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视网膜下液(SR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探讨MMPs与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关系。方法 采用明胶酶谱分析法定量检测88例RRD患者的SRFMMP-2和MMP-9的活性水平,PVR A组21例,PVRB组37例,PVR C组30例,其中包括伴有脉络膜脱离RRD8例,术后随访PVR复发11例。结果 88例RRD患者的SRF均有MMP-2活性水平升高,33例有MMP-9的表达,8例RRD伴有脉络膜脱离,有6例(75%)MMP-9活性水平升高,术后PVR复发11例SRF均有MMP-9活性水平升高。结论RRD患者的SRF有MMP-2和MMP-9的表达,MMP-9活性水平升高可能与PVR的发生有关,可能成为预测术后PVR复发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下液脂质过氧化物的测定与视网膜脱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中过氧化脂质(lipid peroxidation,LPO)的含量,探讨其与RRD的关系。方法 用硫代巴比妥酸-醋酸法直接比色测定40例RRD患者SRF及血清中LPO的含量。结果 SRF中含有LPO,其含量随增生性视网膜玻璃体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和玻璃体混浊程度的加重、病程延长及视网膜脱离范围的增大而增加。结论 RRD患者SRF中LPO的含量与RRD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人视网膜前膜中粘附分子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 nopathy,PVR)的视网膜前膜(epiretinal membranes,ERM)中粘附分子(ICAM-1,Mac-1) 的表达。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0例复杂视网膜脱离行玻 璃体切割术时剥离的视网膜前膜进行观察。结果ICAM-1和Mac-1分别在18和15例视网膜前膜中表达,两种粘附分子同在12例视网膜前膜中表达。结论ERM中有ICAM-1和Mac-1的表达,提示粘附分子在PVR的发 生发展中有一定作用。(中华眼底病杂志,2000,16:71-138)  相似文献   

4.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retinaldetachment,RRD)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增殖膜的形成、收缩 ,并牵拉视网膜导致视网膜脱离是主要病理过程 ,在以往的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PVR患者玻璃体切割液中存在细胞表型的变化[1] ,我们通过对 12例PVR患  相似文献   

5.
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巩膜环扎术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ement,RRD)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分析1995~1999年由我院RRD计算机分析系统收录的RRD行玻璃体手术者共254例中有随访记录的118例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为1次玻璃体手术,按手术中是否进行巩膜环扎分为巩膜环扎组和非环扎组,分别分析各组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级别、裂孔位置、不同眼内填充物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的关系。 结果 118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5个月~3年,平均随访时间为6.5个月。视网膜复位96例,占81.4%,未复位22例,占18.6%。视网膜复位者中巩膜环扎组视网膜复位43例,占44.7%,非环扎组视网膜复位53例,占55.3%。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PVR不同级别(C,D级)、不同填充物以及PVR C级不同部位视网膜裂孔(裂孔位于赤道前、赤道区或赤道前后均有裂孔)视网膜复位率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PVR D级视网膜裂孔位于赤道后者巩膜环扎组与非环扎组比较,非环扎组视网膜复位率高于环扎组,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RRD玻璃体手术中巩膜环扎与否对视网膜脱离手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无明显影响。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2, 18: 212-214)  相似文献   

6.
