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失眠是指睡眠发生或维持出现障碍,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人体生理需要,进而影响生活及健康;轻者入睡困难,或睡眠表浅或多梦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甚者彻夜难眠。本病属中医学"不寐"范畴,多因脏腑相克、情志失调、饮食不节、久病体虚所致。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有关失眠的中医病因病机的相关文献的回顾性分析,以求完善对于本病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1营卫失调有关不寐"营卫失调"学说的初始记载见于《灵枢.营卫 相似文献
2.
方少琼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Z3)
小儿失眠的病因病机探讨方少琼(广东省深圳市妇女儿童医院中医科深圳518028)关键词失眠病因病机失眠,中医称为“不寐”,表现为轻者入睡困难,睡则易醒,重者彻夜不得眠。其性质有虚、实,标实本虚之分。在儿科方面归纳在“心悸”、“夜啼”篇。其发病原因有的与... 相似文献
3.
失眠的发病是多种因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辨证首先要分清虚与实,虚者以阴虚不足,虚火妄动为主,表现为虚火扰神,实证大多为火热炽盛,邪热上扰神明为主。失眠的病位在心,大多由于心神失养,心中悸动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却与肝胆,脾胃,肺,肾的关系非常密切。在治疗失眠的过程中,要将五脏六腑与气血运行充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也要注意脏腑之间的病理影响,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正确分析病因、病机、病位。同时也要重视精神调摄的作用,建立一个良好的睡眠习惯。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愉悦的情志是预防和治疗失眠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征。主要由于素体阴虚,饮食不节,复因情志失调,劳欲过度所致。"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是消渴之基本病机,并贯穿于整个病程。如早期(无症状期)为阴虚,中期为气阴两虚,晚期为阴阳两虚和气滞血瘀。阴虚生内热,上灼肺津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而多食,脾虚散精功能失常,全身组织失去濡养,故多食反见消瘦。阴虚阳盛,肾之开阖失司,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溲出,谷甘不变而多尿且具甜味,消渴乃成。阴虚生内热,燥热伤气耗津,津血同源,气虚帅血无力;阴损及阳,致阳气虚弱,鼓动无力,血行不畅,血瘀乃生,以致并发症丛生,故病难复。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消渴病机的认识,结合中医理论,深入探究其病因病机对辨证施治有重要意义,结合生活调理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5.
心脏的阳气偏盛,即是心火。《中医基础理论》(五版)中指出,心火可由邪热、痰火内郁而致,亦可因劳心过度、耗伤心阴心血而成,还可由于情志所伤、五志化火而致。笔者参阅历代中医典籍认为,心火产生的病因病机大致有六。一、邪热入心化火心居上焦阳位,为阳中之太阳, 相似文献
6.
7.
充足的睡眠是健康不可或缺的。失眠作为一种身心疾病,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探讨其病因病机对该病的认识尤为重要。从古至今,中医学对失眠病因病机存在着不同的认识。失眠的病机总属阴阳失调。生理病理上,失眠的发生和肝、脾两脏关系密切。思虑劳倦,内伤脾胃,运化失职,肝气郁结,疏泄失司等因素,均可使神不安而致失眠。 相似文献
8.
中医药在失眠防治中因其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而优势突出,但中医对失眠的辨证分型因缺乏统一、客观的辨证分型标准而致证型繁杂不一,从而导致了失眠病临床治疗经验的可重复性低。失眠因其自身主症特点不同可分为六型,即入睡困难——入睡型失眠,易醒、寐而不酣、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维持型失眠,多梦一多梦型失眠,早醒——早醒型失眠,彻夜不寐——不寐型失眠,以上证型兼有——混合型失眠等。依此分类清晰明确,把握主症即掌握了本类型失眠的诊疗规律,更有利于经验的传承与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运动神经元病(motor neuron disease,MND)是病因未明的选择性侵犯脊髓前角细胞、脑干(后组)颅神经运动核、大脑皮质锥体细胞及锥体束的慢性进行性神经变性致死性疾病。临床特征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症状和体征共存,表现为肌无力、肌萎缩、锥体束征的不同组合,而感觉和括约肌功能一般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关键在于正气不足导致的外邪内侵,而情志、外感等是诱发因素。病位在心、肺,也涉及脾、肝、肾等脏器。温热邪毒侵表犯肺,气阴两虚是其共同的病因病理基础,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又可出现痰瘀血等病理产物。疾病初期以实症为主,中后期出现虚实夹杂甚至以虚为主,又以气阴两虚、心血瘀阻为主要病机。 相似文献
11.
