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后疽好发于50岁以上的老人,且以男性较多见。笔者以七星针直接叩打患部使之出血,随之拔以火罐(时间约为10分钟左右),治疗脑后疽3例获得痊愈。举例:原××,男,55岁,1966年9月30日初诊,起病已五天,初于左耳后(相当于风池穴部位)始起白头状如  相似文献   

2.
苦参根治“有头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痈疽是农村常见病之一,由于发病的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手发背”、“脚发背”,生在脑后项部的叫脑疽(俗称对口),背部的叫背疽等等,在中医书籍中都叫“有头疽”。其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初起如粟粒脓头,焮热,红肿,胀痛或不痛,根盘渐见扩大,脓头亦相继增多,以致溃烂成疮。脓栓堵塞,状如蜂窝。病因多由湿热火毒内生,复受外感风温湿热,渐聚于肌表,致使气血淤滞不通而成。  相似文献   

3.
中医外科,分门别类很多.若以脑疽、项疽和背疽来说,也有许多不同名称.生于发际当中,上下不过距离分寸之间,就分成了脑烁、脑后发、脑痈、脑疽几种类型.以项疽来讲,又分为正对口、偏对口,以背部来讲,有上发背、中发背、下发背、上搭手、中搭手、下搭手许多名称.  相似文献   

4.
甲疽又名嵌甲,中医文献中因其发病原因及部位的不同,也有沿爪疔等名称。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或慢性甲沟炎。多由甲沟周围微小的刺伤、挫伤、拨倒刺(逆剥)、修剪指甲过短或嵌甲等引起,虽为小疾。但常迁延难愈,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还可发展为慢性指(趾)骨骨髓炎。  相似文献   

5.
阴疽     
廖××,男,37岁,本县二轻厂干部。1978年6月4日初诊。诉两月前于腹部脐上方出现一肿块,不红不痛,缓慢而溃,患处脓水淋漓。曾在两个医院治疗,未见好转,且腹部肿块渐大。因不愿手术而由外地医院转回本院治疗。查腹部明显肿胀,腹围94厘  相似文献   

6.
腋疽     
腋疽又名米疽、疚疽,系一种发于腋下肌肉深部之阴性脓疡。其致病原因,由于喜怒不常、饮食不节、阴阳不和,以致五脏失调,气血两虚,寒邪乘虚袭入经络,气血受遏,凝聚于腋下而成。此病迁延失治,日久方溃,溃后疮口经久不敛,脓水清稀,色败而  相似文献   

7.
臂疽     
“刘涓子《鬼遗方》:用乌梅肉烧存性,研敷恶疮上,一夜立尽。……杨起《简便方》云:起臂生一疽,脓溃百日方愈,中有恶肉突起,如蚕豆大,月余不消,医治不效,因  相似文献   

8.
脱疽     
冷××,男,27岁,社员。1982年12月14日诊。月前开始右下肢怕冷,伴麻木,酸痛。近来患肢寒凉异常,持续疼痛,夜间尤甚。症见,痛苦病容,面色(白光)白少华,右下肢轻度浮肿,足部肤色紫黯,触之凉甚,右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诊断为脱疽。系寒痹经脉,气血瘀阻,肌肤失养所致。治当温经通脉。拟当归四逆汤加丹参、乳没。服药二剂,无效。遂改拟阳和汤加味。方  相似文献   

9.
张山雷又名寿颐(1873—1934),上海嘉定人。张氏的一生,对疡科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在运用温经宣络法治疗脑背疽上经验独到,今特辑张氏原案一二,可窥全貌。案1:丙辰夏五月下旬,天气酷暑。吾嘉老儒——朱莪士,年逾古稀,患脑疽。乍起甫四五天,形势已巨。时渠依其女夫寓沪上。先有某人敷以凉药,肿胀愈甚。余君伯陶嘱延颐诊(余亦同邑人,时任上海神州医药会长,朱君其母舅也)。迨往视则旁至两耳,上入  相似文献   

10.
臂疽     
郭××,男,40岁,1982年4月22日诊。患者一周前发现右肘关节下3厘米处疼痛,微肿,但不红,屈伸不便,有压痛感,按之较硬,无寒热现象。曾服西药未效,后来余处求诊。查舌尖略红,苔薄白,脉沉细。诊断臂疽。此乃营卫虚寒,寒凝痰滞,痹阻肌肉经络气血。治宜温中补血,散寒通滞,软坚散结,稍佐清热。方用阳和汤加味。处方: 熟地15克、鹿角霜30克、炭姜10克、桂枝10克、麻黄10克、白芥子12克、生甘草6克、  相似文献   

