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牛黄解毒片(丸)是一种常用中成药,近年来在临床应用中常有不良反应发生,为引起注意,现将有关资料整理总结如下.1.过敏反应_(26):患者服用牛黄解毒片(丸)后,出现全身皮肤剧痒及灼热感,随后从头、面、颈部开始皮肤潮红并很快波及全身,躯干和四肢可见粟粒样丘疹呈弥漫性分布,并有铜钱大至掌心大的圆形,卵圆形和不规则斑片等。经服用扑尔敏、维生素C等药,并外擦炉甘石洗剂后治愈。  相似文献   

2.
牛黄解毒片临床常用于清热、降火解毒、通便.近年来,关于牛黄解毒片的不良反应时有发生,现将我院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有关牛黄解毒片引起的不良反应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牛黄解毒片(丸)引起不良反应38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庄洁  景丽华 《中国药房》1998,9(6):274-275
本文汇总了近年来牛黄解毒片(丸)所致38例不良反应的一般资料及不良反应症状表现,分析了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认为该药的不良反应可能多由雄黄引起。由于雄黄在体内可被部分吸收并蓄积,因而提醒人们注意牛黄解毒片(丸)及其它含雄黄的药物在使用时应不要过量,务必不要长期服用,不要滥用,以减少砷在体内的蓄积,避免由不合理应用造成对人体的伤害。  相似文献   

4.
<正> 中成药,长期以来被人们误认为无毒,无不良反应,以至造成了滥用,导致其不良反应时有发生。为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现特向大家介绍几种常用中成药的不良反应。 一、牛黄解毒片(丸) 其主要成份为:牛黄、冰片、雄黄等。方剂学中把它列为清热类。冰片、雄黄为其中的有毒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血小板减少、消化道出血及中毒反应等。  相似文献   

5.
牛黄解毒片的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赵胜利  钟露苗 《中国药物警戒》2006,3(4):193-194,201
目的 了解牛黄解毒片在使用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配伍禁忌,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对1994。2005年有关牛黄解毒片的不良反应和药品联用情况的相关文献进行整合分析。结果 牛黄解毒片中雄黄的日服用剂量标准已超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最大服用量的3倍。结论 严格药品配伍,并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规定合理用药,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建议进行处方基础研究,减少雄黄的处方量或降低牛黄解毒片的日服用剂量。  相似文献   

6.
近些年来,中西医结合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在药物使用上不能合理用药,造成疗效减低和一些不良反应,为防止不合理用药,及用药中出现不良反应,现将如下几种中成药与西药合用所产生的反应及副作用介绍如下。1 牛黄解毒片与四环素四环素内含酰氨基和多个羟基,牛黄解毒片内含石  相似文献   

7.
《世界临床药物》2007年第28卷第1期刊登的《牛黄解毒片(丸)40例不良反应分析》一文中的关于"中药成分、制剂质量与ADR的关系"的章节中,在谈到"雄黄"的主要成分时写道:"雄黄系含砷化合物(主要是三氧化二砷)。"笔者认为,此括号中的提法是有误的,建议予以纠正。  相似文献   

8.
牛黄解毒片的不良反应与砷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牛黄解毒片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方法:汇总近年来我院全军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有关牛黄解毒片不良反应的一般资料以及表现,并分析其原因.结果:通过分析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认为处方中所含矿物药雄黄中的砷引起,牛黄解毒片每克样品中含砷0.076 8 g,是中国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2000年版中砷盐限量的38 400倍.结论:砷在人体内的生物半衰期长,因此提醒在使用时不要过量,乳妇应禁用,避免不合理应用造成对整体人群的伤害.  相似文献   

