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科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老年住院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49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结果 猝死患者多患有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因冠心病而猝死者居其他各病之首.绝大多数患者猝死之前,常出现一种或多种先兆症状,最常见为胸闷、心悸以及气促.多数患者在猝死前都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其中以情绪激动触发猝死者较为多见.猝死时间一般在1h之内,而且猝死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早晨是猝死的高峰期.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出现先兆症状时,尤其是频发或反复发作性室性早搏、缺血性ST段改变时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结论 在预防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时,重点观察冠心病以及先兆症状的患者,要避免患者接触诱因,在早晨应加强监护,治疗时应参考患者以往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达到最佳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方法 选取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心内科发生心源性猝死的老年住院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49例患者的住院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原因.结果 猝死患者多患有冠心病等心脏疾病,因冠心病而猝死者居其他各病之首.绝大多数患者猝死之前,常出现一种或多种先兆症状,最常见为胸闷、心悸以及气促.多数患者在猝死前都有明确的诱发因素,其中以情绪激动触发猝死者较为多见.猝死时间一般在1h之内,而且猝死有一定的时间规律,早晨是猝死的高峰期.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出现先兆症状时,尤其是频发或反复发作性室性早搏、缺血性ST段改变时应积极采取预防措施.结论 在预防老年心内科住院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时,重点观察冠心病以及先兆症状的患者,要避免患者接触诱因,在早晨应加强监护,治疗时应参考患者以往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以达到最佳诊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影响因素及基线QRS波群时限联合基线血浆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对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189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心源性猝死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基线QRS波群时限、基线血浆NT-proBNP及二者联合对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189例中68例(35.98%)发生心源性猝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合并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心律失常、伴肺栓塞、心功能Ⅲ级、心功能Ⅳ级、基线QRS波群时限、基线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基线血浆NT-proBNP均是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联合用药是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保护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基线QRS波群时限和基线血浆NT-proBNP二者联合预测慢性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的曲线下面积和敏感度、特异度均高于单独预测(P<0.01)。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水平与QRS波群时限对慢性心力衰竭致心源性猝死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0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血浆NT-pro BNP和QRS波群时限。比较不同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的患者血浆NT-pro BNP和QRS波群时限的差异;记录患者终点事件,并比较存活者、心源性猝死者及非心源性猝死者血浆NT-pro BNP和QRS波群时限的差异;比较不同血浆NT-pro BNP和QRS波群时限的患者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106例患者中,NYHA分级Ⅱ级者27例,Ⅲ级者49例,Ⅳ级者30例; NYHA分级Ⅱ、Ⅲ、Ⅳ级的患者NT-proBNP分别为(489. 76±95. 13) pg/ml、(1 712. 75±119. 85) pg/ml、(2 935. 06±139. 55) pg/ml,QRS波群时限分别为(101. 95±20. 85)ms、(109. 98±24. 76) ms、(126. 98±25. 96) ms。NYHA分级为Ⅳ级组血浆NT-pro BNP的水平和QRS波群时限较Ⅱ、Ⅲ级者明显升高(P 0. 05); NYHA分级为Ⅲ级血浆NT-pro BNP的水平较Ⅱ级者明显升高(P 0. 05)。106例患者中,存活79例,死亡27例(包括心源性猝死11例,非心源性猝死16例);存活、非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患者NT-pro BNP分别为(384. 87±79. 98) pg/ml、(810. 87±123. 21) pg/ml、(2 432. 09±236. 87) pg/ml,QRS波群时限分别为(387. 65±94. 24) ms、(424. 87±89. 77) ms、(835. 87±99. 94) ms。心源性猝死者血浆NT-pro BNP的水平和QRS波群时限较非心源性猝死者、存活者明显升高(P 0. 05)。106例患者中,47例NT-pro BNP 900 pg/ml,59例NT-pro BNP≥900 pg/ml;血浆NT-pro BNP≥900 pg/ml者死亡率(37. 29%)和心源性猝死率(16. 95%)较NT-pro BNP 900 pg/ml者(10. 64%、2. 13%)明显升高(P 0. 05)。106例患者中,66例QRS波群时限120 ms,40例QRS波群时限≥120 ms; QRS波群时限≥120 ms者死亡率(40. 00%)和心源性猝死率(22. 50%)较QRS波群时限120 ms者(16. 67%、3. 03%)明显升高(P 0. 05)。