“苏格兰视网膜脱离研究”组近期在Br J Ophthalmol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1 130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特征的研究报道。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是严重威胁视力的疾病,常有双眼视网膜病理性改变。以往研究证明,因多存在视网膜变性、裂孔等危险因素,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发生RRD的风险明显增加。然而,目前关于原发性RRD对侧眼病理改变特征的大样本流行病学研究较少。作者的此项研究旨在观察RRD患眼对侧眼的疾病倾向和临床特征。“苏格兰视网膜脱离研究”是为期2年的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流行病学研究,以所有苏格兰人群原发性RRD患者为研究对象。原发性RRD由一位玻璃体视网膜专家通过双目间接检眼镜检查后得出诊断,所有RRD患眼视网膜下液范围 >2个视盘直径(PD),术前或术中确认存在视网膜全层裂孔。记录所有患眼及对侧眼是否存在玻璃体后脱离(PVD)、眼部或头部外伤史、视网膜裂孔及变性等信息。该研究共收集原发性RRD患者1 202例,随访超过2年且对侧眼临床资料齐全者占94%(1 130例)。所有患者按是否存在PVD以及视网膜裂孔类型进行分组。存在PVD的990例(876%)患者中,985%(975例)发现单发或多发马蹄孔,其中15% 存在巨大裂孔。而未发生PVD的140例(124%)患者中,40%存在圆孔,478%存在视网膜筛状孔,121%可见视网膜劈裂。研究发现,84%(95 /1 130例)的患者对侧眼存在全层视网膜裂孔。在患眼已发生PVD的990眼的对侧眼中,85%存在着视网膜裂孔,其中894%为与PVD相关的视网膜裂孔,而另106%为圆孔,无PVD。而RRD患眼未发生PVD的140例患者中,发现10例(71%)对侧眼全层视网膜裂孔,其中7例为圆孔。所有1 130例患者中,RRD患眼、对侧眼视网膜格子样变性者分别占187%、 145%。而在RRD患眼存在视网膜格子样变性的211例患者中,616%的对侧眼同样可见格子样变性。视网膜格子样变性最常见于因圆孔而导致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中(329%)。13%(148/1 130例)的患者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6/18,后者常伴有陈旧性视网膜脱离。73%(88/1 202例)的患者存在双眼RRD,仅15%患者(18/1 130)双眼RRD同时被发现,其余多先后发生,两眼间RRD发病的中位数间隔时间为38年(18~64年)。双眼RRD患者与单眼RRD患者相比,年龄、性别及眼部症状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双眼RRD患者较少主诉中心视力降低,究其原因,约60%的双眼视网膜脱离患者黄斑区未脱离,而单眼RRD患者黄斑区未脱离者仅442%(P<00001)。综上所述,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孔源性病理改变发生的危险性较大,约84%的患者对侧眼存在全层视网膜裂孔,73%的患者双眼RRD,严重威胁视力及生存质量。13%的患者对侧眼最佳矫正视力≤6/18,其中约20%为RRD所致。  相似文献   

7.
内皮素-1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液中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检测内皮素 1(ET 1)在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RRD)不同病期玻璃体液中的水平。方法  2 0例RRD患者采取血液和玻璃体液 ,玻璃体液分为视网膜下液 (PVRA/B级 ) ,玻璃体液 (PVRC/D级 )各 10例 ;10例尸眼取玻璃体液 ,10例正常人取血液 ,10例玻璃体积血 (VH)患者取血液和玻璃体液 ;用放射免疫测定的方法检测其质量浓度。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其意义。结果 玻璃体标本中除正常对照 10例、VH的 3例和PVR C/D级的 3例外均检测出ET 1质量浓度。血浆各组间除正常对照组与PVRC/D组、PVRA/B和PVR C/D组外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玻璃体各组间除正常对照组与VH组、VH与PVRC/D组外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ET 1在视网膜脱离早期玻璃体内质量浓度较高 ,而在眼内增殖的晚期则下降 ,可能反映了PVR中细胞增殖状态  相似文献   

8.
相对性瞳孔传入缺陷 (relative afferent pupillary defect,RAPD)是视交叉前瞳孔传入纤维受损的体征。 RAPD的检测有助于多种视网膜、视神经疾病的诊断。我们采用中性滤光片定量检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rhegmatogenous retinadetachment,RRD)患者手术眼手术前后的 RAPD,并分析其与RRD手术后手术眼矫正视力、中心 30°蓝黄视野的关系 ,探讨RAPD对 RRD手术后视功能的预测作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47例 RRD选自 1999年 7月~ 2 0 0 0年 1月我院眼科住院患者。入选标准为 :单眼 RRD,10~ 70岁 ,无眼科手术史、无黄…  相似文献   

9.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描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等疾病后玻璃体和/或视网膜表面特异细胞增殖形成纤维膜继而收缩、牵拉引起相关疾病的过程。玻璃体切割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PVR的标准方法。基于对各种细胞和生长因子在PVR致病过程中作用的逐渐了解,涌现出很多新兴的药物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炎药物、抗肿瘤药物和抗生长因子药物等。  相似文献   


10.
