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荆义娣 《中外医疗》2011,30(8):82-8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观察组为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对照组选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斑块性质,根据检查结果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无斑块、稳定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进行比较。应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浓度。结果急性脑梗死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hs-CR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间hs-CRP含量分别为:(9.85±2.56)mg/L、(8.75±2.43)mg/L及(6.87±1.8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和hs-CRP水平的升高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关系。方法选取焦作市人民医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参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相关临床指标检查结果。结果研究组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及其中A、B和C 3个亚组患者中高回声型、不规则型及溃疡型斑块所占比率最高,且发生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均较高,两项指标可用于急性脑梗死的辅助诊断并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3.
马金玉 《当代医学》2011,17(11):50-51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9年10月~2010年10月所收治的7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并选择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75例,分别作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150例研究对象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斑块性质,并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 急...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近年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根据NIHSS评分分为轻型82例、中型63例、重型35例,并与同期60例健康人群做比较,分析不同类型患者的hs-CRP水平及其与斑块性质的关系。结果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患者hs-CRP水平就越高,且均显著高于正常患者群体(P>0.05)。180例患者中共检出动脉斑块140例(77.8%)。结论 hs-CRP水平能够准确反应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性质及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应当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干预中加以重视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性质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间的关系。方法选取笔者单位2010~2011年度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脑梗死组),与同期无症状颈动脉硬化者45例(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观察组别间颈动脉斑块性质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IMT(1.23±0.36)mm、不稳定斑块率53.3%、斑块发生率80.0%、Hs-CRPS水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2组不稳定斑块患者的Hs-CRPS水平明显高于同组无斑块及稳定斑块患者。结论 Hs-CRP水平能明显、准确反应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的严重程度。Hs-CRP的检测对急性脑梗死的预防、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商水县人民医院2012年7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5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65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同时根据颈动脉斑块检测结果将观察组患者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对比其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观察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且颈动脉斑块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无斑块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有较大联系,可以将其作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高敏C反应蛋(CRP)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性质变化的关系。方法选取40名脑梗死患者与40名非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试验,应用彩超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内有没有斑块形成,利用定量检测法测定患者血液中CRP的浓度。结果脑梗死组CRP浓度超过正常值3mg/L的患者共为38例(95%),出现颈动脉斑块共35例(87.5%),非脑梗死组CRP浓度高于正常值3mg/L为3例(7.5%),出现颈动斑块仅为1例(2.5%)结论血清中CRP浓度的增高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斑块脱落及病情发生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测定血液中CRP的浓度能有效预测脑梗死发展的程度以及颈动脉斑块生成的大小,有利于临床上对脑梗死采取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双功能超声检测是研究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窗口。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炎症过程,急性期血清蛋白水平可以反应脑卒中的危险性,并对预测高危患者脑梗死及死亡的危险性起到一定作用。故探讨颈动脉斑块厚度与白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5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hs-CRP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能是导致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脂蛋白(a)[LP(a)]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8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其颈动脉有无斑块及斑块稳定性而将其分为三组,稳定性斑块组、不稳定性斑块组和非斑块组,比较3组患者血清CRP、LP(a)水平。结果稳定性斑块组及不稳定性斑块组CRP和LP(a)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斑块组,其中不稳定性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性斑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清CRP、LP(a)水平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姜红军  李杰  吴娟 《现代医学》2014,(3):294-296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与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住院病人60例,分别检查每位患者左右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观察斑块大小、形态及性质,检测每位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并与50例正常者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总结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类型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不同,软斑组较硬斑组高,但均较正常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混合斑块组升高程度介于软斑与硬斑组之间。结论: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较正常人高,不同类型斑块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也有差异,可以作为临床防治急性事件的诊断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2.
C反应蛋白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含量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急性脑梗死和对照组患者分别分为有斑块形成组和无斑块形成组,并检测血清高敏CRP水平。结果对照组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9&#177;1.08)mg/L vs(1.82&#177;0.88)mg/L,P〈0.05];脑梗死组中有颈动脉斑块形成者CRP水平与无颈动脉斑块形成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6&#177;2.62)mg/L vs(6.87&#177;2.84)mg/L,P〈0.05]。结论高水平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关系,可以做为预测脑梗死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急性脑梗塞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介素6(IL-6)的水平的关系。方法选取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组,同时选取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2组的血清CRP和IL-6含量;2组均行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析2组血清CRP和IL-6的水平变化及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研究组血清CRP和IL-6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稳定性不同的斑块血清CRP和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和IL-6与斑块的稳定性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hs—CRP与IL-6水平较正常人群高,增高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非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统计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以不稳定型溃疡斑为主,轻度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以稳定型硬斑为主。结论颈动脉斑块的性质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密切的联系,有助于患者病情程度的评估,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86例ACI患者hs-CRP水平,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作对照.观察比较不同病情和不同梗死面积的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水平变化.结果 ①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ACI患者hs-CRP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面积呈正相关(均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与hs-CRP水平关系密切,hs-CRP可作为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一个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1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于次日凌晨采血测定血清中的HCY、hs-CRP水平、血脂水平,应用颈部血管彩超将178例患者分成颈动脉狭窄组103例(轻度狭窄33例、中度狭窄36例、重度狭窄34例)和无颈动脉狭窄组75例,同期住院的非脑血管病患者37例作为对照组。颈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检出率(81.46%)、颈动脉狭窄检出率(57.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伴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CY与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重度狭窄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清HCY、hs-CRP水平在预测伴有颈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美荣 《当代医学》2013,(28):112-112
目的研究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血清中hs-CRP的浓度,并与50例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 38例轻型患者中hs-CRP异常19例,其含量为(12.2±2.5)mg/L;32例中型患者中hs-CRP异常20例,其含量为(24.2±8.5)mg/L;30例重型患者中hs-CRP异常21例,其含量为(32.0±5.8)mg/L。各型急性脑梗死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hs-CRP水平和急性脑梗死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hs-CRP水平是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以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吴勤英 《河北医学》2013,19(9):1374-1376
目的:探讨颈动脉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ha—caP)和P-选择素(CD62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8年8月至2012年8月入住我院的10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于我院参加体检的100例侧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其血清中的hs-CRP及CD62p水平。ACI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为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组(ACI-P组)与无斑块形成组(ACI—NP组),对比其血清中的hs—CRP)及CD62p水平。结果:ACI组hs—CRP与CD62p水平均要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CI—P组hs—CRP及CD62p水平均要明显高于ACI-NP组(P〈,0.05)。结论:hs—CRP及CD62p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以及ACI发生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应对其予以及时监测与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表现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其病变程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急性冠脉综合征(45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22例)、稳定性心绞痛(22例)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以健康者(18例)为对照,测定其hs-CRP水平。观察患者的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将冠状动脉病变分为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析血清hs-CRP水平与不稳定性斑块的关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冠心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斑块形成检出率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之间呈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其升高有助于临床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检测和诊断;颈动脉IMT、斑块形成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