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率9.56%(13/136)。单因素分析表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癌灶直径大小、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低。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的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宫体外转移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院收治经手术治疗的196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有无转移将患者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再根据肌层浸润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A组:无肌层浸润组;B组:浅肌层浸润组;C组:深肌层浸润组。比较分析转移组与无转移组患者的年龄、肌层浸润、肿瘤分化、病理类型的差异。结果:196例患者中有转移68例,无转移128例,有肌层浸润、中低分化、非子宫内膜样癌明显较无肌层浸润、高分化、子宫内膜样癌易发生转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对转移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例无肌层浸润者中1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166例有肌层浸润者中16例宫旁组织受侵。结论:子宫内膜癌是否发生宫体外转移与其分化程度、病理类型和有无肌层浸润密切相关;与年龄无关。无肌层浸润者也可能出现盆腔淋巴结转移,应考虑淋巴结活检或切除术。肌层浸润者宫旁组织可能受侵,应适当扩大手术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1年3月北京协和医院初治、经全面手术病理分期、病变局限于子宫体的263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3例患者中,21例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7.98%。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中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非子宫内膜样癌、血管淋巴间隙受累(LVSI)、血清CA125≥35U/L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仅深肌层浸润和肿瘤中、低分化是早期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的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66.7%(14/21)及99.2%(240/2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早期子宫内膜癌合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低,深肌层浸润及肿瘤中、低分化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测子宫内膜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指标,以期为确定子宫内膜癌手术范围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初治为手术治疗的64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和Fish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经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对预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pelvic lymph node,PLN)转移具有统计学意义;盆腔淋巴结转移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ra-aortic lymph node,PALN)转移显著相关。结论: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预测因素;盆腔淋巴结转移对预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具有重要意义。病理分级G3、深肌层浸润、附件转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应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并根据术中患者的盆腔淋巴结状况决定是否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FIGO新分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FIGO于1988年修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分期。以前判定分期是在治疗前,新分期在术后决定外科期别,是个明显不同点。子宫内膜癌FIGO新分类(1988年)见下表。Ⅰ期癌限局在子宫体,Ⅱ期癌累及子宫体及宫颈,Ⅲ期癌扩展至子宫外但未超出盆腔,Ⅳ期癌超出盆腔。这些与旧分类无大区别。但新分类又附加组织分化程度、决定内膜癌预后因素的肌层浸润深度、有无宫颈间质浸润、附件转移、淋巴结转移、腹腔冲洗液癌细胞阳性等的病理组织学所见,进行各期的亚分类。  相似文献   

6.
MRI对判断Ⅰ期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深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又称子宫体癌,是指原发于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诊断性刮宫是临床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法,但是无法判断肿瘤是否浸润肌层、浸润范围及有无转移.术前影像学检查可了解肿瘤的部位、大小、侵犯范围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肿瘤对肌层的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几率关系密切,影响到手术方式的选择.治疗前准确估计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1].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和宫颈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误判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3月至2013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妇科收治的16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增强MRI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将MRI分期与病理分期结果进行对照,并对肌层和宫颈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误判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MRI诊断准确率随期别升高而降低,随子宫内膜样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子宫内膜样腺癌和特殊病理类型患者的准确率为79.74%和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I诊断肿瘤浅肌层浸润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与病理结果一致性的手捣直鹞?91.79%、90.91%、91.62%、97.62%、73.17%和0.758;深肌层浸润率分别为90.91%、91.79%、91.62%、73.17%、97.62%和0.758;宫颈浸润率分别为84.21%、95.95%、94.61%、72.73%、97.93%和0.750;盆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5.00%、91.16%、85.63%、40.91%、92.41%和0.347。(3)MRI错误评估肌层浸润、宫颈浸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分娩次数少、合并肌瘤、宫角部位病变、深肌层浸润、肿瘤体积大(包括肿瘤占宫腔面积≥1/2及肿瘤最大径较大)、子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及特殊病理类型正相关(P<0.05)。结论 增强MRI对术前子宫内膜癌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和盆腔淋巴结转移评估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阴性预测值。