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掌颏反射是临床上判断神经系统有否椎体束病变的重要体征。作者于1990年对506例受检对象20~64岁的健康成年人的掌颏反射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讨论掌颏反射,可在健康人中出现(方定华: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本文材料提示,健康成人中阳性者占16.4%随着年龄增长,阳性率逐渐增高。510岁以上者占34.57%。这与公认的相一致。掌颏反射是否为病理性的可借助以下两点进行鉴别。非病理性的仅局限于划掌心时,而病理性的除划掌心外,划手背、指均可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360例阳性掌颏反射的临床分析,并结合文献讨论了阳性掌颏反射的临床意义。提出了掌颏反射是一种敏感性较高而特异性不强的神经体征。还阐述了它对区别功能性与病理性脑损害、弥漫性与轻度脑损害及对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掌颏反射是皮质延髓束受损后出现的病理反射。我们检查350例飞行人员的掌颏反射,与地方其他人员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掌下颏反射又称掌颏反射,是病理性脑干反射,近几年已用于临床检查,1976年至1981年我们观察了1141例(其中正常人100例),结果有肯定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掌下颏反射的检查方法是刺激患者大鱼际部皮肤,引起同侧颏肌收缩则判为阳性。阳性可分为生理性阳性和病理性阳性。生理性阳性往往只限于划大鱼际部皮肤,且双侧对称地出现,有疲劳现象出现,即初划1~3次可出现同侧颏肌收缩,  相似文献   

5.
资料来源80年度在对我厂部分工人、干部、学生、小儿进行健康体检时,对神经系统正常的8975人做了掌颏反射调查。检查掌颏反射和有关的问诊由神经科医师或在神经科医师指导下的内科、儿科医师进行。方法是用叩诊锤尾部的尖端部分迅速在手掌侧面滑动,以不引起明显疼痛为度,出现同侧或双侧颏肌收缩为Ⅰ度,双侧明显收缩并牵动下唇者为Ⅲ,居中者为Ⅱ度。结果1、掌颏反射各年龄组的引出情况见表1。2、对1557例掌颏反射阳性者,对其反应强度进行了统计,结果Ⅰ°占82.4%,Ⅱ°占17.6%,Ⅲ°仅一人。3、对1557例掌颏反射阳性者,做了对称性分析,见表2。  相似文献   

6.
掌颏反射对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意义陈玉芳(临沂地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关键词掌颏反射;动脉硬化1临床资料1.1资料来源本文报告的掌颏反射阳性者,均系在健康查体中筛选出来的,年龄在50~70岁,平均年龄为59.6±7.39岁。1.2检查方法用直径3毫米的园钝...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840名正常人和240名神经病患者掌颏反射调查。发现正常人组中2岁以前和50岁以上引出率高。在脑血管意外病人中引出率最高,其中意识障碍较意识清醒者高,脑电图异常者较正常者高,脑出血和脑血栓引出率相近。而掌颏反射又较巴彬斯基氏征引出率高。研究表明在大脑半球损害患者,掌颏反射可视为上肢较敏感的病理征。  相似文献   

8.
观察100例青少年血管性头痛患者,发现掌-颏反射及经颅多普勒检查(TCD)阳性率较高,提出临床疑诊血管性头痛的青少年患者,在一定条件下,可单做掌-颏反射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  相似文献   

9.
近经临床观察表明,一些正常人也可存在掌颏反射,而另一些典型的脑动脉硬化患者却未引出掌颏反射。所以,本文对827例中老年人体检掌颏反射进行临床分析。1.资料来源:本文资料取自我院1994-1996年门诊求诊患者共计827例。其中正常人占297人,有掌须反射的占52人,阳性率占17.54%,脑动脉硬化患者占546,如下表所示。讨论:掌须反射的传入神经是正中神经,传出神经是面神经,中枢是脊髓颈6-8节段和第一胸推节段的后角细胞一脊髓丘脑束一脑桥面神经核。Mainasw认为正常太阳性与病理阳性表现不同,后者反射范围比较广泛,不单纯局限于…  相似文献   

10.
掌颏反射是神经系统体检内容之一,飞行人员中掌颏反射出现的比例及临床意义还十分不明确。本文调查658名海军飞行人员的掌颏反射,就共临床意义做初步探讨,调查分析结果如下。一般资料一、资料来源:1986年3月至1987年10月我院健康疗养海军飞行人员658人。二、性别与年龄:均为男性。年龄20—49岁,平均35岁。20—29岁(以后简称20岁组)366人,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掌颏反射是神经系统检查内容之一,但其在定位诊断上和反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本文报告我院1983年一次干部体检中,4083人掌颏反射调查结果,受检者均为强脑力劳动者,其中有工程师、讲师、主治医师,副教授、副研究员等,现分析如下: 一、阳性率:4083人中掌颏反射阳性者913人,阳性率为22.4%,其中双侧阳性者568人(13.9%),一侧阳性者345人(8.4%),而左侧阳性者172人(4.2%),右侧阳性者173人(4.2%),可疑阳性85人。  相似文献   