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PVR)复发是硅油填充术后发生率高且易导致手术失败的严重并发症。对 4 2例 4 2只眼硅油填充术后 PVR复发的患者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0月硅油填充术后 PVR复发 4 2例(42只眼 ) ,男 2 8例 ,女 14例 ,年龄 12~ 6 4岁 ,平均年龄 38.6岁。硅油填充的原因 :外伤性视网膜脱离 14只眼 ,其中钝挫伤3只眼 ,眼球破裂伤 3只眼 ,穿孔伤 8只眼 ,伴眼内异物 3只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2 8只眼 ,PVRC 18只眼 ,PVRD 10只眼。首次手术的方法 :均为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眼发生严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06年7月我科就诊的开放性眼外伤后视网膜脱离患者43例(43眼),均曾在我科或外院行裂伤缝合手术并存在视网膜裂孔.对性别、年龄、视力和眼压、开放性眼外伤分类、外伤分区、外伤时程、前房出血、晶状体缺如、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下出血、脉络膜脱离性质等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并部分采用χ2检验进行验证.结果 所有开放性眼外伤导致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眼均存在一定程度的PVR表现,其中PVR D级所占比例最大(46.5%),46.5%的患眼并不存在明显的前部PVR表现,25.6%患眼4个象限均存在前部增生性改变.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严重PVR危险因素仅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晶状体缺如2项被保留于方程中,其中前者为正相关因素(B=18.853),后者为负相关因素(B=-1.946).严重PVR发生率在年龄<18岁组和年龄≥18岁组分别为41.67%和48.39%(P=0.692),破裂伤组的D级PVR发生率(48.15%)较裂伤组(43.75%)更高,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780).玻璃体出血对严重PVR的影响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14),但前房有/无出血组间和视网膜下有/无出血组间差异却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43,0.037).结论 开放性眼外伤导致的外伤性视网膜脱离眼存在特发性PVR特征,视网膜脱离范围和晶状体缺如是影响PVR发生的重要因素,后者为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行充气性视网膜固定手术的RRD患者27例27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10例,女性17例;年龄(36.0±11.8)岁。包括复发性视网膜脱离4只眼。所有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复杂视网膜脱离眼硅油取出手术后视网膜再脱离(RRD)的影响因素及发生原因.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择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的连续患者455例458只眼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手术中根据眼内情况酌情行重水、剥膜、视网膜切开或部分切割、眼内激光光凝或冷冻、气液交换或直接油液交换等操作.对伴多发裂孔、陈旧性视网膜脱离、增生及牵拉病变较严重者行环扎手术98只眼.手术完毕时玻璃体腔内填充硅油.硅油取出手术中眼底检查发现有需处理的视网膜前膜者,行切断、剥膜或切除及360°预防性激光光凝治疗等操作,手术中发现裂孔或可疑裂孔者行眼内激光光凝或冷冻治疗.硅油取出手术后1周内及随诊期间均采用与手术前相同的设备和方法行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等检查.依据硅油取出手术后有无RRD将患眼分为复位组、再脱离组,分别为419、39只眼.对患者年龄、眼轴长度、玻璃体切割手术前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眼压、硅油取出手术前LogMAR BCVA和眼压、视网膜裂孔数目、硅油填充时间、随访时间、硅油取出手术后眼压和视力以及玻璃体切割手术和硅油取出手术中相关因素进行记录.统计年龄、性别、高度近视、巨大裂孔、下方裂孔、黄斑裂孔、无晶状体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 C3级及以上、既往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史、360°预防性激光光凝、联合环扎、角膜穿刺取硅油与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关系.计算年龄<40岁、性别等因素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将高度近视眼、联合巩膜环扎及经角膜穿刺硅油取出纳入多元回归方程.结果 硅油取出手术后患眼平均LogMAR BCVA为0.86±0.63,复位组、再脱离组平均LogMAR BCVA分别为0.82±0.59、0.99±0.70,两组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59,P>0.05).复位组和再脱离组高度近视眼分别为116、22只眼,分别占为27.7%、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984,P<0.01).玻璃体切割手术中联合环扎手术患者中发生RRD 3只眼,占3.1%,未行环扎手术患者发生RRD 36只眼,占10.0%,两者RRD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761,P<0.05).手术后RRD的发生率与手术前PVR程度、既往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史、无晶状体眼以及预防性视网膜激光光凝等因素均无关性(1.626、1.699、1.986、0.709,95%CI:0.836~3.162、0.832~3.658、0.921~4.279、0.268~1.875,P>0.05).与高度近视、联合环扎有相关性(OR=3.380、0.284,95%CI:1.733~6.595、0.086~0.944,P<0.05).