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胆囊隆起样病变的诊治原则。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183例手术切除胆囊隆起样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回顾分析,本组患者均行术前B超或彩超检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胆囊良性病变172例,胆囊恶性病变11例。结论B超或彩超提示的胆囊隆起样病变,胆固醇性息肉、腺瘤是最常见的良性病变。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病变,对于有症状者、年龄〉60岁、胆囊隆起样病变直径〉10mm以及合并结石的单发、广基、快速增长的息肉应行手术治疗,对于无症状者,应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毛晓红  吴健等 《嘉兴医学》2000,16(4):196-196
目的:探讨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和手术指征。方法:对35例胆囊小隆起性病变作胆囊切除,术前影像检查,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术前B超检出率达94.3%(33/35),病理结果为良性病变33例,占94.3%,恶性病变2例,占5.7%。结论:B超诊断胆囊小隆起性病变简便可靠,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手术指征宜放宽,肿瘤性病变均应手术,无临床症状的非肿病性病变可暂不手术,但必须B超定期检查。  相似文献   

3.
超声对胆囊小隆起病变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超声对胆囊小隆起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对56例经B超检查,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胆囊小隆起病变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小隆起病变的声像图表现为胆囊壁上强回声或等回声,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胆固醇息肉表现为结节状,表面桑椹状,常多发,小于10mm,尤其小于5mm多考虑息肉,有蒂或窄基底。胆囊腺肌瘤样增生症好发于底部,表现为大于10mm的团块状回声,宽基底。腺瘤表现多变,较小时不易与息肉及胆囊腺肌瘤样增生症相鉴别,较大时不易与胆囊小结节型腺癌相鉴别。结论:自从高分辨率超声仪器广泛应用于临床和普查以来,胆囊小隆起病变的发现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因很多患者症状不明显,多仅有偶尔不适,多体检偶然发现。超声对胆囊小隆起病变的诊断意义明确且为首选。对于不典型患者,需结合多普勒技术、组织谐波技术及腔内超声技术,有条件者可做CT增强扫描等进行综合分析。如病灶大于等于10mm,需高度警惕恶变可能,应及早预防性手术。  相似文献   

4.
分析39例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临床表现,声像图特点与病理检查结果,发现本病变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B超检查才能发现。病理检查39例小隆起性病变中,胆固醇性息肉居首位,占43.59%(17/39),炎性息肉25.64%(10/39),胆囊腺癌17.95%(17/39),腺肌增生症7.69%(3/39),胆囊腺癌5.13%(2/39)。本文重点讨论了超声诊断对判别胆囊内小隆起性病变的局限性与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合并胆囊病变的相关因素与临床特点。方法将115例肝硬化合并胆囊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同期住院的经纤维胃镜确诊为消化性溃疡并除外合并肝病者115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15例肝硬化病人发生胆石24例(20.9%),对照组发生胆石5例(4.3%),肝硬化组胆石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肝硬化合并胆囊病变发生率高,与肝功能损害、胆汁成分改变、脾功能亢进、内分泌及胆囊功能紊乱等有关,其症状隐匿缺乏特异性,是肝硬化的继发表现,可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一项观察指标,宜采用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6.
结合本院 1996~ 1999年之间 6 1例胆囊小隆起样病变的临床及病理 ,笔者对胆囊小隆起样病变的声像图特点及诊断价值进行分析讨论。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 6 1例 ,均有术前超声检查结果及完整的手术和病理结果。其中男 34例 ,女 2 7例 ;年龄 18~ 6 4岁。临床表现主要为上腹隐痛不适、饱胀 49例 ,无任何症状者 11例。2 检查方法采用EVB40 5、EVB42 0型超声诊断仪 ,探头频率为 3.5MHz。患者禁食 8~ 12h ,取仰卧位、右前斜卧位及左侧卧位。在右上腹部纵切、横切、斜切 ,多方位扫查 ,显示清楚胆囊小隆起样病变 ,仔细观察并描写病灶…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及手术指证,对手术及病理诊断的54例胆囊隆起性病变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胆囊隆起性病变临床无特异症状,B超诊断阳性率高达90%以上,胆固醇息肉居多,胆囊隆起性病变有潜在癌变倾向。因此,患者年龄>50岁,单发且直径>10mm或合并结石的胆囊隆起性病变,应行手术治疗;直径<10cm,但有明显症状也应考虑手术治疗;对无症状者可定期B超随访。如有癌变或癌变倾向,应尽早做相应手术处理。  相似文献   

