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年来我科共行大肠癌手术890例,其中高龄患者76例,占8.5%。年龄70~88岁,80岁以上6例。部位:直肠癌47例,结肠痛29例。组织学类型中,腺癌及腺瘤恶变占80%(61/76),Dukes分期以B、C期为多,分别为26例及41例,术前并存病者高达88%(67/7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16/76)。讨论:高龄大肠癌特点为病程长、就诊晚,肿瘤恶性程度较高,患者体质差,并存病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术前应全面详细检查,认真做好术前准备,术中详细探查,无转移及可耐受手术者应行根治术。术后应严密观察,行心电、血压、血氧、中心静脉压等监测。为防止肺部感染,应缩短胃管留置时间,常规给予雾化吸入。行静脉高营养,加强抗感染。术后适时下床活动,但须注意防止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讨论了140例老年人大肠癌的手术治疗及其容易发生的并发症,认为老年人大肠癌的特点是,恶性程度相应较低,手术治疗效果好,老年人反应力差,易掩盖病情,老年人约60%左右合并有心肺等重要脏器疾病。应激力差。因此正确处理原发病和并存病,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使手术顺利进行和术后康复均有重要意义,高龄并非手术禁忌,年龄本身不是造成老年人手术治疗的危险或导致死亡的原因,关键在于重要器官功能状态是否良好,因此凡是诊断明确的,一般情况允许的,均应力争手术。本文还讨论了我院采用的一次全层内翻结节缝合的优点是吻合口血供好、愈合能力强。以及麻醉对老年人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3.
大肠癌合并梗阻者可达8.2%~29%[1],术前诊断和术式的选择都有一定困难.我院1999年1月-2003年12月共收治大肠癌129例,其中32例以肠梗阻收入院,占24.8%,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作者收集5431例手术资料,发生盆腔大出血111例,其中死亡7例,平均发生率2.04%,病死率6.31%。现结合文献,对其防治简要综述如下。①术前必须熟悉掌握盆腔局部解剖。骶前间隙(或直肠后间隙)在直肠固有筋膜与骶前筋膜之间,其内有疏松结缔组织易被钝性分开。骶前筋膜与骶骨之间夹有骶中动脉和骶前静脉丛。腹会阴筋膜前层与前列腺囊和精囊腺的附着处极易分离,后层与直肠前壁附着较紧。直肠侧韧带内有直肠下血管经过。骶前静脉丛主要由骶中静脉和骶外侧静脉所形成,属椎外静脉系前丛的一部分,是椎静脉系统的尾端,缺乏静脉瓣,相互沟通的血池,称肺静脉,腔静脉、门静脉系之外的第四个静脉系统。其沟通上下腔静脉且血流具“双向”特性。在截石位麻醉下椎静脉的压力比腔静脉高3~4倍。骶骨椎体静脉在穿出骨孔处外膜与骶椎骨膜相融洽,损伤时破裂的静脉断端立即缩至骨孔内使出血孔持续开放难以止血。②手术操作运用术者熟练掌握的方法:术者熟练掌握手术操作方法,就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避免出错。常用者有钝性分离法,直视下锐性钝性相结合直肠游离法、锐性分离法、直视下高频电刀电切分离法。大肠癌手术易发生盆腔大出血的部分有三处:即骶前静脉丛、膀胱前列腺后方与两侧的膀胱前列腺静脉丛以及女性的阴道静脉丛,还有直  相似文献   

5.
1995~1998年我们采用外科手术方法治疗功能性出口处梗阻50例,取得厂较好疗效。体会:认真全面的术前检查,包括便秘的特殊检查是手术治疗前必须的,否则往往漏诊多种异常并存。术时除解除导致功能性出口处梗阻的主要病因外,对并发的异常同时处理。术后周密的护理,包括局部换药、预防感染、出血、定期扩肛、生物反馈训练以及心理护理等,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认为对功能性出口处梗阻采用外科手术治疗时必须重视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我院1991~1997年68例大肠癌以手术为主治疗的几项改进措施,提高了病人5年生存率,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直肠癌切除术,根据直肠肿块大小,与浆膜浸润情况,以及与邻近器官浸润等情况行R_1、R_2手术。直肠癌切除术是否保留肛门问题我们主张根据病情以提高5年生存率为主,不单纯强调保留肛门。直肠癌B,C期可考虑术前治疗,使肿块缩小,肿块活动度增加,以增加直肠癌切除率。大肠癌(结、直肠癌)可将小肠装入无菌塑料袋内以充分暴露手术野。大肠癌切除手术完成后,采取45C蒸馏水10000ml冲洗腹腔,将残留的痛细胞破坏及冲洗干净利于瘤手术。大肠无癌术后会阴部切口愈合即可放疗,休息—个月再行化疗。腹部永久性肛门定期扩张,以防人造肛门口狭窄。  相似文献   

7.
