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牙周炎患者龈下厌氧菌群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菌纸捻吸取法用一种非选择培养基和两种选择性培养基对20例成年型牙周炎病人周袋中细菌进行了厌氧菌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厌氧菌的检出率为100%,周袋中菌群主要由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优势菌群为拟杆菌属,占厌氧菌的51.39%,分离鉴定出的重要菌种有产黑色素拟杆菌、赖氏拟杆菌、口腔拟杆菌、多毛拟杆菌,脆弱拟杆菌,具核梭杆菌,小韦荣氏球菌及厌氧消化链球菌等。  相似文献   

3.
从24例正常人、34例成年人牙周炎和18例青少年牙周炎患者龈下分离和鉴定了23种共296株革兰氏阴性无芽胞厌氧菌。产黑色素类杆菌、牙龈类杆菌、伴放线嗜血杆菌、核梭杆菌、衣氏和梅氏放线菌是牙周炎患者龈下优势厌氧菌群。两类患者龈下韦荣氏球菌的检出率与正常人相似。实验结果还提示,牙周炎非为单一的病原体所引起,而是多种厌氧菌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采用无菌纸捻吸取法用一种非选择培养基和两种选择性培养基对20例成年型牙周炎病人周袋中细菌进行了厌氧菌培养、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厌氧菌的检出率为100%,周袋中菌群主要由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组成,优势菌群为拟杆菌属,占厌氧菌的51.39%。分离鉴定出的重要菌种有产黑色素拟杆菌、赖氏拟杆菌、口腔拟杆菌、多毛拟杆菌、脆弱拟杆菌、具核梭杆菌、小韦荣氏球菌及厌氧消化链球菌等。  相似文献   

5.
对30例成人牙周炎和22名牙周健康者的龈下标本进行厌氧菌分离培养及生化鉴定,比较产黑素类杆菌群在两组标本中的检出率及相对比例,并分析其与成人牙周炎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成人牙周炎龈下区产黑素类杆菌群的检出率为96.7%,相对比例34.6%,主要是不酵解糖类杆菌,并且产黑素类杆菌群和不酵解糖类杆菌与牙周袋深度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3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中3种厌氧微生物(包括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率,并探讨唾液中3种微生物的存在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AgP)、48例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CP)患者和25例非牙周炎者的非刺激性唾液和集合龈下菌斑,应用PCR技术检测两种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结果:3种微生物在AgP组、CP组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牙周炎组(P<0.01)。牙龈卟啉单胞菌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AgP组100% vs 100%,CP组93.8% vs 93.8%,非牙周炎组为32% vs 48%。福赛坦氏菌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为:AgP组96% vs 88%,CP组97.9% vs 89.6%,非牙周炎组为32% vs 24%。齿垢密螺旋体在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检出率为:AgP组94% vs 86%,CP组89.6% vs 70.8%,非牙周炎组12% vs 16%。3种微生物在同一患者两种样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均较高。唾液中存在3种微生物均与牙龈出血指数密切相关,其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OR值高达13.5。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广泛存在于AgP和CP患者的唾液和龈下菌斑中。唾液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状况与牙周临床指标密切相关,唾液样本可以用于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氏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与慢性牙周炎(CP)病变程度的关系,及龈下刮治对巨细胞病毒的表达影响. 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45例CP患者龈下刮治前后其牙龈炎部位、牙周炎活动部位和牙周炎静止部位的HCMV检出率. 结果 龈下刮治前牙龈炎部位、牙周炎静止部位和活动部位HCMV的感染率分别为17%(17/100)、19.32%(17/88)和37.5%(42/112),牙周炎活动部位的HCMV阳性率明显多于牙周炎静止部位和轻度龈炎部位(P<0.01).龈下刮治后1周,HCMV阳性率明显下降,4周后又恢复到基线水准. 结论 HCMV感染与CP特别是牙周炎的活动性有密切关系.龈下刮治不能长期有效地抑制HCMV病毒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龈下菌斑中观察一种未获培养的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AU126。方法针对AU126设计并评估特异性探针。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通过与包含插入子克隆的原位杂交,定量分析荧光信号强度研判杂交严谨度。在严谨度分析获得的特定条件下,将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标本与AU126探针进行杂交,运用共聚焦显微镜寻找AU126。结果AU126探针理想杂交是在10%甲酰胺中进行。通过对细菌轮廓荧光强度均值的判断,证实龈下菌斑中存在ROX-126标记的阳性细菌。细胞呈杆状,长4.0~5.4μm,宽0.64~0.84μm。结论在评估了AU126探针的特异性以及确定理想杂交严谨度的条件下,运用荧光原位杂交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成功观察到人类龈下菌斑中的一种未获培养微生物AU126。  相似文献   

9.
