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培菲康调节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肝硬化患者给予培菲康治疗,并与20例正常成年人进行对照。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肠道茵群,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的肠道茵群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肠道茵群以厌氧菌占优势,肝硬化组厌氧菌明显减少。治疗后肝硬化组肠道双歧杆菌等厌氧菌数量明显提高。结论 培菲康可直接补充肠道厌氧茵,对调节肝硬化患者肠道菌失调有效。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330-2332
目的:观察理中汤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患者肠道微生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2例和48对照组例,治疗组给予理中汤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对照组仅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肝功能、肠道菌群变化、症状积分及血清内毒、HBV-DNA转阴、HBe-Ag转阴,并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结果:经过理中汤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患者肠道菌群变化、症状积分及血清内毒素均比对照组患者有所改善(P0.05),但在肝功能的改善及HBV-DNA转阴、HBe-Ag转阴方面没有明显区别。结论:理中汤可显著改善太阴病脾阳虚证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胃肠道症状及内毒素水平,其可能通过改善肝硬化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运脾止泻合剂对湿热泻小鼠肠道菌群调节作用。方法采用病因模拟法建立湿热泻小鼠模型,采集粪标本置于厌养及需氧条件中培养并计数典型菌落,通过菌落比例及含量的比较,观察运脾止泻合剂对肠道有益菌的生长及繁殖的促进作用。结果运脾止泻合剂对肠道菌群有明显调节作用,对腹泻时肠道比值明显下降的厌氧菌有显著提升作用,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及繁殖,平衡需氧菌及厌氧菌在肠道比值,以达到止泻的目的。结论运脾止泻合剂可均衡腹泻时肠道需氧菌及厌氧菌的比例,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改善肠道内环境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口服培菲康后血浆内毒素水平,血浆氨含量变化以及消化道症状的影响。方法Child-Pugh B级肝硬化患者70例,其中治疗组口服培菲康胶囊(每次2粒,tid)3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氨、血浆内毒素、肝功能的变化以及相关临床症状的改善。结果培菲康治疗组血氨、血浆内毒素及肝功能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临床症状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培菲康可显著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氨及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可作为肝硬化患者的辅助用药。  相似文献   

5.
补肺健脾颗粒对脾虚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玉英  王玺坤 《中医药学刊》2001,19(4):377-377,401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将脾虚小鼠的肠道菌群及服用补肺健脾颗粒后的肠道菌群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及双歧杆菌组对比.结果表明在小鼠形成脾虚的过程中,加喂补肺健脾颗粒组与脾虚组小鼠比较,小鼠肠道内双歧杆菌、乳杆菌和类杆菌都明显增多,并且恢复到正常水平;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菌量显著减少,与脾虚组小鼠相应菌量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而且,补肺健脾颗粒能使肠道内厌氧菌与需氧菌数量比例维持在10001左右,有利于调整和维持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扶脾调肝汤配合针灸天枢穴对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干预作用。方法:80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对照组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扶脾调肝汤配合针灸天枢穴,分别治疗4周。观察肠道症状表现、肠道菌群的变化、血清内毒素及血氨水平。结果:治疗组腹胀、腹泻、腹部不适症状明显改善,血氨水平降低,血浆内毒素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升高,肠球菌、肠杆菌数量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扶脾调肝汤配合针灸天枢穴具有正向调节肝硬化患者肠道微生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肠道菌群和血氨、血浆内毒素的影响。方法:将纳入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74例及正常对照组21例,分为A、B、C、D四组。A组(24例)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B组(25例)患者口服中药汤剂,C组(25例)患者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中药汤剂,D组(21例)为空白对照组,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分别检测4组患者大便肠球菌、酵母菌、双歧杆菌数量以及血氨、血浆内毒素水平。结果:A、B、C三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的菌落数较治疗前明显增加,酵母样真菌菌落数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而D组患者肠道菌群无明显变化。C组患者治疗后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的菌落数明显高于A、B组,酵母样真菌菌落数明显低于A、B组。A、B、C三组患者治疗后血氨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C组明显低于A、B组。结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常常肠道菌群紊乱,且血氨和血浆内毒素水平较正常人升高,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能调节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氨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加用参苓白术散加减能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通腑颗粒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 方法 选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50例,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26例)和通腑颗粒组(24例),疗程2周,并以30名健康成年人作为正常对照。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尿中乳果糖/甘露醇排出率)、血浆内毒素水平及肠道菌群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化患者治疗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肠黏膜通透性、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减少,肠杆菌数量增多(P<0.05,P<0.01)。治疗2周后,通腑颗粒组血浆内毒素水平、尿中乳果糖排出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与标准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通腑颗粒组肠道双歧杆菌较治疗前数量增多,肠杆菌数量减少(P<0.05,P<0.01),达到正常对照组水平。结论 通腑颗粒可以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纠正肠道菌群紊乱,减轻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的临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在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鹤壁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2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患者行保肝、利尿及营养支持等治疗方式,观察组患者在行常规治疗干预措施的基础上,联合运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乳果糖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相关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肠球菌、乳杆菌、酵母样真菌、需氧菌肠杆菌和厌氧菌双歧杆菌的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临床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肝性脑病发病率、自发性腹膜炎发病率和腹水消失率(4.69%,17.19%,85.9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的(39.06%,43.75%,45.31%);两组患者肠球菌、乳杆菌、需氧菌肠杆菌和厌氧菌双歧杆菌的菌群数量均有所增加,酵母样真菌数量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肝硬化患者期间,长期服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肠道菌种群落结构,降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乳黄制剂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和肠道防御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88只随机分为6组:正常组、模型组、预防组、预防对照组、晚期治疗组、晚期治疗对照组.