本文大肠癌107例,经过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通过总结分析,本文强调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及手术技巧的提高,根据不同的情况在围手术期配合放、化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另外,对92例患者进行了手术前后的CEA测定,并在18例复发患者中确定CEA水平增高。认为,CEA水平监测,对判断病情的进展、治疗、预后、监测术后复发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本组13例中男5例,女8例,年龄48~71岁,平均54例;9例有明确的胆绞痛发作史,4例有右上腹不适或轻度疼痛;13例结石均在胆囊内,其中2例胆管内并存结石;6例胆囊切除术后间隔2~9年患大肠癌,5例服用消炎利胆药物治疗,持续用药1.5~4年后患癌,2例在切除结肠癌时一并切除胆囊;从确诊结石性胆囊炎到大肠癌的间隔时间为1.5~9年;平均3.5年;肿瘤位于结肠7例(结肠肝曲3例,回盲部2例,乙状结肠2例),直肠6例。  相似文献   

9.
我院1976~1997年共收治梗阻性大肠癌52例,其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26岁,平均为55.66岁,这些病人术前分别被诊断为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低位肠梗阻和粘连性肠梗阻,还有5例术前诊断为肠套叠,1例诊断为腹痛待查。1例结肠脾曲癌致小肠穿孔,行穿孔修补回肠乙状结肠侧侧吻合,术后发生中毒性休克,自动出院;1例老年升结肠癌病人因肿瘤无法切除,行回肠横结肠侧侧吻合术后第2天死于休克;1例结肠脾曲癌病人行部分结肠、脾胰切除术、术后发生吻合口瘘,自动出院,1例乙状结肠癌穿孔,行肿瘤切除,结肠造瘘;1例老年病人横结肠癌行回肠造瘘;1例横结肠癌病人因病灶无法切除行回肠、降结肠侧侧吻合;1例结肠肝曲癌行根治术加部分肝叶切除术;1例结肠脾曲癌行部分结肠切除术后伤口感染,经换药治愈。余均行根治术加I期吻合术,无吻合口瘘发生。癌灶所分布的部位分别为升结肠和回盲部15例、结肠肝曲12例,横结肠3例,结肠脾曲12例,降结肠3例,乙状结肠7例。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病因复杂,往往是几种疾病并存。本文结合我院1095~1997午收治的30例于术治疗病例进行了总结,其中直肠前突合并直肠内套及内、外痔者14例;直肠前突合并内、外痔者12例;直肠前突合并乙状结肠冗长、内、外痔、肛乳头肥大者1例;直肠前突合并结肠慢运输1例;耻骨直肠肌肥厚2例。在病因诊断明确的前提下,治疗方面的难度亦很大。我们提出: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囤手术期处理是治疗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院自1996年9月至1998年3月共收治大肠癌患者21例,占同期肿瘤患者住院总数的2.1%,位于食管癌、贲门癌、乳腺癌后居第4位。21例均经外科治疗,其中有16例直肠痛、5例结肠痛。年龄最大72岁,最小26岁,平均53岁,男女比例为7:14,手术切除率100%,行结肠腹壁造瘘切除肛管者12例,9例行腹腔内结肠、直肠吻合术。术后1例发生会阴切口延期愈合,2例发生切口感染,1例造瘘口肠管坏死,并发症发生率19%。大肠癌患者人院临床症状较明显,经过积极的术前准备能够提高手术切除率、避免感染,术中严格的无菌、无瘤操作亦是关键步骤。直肠癌肛管切除后,要用大量的温盐水经腹腔冲洗盆腔,使液体从会阴部切口流出,冲掉手术时可能播散于创面上的癌细胞及其它异物,再彻底止血,于骶前放置橡皮管负压引流,术后要经常以盐水或甲硝唑注射液冲洗引流管,排除血凝块,保持引流通畅,术后5~7d引流基本消失时再拔除引流管。保持骶前引流通畅是保证会阴切口早期愈合的关键因素。另1例于术后第5天出现肠梗阻,经检查发现造瘘口肠管缺血坏死,经2次手术治愈。术中发现腹外斜肌腱膜瘘口过小,压迫肠管造成供血不足及排气受阻,经切开扩大后重新造瘘成功。术后10d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2.