结论血浆NT-pro BNP、QRS波群时限与慢性心力衰竭诱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因此联合检测血浆NT-pro BNP与QRS波群时限对监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探讨分析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心源性猝死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回顾性分析8例围手术期心源性猝死的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均患有器质性心脏病,5例有明确的诱发因素,术前12h至术后36h内猝死5例(62.5%)。心脏病患者围手术期猝死与心脏基础疾患及围手术期的诸多诱发因素相关,积极治疗心脏基础疾患,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指导和病情监护,及时去除诱发因素,提高急救技术,可降低猝死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猝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 对2000-2011年赣州市立医院收治的38例猝死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折.结果 38例恶性肿瘤患者非心源性猝死24例(63.16%),其中大面积肺动脉栓塞17例(44.74%);心源性猝死14例(36.84%),其中恶性心律失常12例(31.58%).结论 大面积肺动脉栓塞及恶性心律失常为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猝死的常见原因,积极治疗及预防可降低猝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猝死5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猝死38例占本组76.0%,冠心病为其半数。非心源性猝死以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胰腺炎居多共8例,其中1例合并左室前壁急性心肌梗塞、1例合并左侧脑室扩张出血。尸检证明冠状动脉多支受累,粥样硬化明显,无论是否伴有严重管腔狭窄均可突发室颤而猝死。冠心病猝死不等于有心肌梗塞,20例冠心病死者中有5例尸检未证实有心梗。  相似文献   

8.
老年心源性猝死(SCD)是老年人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及时抢救复苏至关重要.现总结本院2004年1月至2008年12月急诊抢救68例老年SCD患者的经验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68例老年SCD患者的诊断符合文献[1-2]标准.其中男58例,女10例;年龄61~89岁,平均(71.6±1.5)岁.21例在夜间睡眠中发生猝死;47例在白天发生猝死,其中19例在休息状态下猝死,28例在日常生活时猝死.  相似文献   

9.
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分析及三级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敏 《临床荟萃》1997,12(23):1074-1075
猝死虽然不多见,但发病突然,一旦出现心脏骤停而迅速死亡,因此,近年来已逐渐受到医学界重视。为探讨心源性猝死的易患疾病、先兆症状、诱发因素及病因,我们对本院1987~1996年心源性猝死患者34例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三级预防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 34例心源性猝死者中属冠心病的14例,肺心病5例,冠心合并肺心2例,高血压心1例,风湿心3例,病毒性心肌炎1例,中毒性心肌炎2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6例,年龄17~68岁,平均年龄44.5岁,男  相似文献   

10.
院前猝死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4年6月院前猝死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猝死发病率较高的年龄段是66-75岁(36%)和45—55岁(19%);既往有明确心血管病史者41例(66%);有前驱症状者22例(36%),院前抢救仅1例获得Ⅰ期复苏成功。结论:院前猝死以心源性猝死为主,应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注意识别高危患者及前驱危险信号.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合理调配院前急救资源,缩短医务人员到达现场时间,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心内科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方法 搜集自2016年2月- 2019年8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期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共68例,作为研究组;搜集同期未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共145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饮酒史、吸烟史、合并症、BMI、年龄、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结果 研究组患者中心率失常、伴高血压、伴高血脂、伴心肌梗塞病史、伴外伤、便秘、瓣膜心脏病和慢性肺病比例、BM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经Logistic分析显示,瓣膜心脏病、高血脂、心肌梗塞病史、慢性肺病、便秘、心率失常、BMI≥28kg/m2均为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 高血脂、心肌梗塞病史、慢性肺病、便秘以及肥胖均会增加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风险性,在治疗时需早期评估心内科老年患者的心源性猝死风险,指导患者调整生活习惯,控制合并症,预防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对重度舒张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DHF)患者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重度DHF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NT-pro BNP水平分为对照组(NT-pro BNP3 980 pmol/L,23例)和研究组(NT-pro BNP≥3 980 pmol/L,25例)。观察2组LVEDd、LVEF水平差异,分析不同预后转归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及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2组LVEF、LVEDd有显著性差异。临床指标单因素分析显示,心源性猝死与年龄、NTpro BNP、LVEF和LVEDd有相关性,而与冠心病、慢性缺血性心肌病和2型糖尿病无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NT-pro BNP是DHF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NT-pro BNP是DHF患者心源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心脏性猝死是指因任何心脏病引起,死亡发生于症状出现后1 h之内的院外、急诊室或到达医院时已经发生的死亡.