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气管插管昏迷患者2种鼻胃管置管方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胃管插管是临床护理下作中常用的置管方法,对于昏迷患者传统的操作方法是:插管前先撤去患者的枕头.头向后仰,当胃管插入15cm时,将患者头托起使下颌靠近胸骨柄,缓慢插入至预定长度。但在带气管插管的患者中,临床实践发现此方法难度大,首次成功率较低。为此笔者对带气管插管的昏迷患者留置鼻胃管方法予以改进,采用抬高床头15~30。后直接插入,2005年12月-2006年5月,对104例患者采用2种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临床急救工作中经常遇到已经施行了气管插管辅助呼吸的患者需行胃肠减压或鼻饲而插胃管,但由于气管导管、气囊压迫了食管造成插胃管时胃管易弯曲而插入困难。我科2002年10月-2005年11月对90例行经鼻气管插管患者使用2种不同的方法置胃管,并对效果进行了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汪莹 《当代护士》2015,(12):134-135
总结了18例气管插管患者鼻胃管置管困难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其中包括3例患者在插管时患者出现呛咳、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立即拔出;7例盘绕在口腔;8例在咽喉部时遇阻力大而失败。认为在置管前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可以提高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都霞  熊利  胡蓉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6):139-140
目的:探讨常规胃管留置方法与改进法对气管插管患者胃管一次性置入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将84例气管插管患者按照胃管留置单双日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胃管留置方法,观察组采用改进法。比较两组患者胃管留置一次性成功率。结果:观察组胃管留置一次性成功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4%(P<0.01)。结论:改进胃管留置方法后能够显著提高气管插管患者胃管留置一次性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临床中插胃管时,患者常因恶心、呕吐、呛咳等不适,影响一次插管成功率.近年来,为了提高一次插管成功率,我们改进插管方法,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气管插管状态下留置胃管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了解应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气管插管状态下插入胃管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76例气管插管病人按救治顺序分为A组、B组。A组采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插胃管 ,B组在普通气管插管成功后再插胃管。记录置管成功时间、病人反应 (烦躁、恶心、呕吐 )及一次插管成功率。结果 :两组病人的插管成功时间、病人反应及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应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气管插管插入胃管洗胃的方法是抢救食物中毒较满意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32例气管插管患者采用改良式留置胃管法的临床护理经验,认为操作时患者采取头侧位拉舌法,配合镇静剂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一次性置管的成功率。本组31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1例患者胃管盘入口中。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达97%。  相似文献   

8.
李淑娟  周玉红 《当代护士》2014,(11):118-118
目的:比较2种置胃管方法的临床效果,为患者寻求方便有效且可预防胃管移位的方法。方法将84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试验组采用经口置入胃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经鼻置入胃管,观察2组患者5 d内的固定效果。结果试验组在防止胃管移位及鼻黏膜损伤方面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管插管患者经口置入胃管可有效预防气管插管移位和鼻黏膜损伤所致的鼻窦炎。  相似文献   

9.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鼻胃管置入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胃肠道营养支持是通过置入胃管,为患注入食物和药物,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气管插管后,置入胃管有一定难度。我们采用不同方法为气管插管患100例安置胃管,成功率达100%。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连插法插鼻胃管技术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ICU是危重病人集中的场所 ,很多患者需同时留置气管插管和鼻胃管。由于气管插管导致咽喉部狭窄 ,常使鼻胃管插入困难。插胃管时 ,胃管的头端经常滑至口腔中盘绕 ,虽利用导丝引导 ,仍须反复多次才能插入 ,或因无法插入而放弃置管。本科在2 0 0 0年 1月~ 2 0 0 0年 10月间 ,创用“连插法”插鼻胃管技术 ,使胃管得以顺利入胃 ,避免了多次插管的痛苦 ,提高了气管插管患者留置鼻胃管的成功率。现将实验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 1 临床资料本实验分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 ,实验组选用2 0 0 0年 1月~ 10月间采用“连插法”技术的 4 0例患者…  相似文献   

11.
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行电动牙刷结合口腔冲洗法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电动牙刷结合冲洗法对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口腔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经口气管插管病人按简单随机化方法分为实验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用电动牙刷含氟牙膏刷洗结合无菌水冲洗法进行口腔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口腔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牙菌斑去除率及口腔并发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牙菌斑去除率和口臭、口腔炎、口腔溃疡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采用电动牙刷含氟牙膏刷洗结合无菌水口腔冲洗法能有效去除牙菌斑,预防口腔感染。  相似文献   

12.
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病人胃管置入时机与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全麻病人胃管置入的时机及方法。方法将150例择期行腹部手术、气管插管全麻病人随机分为3组,A1组在全麻气管插管后置入胃管,A2组在全麻诱导后喉镜直视下置入胃管,B组在麻醉前病人清醒状态下置入胃管。比较3组病人在胃管置入前、置入时、置入后1min的血压、心率变化,恶心呕吐反应,一次成功率,平均胃管置入时间等指标。结果与基础值比较,B组病人在胃管置入时恶心呕吐反应及血压、心率均明显增加,而A1组与A2组病人置胃管时和置胃管后,无恶心、呕吐反应,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较平稳,与B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2组病人置胃管一次成功率最高,人均插管所需时间最短(P<0.01)。结论拟施行气管插管全麻的病人宜选择在麻醉诱导后喉镜直视下置入胃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安全、有效的早产儿洗胃方法。方法:观察组应用胃容积洗胃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洗胃法。以洗胃12 h内是否发生呕吐、洗胃次数和有无洗胃损伤情况评价两组早产儿洗胃疗效。结果:两种洗胃方法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结论:胃容积洗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早产儿洗胃方法。  相似文献   