9.
牛黄解毒片是临床用清热解毒药,但牛黄解毒片在使用中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国外对该品种的安全性评价也较为片面。本文对造成牛黄解毒片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及砷含量对其安全性的影响进行总结,针对牛黄解毒片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思考,以期为牛黄解毒片及其他含砷中药复方制剂合理化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推进中药国际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128例患者应用牛黄降压丸、菊花降压片进行对照比较,观察牛黄降压丸对改善心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间入我院治疗的128例高血压合并心功能不全患者,分成治疗组组、对照组组进行观察比较,观察牛黄降压丸对改善心功能的临床疗效。结果心功能改善率,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5%(48/6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3.44%(15/64),两组比较,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牛黄降压丸改善心功能作用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回顾性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2007年1月到2012年5月CNKI数据库中有关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不良反应(ADR)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ADR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清开灵和双黄连注射液表现尤为突出。儿童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全身反应,再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导致儿童ADR的相关因素有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制备工艺以及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合理应用。从药品生产、国家监测和临床用药过程等方面提出减少儿童ADR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克咳片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收集到的克咳片不良反应22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患者123例,女性患者106例,男女性别比为1.16∶1;15~44岁患者占比最高(54.15%);一般ADR病例报告数量最多,162例(70.74%),其次为新的一般65例(28.38%);ADR主要表现在皮肤系统,主要症状为皮疹(44.59%),其次是瘙痒(19.75%)。结论明确了克咳片ADR的特点,建议规范临床使用,修订说明书,有助于减少或避免严重ADR的发生,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杨一帆  王美霞 《中国药房》2012,(11):1036-1038
目的:研究4种常用中西药复方制剂(消渴丸、维C银翘片、珍菊降压片和重感灵)不良反应的发生规律。方法:收集1994-2010年国内文献报道的81例中西药复方制剂致不良反应病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种中西药复方制剂不良反应发生年龄<60岁的占48%,>60岁的占52%;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消渴丸4.5%,维C银翘片36.8%,珍菊降压片36.8%,重感灵42.9%)、低血糖(消渴丸93.2%)及休克(消渴丸2.3%,维C银翘片9.1%,珍菊降压片5.3%);不良反应发生时间集中在1997-1999年、2004年和2006-2010年,且2006-2010年报道的例数占63%。结论:临床应加强对中西药复方制剂的合理应用,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不良反应(ADR)的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14~2018年湖北省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79份APAP所致ADR报告的上报单位、ADR类型与关联性评价、患者性别年龄、ADR发生时间、ADR累及系统-器官及所涉及的临床症状和转归、药物剂型与联合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9份ADR主要来自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上报,关联性评价为"可能"的报告比例最高。一般的ADR有156例(87.15%),严重的ADR有13例(7.26%),新的ADR有10例(5.59%),新的严重的ADR有1例(0.56%)。患者男女比例为1.43∶1,年龄主要分布在0~10岁(35.20%);ADR多在用药1~2 d发生(87.15%),累及多个系统-器官,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胃肠系统损害、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全身性系统损害等;导致ADR的APAP剂型以片剂(62.01%)和栓剂(22.35%)为主。174例ADR患者经停药或积极对症处理后治愈或好转。结论:APAP所致ADR主要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和胃肠系统损害为主,长期或者过量使用可产生严重皮肤反应和肝肾功能损害,临床应密切监测患者用药情况,给予相应处理措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回顾性文献计量分析的方法,对2007年1月到2012年5月CNKI数据库中有关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不良反应(ADR)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导致儿童ADR的发生率较高,其中以清开灵和双黄连注射液表现尤为突出。儿童ADR类型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全身反应,再次为消化系统反应。导致儿童ADR的相关因素有小儿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和制备工艺以及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不合理应用。从药品生产、国家监测和临床用药过程等方面提出减少儿童ADR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艾司奥美拉唑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探讨其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江苏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收集的2013-2016年379 801例报告,提取其中418例艾司奥美拉唑ADR报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418份ADR报表中,类型为一般的有378例,其中新的有262例,严重的40例;注射剂29例,胶囊片剂389例;不良反应发生较多的是中老年人(83.47%);ADR可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主要为消化系统(37.80%)、皮肤系统(11.00%)和神经系统(10.53%)。临床症状范围较广。只有124例(29.67%)因果关系为肯定,可能,很可能或可能无关,294例(70.33%)是待评价和无法评价。合并用药有188例(44.97%)。结论:虽然严重的艾司奥美拉唑不良反应不多,但新的不良反应依然很多,临床上应重视其所致的ADR,并加强合理用药,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莫西沙星片剂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的分析216例AECOPD患者,114例使用莫西沙星片剂联合头孢他啶针剂(MOX/CEF组)抗感染治疗,102例使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联合头孢他啶针剂(LVF/CEF组)抗感染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细菌清除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ADR)。结果:2组药物治疗AECOPD患者的有效率均在80%以上,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药物均能有效清除AECOPD患者常见的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清除率无统计学差异。MOX/CEF组不良反应主要为胃部不适,LVF/CEF组发生静脉炎的几率多,2组均有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兴奋、谵妄发生,多见于75岁以上高龄患者。结论:莫西沙星片剂与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均能作为AECOPD联合抗感染治疗的有效药物。莫西沙星片在不良反应发生率、用药方便度、价格等方面占有一定优势,因而AECOPD联合治疗中,喹诺酮类药物选择莫西沙星片剂较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为佳。  相似文献   

18.
我院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洁娜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5):158-159
目的:加强医院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规范药品不良反应管理制度。方法: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完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的工作制度,提高报表的质量和数量。结果:ADR报表数量上升,报表质量大幅提高。结论:有效的ADR监测制度和措施,能促进医院ADR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用于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患者的安全性,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临床治疗提供建议。方法:对40例新型冠状病毒病确诊患者使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后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性质、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29例(72.5%)发生与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相关不良反应,出现2种及2种以上不良反应13例(32.5%),严重不良反应4例(10%)。不良反应类型主要有甘油三酯升高20例(50%)、恶心7例(17.5%)、腹泻7例(17.5%)等。男女组和不同年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洛匹那韦/利托那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在密切观察患者症状和检验指标的前提下,用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