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患者近中心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以维替泊芬作为光敏剂,用标准参数对连续30例患者的30只A M D伴近中心凹CN V的眼行PD T治疗。对患者行12个月随访,如仍有CNV渗漏,则每12周再行治疗。19例患者(63.3%)为优势经典型CN V、8例(26.7%)为完全隐匿型CNV、3例(10%)为轻微经典型CN V。27例(90%)的病变≤3M PS视盘直径,且≤3M PS视盘面积。结果:在这12个月中,视力下降程度与症状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2),对于优势经典型CNV,症状持续时间与病变大小呈正相关(P<0.005)…  相似文献   

2.
报道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效果,7例主要表现为典型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经维泊替芬光动力疗法治疗,7例中3例视力提高、2例视力稳定,其余2例视力下降。所有患者均未观察到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范围扩大,治疗后所有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变区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发现无灌注。本例小规模先导研究产生的良好效果,提示对于老年性黄斑变性所致的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患者,光动力疗法应当是一个合适的选择。老年性性黄斑变性患者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对近黄斑部脉络膜新生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PDT)诱导的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凋亡。方法:回顾了22例手术切除的CNV,其中12例患者在3~146d前曾经接受PDT治疗。使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细胞,并且与CD34(内皮细胞,EC)、CD105(活化的内皮细胞)、Ki67(增殖标记)和细胞角蛋白18(  相似文献   

4.
1例52岁的男性患者因右眼视力下降3周就诊,患者视力为20/120。检查发现后极部隆起的脉络膜痣。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显示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延伸至黄斑区。使用维替泊芬对患者进行两次光动力治疗,其视力增至20/40。纤维血管性色素上皮脱离区域消失,并且黄斑区病变消失。最后一次治疗后7个月,患者的视力保持稳定。使用维替泊芬进行光动力疗法对于继发于脉络膜痣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可能是有效的选择。光动力疗法治疗继发于脉络膜痣的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新生血管@Levy J.$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Soroka Universit…  相似文献   

5.
背景: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是导致血管样条纹患者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旨在评估此类患者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眼功能及形态学改变。方法:对两个三级诊疗中心3年间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检查项目包括:ETDRS表测定的视力、双眼底像及荧光血管造影像。PDT采用标准参数,对活动性CNV行早期反复治疗。结果:12例患者(9男3女)的15只眼进行12—50个月的随访观察(平均26.1个月,中位时间19个月)。5例病灶为中心凹外或旁中心凹CNV,10例为中心凹下CNV。基线视力介于20/63—20/16(平均20/32,中位视力20/32)。经过2—8次PDT治疗(平均4.2个月,中位时间4个月),治疗间隔时间为5.6—72周(平均12.1周,中位时间9.2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近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前瞻、公开、双中心、非对照干预性系列病例研究。伴病理性近视的近黄斑区CN V连续病例被收集,并按标准剂量行维替泊芬PDT治疗。对患者行1次/3个月的随访,如果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发现有渗漏时行再次治疗主要观察指标包括1年随访当中与最初视力相比较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改变,以及视力平稳(改变<1行和视力改善患者的比例。结果:继发于病理性近视的近黄斑区CN V的11例患者的11只眼被收集,且均完成了1年的随访。就诊时的平均年龄为44.8…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光动力治疗(PDT)后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膜中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设计:干预性病例序列。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42眼)进行CNV切除术的病例。所有的CNV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15例患者于手术前3~246d使用PDT治疗。将CNV进行CD34、CD105、细胞角蛋白18、VEGF和PEDF染色。27例在手术前未进行任何治疗的CNV作为对照组。结果:手术前未进行过任何治疗的标本显示不同程度的血管化,不同的细胞表达VEGF和PEDF。3d前经过PDT治疗的标本,显示大部分阻塞血管沿损伤的内皮细…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采用光敏剂维替泊芬对多灶性脉络膜炎伴黄斑下新生血管(CNV)行光动力疗法对视力的影响。设计:开放式,前瞻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在意大利的Trieste和U dine眼科诊所被诊断为多灶性脉络膜炎伴黄斑下CNV的13例患者(13只眼)纳入研究。纳入标准为黄斑下CNV的最大径线不超过5400μm,并且最佳矫正视力(相当于Snellen视力),为20/400以上。主要指标为在12个月时的视力较初次检查时少于8个字母(不到1.5行)的患眼数。次要指标荧光血管造影特征如CN V的大小和进展。结果:研究初始和结束时的矫正视力分别为0.52最小分辨角的对数值(Sn…  相似文献   

9.
<正>光动力疗法(PDT)又称光敏疗法、光化学疗法,是目前眼科治疗的新进展,正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主要用于眼科肿瘤治疗,主要集中在眼部的黑色素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而用于治疗眼科非肿瘤性疾病多见,主要有老年黄斑变性(AMD)、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特别是对老年AMD的治疗机制较为明确,疗效令人满意。老年AMD系眼底新生血管异常增生,虽为良性病变,但发病率高,对视力影响严重。PDT  相似文献   

