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术本身对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方法选取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Ensite或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隔离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分别记录研究对象术前及术后第3天窦性心律时体表心电图(ECG)及心脏彩超(同一操作者),其中ECG各导联P波间期最大值(Pmax)与最小值(Pmin)之间的差值即Pd。结果经导管环肺静脉隔离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前Pmin和Pmax分别为(57.8±15.8)、(128.9±25.8)ms,术后分别为(60.1±14.3)、(115±20.6)ms,其中Pmax手术前后比较P〈0.01。Pd手术前后分别为(71.1±17.5)、(54.7±15.6)ms,P〈0.01。进一步分析Pd和左房大小的关系表明,不仅术前Pd和术前左心房大小未见明显相关(P=0.437),同时手术前后Pd变化亦与术前左心房大小无显著相关(P=0.208)。结论尽管阵发性房颤Pd与左心房大小无关,但成功的环肺静脉隔离导管射频消融手术本身即能显著减少Pmax和Pd,提示其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心房内非均质性电活动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对阵发房颤环肺静脉消融(CPVA)术远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顺序入选11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行CPVA术至肺静脉电隔离。测量和计算算末次消融术前和术后P波最大值(Pmax),P波最小值(Pmin),P波离散度(Pd)。结果随访45.7±19.2个月,112例患者完成了研究,成功率达78.6%。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成功组和复发组。两组消融术前Pmax、Pmin和Pmax相似。成功组术后Pmax和Pd显著降低[Pmax(101.2±10.9)vs(.117.3±13.8)ms,p<0.01;Pd(34.8±6.7)vs.(49.3±10.3)ms,p<0.01],而复发组术后P波各参数均无明显变化。两组相比,成功组术后Pd和Pmax较复发组显著降低[Pmax(116.4±9.9)ms,Pd(49.2±8.8)ms]。COX回归分析显示两组左房内径和LVEF均无明显差异;术后Pd和Pmax是阵发房颤CPVA术后远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Pmax和Pd反映了心房非均质性活动,术后Pmax和Pd可作为阵发房颤CPVA术后远期复发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对 P 波离散度(最大、最小 P 波时限之差)的影响。方法:对95例有阵发性房颤病人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记录术前及术后24h 十二导心电图,测量最大、最小 P 波时限,计算 P 波离散度。从术后3个月开始,每月门诊随访,并行动态心电图检查,随访6个月。根据房颤症状及动态心电图随访资料判断手术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70例)和复发组(25例)。结果:所有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 P 波离散度较术前均有下降[(42.22±4.02)ms 比(48.84±4.08)ms,P <0.01]。成功组 P 波离散度较术前明显下降[(40.67±4.82)ms 比(47.63±3.58)ms,P <0.01],复发组较术前有所下降[(48.26±3.48)ms 比(49.51±1.64) ms],但无显著性差异(P =0.346)。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显著低于复发组 P 波离散度(P <0.01)。结论: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可改善房颤患者 P 波离散程度,成功组 P 波离散度改善更加明显。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后 P 波离散度对房颤的复发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及倍他乐克对其的影响。方法将6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分为A组(合并阵发性房颤,34例)和B组(不合并阵发性房颤,34例)。A组在常规冠心病治疗基础上,予以倍他乐克治疗6月,B组予以常规治疗。2组治疗前后均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及Pd、左房内径(LA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2组基线水平相比,A组Pmax和Pd显著高于B组[(121.6±10.1)ms比(113.3±10.3)ms,(54.2±9.0)ms比(45.7±7.3)ms,P〈0.01],A组LAD显著高于B组[(38.1±3.9)mm比(35.8±3.6)mm,P〈0.05],Pmin和LVEF2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6月治疗后,A组Pmax和Pd明显降低[(116.1±10.4)ms比(121.6±10.1)ms,和(48.6±9.3)ms比(54.2±9.0)ms,P〈0.05],Pmin无明显变化,而LAD减少和LVEF改善无统计学意义,B组治疗前后上述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Pd与BMI(r=0.53,P〈0.01)和LAD呈显著的正相关(r=0.32,P〈0.01);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d(OR=2.1,P=0.007)和Pmax(OR=1.3,P=0.04)均是阵发性房颤的预测因子。结论倍他乐克可以减低老年冠心病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d。