采用四氯化碳复合因素法制造肝硬化模型,用乳黄制剂进行预防和治疗,并与对照药乳果糖进行比较,分别检测血内毒素、肠黏膜分泌犁免疫球蛋白A(S-IgA)以及血清D-乳酸水平.结果:乳黄制剂预防组、晚期治疗组血浆内毒素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预防组肠黏膜S-IgA水平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预防组血清D-乳酸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晚期治疗组介于预防组和模型组之间.结论:乳黄制剂能提高肠道局部免疫功能,阻止肠通透性的增加,有效保护肠黏膜,平衡肠道菌群,减少肝硬化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复方中药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剂量内毒素对肝硬化大鼠尾静脉注射制成内毒素血症模型。以复方中药为治疗组,生理盐水为对照组,观察对肝硬化内毒素血症大鼠的肝功能、血氨(BA)、内毒素、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等的影响。结果:复方中药组对大鼠的肝功能、血氨、内毒素、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等改善优于对照组。结论:由虎杖、生山楂、酸枣仁、蒲公英、石菖蒲、茵陈等组成的复方中药对肝硬化大鼠内毒素血症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可能通过改善肝功能情况、减轻肝脏炎症活动、抑制肠道对氨类物质的吸收,降低血氨水平以及降低机体对内毒素的敏感性等机制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内毒素(LPS)所致小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动物模型,研究参数注射液对SIRS,MODS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5-7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LPS模型组和参麦注射淮加LPS组,根据SIRS和MODS监诊断标准,检查小鼠肛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液生化及肺脏和肝脏病理学,并测定血浆内毒素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腹腔注射LPS可致内毒素血症和高TNFα血症,可使小鼠体温明显降低,外周血细胞数减少,能明显降低血糖水平,增加血清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病理结果显示,LPS可致肺和肝脏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参麦注射液机明显升高LPS所致小鼠的低体温和低外周血白细胞数,可改善内毒素所致小鼠低血糖状态和减轻LPS所致的各脏器病理改变,可明显降低血浆内毒素和TNFα水平,结论:参麦注射液对LPS所上鼠SIRS和MODS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与降低内毒素水平和减少TNFa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金三莪抗肝硬化的疗效及对肠通透性的影响。方法选取85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护肝、支持和防治并发症等综合处理,中药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金三莪复方煎剂。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肝功能指标、Child-Pugh积分、血浆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及内毒素水平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各项指标、Child-Pugh积分、血浆D-乳酸、DAO及内毒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好转(P<0.05),但中药组患者治疗后TBil及PTA 2项指标的好转、Child-Pugh积分、血浆D-乳酸、DAO及内毒素水平的下降均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中药复方金三莪有明显的抗肝硬化疗效,同时阻止了肠通透性的增加,减少了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血隆冲剂抗肝纤维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血隆冲剂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肝硬变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40例)分别给予血隆冲剂和参柴颗粒剂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清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水平及肝脏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实验研究观察造模大鼠肝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及光、电镜下的肝脏病理改变。结果: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43.1%、72.4%,对照组分别为17.5%、4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HA、LN水平明显降低,肝脏活组织病理检查(治疗组8例)证实肝纤维组织减少。实验研究结果证实血隆冲剂9.6g/kg组大鼠肝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下降;光、电镜均能发现用药组大鼠肝组织中纤维组织增生减轻。结论:血隆冲剂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验方软坚化瘀方联合解毒消痞散外敷治疗瘀血阻络型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瘀血阻络型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内服组、外敷组、联合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予恩替卡韦片口服,内服组予软坚化瘀方及恩替卡韦片内服,外敷组予解毒消痞散外敷及恩替卡韦片口服,联合组予软坚化瘀方内服联合解毒消痞散外敷及恩替卡韦片口服;每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外敷组、内服组、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5.o%、55.O%、60.0%、90.o%,其中联合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他3组(P〈0.05,P〈0.01);各组治疗后ALT、AST及肝纤维化指标HA、LN、PIIIP、IV—C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其他3组(P〈0.05,P〈0.01)。结论软坚化瘀方内服联合解毒消痞散外敷治疗瘀血阻络型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能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可保肝降酶、抗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17.
毒素清治疗老年人细菌性肺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毒素清治疗老年人细菌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毒素清口服液治疗,对照组单用西医常规治疗,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9%,对照组为83.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主症积分、次症积分、总积分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积分降低更明显。老年患者外周血IL-2水平显著低于健康老年人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老年人组;治疗后治疗组TNF-α水平降低,而IL-2水平上升并接近健康老年人水平。对照组上述两项治疗前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毒素清治疗老年人细菌性肺炎具有明显疗效,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通过提高IL-2水平,改善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过度分泌的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枯草杆菌二联活菌对肝硬化患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保肝治疗,治疗组家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美常安)口服,疗程20天,应用鲎试验动态比浊法测定血浆内毒素(ET)、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IL)-6。结果:治疗组患者血浆内毒素、TNF—α和IL-6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美常安)能明显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ET、TNF—α和IL-6水平,对肝硬化内毒血症患者有很好的临床疗效,有助于肝硬化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鲜生地(冻干粉)对肝损伤模型大鼠肠生物屏障的影响。[方法]采用Pringle’s maneuver法制作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6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鲜生地(冻干粉)组及乳果糖组。观察大鼠粪便球杆菌比例、菌落培养,测定血清内毒素水平。[结果]鲜生地组、乳果糖组粪便中益生菌增加,大肠杆菌减少,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结论]鲜生地能够调节肠道菌群,降低血内毒素水平,可能通过改善肠生物屏障,使肝细胞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