通过角膜穿刺取硅油的风险无统计学意义(OR=2.119,95%CI:1.043~4.306,P>0.05).硅油取出手术后RRD的发生率为8.5%,其中35.9%源于新裂孔的形成,5.1%源于PVR,69.2%与新裂孔相关,51.3%与PVR相关.结论 高度近视眼是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巩膜环扎手术是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保护性因素.对于行玻璃体切割及硅油填充手术后视网膜稳定复位眼而言,硅油取出手术后发生RRD的主要原因是新裂孔的形成.PVR可能是RRD后的继发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de-tachment,RRD)术后视力的恢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眼科2002-01/2007-10期间,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为第一诊断并经手术治疗视网膜复位成功的病历资料,共99例102眼。其中采用巩膜外路手术81眼、玻璃体联合视网膜手术21眼。观察RRD患者的发病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程度、黄斑状态、屈光状态、裂孔位置、手术前后视力、术后裂孔封闭及视网膜复位情况,用卡方检验对不同年龄、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PVR分级、黄斑状态及屈光状态的患者术后视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根据结果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视网膜复位术后视力提高53眼(52.0%),视力不变33眼(32.3%),视力下降16眼(15.7%)。不同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范围、视网膜脱离时间及年龄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有显著差别(P<0.05),不同屈光状态的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无明显差别。对上述因素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发现上述术前因素与术后视力关联程度从大到小为:PVR分级(rs=-0.521,P=0.000)、黄斑是否脱离(rs=-0.446,P=0.000)、视网膜脱离时间(rs=-0.423,P=0.000)、视网膜脱离范围(rs=-0.411,P=0.000)、患者年龄(rs=-0.267,P=0.007)。结论:RRD患者的术后视力恢复与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视网膜脱离范围、年龄有关,其中术前PVR分级、黄斑状态、视网膜脱离时间对术后视力的恢复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杨琼  魏文斌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8):1479-1481
目的:分析巩膜扣带术(SB)治疗合并视网膜下增生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研究。收集2016-10/2020-01于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合并视网膜下增生的RRD患者54例54眼,其中男36眼,女18眼,平均年龄24.92±11.99岁,视网膜脱离范围<1、1~2、>2个象限分别为12、25、17眼; 累及黄斑47眼; 视网膜下增生范围<1、1~2、>2个象限分别为26、23、5眼; 术前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为1.21±0.77;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下SB,观察术后视网膜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视网膜复位52眼(96%),视网膜未复位2眼(4%),再行玻璃体手术后复位。平均随访时间为19.17±11.15mo,末次随访平均最佳矫正视力(LogMAR)0.61±0.40,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比较有差异(P<0.01)。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结论:在正确适应证选择的前提下,SB治疗合并视网膜下增生的RRD有较好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的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 1月~ 1998年 12月对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患者采用现代闭合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分析报告如下。一、资料和方法1.对象 :1996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2 0例 (2 1只眼 ) ,年龄 43~ 76岁 ;男 2例 (2只眼 ) ,女 18例 (19只眼 ) ,病程 2~ 10个月。全部患者均有中度以上近视 ,术前视力 0 .0 2以下者 14只眼 ,0 .0 2以上者 7只眼。术后随访时间 6~ 18个月。按 1983年美国视网膜协会对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分级方法 ,PVRC38只眼 ,C2 5只眼 ,C…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行巩膜扣带术后影响视网膜复位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临床研究,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初发RRD患者行巩膜扣带术治疗者148例148眼,观察术后视网膜解剖复位率、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及并发症,并对可能影响术后视网膜复住和视力恢复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检眼镜和眼底照相检查示首次手术视网膜复位率为91.9%,最终复位率为97.3%;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pectral-domain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D-OCT)检查视网膜首次复位率为60.1%,最终复位率为80.4%.