10.
黄斑中心凹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临床治疗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较大进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的研究资料。临床方面,光动力疗法及手术等在我国广泛开展;针对新生血管形成和CNV病变炎性反应过程的药物应用于临床也进展较快。基础研究方面,用基因疗法、靶向治疗CNV等领域亦取得了显著成绩。未来的发展趋势为多种治疗的联合应用,标志着我国黄斑中心凹区CNV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基本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确定光动力疗法(PDT)对治疗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主要在黄斑下的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与其病灶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荧光血管造影(FA)确定的整个病灶的最大直线尺寸(GLD)将患者分为两组,第一组GLD<3000μm,第二组为3000~5000μm,所有患眼都用维替泊芬进行标准PDT治疗。初步结果是两组中在随访结束时其FA表现无明显渗漏的患眼比率。第二部分结果是GLD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情况。结果:64例患者(x珔=76.7±7.7,58~95岁)均完成了随访时间(珔x=16.6个月)。小病灶组(n=32)24例(75%)和大病灶组(n=32)15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出一些新的术语并判定其在OCT分析中的可靠性,比较临床观察囊样黄斑水肿(CM O)和视网膜下液(SRF)与OCT检查的结果,研究光动力疗法(PD T)对黄斑形态的影响。方法:对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主要在黄斑下的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 V)患者行PDT治疗后对其进行最佳矫正LogM AR视力(VA)、裂隙灯生物显微镜、立体荧光血管造影(FFA)及OCT等检查。用于描述O CT扫描的新的术语包括:视神经视网膜黄斑厚度(NFT)、双层黄斑厚度(BFT)、外层高反射带厚度(OH RBT)、视网膜内液(IRF)、视网膜下液(oSRF)以及玻璃体黄斑的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一组继发于老年性黄斑变性(A M 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者接受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PDT)联合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12个月后的疗效。设计:无对照病例研究。受试者:26例继发于AM D的CNV患者26只眼。13例未分型的CNV患者,以前未接受过PDT治疗,即初次PDT治疗组;其余13例因视力丧失曾经仅接受PDT治疗,即:预先PDT治疗组。方法:CNV患者在PDT治疗后,立即行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德4m g。视力检测使用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研究的屈光标准。每隔3个月随访,若荧光造影显示渗漏,则行再次治疗。主要观察指标:视力及再次治疗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得治疗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序列研究。方法:56例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60眼采用联合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和玻璃体内注射曲安奈得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视力、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和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一项非随机性、公共机构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中,应用维替泊芬对伴有黄斑下渗出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患眼进行光动力治疗。方法:应用PD T治疗40只PCV患眼,以患者最初检查和治疗后超过2年的盲法检查最佳矫正视力、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后部巩膜旁注射40m g曲安奈德(TA)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3~6个月后引起的典型性脉络膜新生血管化(CN V)损害,TA给药与初期应用光动力学治疗(PD T)同时进行。设计:比较性(非随机化)干预性研究。受试者:研究组38例患者38只眼,对照组73例患者73只眼。方法:对比不同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应用1/2常规维速达尔剂量进行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维速达尔光动力疗法治疗19例患者20只眼的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剂量为据TAP研究小组提出计算公式按6mg/m2体表面积计算出所需总量,然后减半.激光为波长689nm的半导体激光,功率密度为600mW/cm2,激光照射病变时间为83 s;总能量密度为50 J/cm2,复诊及再次治疗标准均与TAP研究小组标准相同.随访8个月至3年,平均1.8年.[结果]20只眼中8只眼视力改善,9只眼视力保持不变,3只眼视力轻度下降.荧光造影显示治疗后7只眼荧光渗漏逐渐停止,10只眼渗漏减少,3只眼渗漏增加.治疗及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局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应用低于常规维速达尔剂量的光动力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亦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提示应用光动力疗法治疗国人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最佳光敏剂剂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报道继发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 D)的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在进行光动力治疗(PDT)之后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撕裂。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在公共医院里进行的一项回顾性研究。报道7例患者的7只眼进行PDT治疗后发生视网膜色素上皮(RPE)撕裂。所有的患眼均为继发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手术切除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引起的2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 V)的视力结果及多种因素对视力结果的影响。方法:对92例(92只眼)手术切除与AM D有关的CNV患者的记录进行研究,术后随访至少1年。结果:所有患者中,最终视力≥0.4的占21%、0.1~0.3的占66%、≤0.1的占13%。最终  相似文献   

20.
术后眼内炎仍然是眼科临床中一个严重问题,发生率大约为0.5%。其预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致病原的毒性。眼内炎玻璃体切割术研究(The Endophthalmitis Vitrectomy Study,EVS) 是一项前瞻性的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了白内障术后发生眼内炎者经不同诊治后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