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HBV DNA载量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肝组织HBV DNA载量和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病毒载量、肝组织炎症活动度(G)、纤维化分期(S)、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的相关性。方法 50例CHB患者均接受肝活检。部分肝组织行常规病理检查,另应用荧光定量PCR定量检测部分肝组织、PBMC与血清中病毒载量。同时检测患者血清ALT水平。结果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肝组织中与血清中病毒载量高度正相关(r=0.77977,P〈0.0001);与PBMC中病毒载量中度正相关(r=0.53855,P〈0.0001)。另外与血清ALT水平呈低度正相关,与肝组织G、S无明显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方程为Y=0.54960X1+0.83890X2-0.36643X3+0.00174X4(Y:肝组织病毒载量;X1:血清病毒载量;X2:PBMC中病毒载量;X3:纤雏化分期;X4:血清ALT水平)。结论 CHB患者血清中和PBMC中病毒载量可用于推测肝组织中病毒载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病毒(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世界约3.5亿人受该病毒感染影响。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HBV 不仅存在于肝细胞中,也可以存在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由于 PBMC 在机体免疫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HBV 在 PBMC 中的发现,以及 HBV 对PBMC 免疫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就慢性乙肝(CHB)患者中 PBMC 相关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3.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急性和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阳性率为63.8%。其中,急肝患者阳性率为78.6%;慢迁肝患者为56.3%;慢活肝患者为57.1%。PBMC中HBV-DNA与血清HBV-DNA和e抗原有一致性。但HBeAg阴性者中也有部分患者患者的PBMC中有HBV-DNA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与肝组织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测定1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HBV-DNA定量,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诊断。结果119例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HBV-DNA检出率为71.4%,轻度、中度、重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8.1%、69.4%、84.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HBV-DNA检出率与肝组织损伤程度呈正相关(rs=0.912,P<0.05)。结论PBMC中HBV-DNA阳性率随肝损害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HBV表面抗原(HBsAg)刺激后产生γ-干扰素(IFN-γ)的免疫反应.方法:选择免疫清除期、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患者和HBsAb阳性健康体检者各10例,Ficoll分离液法分离PBMC,用HBsAg刺激培养.利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含量;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检测PBMC中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中IFN-γ+的细胞亚群.结果:经HBsAg刺激培养后,免疫耐受组PBMC产生IFN-γ含量、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免疫清除组(均P<0.05),免疫清除组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免疫清除组、正常对照组PBMC中IFN-γ+的细胞亚群以CD4-CD8+、CD4-CD8-细胞为主,且免疫清除组高于正常对照组;免疫耐受组仅CD4-CD8-表达IFN-γ,且低于另两组.结论:免疫清除期与免疫耐受期慢性乙肝患者PBMCs经HBsAg刺激后产生IFN-γ的免疫反应不同.  相似文献   

6.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BV cccDNA的定量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7.
FQ-PCR技术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慢性乙肝患者外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的存在及其与血清HBV-DNA的关系。方法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技术检测55例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HBV-DNA。结果HBeAg( )组血清与P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96%(24/25)和100%(25/25);HBV-DNA含量(以均值±标准差,拷贝/ml表示)分别为7.16±0.83和4.56±0.78,两者存在相关性(r=0.445,P<0.05),HBeAg(-)组血清与PBMC中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46.7%(14/30)和56.7%(17/30),HBV-DNA含量分别为5.81±1.07和4.09±1.14,两者存在相关性(r=0.549,P<0.05)。结论HBV可存在于感染者PBMC中,PBMC中HBV的存在与HBV病毒的传播和病情进展有一定相关性,慢性乙肝患者的血清和PBMC中HBV-DNA的联合检测可作为临床对患者病情的判断和药物治疗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恩替卡韦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及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DNA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恩替卡韦片0.5mg/d治疗,对照组予拉米夫定100mg/d治疗.检测治疗后12、24及48周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内HBV-DNA水平.结果 治疗48周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BV-DNA阴转率为82.7%,对照组为51.9%(P<0.05);PBMC内HBV-DNA阴转率,观察组为57.7%,对照组为31.