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其主要病变在于脾胃和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但主要在于脾胃功能障碍。脾胃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有外邪影响、脾胃本身虚弱,肝脾不和及肾阳不足等,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常而发生泄泻。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为多见。泄泻有感受外邪、食滞肠胃、肝气乘脾、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多个证型,其中尤以脾胃虚弱型泄泻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给患者身心带来极  相似文献   

2.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为多。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凡脾胃功能失调,以腹泻为主不夹脓血者称为泄泻。  相似文献   

3.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以2岁以下的小儿最为多见。虽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如泄泻迁延不愈常可导致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或成为疳症等慢性疾病。小儿脾胃薄弱,运化功能不健全是泄泻发病最基本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腹泻是儿科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为多.泄泻,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凡脾胃功能失调,以腹泻为主不夹脓血者称为泄泻.  相似文献   

5.
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如水样而言。主要由于湿胜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一、病因病理 1.感受外邪:六淫之邪皆使发生泄泻,但其中以寒湿暑热等因引起较为多见。脾恶湿而喜燥,湿邪最易引起泄泻。外来湿邪,困阻脾土,脾失健运,水谷混杂而下,发生泄泻。其他寒邪和暑热之邪,既可侵袭肺卫,从表入里,使脾胃升降失司,亦可直接损伤脾胃,导致运化失常,清浊不分,引起泄泻,但仍多与湿邪相兼而成。  相似文献   

6.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症,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年龄愈小发病率愈高,本病四时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较多。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的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推拿加藿香正气口服液治疗小儿泄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7.
泄泻证治     
泄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为多。由于小儿脾胃脆弱,卫气尚不充实,六淫邪气、内伤乳食皆能引起脾胃功能升降失调而发生泄泻。其证大便泻下,暴如水注,或泻下粘滞不化,泻久不仅导致脾胃虚弱,且因暴注泄水极易引起液竭气脱。现将儿科常见之湿热泻、积滞泻、脾虚泻分述如下:一、湿热泻  相似文献   

8.
正中医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古时将大便溏薄者称泄,大便如水样者称为泻,现在临床上一般都统称为泄泻。泄泻主要由于湿胜和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清浊不分,水谷混杂,并走大肠而成。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较为多见。本症首载于《内经·气交变大论》,篇中  相似文献   

9.
泄泻是指大便溏薄或泻下如水样且次数多而言。大便溏薄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者为泻。泄泻的成因与湿盛有关;与正气内虚,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或七情不和损伤脾胃有关。泄泻的病变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患者往往病程较长,思想负担较重。我科对泄泻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辨证施治,除内服中药外还用健脾益胃、清热利湿、消食导滞、固涩止泻、抑肝扶脾的中药保留灌肠,使药直接作用于病所,以消泄泻。  相似文献   

10.
泄泻,是指病人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甚则泻下如水为特征。泄泻常见的有感受补邪、饮食失调,情志天随、脏腑虚弱等,可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运化失常而发生泄泻。因此,加强饮食调拌对泄泻病人更显的重要。下面就泄泻病的分型及其饮食护理,结合临床实践体会,简要地作一表述。  相似文献   

11.
泄泻,是指病人排便次数增加,粪便稀薄,甚则泻下如水为特征。泄泻常见的有感受补邪、饮食失调,情志天随、脏腑虚弱等,可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运化失常而发生泄泻。因此,加强饮食调拌对泄泻病人更显的重要。下面就泄泻病的分型及其饮食护理,结合临床实践体会,简要地作一表述。  相似文献   

12.
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是小儿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最多,小儿脾胃薄弱,无论内伤乳食,感受泄泻或脾肾虚寒等,均易引起泄泻。  相似文献   