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房颤导管消融术前后最大P波时限(Pmax)及P波离散度(Pd)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对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31例行导管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消融术式采用三维标测系统联合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肺静脉前庭隔离术,必要时辅以左右房辅助线线性消融,术后定期随访,并根据症状及心电图判断是否复发,并将患者分为消融成功组与术后复发组,测量12导联体表心电图各导联Pmax,并计算Pd;结果 术后复发组各时点Pd均显著高于消融成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若以40 ms为界值,术前Pd预测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52.0%,阳性预测值29.4%,阴性预测值92.9%;术后24 h及1周时Pd预测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68.0%,阳性预测值38.5%,阴性预测值94.4%.结论 术前及术后各时点P波离散度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而Pmax对术后复发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波变异性及离散度对慢性心力衰竭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82例慢性心衰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PAF)组和对照组(非PAF组)。两组均在窦性心律时测量P波最大时限(Pmax),P波最小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与P波变异性(Pvari),以及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D)等指标。以Pvari≥120ms2、Pmax≥110ms或Pd≥40ms为阳性标准,评估PVARI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结果 PAF组较对照组Pd、Pmax与Pvari及LAD明显增大(P<0.05)。Pvari在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方面均高于其他三者,Pmax+Pd仅次于Pvari,而Pmax相比较敏感性最高。结论 Pvari对慢性心衰患者并发心房颤动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卡托普利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P波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心电图P波离散度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危险度及其用药前后的变化,评价卡托普利对阵发性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将阵发性房颤病人和26例(观察组)非房颤病人20例(对照组)列为测试对象,进行十二导联心电图同步记录,找出最大P波时限(Pmax)及最小P波时限(Pmin),两者差值为P波离散度(Pd)。观察组病人给卡托普利25mg,每日3次,口服,连服2周,观察治疗前后Pd的变化。结果:Pd≥40ms时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敏感性达80.76%,特异性80%,阳性预测值84%。卡托普利干预后,Pd显著减小。结论:卡托普利能影响阵发性房颤病人的Pd,可能有预防阵发性房颤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P波离散度(Pd)是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中测定的P波最长时间(Pmax)与最短时间(Pmin)的差值,它反映了心房复极的不均匀性,是近年发现和提出的预测房性心律紊乱、阵发性房颤的体表心电图的1个新指标。本文测量45例阵发性房颤和45例对照组的Pd和Pmax,旨在探讨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改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参松养心胶囊对高血压(EH)并阵发性房颤(PAF)的疗效及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的影响,探讨参松养心胶囊对心房颤动的抗心律失常效应.方法 将50例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参松养心胶囊治疗组和对照组.另设正常组.治疗组采用参松养心胶囊1.6g口服,每日3次,连续服药3个月,观察服药前、服药后3个月临床疗效及心电图Pmax、Pd的变化,并与对照组及正常组比较.结果 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max和Pd较正常人有明显延长(Pmax:125.60ms±2.43 ms vs 102.88 ms±4.92 ms,P<0.05;Pd:43.32 ms±2.61 ms vs 29.64 ms±4.88 ms,P<0.05).治疗组治疗前Pmax 及Pd分别为(125.80±2.38) ms、(44.16±2.52) ms,治疗后Pmax及Pd分别为108.81ms士5.43 ms、28.76ms±2.27 ms,较治疗前有明显缩短.对照组治疗后分别为122.80ms±2.27ms、41.09 ms±3.05 ms.治疗组治疗后缩短Pmax、Pd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服药3月后,治疗组阵发性房颤发作减少13例,而对照组5例有效(P<0.05).结论 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Pmax、Pd较正常人增大,参松养心胶囊可缩短Pmax和Pd,并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发作.  相似文献   

10.