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血清及单个核细胞内的乙型肝炎病毒,恩替卡韦均具有较强的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其疗效优于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s)特异性标志物Foxp3mRNA的表达水平,以及Foxp3蛋白在活检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情况,并分析其与病理炎症活动度的相关性,以探讨Tregs在CHB发病中的特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进行肝组织活检的CHB组103例,并设对照组(G0)16例。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mRNA水平,并对肝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进行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G0~G1)。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肝组织中Foxp3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CHB组(G1~G4)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oxp3mRNA均高于对照组(G0),3.57±0.59、3.71±0.32、3.74±0.77、4.45±0.39VS3.32±0.87(P〈0.05),且G4组Foxp3mRNA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肝组织汇管区及小叶内Foxp3分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0.05),且随着炎症活动度的逐渐增加,各组汇管区阳性表达量逐渐增强,与炎症活动度呈正相关(rs=0.996,P〈0.05),但小叶内的阳性表达并无明显增强(rs=0.316,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肝组织中FoxP3的表达水平与病理炎症活动度具有显著相关性。Tregs具有主动调节抑制作用,迁延不愈的免疫损伤可能与机体缺少足够的Tregs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病毒血症水平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FQ-PCR法检测252例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患者血清HBVDNA含量及相关生化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组患者HBV DNA含量分别为(4.85±1.0)×10^8-10^7copy/ml、(3.82±0.8)×10^6-10^5copy/ml、(1.8±0.5)×10^5-104copy/ml;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分别为(12.64±4.25)μmol/L、(50.18±9.46)μmol/L、(262.96±30.16)μmol/L;白/球比值分别是1.51±0.23、1.61±0.26和0.97±0.2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各组之间的HBV DNA含量有显著性差异;中、重度组病毒含量与总胆红素水平呈负相关,与白/球比值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熊英  王瑶芬 《临床荟萃》2008,23(9):618-620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不同HBV DNA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激活诱导细胞死亡(AICD) 及FasL表达的关系.方法 常规无茵分离3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3例健康献血员PBMC,各分两组培养72小时,其中一组加入植物血凝素(PHA)培养后经碘化丙啶(PI)染色,另一组未加PHA经PE-抗FasL标记,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PBMC凋亡率及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对照组PBMC凋亡率及其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6.06±7.77)% vs (14.66±3.27)%, (0.846±0.299)% vs (0.432±0.126)%(t值分别为4.93,4.65,P<0.01).HBV DNA高水平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凋亡率及其FasL表达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显著高于低水平组,分别为(33.73±5.44)% vs (25.61±5.05)% vs (18.85±4.05)%,(1.055±0.224)% vs (0.880±0.285)% vs (0.603±0.208)%(H值分别为23.29,8.92,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凋亡率与其FasL表达呈正相关(r值为0.70,P<0.0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存在AICD现象,HBV感染可激发外周血单个核细胞FasL的表达;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负荷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AICD及FasL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何英  张允奇  吴润香  陆学东 《检验医学》2009,24(11):808-8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对8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3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测定血清中的HBV DNA含量。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较健康对照者显著降低,而CD8+T细胞百分率显著升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BV DNA阴性患者只有CD4+/CD8+比值变化显著;HBV DNA阳性患者CD3+、CD4+、CD8+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有显著改变,但高拷贝组和低拷贝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感染HBV后免疫功能下降与病毒复制有关,HBV复制可进一步加重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初诊慢性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与HBV DNA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方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别对512例不同乙肝病人及202例HBeAg阴性、257例HBeAg阳性慢肝病人进行血清标志物、HBV DNA定量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慢肝组有315例(68.9%)病毒颗粒浓度高于107,肝硬化组7例(13.2%)病毒颗粒浓度高于107;HBeAg阳性慢肝组245例(95.3%)患者病毒颗粒含量高浓度,HBeAg阴性慢肝组68例(33.7%)患者病毒颗粒含量在105-7copy/mL区段。结果慢肝组与肝硬化组相比,高浓度病毒以慢肝组中最明显,病情发展至肝硬化期病毒含量多数不高;慢肝病人中不同乙肝血清标志物模式其病毒含量分布特点不同,与HBeAg阳性慢肝组相比HBeAg阴性组体内病毒复制水平低(p<0.01),传染性较前者弱。