13.
浅谈脾虚泄泻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 ,泄指大便稀薄 ,时作时止 ,其势缓者 ;泻指大便直下 ,如水倾注 ,其势急者。二者合称为泄泻。泄泻致病原因很多 ,有寒泻、热泻、湿泻、食泻、虚泻、暑泻等 ,而虚泻又有脾虚泻、肾虚泻。本文仅就脾虚泄泻予以讨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临床上以脾虚泄泻最为多见。脾虚泄泻乃因脾虚湿胜 ,湿邪为患 ,困扼脾胃 ,致运化失常 ,则成濡泄。脾失健运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混杂而下 ,发生泄泻。脾虚泄泻 ,临床常有误诊者。不少人在论述脾虚泄泻时 ,均以“大便稀溏”作为其主要症状 ,但验之临床 ,并非尽然。1 大便先干后溏…  相似文献   

14.
泄泻病症全年均可发生 ,但多集中于夏秋之季。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 ,粪质清稀 ,甚至如水样为特征。《素问·太阴阳明论》曰 :“湿盛则濡泄”。又曰 :“饮食不节 ,起居不时 ,则阴受之 ,阴受之则入五脏 ,入五脏则填满闭塞 ,下为餮泄”。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研究 ,泄泻主要由于脾胃 ,大肠功能减弱 ,感受外邪 ,饮食失调 ,情志不和或体虚久病 ,伤及脾胃而引起。尤其在夏秋季节 ,天暑地热 ,交蒸期间 ,人们往往贪凉饮冷 ,多食瓜果 ,湿壅中焦 ,清浊不分。而脾主运化 ,升清降浊 ,又喜燥恶湿。上述原因如影响脾的正常功能 ,就会出现泄泻的症状。故有“泄泻…  相似文献   

15.
泄泻发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由于感受外邪、饮食所伤、七情不和及脏腑虚弱等,导致脾胃功能障碍,运化火司而成。故《景岳金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而脾胃之伤,传统上认为,不论外感内伤,多在脾气(阳)不足。其实不然,外感内伤,不仅易伤脾胃之气,亦伤脾胃之阴。当外邪侵袭,湿热内蕴,湿从火化,则最易伤津劫  相似文献   

16.
正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溏软而不成条或稀薄如水病症。以大便溏薄、时作时止,病势缓者为泄,大便清稀如水直下者为泻,两者虽有轻重但无明确区别,统称泄泻。《景岳全书·泄泻》则强调了脾胃功能失调在泄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泄泻之本,无不由  相似文献   

17.
小儿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等病范畴,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小儿脾胃薄弱,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喂养不当,凡外感六淫,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中医认为"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活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至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出".小儿腹泻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虚和湿盛,在治疗上应用中药止泻散外包帖脐治疗解决了中药的气味难闻,小儿拒服中药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正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伴有腹部不适为特征的病证。久泻即为慢性泄泻,常由急性泄泻失治或误治,迁延日久,转化而来。笔者从脾肾阳虚病机作为切入点,运用扶阳法治疗本病,临床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1久泻阳损脾及肾,寒湿占居内阳位脾胃素虚、久病气虚,或寒湿内侵,迁延日久,皆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受纳、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水湿内停,清浊不分而下发为泄泻。脾虚湿盛是久泻  相似文献   

19.
正慢性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每日3次)、粪便量增加(200g/d)、粪质稀薄(含水量85%)超过3~6周或反复发作的病证[1],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泄泻是一种常见的脾胃肠病证,全年均可发病,夏秋两季多见。临床表现以大便次数增多,便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泄与泻在病情上有一定区别,大便少而势缓,如漏泄之状者为泄;大便多而势直无阻,如倾泻之状者为泻,近代多统称为泄泻。  相似文献   

20.
小儿泄泻好发于夏秋季节,多因脾胃素虚,喂养不当,内伤乳食,感受暑湿、时邪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则成泄泻.张景岳日:"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指出泄泻与脾虚关系极为密切.泄泻可分为寒、热、虚、实证.暑热夹湿泄泻严重易耗阴液甚则导致阴损及阳的危重证候.现将小儿泄泻的辨证施护体会总结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