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产科急性DIC并非独立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发展中的一个过程,发病急骤,病势凶险,死亡率较高,如能早期诊断正确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死亡率。现将我院自1978年以来所治疗的17例产科急性DIC总结如下。临床资料一、产科DIC的诊断标准:本组病例根据1982年6月全国血栓与止血学术会议拟定的DIC诊断标准确定诊断:①存在易于引起DIC的基础疾病;②有多发性出血倾向、末稍循环衰竭或微血管栓塞的临床表现;③实验室凝血功能检查有三项以上异常。  相似文献   

2.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是由许多疾病引起的血管内广泛凝血的病理过程,促发因素很多,其中以产科并发症(羊水栓塞、胎盘早期剥离、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失血、产后感染等)引起者最常见,并且起病急骤,发展迅速,来势凶险,极易危及孕产妇的生命。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我们就我院近年来由产科并发症所致DIC9例,结合文献复习,作如下分析, 一、诊断依据 (一)有能诱发DIC的产科并发症。 (二)有DIC的临床表现,如:出血倾向、循环障碍、栓塞症状等。  相似文献   

3.
DIC并不是一个疾病的名称,而是以某些疾病为背景的一个征候群。由形成纤维蛋白类血栓、消耗特定的血清蛋白、血小板减少、纤溶系统亢进而组成。由此可推定在循环血流中存在有凝血酶。临床表现以广泛的出血及较少见的血栓形成而发病、包括低纤维蛋白血症,大出血及凝血功能检查异常为特征的后天出血性疾病,但这一征候群的病因只能以纤溶亢进作为结论而已。因后天性出血及血栓性疾病所引起的临床症状,都提示发生DIC,而使其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不明确。目前对凝血酶元时间延长、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4.
产科DIC的监测及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vascularcoagulopathy ,DIC)是产科严重并发症 ,是由某些致病因素引起微循环内广泛性微血栓形成 ,消耗性凝血 ,继发纤维蛋白溶解、溶血、渗血、广泛性出血及组织坏死等 ,并可由此发生循环功能和重要脏器功能障碍 ,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 产科DIC的监测由于产科DIC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治疗困难、病死率高 ,因此对其监测显得尤为重要。通常临床上可依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等方面进行监测 ,但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1.1 病因监测 对可能引发产科DIC的疾病早期进行监测 ,可降低产科D…  相似文献   

5.
产科领域的凝血障碍是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是许多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一个共同的中间环节。其特点是在某些发病因素作用下,在微循环内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导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大量消耗,继而又激活纤溶系统,引起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许多产科并发症引起的大出血均与DIC有关。本文仅就治疗抢救时有关补充凝血因子的问题简述如下。一、补充凝血因子时应考虑的问题 1.产科DIC的特点。发病急,变化快。一旦去除病因可迅速好转或治愈,所以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方  相似文献   

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一种病理过程或综合病征,可发生在许多疾病的过程中;其特点为在某些发病因素的作用下,微循环中广泛地和弥散地发生微血栓,导致血小板的减少,Ⅴ和Ⅷ等凝血因子的消耗,纤维蛋白原减少,甚而引起继发性纤溶亢进。临床上常表现出四大症状,包括:休克(其程度与出血量明显不成比例),出血(皮肤,粘膜、创面,便血,尿血,呕血),栓塞(脑、肺、肾、肠),微血管性溶血(红细胞被破坏,出现盔形或星形细胞,黄疸)。DIC的诱发病因很多,机制也不完全相同,但  相似文献   

7.
阿斯匹林与先兆子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兆子痫与子痫的特点为溶血、血小板减少及弥漫性终未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减少与其生命周期缩短及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体内血小板激活的一种标记)增高有关。溶血是较少见的并发症,常在惊厥初发时出现,其特点为微血管病性溶血。先兆子痫时的这些改变均是全身性凝血系统障碍的不同病变。血小板激活的机理不明,似未涉及凝血酶的释放。在发现血栓素A_2(TXA_2)及前列环素(PGI_2)后,立即认识到TXA_2与PGI_2间的不平衡可引起某些动脉或血小板疾病、包括先兆子痫。有证据表明  相似文献   

8.
凝血功能障碍致产后出血的防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凝血功能障碍所致产后出血主要为产科并发症(如胎盘早期剥离、重度妊高征、羊水栓塞、死胎或过期流产等)导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为妊娠合并血液病,特别是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或再生障碍贫血等均为发生产后出血的原因。 1 产科DIC所致之出血 1.1 胎盘早期剥离:主要是胎盘中的组织凝血活酶进入母体血循环,从而激发外凝血系统所致,发生DIC者约占25%,因而产前、产后出血,特别是伴有中、重度妊高征者,尤其是在妊娠32周左右出现宫缩而张力高或腹痛时,必须考虑发生了胎盘早剥,不可盲目应用硫酸镁或硫酸舒喘灵抑制宫缩,应行B超检查及严密观察。如一旦确诊为胎盘早剥,鉴于此病发展迅速,为确保母体安全及抢救胎儿,既使并发DIC,亦应在输鲜  相似文献   