8.
B超诊断胆囊小隆起病变68例赵小华张学文藏晓红(超声诊断科)1临床资料1990年~1996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经B超诊断为胆囊小隆起病变68例。68例中,男性31例、女性37例;年龄23岁~67岁,平均456岁。其中41例在我院做胆囊切除术,27例...  相似文献   

9.
胆囊壁小隆起性病变是指胆囊局部增厚或隆起的软组织病变的统称。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超声检查是本病的主要诊断方法。本文就42例胆囊壁小隆起性病变的超声特点与手术后病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42例均为我院住院超声检查后,经手术有病理回报的病人。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27~60岁。病史中均有上……  相似文献   

10.
报道分析老年急性胆囊炎早期手术治疗76例,治愈71例,自动院2例,感染性休克、脏器衰竭死亡2例。伴有并发症52例,病变进展快,病理改变重,胆囊化脓26例,坏疽14例,穿孔9例;合并胆石65例;手术以胆囊切除或加必要的胆道探查,引流为首选,主张老年急性胆囊炎宜早期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报告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漏诊,误诊原发性胆囊癌27例。临床上,早期胆囊癌与胆囊炎,胆囊结石及胆囊息肉样病变不易鉴别。原因是该病没有特异症状,某些伴发病对诊断的干扰,诊断方法选用不当和缺乏敏感的检测工具。并对早期诊断胆囊癌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肖昌武  李宁 《四川医学》2009,30(1):41-43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我院1998年5月-2007年4月35例意外胆囊癌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采术前诊断幔性结石性胆囊炎症21例,急性结石性胆囊炎症5例,单纯胆囊姑石3例,胆囊息肉6例。开腹胆囊切除术1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2例。术中冷冻切片证实胆囊癌25例,术后病理确诊10例。行单纯胆囊切除11例,胆囊癌根治术14例,10例二期行胆囊癌根治术。结论意外胆囊癌术前诊断困难,重视高危因素、术中快速冷冻切片检查是意外胆囊癌诊断的重要依据。而尽快实施手术治疗,并力求根治性切除是其治疗原则。手术为胆囊癌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发现、合理治疗为提高胆囊癌生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刘天鹰 《吉林医学》2010,31(11):1443-1444
目的:探讨超声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对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检查,全部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6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诊断符合率100%,其中胆固醇性息肉76.7%(46/60),腺瘤13.3%(8/60),炎性息肉6.7%(4/60),腺肌增生症3.3%(2/60)。结论:超声检查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有极为实际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普查胆囊疾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2004年-2008年胆囊疾病住院病人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瑞丽  博力东 《中国病案》2009,10(12):36-36
目的了解某院胆囊疾病患者的民族、性别、年龄的构成情况及预防措施。方法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对2004年~2008年胆囊疾病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出患胆囊疾病病人的族别、性别、性别比例、年龄。结果全院共出院消化系统病人5901例,胆囊疾病患者1045例,占消化系统病人的17.7%。哈萨克族548例,占52.44%、汉族453例,占43.35%、其他民族44例,占4.21%。男性342例,占32.73%、女性703例,占67.27%。讨论重视良好的饮食习惯、合理的饮食结构,预防和减少胆囊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nm23-H_1/NDPK与原发性胆囊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抗nm2 3-H1/NDPK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 ,检测原发性胆囊癌4 3例 ,胆囊腺瘤 10例 ,慢性胆囊炎 4 5例 ,其中nm2 3 H1/NDPK表达阳性率依序为 4 8 8%、90 0 %、77 8% ,原发性胆囊癌表达阳性率低于胆囊良性病变 (P <0 0 5)。