输尿管梗阻性病变在泌尿外科中占有重要地位。梗阻原因除泌尿系结石外,亦可发生在输尿管本身疾病或输尿管外等因素。统计分析了我院自1990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非结石性输尿管梗阻共12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内镜支架置入术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左侧大肠癌性梗阻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44例左侧大肠癌并急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n=18)经内镜联合X光置入结肠金属支架,缓解肠梗阻后择期行腹腔镜手术,对照组(n=26)则行术中结肠灌洗、Ⅰ期根治性切除吻合术。对比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而住院费用则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结肠支架置入术可有效解除左侧大肠癌急性肠梗阻,支架置入术后择期行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患者创伤小,术后康复快,并发症少,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通过48例大肠癌误诊分析及典型病例的总结,结合复习文献,讨论了大肠癌误诊的原因及对策。提出提高大肠癌诊断的准确率所采取的几点措施:①要详问病史,全面检查,综合分析。对于便血及排便习惯改变的患者,必须提高警惕、详问病史、进行仔细的症状鉴别及全面体格检查、专科检查、最后综合分析、得出结论;②对于有肠道症状的病人,应把直肠指检及乙状结肠镜检查列为常规检查,强调两项检查的重要性,③对便血、大便习惯改变的患者不能轻易诊断为“痔疮”或“肠炎”,应做进一步检查。每个临床医生必须引起注意;④必须熟悉特殊类型大肠癌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⑤强调钡灌肠造影及肠镜检查对大肠癌诊断的重要性,但也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当一次钡灌肠造影或肠镜检查阴性而疑有大肠癌的症状依然存在者,应再次进行气钡双重结肠造影或纤维结肠镜的检查,最好行电子肠镜检查。如果检查都是阴性,仍不能排除大肠癌的诊断,有剖腹探查指征者,应采取积极的办法就是剖腹探查。⑥对活检的重要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一次活检阴性不能完全排除大肠癌的诊断,有时需多次活检方获得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自1990年7月至1997年1月我院对各类顽固性便秘进行检查,发现99%以上的病例均能在直肠及结肠找出梗阻因素,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顽固性便秘的实质是慢性的不全性肠梗阻,且经常是多种梗阻因素并存,有的互为因果。临床上我们将顽固性便秘分为三型即直肠型(出口梗阻型)、结肠型、直结肠混合型。本文着重介绍我们在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直肠型便秘的理论与实践,提出直肠型便秘产的原因主要足直肠腔径的相对狭窄,以直肠粘膜脱垂为主,另外对直肠瓣先天性增宽对便秘产生进行了探讨。对直肠前突我们认为不应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病种来处理,而应对其合并的直肠粘膜脱垂作为主要病因进行治疗,治疗上应以“疏”为主,而不应采用“堵”的方法。本文对“耻骨直肠肌综合征”、“盆底痉挛综合征”病因进行探讨,认为其基本病理仍是直肠粘膜脱垂,我们未采用耻骨直肠肌切断术,而采用以悬挂硬化萎缩疗法为主的综合疗法,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总结了我院开展的悬挂硬化萎缩疗法,经直肠骶前间隙硬化剂注射,直肠瓣电切术及挂线疗法、直肠粘膜闭式缝扎术,内括约肌松解术及手法扩肛等6种方法对患者进行个体化综合治疗,治疗直肠型(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经验。我们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便秘是较好的一种方法,从我们的治疗实践来看,  相似文献   

16.
多原发性大肠癌20例(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0~1986年我院行根治性切除大肠癌病人共821例。其中20例符合多原发大肠癌的诊断标准,占2.4%。20例中男1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43.2岁。1.同时多原发大肠癌(以下简称同时癌):本组中有4例计8个原发癌。第一例系直肠癌术中探查时意外发现横结肠另有一个原发癌。此例术前钡灌肠  相似文献   

17.