当患者合并肌瘤、宫角部位病变、肿瘤体积较大、特殊病理类型和子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等因素时较易误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间皮素mRNA表达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4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和14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间皮素mR-NA的表达。结果:间皮素mRNA在子宫内膜癌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2.9%(34/41)与78.6%(11/14),相对含量分别为74.95±22.34、54.45±9.01。子宫内膜癌组间皮素mRNA相对含量高于正常内膜组(P=0.005)。手术病理分期Ⅲ~Ⅳ期、有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及低分化组的子宫内膜癌间皮素mRNA相对含量分别高于手术病理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浅肌层浸润及高、中分化组(P分别为0.000、0.014、0.01和0.034),而与病理类型无关(P=0.219)。结论:间皮素mRNA过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浸润、转移有相关性,检测其表达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术中病灶探查在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及盆腹腔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3例行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清扫术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资料,以手术病理诊断为标准,比较术前MRI检查、术中病灶探查在诊断肿瘤侵犯子宫肌层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符合率。结果 MRI检查发现有肌层浸润33例,其中浅肌层浸润8例,深肌层浸润25例;术中剖视子宫标本发现有肌层浸润33例,其中浅肌层浸润6例,深肌层浸润27例。术后病理结果浅肌层浸润6例,深肌层浸润27例。提示MRI诊断浅肌层浸润敏感度100.00%,特异度92.59%。诊断深肌层浸润敏感度92.59%,特异度100.00%;术中病灶剖视诊断深浅肌层浸润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00%。33例患者中经病理组织学确诊,8例患者出现淋巴转移,其中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4例,盆腔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仅有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2例;33例患者术前MRI检查提示2例淋巴结转移,漏诊6例,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25%;病灶探查发现4例盆腔淋巴结肿大(病理证实2例阳性,2例阴性),2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例阳性,1例阴性)。3例患者因淋巴结转移分期升级,术后需要辅以化疗和(或)放疗。结论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MRI检查对判断肌层浸润深度准确率较高,手术中子宫标本的剖视与病理组织学检查相同,具有重要价值;而MRI检查和术中淋巴结探查对判断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意义不大。盆腔及腹主动脉旁(至肾静脉水平)淋巴清扫可以使手术病理分期更准确,为患者术后提供更合理的治疗指导。  相似文献   

10.
术前阴道细胞学检测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价值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阴道细胞学作为术前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对103例子宫内膜癌的术前阴道细胞学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发现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阴道细胞学正常68例(66.1%)、可疑9例(8.7%)、恶性26例(25.2%)。阴道细胞学与组织学类型、肿瘤分化程度、手术分期、宫颈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等明显相关(P<0.05)。恶性阴道细胞学多见于非宫内膜样腺癌、低分化、晚期、宫颈及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其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比正常阴道细胞学者高6.2倍。阴道细胞学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附件转移、大网膜转移和腹腔细胞学阳性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恶性阴道细胞学可望作为预测子宫内膜癌子宫外转移的指标,是一个不利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1.
186例子宫内膜癌手术中,105例扩大了手术范围,研究发现,Ⅰ期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11.67%,其中Ⅰa期无淋巴结转移,Ⅰb期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8.82%,Ⅰc期则高达21.05%。故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因肌层浸润深度可经B超、CT、MRI等于术前确知,故术前临床分期宜选UICC分期。凡有子宫肌层浸润的Ⅰ期癌均应扩大手术范围,这也符合1988年FIGO新临床手术分期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常见的病理形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不良因素包括肿瘤组织学分级、子宫肌层侵犯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宫颈间质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等。伴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fragmented,MELF)浸润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一种特殊的浸润子宫肌层的方式。多项研究证实MELF浸润模式与某些影响预后的不良病理因素相关,但是MELF浸润模式的预后意义尚不明确。现就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MELF浸润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常见的病理形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不良因素包括肿瘤组织学分级、子宫肌层侵犯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宫颈间质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等。伴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fragmented,MELF)浸润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一种特殊的浸润子宫肌层的方式。多项研究证实MELF浸润模式与某些影响预后的不良病理因素相关,但是MELF浸润模式的预后意义尚不明确。现就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MELF浸润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存活率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病史、分级、肌层浸润的深度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情况。由于临床手术的范围取决于子宫肌层浸润的深度,所以术前评价内膜癌肌层浸润的情况十分重要。 选择经D&C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120例,平均年龄63.9±9.1岁。其中109例为已绝经妇女,用经阴道凸阵腔内探头,曲率半径8mm,频率5-9MHz。患者于术前1~30d做阴道超声检查,探头置于阴道后穹窿,行子宫横切和纵切可显示子宫肌层浸润的最大深度,并将肌层浸润的厚度与同侧完整的肌层厚度比较后测量浸润深度。将其分为肌层无浸润,浸润≤1/2肌层深度和浸润>1/2三种类型。119例做子宫全切术,1例因FIGO分级Ⅳ级仅行开腹探查术。