目的 在龈下菌斑中观察一种未获培养的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AU126.方法 针对AU126设计并评估特异性探针.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通过与包含插入子克隆的原位杂交,定量分析荧光信号强度研判杂交严谨度.在严谨度分析获得的特定条件下,将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标本与AU126探针进行杂交,运用共聚焦显微镜寻找AU126.结果 AU126探针理想杂交是在10%甲酰胺中进行.通过对细菌轮廓荧光强度均值的判断,证实龈下菌斑中存在ROX-126标记的阳性细菌.细胞呈杆状,长4.0~5.4 μm,宽0.64~0.84 μm.结论 在评估了AU126探针的特异性以及确定理想杂交严谨度的条件下,运用荧光原位杂交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成功观察到人类龈下菌斑中的一种未获培养微生物AU126.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龈下菌斑中齿垢密螺旋体(Td)的检出率与慢性牙周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取58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患病部位及相对健康部位龈下菌斑.用终浓度为1%的Triton X-100及100℃水浴10min处理标本从而制备DNA模版.对齿垢密螺旋体16srRNA保守区片段进行扩增。结果:58例患者中47例(81.0%)患病部位PCR为阳性,8例(13.8%)相对健康部位PCR为阳性。结论;(1)齿垢密螺旋体在慢性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中患病部位检出率高于相对健康部位.是慢性牙周炎致病菌之一.且随Td检出率的增高,慢性牙周炎的严重程度有逐渐加重趋势。(2)PCR检测Td敏感性强、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牙周炎患者的唾液、龈下菌斑中三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探讨唾液样本用于检测微生物的可能性。方法:选取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40例,慢性牙周炎(CP)患者36例,非牙周炎者30例,在非刺激性情况下取患者唾液及龈下菌斑,对两种样本中的福赛坦氏菌(Tf)、牙龈卟啉单胞菌(Pg)、齿垢密螺旋体(Td)进行检测。结果:AgP患者、CP患者检出Tf、Pg、Td率高于非牙周炎者(P<0.05),有显著性差异。Td在CP患者龈下菌斑样本的检出率高于唾液样本(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福赛坦式菌、牙龈卟啉单细胞、齿垢密螺旋体三种微生物在AgP和CP患者的龈下菌斑以及唾液中广泛存在,并且他们的检出状况与受试者牙周指标存在相关性,因此唾液样本同样可用于三种微生物的检测,并且可在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取样时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13.