12.
掌颏反射阳性,在新生儿期是正常的,若阴性,则认为是不正常的,提示颅内有病理现象。我们对出生1—10天的新生儿372例。进行掌颏反射检查,阳性者366例。阴性者6例,其中新生儿颅内出血5例,核黄疸1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3,162例健康人的掌颏反射和Hoffmann反射的调查结果,两个反射的阳性率分别为14.8%和0.25%,同时阳性者极少,无一致性。前者阳性率高于国内资料。后者阳性率远低于国内资料。掌颏反射的阳性率男性高于女性,各年龄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并随年龄增长,阳性率逐渐增高,与文献报道一致,未发现地理、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14.
掌颏反射阳性被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科学术会议列为脑动脉硬化症诊断标准之一。为了进一步探讨脑卒中时掌颏反射出现、变化、消失的规律,反射阳性的临床意义及临床诊断的实用价值,报道如下。对象:100例脑卒中患者,脑出血24例,蛛膜下腔出血5例,脑血栓形成65例,脑栓塞6例,对病例未加选择。男55例,女44例。年龄33~88岁,超过55岁者68例。患者住院后的24小时内首次检查掌颏、下颌、吸吮、皮质面反射,以后每隔3~6天  相似文献   

15.
掌颏反射是神经系统体征之一。但其在正常人群的分布及临床意义仍不十分明了。本文将我院一九八三年中年知识分子及离休干部体检掌颏反射调查报告如下并加以分析:一般资料总检人数2390人。其中男性2031人,女性359人。30~34岁24人;35~39岁102人;40~44岁393人;45~59岁688人;50~54岁598人:55~59岁361人;60岁以上  相似文献   

16.
老年脑卒中危险人群掌颏反射初步观察刘持善,李淑云,徐瑞玲,郑乃智,刘心臣,张仲琪,华敬亮,李义召老年脑卒中危险人群牢颏反射(PR)阳性率及其分级构成情况未见报道,本文设立老年脑卒中危险人群组(简称危险人群组)及健康老年人群组(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与分...  相似文献   

17.
<正> 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特别是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常常依赖于异常的反射来确定病变的部位(定位诊断),有时可为病变的性质(定性诊断)提供依据。而神经系统诸多反射中有重要意义的反射至今仍以伸肌组病理反射即巴彬斯基(Babinski)氏征及其等位征为锥体束损害的重要指征。这些病理反射主要在下肢,到目前为止,在上肢尚未找到一种可靠的反射来反映神经系统病变的器质意义。 作者通过近十多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临床实践证明,当臂部、胸部或面部受刺激时在颏部出现的一种异常反射(作者暂命名为臂颏、胸颏、面颊反  相似文献   

18.
自从罗马尼亚神经病学者Marinsco和Rodorici 1920年于皮层脑干束广泛受损的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检出此征以来,该反射得到广泛的研究。但其发生机理和临床价值尚未完全清楚.健康人中掌颊反射的阳性出现率差异甚大。为了解健康的中老年人掌颏反射的出现率我院于1983年4~6月,对410名中老年人进行键康体检的同时,作了本反射的调查。对象方法及结果410名系在职/退休干部,且均无脑部的器质性病变。男性400人,  相似文献   

19.
<正> 本组4例均为男性。年龄:57岁~66岁。诱因:3例为睡眠后,一例为劳动中。4例均表现为语言错乱,别人听不懂其所言,2例表现为发呆。查体:一例Bp20/13kPa,一例Bp24/16kPa,一例22/14kPa,一例20/14kpa, 神经系统检查,一例右侧Babiski(+),双掌颏反射(+),一例双侧Chaddocki(+),双掌颏反射(+),余2例均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其中2例腰穿脑脊液均正常。一例以脑血栓收入院,给予抗栓治疗7日,症状好转,CT示左颞叶片状低密度,住院24天明显好  相似文献   

20.
脑梗塞引起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难的患者不少,假性球麻痹症状与球麻痹相似,但讲话困难与吞咽困难更明显,讲话缓慢而带鼻音,咽反射存在,常伴有强哭强笑等情感反应,掌颏反射与吸吮反射阳性以及锥体束病征等。假性球麻痹患者发病后会出现一些心理变化:①恐惧,对疾病不了解,对疾病愈后不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