14.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real number and anatomical correspondence of the ultrasonographically recognizable layers within the gastric wall, we used a high frequency (7.5 MHz) rotating transducer to examine five surgical specimens of the stomach suspended in a water bath. Five layers were always clearly distinguishable within the gastric wall, whose thickness was 3–6 mm. Fine needles and lancets were localized at the level of the 3rd hyperchoic layer when inserted in the submucosa and in the 4th hypoechoic layer when inserted in the muscolaris propria. Thin echogenic bands were always displayed on both sides of other homogeneous tissues (spleen, myometrium) suspended in water. On the basis of these findings and also taking in account the physical laws of ultrasound interactions with tissues, we conclude that the 1st and the 5th hyperechoic layers are partially generated by ultrasound reflection at the interface liquid/wall. The 2nd hypoechoic layer corresponds to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mucosa; the 3rd hyperechoic to the submucosa and the submucosa/muscularis propria interface and the 4th hypoechoic layer to the muscularis propria.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Gugging吞咽功能评估表(Guggingswallowingscreen,GUSS)与传统方法作为留置胃管拔管标准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6月我科脑出血术后留置胃管患者60例,其中GUSS组30例,以GUSS评分≥15分作为拔管标准;传统组30例,采取传统方法即每餐能进食200ml以上流食,观察2d无不适作为拔管标准,比较2组间拔管后复插率及吸人性肺炎发生率。结果GUSS组拔管后无一例复插胃管及发生吸入性肺炎。传统组拔管后有7例复插胃管,5例发生吸入性肺炎。GUSS组复插率及吸人眭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结论GUSS吞咽评估≥15分可作为脑出血术后留置胃管患者的拔管指征,且操作方便,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人胃癌BGC-823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及环氧化酶阻滞剂阿司匹林设置不同的作用浓度和作用时间与人胃癌BGC-823细胞共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检测胃癌细胞抑制率,ELISA方法检测胃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果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斯特可明显抑制胃癌细胞BGC-823的生长,孟鲁斯特100、200μmol/L作用72h后人胃癌BGC-823细胞VEGF表达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并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VEGF表达逐渐减弱。结论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的增殖,该作用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胃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及其手术前后红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规律。方法:采用花环法检测胃癌患者与正常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并对胃癌患者手术前后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胃癌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均比正常人显著降低,且与肿瘤病理分期有关;手术打击对红细胞免疫功能有重要影响,根治性手术有利于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姑息性手术却促使患者的免疫功能进一步恶化。结论:胃癌患者存在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与紊乱:胃癌根治性手术较姑息性手术能明显改善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胃癌患者的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测定,有助于判断肿瘤的分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联合胃双重超声造影与增强CT技术在胃癌术前T分期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术前胃镜证实的胃癌患者65例,所有纳入患者均于术前行胃双重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选取胃病变组织和周边正常胃壁组织为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强度曲线来评价病变区的微循环灌注特征,并与增强CT对照研究,分别对胃癌浸润胃壁深度(T分期)进行评估,并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分析,评价胃癌的微循环灌注特征与病理分期的相关性。结果:双重超声造影对胃癌的判断准确率为89.2%(58/65);胃增强CT扫描胃癌T分期判断的准确率为75.4%(49/65)。胃癌病变组织的增强强度值(EI)大于周围正常胃壁组织,与浸润深度成正相关,双重超声造影在胃癌的判断上较胃增强CT更准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重超声造影可同时获得病灶解剖结构和微循环灌注信息,对胃癌局部浸润深度的判断与病理一致性较高;在胃癌浸润程度的量化分析方面优于增强CT,可作为评估胃癌术前分期和微循环灌注的一种非侵入性、安全、有效、可推广应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胃液体排空功能及其与血清NO水平关系。 方法 应用实时超声法对33例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A级10例,B级17例,C级6例)和14例健康志愿者的胃液体半排空时间进行测定,并测定其空腹血清NO浓度。 结果 肝硬化患者饮牛奶后胃液体半排空时间为48.6±8.71分钟,血清NO浓度为66.46±11.96umol/L;健康对照组则分别为26.14±7.32分钟,50.23±9.7umol/L,均有显著性差异。Child A,B,C三组之间无差别。结论 肝硬化患者胃液体半排空时间延迟,NO在动力延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实时超声检测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同室不同生化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比对和偏倚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本室Hitachi7170和Olympus AU1000两种生化检测系统的测定结果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探讨不同生化检测系统间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方法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EP9-A2文件要求,以Hitachi7170为参比系统,Olympus AU1000为试验系统,检测40例患者血清的16个生化项目,计算相关系数、直线回归方程和不同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相对偏差(SE%),并以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案能力验证(CLIA’88)允许总误差的1/2为标准,评价检测结果是否具有可比性。结果两种不同生化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相关性良好,各项目的相关系数大于0.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了清蛋白及尿酸各有一个医学决定水平处的SE%〉1/2CLIA’88,超出临床可接受范围外,其余项目的SE%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结论当同一实验室内同一检测项目存在两种以上分析系统时,应进行方法比对和偏倚评估,以实现检测结果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