nm2 3 H1/NDPK在原发性胆囊癌的表达 :按Nevin分期 ,早期高于晚期 (P <0 0 5) ,高分化癌高于低分化癌 (P <0 0 5) ,未发生转移者显著高于转移者 (P <0 0 2 5) ,其表达水平与转移呈负相关。nm2 3 H1基因可能在原发性胆囊癌转移过程中起负性调控作用 ;nm2 3 H1基因在原发性胆囊癌分期、分化程度及转移过程中起不同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SCT在胆囊癌的影像学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的胆囊癌患者的MSCT资料,所有病例均经M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胆囊癌MSCT直接征象表现为:肿块型16例、结节型6例、胆囊壁肥厚型10例,病灶均明显强化,伴有胆囊黏膜破坏、囊壁僵硬;间接征象有:合并胆囊结石14例、邻近侵犯12例、肝脏转移8例、淋巴结转移17例、胆道梗阻15例。29例术前诊断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结论 MSCT平扫结合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胆囊癌的特征性征象及常见的间接征象,对胆囊癌的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原发性胆囊癌(PBC)组织中树突状细胞(DCs)的浸润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表达情况,探讨PBC组织局部免疫状态变化与其不良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6例胆囊手术标本,采用连续切片法及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树突状细胞(DCs)(联合单抗CD1a和S-100标记)的浸润和IL-10的表达。结果以CD1a和S-100为标志的DCs在PBC癌组织中的浸润比其在慢性胆囊炎、胆囊腺瘤组织中的浸润下降(P<0.05),并与其分化程度、浸润及淋巴转移有关(P<0.05);IL-10的表达与病变性质有关,但与PBC的进展无关。结论PBC的发生发展可能与病人自身以DC为代表的免疫功能下降与抑制有关。IL-10可能有抑制DC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胆囊息肉样病变3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临床特点,息肉特征及手术指征。方法:对398例B超诊断PLG病人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结果,手术方式,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性别、年龄与PLG的临床病理因素无关,临床上无特异症状;胆固醇性息肉表现为多发,平均直径<5 mm,而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及息肉型早期胆囊癌患者息肉平均直径>10 mm,单发息肉,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显著高于胆固醇性息肉。结论:直径>10 mm,单发,有明显临床症状,合并结石,短期增长明显增快应行外科手术治疗;直径5~10 mm有明显临床症状者首先经正规的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直径<5 mm无临床症状者可定期B超随访,注意调节和控制胆固醇代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胆裳癌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有关丈献分析原定性胆素癌(PGC)的高危因素及诊治特点、意外性胆囊癌(UGC)及针孔切口种植转移(PSM)。结果 夺组合并胆囊结石12例,占63.16%(12/19),术前确诊率为63.16%(12/19),联合B超及CT的诊断符合率91.67%(11/12),手术切除率47.37%(9/19)。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后UGC发生率0.11%(2/1866),常规剖腹胆囊切除术(OC)后UGC发生率0.26%(1/383),总LGC发生率为0.13%(3/2249),LC术后PSM发生卒0.05%(1/1866)。定期随访3个月至5年不等,平均生存时间为2.4年。结论 B型超声联合CT是术前较有效的诊断方法,防止UGC漏诊的有效方法是术中常规胆囊冰冻病理及全胆囊病理检查,治疗首选胆囊癌根治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胆囊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1例胆囊癌病例CT表现,术前均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本组21例胆囊癌CT表现特征可归纳为4型:①腔内肿块型4例,占20.5%。②胆囊壁局限或弥漫性增厚型4例,占20.5%。③肿块充满型5例,占24.5%。④胆囊周围浸润型8例,占41.5%。结论螺旋CT对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