男34例,女20例,年龄37~73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两组:硫酸镁组(M组),超声引导下ISBPB,用药0.5%罗哌卡因8ml(40mg)加10%硫酸镁2ml(0.5g);对照组(N组),超声引导下ISBPB,用药0.5%罗哌卡因8ml加生理盐水2ml(40mg)。待神经阻滞完全起效后,静脉诱导插入喉罩通气,术中七氟醚(呼末MAC 0.8)维持。分别记录局麻药注射后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后4、8、12、24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和镇痛时间明显长于N组(P0.05)。术后8、12、24h M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N组(P0.05)。两组的术后补救用镇痛药、芬太尼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肌力减弱、麻木、瘙痒、寻麻疹等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ISBPB注射0.5%罗哌卡因复合硫酸镁能延长感觉阻滞持续时间,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延长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臂丛联合神经阻滞麻醉应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锁骨骨折手术患者11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对照组采用颈浅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2组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心率、平均动脉压、氧饱和度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心率与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7.9367,P<0.05。2组患者麻醉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x2=0.2413,P>0.05。结论颈臂丛联合阻滞是一种较好的麻醉方法,、效果理想、并发症少,适合锁骨骨折手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