9.
羊水栓塞合并产后出血的手术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水栓塞 (amnioticfluidembolism ,AFE)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进入母体血循环后引起的肺栓塞、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 ,DIC)、肾功能衰竭或骤然死亡等一系列严重症状的综合征 ,是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生在孕足月分娩者病死率可高达 70 %~ 80 %[1 ] 。羊水中含有丰富的凝血物质 ,进入母体后易引起DIC ,而且因促凝物质对子宫壁的刺激和发生在子宫壁内微血管的栓塞与出血 ,可减低子宫的收缩力 ,加重子宫出血。临床上各种原因所致的产后出血 ,以羊水栓塞最为严重、最急骤、最难控制 ,…  相似文献   

10.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由不同原因引起的广泛凝血系统激活,导致弥散性微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微血栓形成,造成全身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本文对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概念、发病因素、病理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及预防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在妇产科很早即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对其定名则有过长期的争论。1901年De-lee描述1例胎盘早期剥离称为“一时性血友病”之后,有人将其归入“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或“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而另外一些人则坚持认为用“纤维蛋白缺少症”或“纤维蛋白增多综合症”才能明确说明这一障碍。随着试验技术的不断提高及在病理生理方面了解的深入,现在主张用“消耗性凝血病”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两个名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简称DIC)的病理特点是促凝物质进入血循环内而广泛发生血小板集聚及纤维蛋白沉积从而形成弥散性微血栓,因此,血小板及凝  相似文献   

12.
作者结合最近1例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治疗经验,对DIC的一般治疗作了讨论。一、DIC的诊断: 患有可能引起DIC的妇产科并发病,如发生全身出血倾向及受累器官的功能障碍时,即应考虑有DIC的可能,并需迅速作下述的化验检查。 1.血沉:是一种重要而简单的检查,DIC时由于纤维蛋白原减少,血沉常减慢。 2.出血时间:DIC多延长。 3.全血凝固时间和血栓弹力图(TEG):重症患者全血凝固时间延长甚至不凝或虽有凝血块也很脆弱,较快地出现全部或部分溶解,表明有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TEG实验有助于全面了解凝血和纤溶的过程。 4.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溶亢进时,纤维蛋白(原)经纤溶酶作用使FDP显  相似文献   

13.
<正>羊水栓塞(amniotic fluid embolism,AFE)是指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功能衰竭或猝死的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常发生于分娩过程中,尤其是胎儿娩出前后的短时间内[1]。以寒战、咳嗽、气急、呕吐、发绀等为前驱症状,相继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全身出血倾向(凝血障碍)、多系统脏器损伤(心肺衰竭)等典型临床症状[2]。羊水栓塞发病率低(2.5/105~5.5/105),但致死率高达  相似文献   

14.
稽留流产指胚胎或胎儿在宫内死亡后未及时自然排出,属流产范畴.由于胚胎死亡,妊娠组织在官腔内稽留时间较长,可能造成凝血功能障碍,甚至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引起大量出血.  相似文献   

15.
凝血功能障碍致产后出血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科凝血功能障碍常见的原因包括多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如重度子痫前期-子痫、创伤性分娩、胎盘旱期剥离、宫内死胎、羊水栓塞、妊娠脂肪肝、HELLP综合征等,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和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严重者危及产妇生命.文章重点介绍了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以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许多疾病中一个严重复杂的病理过程。诱发因素很多,其中以产科并发症(羊水栓寒、胎盘早期剥离、前置胎盘、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流血及产后感染等)引起者最常见。病情急骤、发展迅速。其典型的病理改变是毛细血管内纤维蛋白的沉积、微血栓形成,组织局灶性出血及梗死性坏死。由于DIC对肾脏损伤严重,可引起肾微血管阻塞,肾小管缺血、缺氧,甚至肾皮质急性坏死,因此如不及时治疗极易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简称肾  相似文献   

17.
产科凝血功能障碍高危因素与处理策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各种疾病基础上或某些特殊条件下,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引发了凝血系统激活,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由此而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是多种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由产科因素引发的凝血功能障碍占总的凝血功能障碍的4%~12%,是产科多种高危妊娠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因其临床表现隐匿、疾病经过与发展迅速、凶险,往往预后较差,以至于发生多脏器系统功能衰竭乃致死亡。因此,早期发现并迅速、正确处理产科凝血功能障碍,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指的是妊娠前无血小板减少的病史,妊娠期首次发现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100×109/L).抗血小板抗体阴性,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其特点为只发生于妊娠期间,多发现于妊娠中晚期,一般血小板减少的程度轻,无明显出血表现及病史,产后血小板多在2~12周恢复正常,胎儿及新生儿多不发生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其诊断为排除性诊断,需与其他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作鉴别,其中与妊娠合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尤为重要.本文就此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处理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9.
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综合征(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syndrome,DIC)是在多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血液凝固性极度亢进,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循环和脏器功能障碍以及出血的一组病理过程。产科意外是最早发现且表现典型的DIC疾病之一。早在1772年Heweon报道分娩中可出现一过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1892年Schmorl报道妊娠中毒症伴凝血纤溶异常而有脏器微血栓形成,1901年De Lee报道胎  相似文献   

20.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母婴死亡率居首位。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8年1月~2004年12月入住我院的孕产妇共9180例,30例发生DIC。DIC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液学检查确诊,发生率为0.3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