龈下菌斑中福赛坦氏菌的检出率与临床指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程政  赵淑贤  张兰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0):1305-1306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龈下福赛坦氏菌(Tf)水平,并分析其与牙周炎临床指标的关系。方法:健康与慢性牙周炎患者共75例,测量并记录各牙周指数,包括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指数(BOP)、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以及松动度。用纸捻取每位观察者龈沟液,PCR检测。结果:1慢性牙周炎组Tf检出率(59.5%)高于健康组(24.2%),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1);2 PD>4mm组的Tf检出率(78.3%)显著高于正常组(21.2%)和PD≤4mm组(36.8%)(P<0.01);而PD≤4mm组的Tf检出率虽高于正常组,但差异无显著性;3牙龈指数较高组的Tf检出率(69.2%)明显高于正常组(24.2%)(P<0.01),而与较低指数组(37.5%)比较无显著差异;4探诊出血组的Tf检出率(63.0%)高于对照组(33.3%)(P<0.05);5存在附着丧失组的Tf检出率(61.9%)高于无附着丧失组(21.2%)(P<0.01);6松动牙组的Tf检出率(58.8%)明显高于无松动组(31.7%)(P<0.01)。结论:Tf与牙周炎临床指标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牙周治疗对龈下菌斑中古细菌定植的影响。方法对49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治疗进程进行跟踪,分别于龈上菌斑刮除后(基线)、牙周基础治疗后4周和牙周翻瓣术后12周,采集龈下菌斑标本抽提DNA,利用古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对各菌斑标本古细菌16S rRNA表达进行定性检测,确定阳性标本并计算古细菌检出率。采用Real-Tim e PCR技术对阳性标本中总细菌和古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定量检测,计算古细菌相对丰度。结果牙周翻瓣术后12周时龈下菌斑标本中的古细菌检出率和古细菌相对丰度分别为17.6%和0.58%,显著低于基线时的69.4%和2.32%及牙周基础治疗后4周时的57.1%和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下菌斑中古细菌的定植情况伴随牙周治疗的进程而迅速降低,提示菌斑厌氧环境的改变是影响古细菌定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福赛坦氏菌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需要进行动脉外科手术的患者从中选取伴有慢性牙周炎的病例,采集龈下菌斑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标本,以PCR法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福赛坦氏菌(Tf),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比对。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Ⅳ的检出率为29%,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龈下菌斑中同时检出的比率为24%,基因比对显示两者具有高度同源性。结论Tf可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相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斑内螺旋体和球菌的百分比组成的改变,为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均施以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所有患者每周复诊1次,采集龈下菌斑,进行刚果红染色,镜检计数螺旋体及球菌的百分比,同时检测患牙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探诊深度(PD)。结果:患者经治疗1周后,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值变化极为显著(P〈0.01),2周后牙周袋探诊深度(PD)、螺旋体的减少及球菌的增加也极具显著性(P〈0.01),至3周时趋于稳定。结论:基础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SBI,使螺旋体百分比显著降低,球菌百分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34例成年人牙周炎患者的龈下菌斑标本和40例健康对照者口腔龈缝菌斑标本中的黄褐 CO_2噬纤维菌和生痰 CO_2噬纤维菌进行了快速鉴定,同时用 KV 选择培养基对标本中的 CO_2噬纤维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结果两种方法的符合率达85.1%,生痰 CO_2噬纤维菌在成年人牙周炎组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结果提示:生痰 CO_2噬纤维菌与成年人牙周炎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间接免疫荧光法是对照下菌斑中黄褐 CO_2噬纤维菌和生痰 CO_2噬纤维菌快速鉴定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产黑色素普氏菌(ATCC25845)DNA探针的准确性。方法:采用产黑色素普氏菌DNA探针直接对26例口腔颌面部的脓液标本杂交,放射自显影照片确定杂交率,并与传统方法加以对照。结果:深外法与传统法的结果一致。结论:产黑色素普氏菌可用于临床脓液标本的直接检测。  相似文献   

19.
评价产黑色素普氏菌DNA探针的准确性。方法采用产黑色素普氏菌DNA菌探针直接对26例口腔颌面部的脓液标本杂交,放射自显影照片确定杂交率,与传统方法的对照。结果:探针法与传统法的结果一致,结论产黑色素普氏菌可用于临床液标本的直接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慢性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菌群总数分布状况.方法采用定量厌氧和需氧培养方法分别观测慢性牙周病患者和健康人的龈下菌斑菌群分布.结果慢性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厌氧菌总数明显高于健康组(P〈0.05),并以牙龈卟啉菌和黑色普氏菌为主,其次是伴放线菌和小韦荣氏菌.结论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的厌氧和需氧菌群数量明显升高,牙龈卟啉菌和黑色普氏菌与牙周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