陈建琴 《心电学杂志》2011,30(3):229-231
目的 探讨P波最大时间(Pmax)与P波离散度(Pd)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方法 记录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观察组,n=96)和高血压不伴阵发性心房颤动(对照组,n=94)患者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测量Pmax、P波最小时间(Pmin)及 Pd、左心房内径(LA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观察组的Pmax及Pd明显大于对照组(118.94±11.57vs97.53±9.59,51.39±9.74vs29.34±7.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max>110ms、Pd>40ms及两者相结合时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敏感性分别为82.29%、77.08%和71.88%,特异性分别为77.45%、84.26%和89.3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72%、86.23%和91.54%.结论 Pmax和Pd在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明显增大,可作为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二尖瓣球囊扩张术(PBMV)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合并三尖瓣反流患者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2000年~2010年9月在本院因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住院行二尖瓣球囊扩张术的患者1600例,其中120例合并三尖瓣反流,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47.5±7.4岁),男性40例,女性80例,病程3~20年,二尖瓣口面积0.4~1.5 cm~2(0.9±0.3)cm~2,三尖瓣反流面积3.2~26 cm~2(11.2±6.5)cm~2。以76%泛影葡胺17 mnl递增法扩张,每次增加0.5~1 ml,扩张终点使左心房压下降50%以上,或左心房平均压达到15 mmHg以下,二尖瓣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消失或明显减轻。结果 90例患者经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二尖瓣口面积(1.7±0.3)cm~2,较术前(0.9±0.3)cm~2显著增加(P<0.01);对于轻中度三尖瓣反流者,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1.5~6)cm~2(5.4±2.0)cm~2,较术前(2.7~10)cm~2(7.2±3.5)cm~2显著减少(P<0.01);对于重度三尖瓣反流者,术后三尖瓣反流面积(10~24)cm~2(16.5±5.0)cm~2,较术前(11~26)cm~2(17.3±5.6)cm~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左心房直径(45.4±7.4)mm,较术前(49.7±7.9)mm显著减小(P<0.01),术后右心房直径(28.7±5.6)mm,较术前(46.5±6.3)mm显著减小(P<0.01),术后左心房平均压(15.6±6.1)mm Hg较术前(25.5±6.6)mm Hg显著减小(P<0.01),术后右心房压力(13.2±2.4)mm Hg较术前(18.5±4.7)mm Hg显著下降(P<0.01);舒张期隆隆样杂音从中重度减为轻度,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从术前0~1/6级升高到1~2/6级,胸闷气促症状明显缓解,即术前可登楼2~4层即感觉胸闷气促,术后可以登4~7层,随访2月~9年(平均76±32月),无并发症的发生。结论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中重度狭窄合并三尖瓣轻中度反流患者,可以减轻症状,减轻三尖瓣反流面积,改善生活质量,近中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观察,但是对于合并三尖瓣重度反流患者,PBMY术?  相似文献   

12.
背景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LMCA)在冠脉病变患者中风险最高,预后最差,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能显著降低死亡率,延长患者生存期,故一直被认为是治疗冠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金标准。但随着冠脉介入技术的进步,药物洗脱支架(DES)能显著降低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风险和再介入的比例,因此也成为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治疗方法之一,而冠脉搭桥作为左主干病变治疗金标准的的地位正日益受到挑战。目的比较药物洗脱支架(DES)置入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对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12月到2009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9例冠状动脉左主干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DES组),23例患者接受了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组),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术后6月到3年的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平均随访(16.4±8.8)个月,DES组与CABG组的MACCE发生率分别为11.5%及13.0%,P>0.05;(3)DES组与CABG组术后2年无事件生存率分别为78.8%及85.0%,P>0.05。结论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对于无保护左主干病变患者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有着与冠脉搭桥相似的近、远期疗效,但对于左主干累及分叉病变者,DES组因较高的血运重建率而疗效略差于CABG。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相关研究表明T波峰-末间期(T peak-Tend interval,Tpe)可以反映心室肌跨壁复极离散度,从而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本文旨在分析扩张型心肌病患者Tpe的特点,Tpe在评价心室复极离散度中的意义。