美国每年约有30~3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占全部心血管病死亡人数的50%以上,而且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男性较女性多见.而且心脏性猝死患者越来越年轻化,临床表现也不显典型表现,使临床治疗越来越困难.本次研究就1例以腹痛起病年轻成人冠心病猝死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猝死案例中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方法:收集围手术期猝死引发的医疗纠纷6例,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6例均诊断猝死。其中心源性猝死4例,急性肺栓塞1例,窒息1例。结论:猝死的突然性和意外性是引发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猝死原因,应加强围手术期心肺功能监护和重视医患沟通;尸检是查明死因,解决医疗纠纷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1):1687-1689
目的探讨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0例老年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统计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结果导致老年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病因包括冠心病(50.00%)、高血压心脏病(13.00%)、扩张型心肌病(12.00%)及风湿性心脏病(11.00%);大部分患者存在明显的前驱症状(51.00%),临床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包括饮酒(11.00%)、吸烟(4.00%)、情绪激动(35.00%)、用力排便(17.00%)及剧烈运动(30.00%)。结论心内科老年患者治疗期间需要严密监测病情变化情况,重视患者的基础疾病、危险因素及猝死前驱症状,及时做好风险预后评估方案,加强心电图监护,以此来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导致药物性心源性猝死的相关问题,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收集国内1983~2007年部分医学期刊公开发表的药物性心源性猝死论文82篇报道的103例及作者收治的9例,对112例药物性心源性猝死临床资料进行归类和分析。结果:112例中男73例,女39例;年龄新生儿至92岁,涉及药物13类56种。其中2种药物联用致死者8例,因医务人员投药治疗发生99例,自行误服或不尊医嘱误用13例。致药源性猝死的主观因素包括无指征用药、不恰当联合用药、药物使用未个体化、对某些药物的心脏毒性认识不足及超剂量用药等,客观因素包括药品质量以及针对某些疾病可供临床选用的药物品种单一等。结论:药物致心源性猝死原因复杂,避免和减少药物性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7.
刘雪玲  陈炜  任利辉  陈策 《临床荟萃》2008,23(13):916-918
目的分析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远期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401例的手术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死亡91例,病死率22.7%;死亡原因前3位依次为心力衰竭30例(7.5%)、脑卒中17例(4.2%)和心源性猝死16例(4.0%);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心脏扩大和单腔心室(VVI)起搏方式与心力衰竭和心源性猝死死亡原因有关。此外,心力衰竭死亡的相关因素还有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40%以及术前存在房室传导阻滞(AVB)(P<0.05);与心源性猝死相关的因素还有冠心病史和术前发生过室性心动过速(VT)或心室颤动(VF)(P<0.05);而脑卒中死亡则与术前脑血管病史和心房纤颤(AF)有关(P<0.05);各死亡组在年龄、性别的分布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患者的远期死亡原因的前3位依次是心力衰竭、脑卒中和心源性猝死,并分别与VVI起搏方式、Cum%VP、术前存在心脏扩大、AVB、VT、VF、AF以及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等因素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猝死为心源性猝死中的主要原因,据统计约占其中的90%。“心源性猝死”是指发生在症状或体征出现后24小时之内,其中包括“瞬时死亡”——系指症状或体征出现后数分钟内或者不超过6小时发生死亡者。冠心病在心血管病中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且其死亡表现为猝死者约占半数。所以冠心病猝死是当前心血管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浆B型钠尿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窦性心律震荡现象在判断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患者预后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12例慢性心力衰竭和120例健康人,分别测定血浆BNP、室性期前收缩后的震荡初始(turbulence onset,TO)和震荡斜率(turbulence slope,TS)值、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随访观察患者出院后30 d和3个月严重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BNP、TO、TS与LVEF的相关性.结果:CHF组BNP、TO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心源性猝死组、非猝死组TO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TS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均有显著性差异,LVEF与BNP、TO、TS明显相关.结论:CHF患者血浆BNP值明显升高、HRT现象明显减弱,两者对CHF患者的心源性猝死及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性猝死病人死亡的相关因素,以预防猝死的发生.方法 分析我院心血管病房2000年1月~2006年1月猝死的52例心脏病人临床资料,探讨猝死的相关因素.结果 52例猝死病人75%为冠心病,很多合并其它疾病,如呼吸道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有明显诱发因素,有一定的季节和时间分布特点.结论 在治疗原发病的同时,注意预防和治疗合并症,避免诱发因素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