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多发视网膜裂孔和C1级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对视网膜复位率有显著影响(均为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病程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累及与否对术后BCVA恢复均有明显影响(均为P<0.05),而年龄、术前屈光状态、PVR分级、术中是否实施视网膜下放液、玻璃体内注气、联合巩膜外加压、术后视网膜下液对术后BCVA的恢复均无明显影响(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是影响术后BCV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巩膜扣带术治疗RRD效果良好,但多发视网膜裂孔和C1级PVR会增加手术失败风险;术前视力、病程长短、视网膜脱离范围、黄斑状态均影响巩膜扣带术后视力的恢复,而术前视力是关键因素,提示RRD患者应早发现、早治疗,尽可能保护术前视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患者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至2022年4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进行检查并确诊为RRD的患者403例403眼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巩膜扣带术35眼,玻璃体切割术(PPV)+玻璃体空气填充79眼,PPV+玻璃体硅油填充222眼,PPV+玻璃体硅油填充+取油术67眼。术后连续随访至少3个月。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RRD术后视网膜一次性未复位的危险因素,并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本组共369眼术后视网膜一次性复位,34眼未复位,一次性复位率为9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视网膜一次性复位和未复位患者眼轴长度(AL)、手术方式、裂孔位置、裂孔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由回归方程可知:AL≥26 mm的患者,RRD术后视网膜一次性未复位发生的风险比AL<26 mm的患者增加了4.248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AL、裂孔位置、裂孔大小、手术方式是影响RRD术后视网膜未复位的危险因素(均为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患者视网膜切开术后视网膜解剖和功能结果与预计影响冈素之间的关系.设计同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99例(102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行视网膜切开术者.方法 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前视力、术前手术次数、视网膜脱离范围、PVR病变程度、硅油填充时间、视网膜切丌范围、硅油取出与否与术后视力、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及低眼压的相关性.主要指标多种因素的OR值.结果 术前视力、术前手术次数、硅油填充时间、硅油取出与否、视网膜切开范围对术后视力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1.13-5.33,P均<0.05);术前手术次数、硅油取出与否对术后视网膜复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2.55~3.79,P均<0.05);硅油取出与否对术后低眼压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OR:0.26,P=0.001).结论 适时地硅油取出、小范围的视网膜切开、较少的术前操作和较好的术前视力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伴PVR患者视网膜切开术后获得较好视网膜解剖和功能结果的影响因素,建议应在PVR进展早期行视网膜切开手术.(眼科,2008,17:262-26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行巩膜扣带术后持续性黄斑下液(PSF)患者视力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分析。收集2020年06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行巩膜扣带手术并一次获得成功的RRD患者的病历资料并随访。纳入术前RRD累及黄斑区、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分级为C1级及以下的患者, 手术遵循最小量巩膜扣带术设计, 术后黄斑区视网膜下液超过1个月即定义为PSF。于术后1 d、3 d、7 d、2周、1个月规律随访, 之后每个月随访直至PSF完全吸收。所有患者在术后随访时间点均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屈光度数, 并行眼前节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目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和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根据末次随访BCVA是否≥0.5及是否PSF的吸收时间>6个月分别将患眼分为两组, 采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χ2检验及Mann-Whitney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6例患者(46只眼)纳入本研究, 其中男性25例, 女性21例;年龄为32.5(21.0, 57.3)岁;术前等效球镜度数为(-5.27±4.05)D, 术前病程为30(1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