方法对2002~2010年入住我院,已确诊的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全心衰患者28例(男15例,年龄28~58岁,平均(45.3±6.14)岁及正常人25例(男12例,年龄19~56岁,平均(37.61±5.51)岁进行回顾性分析。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pe和QT间期离散度(dispersion of QTinterval,QTd),T波低平的导联除外,计算Tpe平均值校正值(Tpe-AVEC)、Tpe最大值校正值(Tpe-MAXC)。比较上述各参数扩张型心肌病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与正常对照组Tpe-AVEC(106.31±26.34 vs.82.72±10.01,P=0.027)、Tpe-MAXC(234.05±69.75 vs.119.15±11.55,P=0)、QTd(119.17±67.62 vs.39.74±17.04,P=0.01)。结论伴发心力衰竭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整体复极离散明显增加;Tpe-AVEC、Tpe-MAXC及QTd可作为伴发并心力衰竭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室复极离散的无创性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国产阿德福韦酯(阿甘定)和进口阿德福韦酯(贺维力)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和成本。方法 90例核苷类药物初治的HBeAg阳性CHB患者,分为阿甘定组(41例)和贺维力组(49例),分别接受两种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48周。观察两组血清HBVDNA水平、HBeAg和ALT的变化。结果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没有明显差别,具有可比性。经48周治疗,两组的血清HBVDNA平均下降幅度、ALT正常化比例及HBeAg血清转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卡方检验,阿甘定组HBeAg消失率高于贺维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结束时,共有3例患者出现了HBVDNA反弹,其中贺维力组2例,阿甘定组1例。成本-效果分析显示在ALT复常率、HBVDNA低于检测下限的比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3个疗效判定指标中,阿甘定组每效果单位成本分别为60.05元、86.74元、338.71元,贺维力组分别为120.66元、198.25元、1308.24元,说明阿甘定组成本-效果比优于贺维力组。结论阿甘定和贺维力治疗HBeAg阳性CHB,抗病毒效果和对ALT改善无显著区别,阿甘定组治疗48周HBeAg消失率高于贺维力组。阿甘定的成本-效果比显著优于贺维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和硝普钠对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60例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硝普钠(SNP)组和rhBNP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给药前及用药24 h后液体的出入量变化,给药后48 h的心功能改善情况,给药前及用药72 h后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神经内分泌激素变化。结果用药24 h后rhBNP组的尿量(1503.6±194.3mL)明显多于硝普钠组(1319.4±195.9mL)(P=0.001);静脉给药48 h后,rhBNP组患者显效率和总效率分别为93.3%和96.7%(P值分别为0.010和0.012),均显著优于硝普钠组,用药72 h时rhBNP组患者射血分数的增加以及中心静脉压的降低均明显多于硝普钠组(P值分别为0.000和0.000),用药72 h后rhBNP组血清B型脑钠肽下降水平较硝普钠组相比明显降低(P=0.000)。结论 rhBNP是改善急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脏不同部位起搏时体表心电图评价心室肌复极指标的变化,了解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肌整体复极离散的影响。方法 10只健康猪,分别在右心房(RA)、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RVEndo)及左心室心外膜(LVEpi)起搏,记录并测量体表心电图12个导联的T波峰-末间期(Tpe)和QT间期,计算Tpe平均值(Tpe-AVE)、Tpe最大值(Tpe-MAX)以及QT间期离散度(QTd),比较不同部位起搏时上述各参数的差异,进一步评价不同起部位对心室整体复极离散的影响。结果 LVEpi、RA、RVEndo起搏时的QT间期分别为(328±24)ms、(295±13)ms、(304±17)ms,LVEpi起搏时的QT间期明显长于RA及RVEndo起搏时的QT间期(P<0.05),RA与RVEndo起搏时QT间期没有明显差别。LVEpi、RA、RVEndo起搏的QT离散度(QTd)分别为(33±6)ms、(17±3)ms、(18±3)ms,LVEpi起搏时的QTd明显大于RA及RVEndo起搏时的QTd(P>0.05),RA与RVEndo起搏时QTd没有明显差别(P>0.05)。RA起搏时Tpe-AVE及Tpe-MAX分别为49±6ms及58±8 ms,与RVEndo起搏相近(49±8)ms及(60±8)ms,P>0.05);LVEpi起搏时Tpe-AVE及Tpe-MAX明显增大(63±7)ms及(71±8)ms,与RA、RVEndo起搏时比较两者(P<0.05)。结论与RA及RVEndo起搏时比较,LVEpi起搏时的QT间期、QTd、Tpe-AVE及Tpe-MAX均明显增大,LVEpi起搏可能会增加心室整体复极离散。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雷尼替丁对冠心病(CHD)患者介入治疗(PCI)后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消化道出血和血栓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4月-2009年9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200例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随即分为常规治疗组(简称常规组100例,包括阿司匹林、氯比格雷,他汀类药物等)和雷尼替丁治疗组(简称雷尼替丁组10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雷尼替丁),两组病例在PCI术后次日凌晨分别空腹抽肘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定血清CD62p和GPⅡb/Ⅲa的水平;用电阻抗法(impedance platelet