结果经阴道超声检查,11例(9.2%)肌层无浸润,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LY  Zeng SY  Wan L  Ao M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3(5):352-35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及手术中保留卵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首治为手术治疗的63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6例(5.6%,36/638)患者发生卵巢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相关因素为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子宫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子宫浆膜浸润(P均<0.05),而年龄、脉管浸润、宫颈浸润与卵巢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危险强度排列为:盆腔淋巴结转移、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病理分级.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高分化、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元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阴性、年轻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中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EC)患者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LN)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9例E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PALN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肌层浸润(OR=2.094,95%CI为1.173~4.095,P=0.046)、分化程度(OR=6.662,95%CI为3.864~10.164,P0.001)及髂外淋巴结转移(OR=5.428,95%CI为2.759~8.854,P0.001)是子宫内膜癌PA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应重视肌层浸润、分化程度及髂外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以对PALN转移进行合理评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发生卵巢转移的发病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保留卵巢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ISI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中发表的相关中文和英文文献,截至2016年9月。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合并相对危险度RR(95%可信区间)进行分析,包括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肌层浸润深度、宫颈浸润、子宫浆膜层浸润、腹水细胞学、淋巴脉管浸润、血清CA125水平和宫旁浸润等。结果:初检文献124篇,最终纳入8篇。Meta分析结果示,子宫内膜癌发生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有组织学分级(G3)(RR=2.09,95%CI为1.35~3.23)、盆腔淋巴结转移(RR=4.46,95%CI为3.09~6.45)、深肌层浸润(RR=3.02,95%CI为2.00~4.54)、宫颈浸润(RR=2.77,95%CI为1.83~4.20)、子宫浆膜层浸润(RR=16.93,95%CI为8.38~34.22)、腹水细胞学阳性(RR=4.16,95%CI为2.84~6.11)、脉管浸润(RR=2.03,95%CI为1.11~3.69)、血清CA12535U/ml(RR=3.27,95%CI为2.22~4.81)、宫旁浸润(RR=7.37,95%CI为3.89~13.97)。结论:约5%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卵巢转移。高组织学分级、盆腔淋巴结转移、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子宫浆膜层浸润、腹水细胞学阳性、淋巴脉管浸润、血清CA125水平35U/ml和宫旁浸润是子宫内膜癌发生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对于年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是否选择保留卵巢应谨慎,应告知卵巢转移的潜在风险,充分做好术前及术中评估,如无高危因素,可考虑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组织中KAI1蛋白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76例原发肿瘤和44例转移肿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子宫内膜癌原发灶组织中KAI1的阳性表达随着手术-病理分期(P=0.0089)、组织学分级(P=0.0103)增高及深肌层浸润(P=0.0356)而降低,并与盆腔淋巴结转移(P=0.0091)、宫旁或附件受累(P= 0.0073)呈显著相关,与年龄(P=1.0000)、宫颈是否受累(P=0.0911)以及病理类型(P =0.7927)均无相关性。KAI1在子宫内膜癌的肌层浸润癌灶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癌灶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I1表达阴性组和阳性组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3),多因素分析显示KAI1表达不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KAI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展进程中表达缺失,它可能作为临床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评估预后的综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危子宫内膜癌的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因素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分期手术的452例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 452例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和(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率2.65%(12/452),复发率0.66%(3/452),死亡率0.44%(2/452)。单因素分析显示,浸润表浅肌层、组织学分级G2、低体质指数与淋巴结转移的关联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年龄、CA125水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肿瘤大小、腹水细胞学阳性等与淋巴结转移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269例浅肌层浸润患者G1组与G2组淋巴结转移率[1.00%(1/100)、6.51%(11/16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病变局限于子宫内膜的低危子宫内膜癌患者,无论肿瘤大小及分级,淋巴结转移率低,复发率低,预后好,可不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低体质指数、浅肌层浸润且组织学G2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建议评估淋巴结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大多数为早期低危患者,但如何精确识别早期子宫内膜癌复发的高风险因素,并使低危患者治疗最小化,对妇科肿瘤医生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由于发生淋巴转移的患者预后不良,淋巴结的切除显得尤为重要。淋巴结的转移状态与组织学分级、组织学类型、肌层浸润深度、宫颈受累有关,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是所有高危因素中与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