最常见前C区突变,导致HBeAg阴性CHB病情加重和病毒复制增加。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毒复制水平与HBV标志物(HBV-M)模式及肝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定量采用荧光标记定量PCR方法检测,HBV-M检测采用ELISA法。结果血清HBV DNA定量与HBV-M模式有关,血清HBeAg阳性组HBV DNA定量(106.35±1.84)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104.73±1.88)(P<0.01),轻、中度乙肝患者HBV DNA定量(105.58±1.92,106.27±2.05)与重度患者HBV DNA定量(105.73±1.90)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同HBV DNA水平患者的TB il、ALT、A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HBeAg的存在影响HBV DNA的水平变化;肝损害程度与HBV DNA定量无显著关系;同时血清HBV DNA定量与TB il、ALT、AST水平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的相关性,并确定最佳的用于确定高HBV DNA水平的HBsAg定量值的诊断临界点。方法收集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期间柳州市中医院确诊为CHB的患者239例,检测受试者HBV DNA、HBsAg、HBeAg及ALT水平,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BeAg阳性组CHB患者HBsAg定量和HBV DNA检测水平均高于HBeAg阴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所有CHB患者中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r=0.603,P〈0.01)。HBeAg阳性组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r=0.555,P=0.000),HBeAg阴性组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076,P=-0.426)。在抗病毒治疗前组和治疗后组中,HBsAg定量与HBV DNA水平均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622,r=0.603,P均=0.000)。在ALT高水平组与ALT低水平组中,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之间都存在正相关性(r=0.586.r=0.578,P均=0.000)。高DNA组(〉2000 copies/L)患者的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之间呈正相关性(r=0.637,P=0.000),低DNA组(〈2000 copies/L)患者的HBsAg定量和HBV DNA水平之间无相关性(r=0.226,P=0.057)。当HBsAg定量以5.03×10^3 IU/mL为临界点时,判定HBV DNA高水平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727。结论CHB患者血清HBsAg定量值与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血清HBsAg定量值可以较好地预测高HBV DNA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肝炎病人乙肝两对半(HBV—M)、前S1(PreS1)及HBV—DNA检测的相关性。[方法]HBV—M和PreS1采用ELISA法检测,HBV—DNA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结果]131例慢性乙肝病人的HBV—M检测中,HBsAg(+)、HBeAg(+)、抗-HBc(+)(1.3.5阳性)俗称“大三阳”,HBsAg(+)、抗-HBe(+)、抗-HBc(+)(1.4.5阳性)俗称“小三阳”,HBsAg(+)、抗-HBc(+)(1.5阳性)3种典型感染模式为126例,占96.2%;其中72例1.3.5阳性病例中PreS1和HBV—DNA阳性分别为60例和72例,阳性率分别为83.3%和86.1%,而42例1.4.5阳性病例中PreS1和HBV—DNA阳性分别为12例和28例,阳性率为28.6%和66.7%;在78例PreS1阳性病人中HBV—DNA阳性占68例,其阳性率为87.2%,48例PreS1抗原阴性的病人中HBV—DNA阳性为32例,其阳性率为66.7%。[结论]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M检测“大三阳”模式中PreS1与HBV—DNA均表现高阳性率,二者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0.01);而“小三阳”模式中PreS1阳性率较低,但HBV—DNA仍有较高的阳性率,表明在慢性乙肝患者“小三阳”模式中HBV—DNA检测比PreS1检测更有价值(P〈0.01)。值得注意的是在我们的观察中PreS1阳性和阴性病人均有较高的HBV—DNA阳性率,二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而,在临床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中HBV—DNA可作为检测“金标准”,而PreS1检测时PreS1阴性的病人也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变化的规律,探讨乙肝病毒复制水平对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择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7~12月收治的CHB患者63例(CHB组),选取同期ASC患者112例(ASC组),健康体检者84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三项分组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HBV DNA水平。结果 CHB组患者和ASC组患者外周血CD3+、CD4+及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水平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兰州地区慢性HBV感染者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不同程度免疫调节异常和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下称乙肝)患者血清乙肝病毒(HBV)复制水平与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的关系。方法选择150例临床确诊为慢性乙肝的50例早期肝硬化患者,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HBVDNA水平,放射免疫法和酶免疫法检测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透明质酸、层黏连蛋白、Ⅲ型前胶原和Ⅳ型胶原),对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进行分析,并与100例无肝硬化患者血清HBVDNA及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进行比较。结果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显著高于无肝硬化患者,但HBVDNA水平却低于无肝硬化患者(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与肝纤维化标志物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