近两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61例大肠癌患者中,男90例,女61例,男女之比为1.5:1。发病年龄18~82岁,其中41~70岁为高发段,占74%,临床表现以便血或粘液血便最多见(129/161),其次为下坠感(90/161),大便习惯改变(76/161)等。确诊前病程4d至9年不等。平均12.9个月。肿瘤部位以直肠及肛筲多见(129/161),占80%,其中癌肿距肛缘8cm以下,手指可触及肿瘤者90例,占70%,病理检查中腺癌130例,占80%;息肉恶变15例,占0.8%。在临床上大肠痛的误诊原因有3种:①患者自误,以自认为是“痔”、“慢性肠炎”者为多;②医源性误诊。医生的警惕性不高,许多患者被误诊为消化系多种疾病;③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由于临床表现多样,不易诊断。大肠癌的延误诊断直接影响预后,为把误诊率降到最低限度,应大力宣传本病的有关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监视意识,医生则应对可疑病人早行“3部”检查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由于大部分大肠癌位于8cm以下,因此强调认真、细致、高质量的直肠指诊就显得十分重要。指诊时要做到全面、仔细、不遗漏及复查。如指检后指尖附有血液时,即使触不到肿物,也应考虑其深部可能有病变存在,而做进一步检查。近年来,Shams等根据大肠癌及癌前病变粘膜可出现T抗原表达这一特性,提出了直肠粘液T抗原试验用于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肠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及外科手术对它的影响。方法:分别应用APAAP法和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定了43例大肠痼患者手术前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NKCC)活性。结果:患者术前CD_3、CD_4、CD_4/CD_8比值和NKCC分别为53.79±5.39,35.74±6.09,1.21±0.14,17.09±8.89,较对照明显降低,CD_8明显升高,为29.67±5.27;接受围手术期免疫治疗的10例患者,术后1周CD_3、CD_4、CD_4/CD_8比值及NKCC较术前明显刀高;而对照组术后2周内各指标除NKCC有升高外,余无明显变化,至4~6周各指标达正常水平。结论:说明术后2周内患者仍处于免疫抑制期,围手术期免疫治疗可提高患者的围手术期细胞免疫功能,缩短术后的免疫抑制期。  相似文献   

19.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如不手术治疗终将发生癌变,本文报告23例,男12例,女11例,年龄19~62岁,35岁以下10例,有家族史13例,手术时有8例癌变。最小癌变年龄23岁。治疗: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口术1例,只适用于中低位直肠有恶变或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后直肠发生癌变无法保留肛门括约肌者。行全结肠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12例,保留段直肠为6~8cm便于术后复查直肠。适应证为直肠下段腺瘤少并能长期随访。行升结肠切除升结肠直肠吻合术1例。行全结肠切除,直肠部分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共9例,其中回肠末端直接与肛管吻合4例,J—pouch肛管吻合4例,S-pouch肛管吻合1例。随访1~18年,平均97个月,脾曲癌变1例术后3年死亡。回肠直肠吻合术12例中有4例直肠腺瘤再发多次手术切除,其中1例直肠腺瘤第3次再发未接受手术切除而致癌变,经局部切除。术后近期排便功能回肠直肠吻合组优于直肠粘膜剥除组。回肠贮袋有无远期排便功能无差别。作者认为应根据病变的范围、程度、有无恶变、能否长期随访、医生的经验等选择手术治疗方法。只要适应证选择合适即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例1:男,49岁,4个月前因右下腹部疼痛,拟诊急性阑尾炎,在外院行阑尾切除术中发现结肠肝曲肿痫,固定,无法切除,行回肠末端横结肠吻合术。上消化道钡透发现食管静脉曲张,十二指肠水平部梗阻。经剖腹探查,发现肝硬化,脾大、少量腹水。结肠肝曲有 8 cm X 5 cm X 5 cm肿瘤·侵及十=指肠水平部,固定,无法切除,行胃空肠吻合。术中在肿瘤边缘取活检时不慎损伤结肠壁,造成结肠穿孔。拟行升结肠切除、囚凝血机制障碍,游离升结肠时出血较多,血压下降,仅行结肠肝曲及部分肿瘤切除,关闭结肠两断端。术后 10 d并发升结肠残端暖,腹膜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大出血,血经升结肠、腹腔引流管人挝流出。终囚失血性休克,腹膜炎,肝功能衰竭死亡。病理诊断:结肠鳞腺癌。例2:女,57岁,10个月前囚直肠癌肠梗阻在外院行乙状结肠造疹术。术后两个月曾在我院放疗。肠镜检查距肛I’J 10 cm可见环形肿瘤,肠腔狄yB,好腔直径 0.5 cm,肠镜不能通过。病理检查为直肠腺癌l级。本次人院前 121。下腹部剧烈疼痛,进行性加蚤,很快波及全腹。全腹压拥,反跳痛,肌紧张,中毒性休克。腹透隔下可见大量游离气体。肛查距肛门son。可触及肿瘤下极,完全堵塞肠管,急诊剖腹探查。腹腔有大量咖啡色、恶臭粪状混浊液溢出。乙状结肠为单腔造痰,乙状结肠远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