aggregometry,IPA)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用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浆FIB-C的水平,选择健康体检者100例作对照,雷尼替丁治疗12周后复查上述指标与对照组进行比较,随访观察消化道出血和血栓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心源性猝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D62p、GPⅡb/Ⅲa和血浆FIB-C以及血小板聚集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PCI术后CD62p、GPⅡb/Ⅲa和FiB-C以及血小板聚集率与术前相比也明显增高(分别为P<0.01,P<0.05,P<0.01,P<0.05,),雷尼替丁组和对照组分别治疗12周后,CD62p、GPⅡb/Ⅲa、FiB-C和血小板聚集率均有较PCI前或PCI后均显著下降(均P<0.01),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随访6个月,雷尼替丁组和对照组各出现3例血栓事件,雷尼替丁组未见消化道出血的发生,而对照组出现8例消化道出血。结论雷尼替丁可预防CHD患者PCI后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所致消化道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未见干扰氯比格雷抗血小板活性及增加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1)评价无创中心动脉压(CAP)测量法与有创测量法的一致性,初步分析CAP与肱动脉压的关系;(2)比较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这两种药物对CAP的影响。方法 (1)入选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3例(男14例,女9例),年龄(62.2±10.6)岁。分别采用有创动脉导管和无创的BProTM6 000动脉脉搏波分析仪测量CAP,同时测定肱动脉压,分析无创法与有创法测量CAP的一致性及肱动脉压与CAP的关系。(2)选取45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23例)与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22例)两种不同的降压药物,于4周后血压达标时(共40例达标)分别测量两组患者肱动脉血压及应用BProTM6000动脉脉搏波分析仪获得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增压指数(AI)、心率等指标,并对两组间这些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无创cSBP均值为(135.0±21.5)mm Hg(1 mm Hg=0.133 kPa)与有创cSBP(136.6±22.5)mm H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致性好(r=0.973,P<0.01)。肱动脉收缩压(bSBP)为(143.2±23.8)mm Hg,高于有创cSBP及无创cS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连续三次测量的cSBP与AI一致性好(P>0.05)。(2)降压治疗后两组间bSBP及cS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SBP分别为氨氯地平组(128.7±9.5)mm Hg、美托洛尔组(127.7±10.6)mm Hg,而cSBP分别为氨氯地平组(118.9±8.7)mmHg与美托洛尔组(121.3±10.7)mm Hg。两组间bSBP-cSB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氨氯地平组为(9.3±2.4)mm Hg较美托洛尔组(6.4±2.6)mm Hg更大。两组AI比较,氨氯地平组82.3%±9.9%小于美托洛尔组90.4%±10.2%,P<0.05。结论 (1)无创法与有创法测量cSBP的一致性及重复性好;bSBP平均值高于cSBP平均值,提示肱动脉血压不能准确反映CAP。(2)氨氯地平和美托洛尔控制bSBP的疗效相似,但氨氯地平较美托洛尔更能有效降低cSBP及A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的临床特点及肝脏组织学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PBC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 83例PBC患者男女比例约为7︰76。临床表现依次为乏力、纳差、黄疸、脾脏肿大、腹水、皮肤瘙痒、干燥综合征及肝脏肿大。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γ-谷氨酰转肽酶(GGT)水平分别为(330.58±255.03)U/L和(255.58±234.65)U/L。抗线粒体抗体(AMA)和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阳性率分别为88%和71.1%。21例PBC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提示小胆管改变最为突出。Ⅰ、Ⅱ期和Ⅲ、Ⅳ期两组患者病程及总胆红素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BC好发于女性,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血清ALP及GGT水平明显升高,自身抗体AMA和AMA-M2阳性为主要特征,病程和总胆红素水平与肝组织学进展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2003年7月至2009年11月对188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主动脉瓣成形术,并存术前、术中、术后利用超声对心脏结构及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采用佰仁思牛心包单瓣置换103例(54.8%)。出院时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分级)Ⅰ级168例,Ⅱ级20例。随访3个月至5年,无围手术期死亡。超声心动图显示,术前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为(46.4±10.3)mm,术后减小为(39.3±9.2)mm(P<0.05);术前主动脉瓣收缩期压差为(11.4±5.0)mm Hg,术后为(9.3±2.2)mmHg(P>0.1),术前主动脉瓣收缩期流速为(1.5±0.2)m/s,术后为(1.5±0.5)m/s(P>0.1);术前主动脉瓣舒张期压差为(77.2±10.4)mm Hg,术后为(43.7±11.6)mm Hg(P<0.05),术前主动脉瓣舒张期流速为(4.7±1.6)m/s,术后为(3.6±0.8)m/s(P>0.1)。结论主动脉瓣成形术治疗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具有良好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