11.
酒别名:醇,乙醇。基原:属醇类。有蒸馏酒和非蒸馏酒两大类,前者如高梁酒和烧酒,后者如绍兴酒和葡萄酒。  相似文献   

12.
13.
甲疽外治法     
甲疽是一种外科临床常见的病症,多有修剪趾(指)甲,损伤甲旁的皮肉;或鞋子狭窄,久受挤压而起。初起时甲旁肿胀,微痛,流黄水,渐呈红肿化脓,患部的趾(指)甲内嵌,破溃后胬肉高突,疼痛流脓,使患者难以行走。笔者经临床实践应用下列验方治疗有效,不妨患者一试。  相似文献   

14.
上石疽     
刘某某,女,15岁。学生。1986年4月15日初诊。患者因贪玩旷课被父母训斥,事过8日,颈项右侧突长一肿块,初如乌梅大小,至第4日则肿如鸡蛋大,硬如顽石,推之不移,头颈微痛,转侧受限。曾经某医院肌注青、链霉素1周罔效,后转我院就诊。证如前述,询如大便秘结。察舌质淡红、苔黄白相兼微燥,脉弦滑。诊为上石疽,为肝气郁结所致。治宜疏肝解郁,解毒散结。方用小柴胡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柴胡黄芩各10克姜半夏香白芷制乳香制没药各  相似文献   

15.
阴疽案     
阴疽案张××,男,64岁,退休工人。于1995年5月20日就诊。主诉:双臀部反复溃烂流脓水一年余。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始现双臀部红肿灼热疼痛,经口服红霉素等药7天,疼痛减轻,渐出脓水,量不多,愈合后又自行溃破,流脓水数日后可自行封口。一年来反复发作,不能...  相似文献   

16.
脱疽,是高寒地区的多发病、常见病。笔者于1997年以来运用陈鸿文老师的通疽汤治疗脱疽病41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41例均为门诊患者,参照《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外科学》第3版分型分期标准确诊。41例中,男31例,女1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78岁;病程最短2周,最长8年。病变部位以单侧下肢居多,双侧下肢、单侧上下肢、单侧上肢少见。病情分期,期(局部缺血期)28例,期(营养障碍期)6例,期(坏死期)7例。中医辨证分型:寒湿阻络型27例,血脉瘀阻型7例,热毒伤阴型2例,湿热毒盛型5例。2 治疗方法以…  相似文献   

17.
黄疽昏迷     
王××,男,十五岁,1962年5月2日住县医院西医病历摘要:4月30日患者自覺头暈,食欲銳減,四肢酸軟,但无发热,偶有畏冷,能照常游玩。5月1日自覺疲倦思睡,不思飮食,大便深黄色,尿短呈棕色,皮肤逐漸黃染,发痒。无衂血、无腹疼腹泻史,呕吐一次带蛔虫一条。体格检查:发育中等,营养欠佳,語言不合作,思睡,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体温38℃,舌苔黄厚,肺(一),心音稍快无杂音,心界不扩大。腹软、肝  相似文献   

18.
上石疽     
吴××,男,53岁。住本县新沟公社定兴大队。患者于1972年2~3月间,右侧耳下靠近下颌角部生一肿块,初起如蚕豆大小,并不在意,仅20余天内,迅速增至如梨大。3月8日到本县人民医院外科就诊,检查:右颌下颈部触及质硬包块如小儿拳头大小,无压痛,稍有活动。初步印象:腮腺混合瘤。因患者不愿手术,改就中医诊治。诊得患者右侧颈项部肿块,其大如梨,坚硬如石,推之不移,表面有高低不平感,皮色如常,不热,时觉抽痛;因肿块压迫气管而产  相似文献   

19.
应用葯物:黃花地丁、紫花地丁、白袍将(別名土胆草)、黄芪仔(別名黄花蒿)、魚腥草(以上系治疗項疽)、榎草(別名野麻草)、山油麻(以上系治疗附骨疽)。項疽病例(計六例):患者欧明鎭,男,五十八岁。主訴:因素嗜魚腥之物,再兼飲酒过量,于某日感冒风寒后,发現項部生疽。初起如米粒大,次日紅肿,經当地医生治疗一星期无效。疮痬面积如碗大,疮口有数十穿孔,呈暗紫色,脓瘀不出,疼痛难忍,經某院治疗一星期又未見效,因而来院就診。診系外  相似文献   

20.
阴疽在外科书中均称“无头疽”,现代医学谓是“深部脓疡”。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治法总论第二说:“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脉虚病虚,首尾必行补法;表实里实,临时暂用攻方……。”清王洪绪《外科症治全生集》的痈疽总论篇说:“既患寒疽,酷暑仍宜温暖,如生热毒,严冬尤喜寒凉。”祁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