对出血中风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尽相同的认识。中风病至清末始分缺血和出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病机比较强调肝风内动,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治当平肝潜阳,熄风清热;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认为与脾胃关系密切,中焦壅塞不通,气机升降失常,气血逆乱于脑是其中心病理环节,治应通腑泄热;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提出出血中风属中医血证,瘀血阻滞是出血中风急性期最基本的病机,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近年来出血中风急性期内生毒邪说、虚损说、阴阳类证说的发展,极大丰富了出血中风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13.
王颖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3):73-74
眩晕是中医临床的常见疑难疾病之一,在《黄帝内经》中已有其病因病机的相关记载.眩晕的发生与五脏相关,本文基于《黄帝内经》,通过总结其有关五脏致眩的病因病机,结合现代医家治疗眩晕的思路和方法 ,从五脏角度出发,分析眩晕的发生发展.重视五脏对眩晕发病的影响,提高中医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血浊”病因病机浅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中琳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8):81-82
血浊是一种全新的中医病理学概念,由王新陆教授在《脑血辨证》中首先提出。血浊是指血液受各种因素影响,失去其清纯状态,或丧失其循行规律,影响其生理功能,扰乱脏腑气机的一种病理状态。血浊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本文对血浊的病因病机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17.
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厚福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4):6-7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发生在老年人,以精神活动障碍为主要症状,以神经元纤维缠结为主要病理改变的进行性神经变性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属于呆证、文痴、善忘、语言颠倒、狂证、郁证等范畴.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中医学对老年性痴呆的病因病机形成了许多独特认识,并积累了大量的诊治经验,现将中医学对老年性痴呆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重新探讨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厘清历代医家所争论的有关疑案,为桂枝汤的临床运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比较分析与文献考证法,从“从化”理论的角度,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及其他经典的论述,对比书中相关条文,对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进行辨析。结果 桂枝汤证不仅指太阳中风证,其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外感桂枝汤证,一为杂病桂枝汤证。外感桂枝汤证的病因:内有血虚或大下利后阴虚,此为体质基础,即内因,外为风寒所伤以风为主,此为外因;杂病桂枝汤证的病因:内有津血亏虚,无外感因素。桂枝汤证的病机不是营卫俱弱,亦非营强卫弱,而是营弱卫强或卫气不和。桂枝汤证的病机实质非“表虚”,而当为“营虚”。“阳浮阴弱”非指病机而当指脉象,阳指寸脉,阴指尺脉。结论 古今医家及诸版教材关于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存在疑议,注家众多而鲜有注意到体质基础者。根据“从化”理论,体质基础是病证形成的内在根据。桂枝汤证的形成,有其内在的体质基础,“从化”理论有助于理解桂枝汤证形成的机制。从“从化”理论重新认识桂枝汤证的病因病机,有助于揭示仲景书中桂枝汤法的原理。从“从化”理论寻绎六经病各证及杂病形成的机理与仲景立法处方的本旨,亦可为仲景学说的理解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20.
肝性脑病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在较为严重肝病基础上出现的并发症,若失治误治可致患者死亡。“浊”多在“湿”“痰”“瘀”“虚”的基础上兼夹衍生,是人体亚健康或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病理产物。“浊”一旦产生,由微至著,盛极而为“浊毒”。“浊毒”在体内积聚可阻碍气机、阻滞血脉及蒙蔽神窍,是导致肝性脑病典型发作的直接因素,也是决定肝性脑病发展与转归的主导因素。“浊毒致病”是肝性脑病的核心发病机制。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浊毒致病”学说逐层解析了导致肝性脑病复杂临床表现的病理机制,形成了对肝性脑病病因病机的全局性认识。以“浊毒致病”学说为纲领,在中医辨病论治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采用化浊泄浊解毒的治疗策略,无疑对肝性脑病临床疗效的提高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