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实施分类管理是防治废弃物污染和实现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置的前提和基础,但目前尚缺少对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的科学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基于资源经济学理论对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废弃物及副产物分级分类的必要性、分级分类体系构建、分级分类资源化利用及循环经济产业布局等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中药资源全产业链废弃物及副产物的四级分类体系,可形成药用、食用、饲料化、肥料化及能源化处置的多途径资源化模式,为实现中药废弃物的科学分类和分级精细化、高值化利用提供支撑。进一步探讨中药废弃物及副产物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发展及多途径资源化利用产业链构建模式,以期为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中药农业、中药工业发展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参考,为我国中药资源产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药产业化过程中废弃物资源化政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海波  申俊龙  申远 《中草药》2016,47(17):3143-3148
研究分析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生成的废弃物资源化问题,为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对策建议。运用循环经济学阐述绿色发展经济促进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循环模式与政策机制。中药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且形成了环境承载压力,中药资源产业发展关键是解决中药资源产业化过程中生成的废弃物产生的负外部性内部化问题。促进中药废弃物资源化需要建立适合中药产业发展的绿色经济网络体系,运用绿色政策制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使环境保护和中药资源高效利用有机结合,走绿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药材生产-饮片加工-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化过程构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中药资源产业链和产品集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然而,在药材生产与饮片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非药用部位”及“下脚料”,在资源性产品深加工制造过程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气等大量的废弃物,既导致了中药资源的极大浪费又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新的压力。在前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依据中药废弃物所含资源性物质的不同理化性质与资源化潜力、不同利用价值等,构建了“三大利用策略”和“三类资源化模式”。该文在资源循环经济理论和中药资源化学研究思路的指导下,针对中药废弃物转化增效的资源化模式,从转化增效的实现途径、适宜技术体系、应用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推动和有效解决这一长期制约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借鉴和引导。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药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废弃物的不科学处置对环境和资源造成双重压力,但企业缺乏废弃物资源化的动力。新常态下我国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刻不容缓,新结构经济学对中国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文章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对中药产业废弃物的产生、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现实意义以及市场和政府在中药废弃物资源化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判断中药产业属于战略型产业,提出市场机制下中药企业实行废弃物资源化的条件,并指出为鼓励企业对中药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置,政府可通过补贴增加其私人收益或产权制度安排增加其私人成本2个方面来实现,以促进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丹参地上部分资源价值发现与开发利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与根本保障。随着我国以消耗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为特征的资源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如何对药材生产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及下脚料、中药制药等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液废弃物及副产物等进行资源化利用,延伸资源经济产业链,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走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之路,已成为亟待探索和迫切解决的重大社会及科学问题。本文以丹参药材生产过程产生的非药用部位丹参地上部分为例,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较为系统地对丹参地上部分的资源性化学成分、资源价值发现及其资源化利用策略等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丹参地上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药材产业扶贫是当前贯彻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有效解决中药材资源禀赋较高地区贫困农户脱贫增收的重要途径。该文在分析中药产业扶贫现有成效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贫困地区中药资源禀赋,提升中药材产业综合效益是今后中药产业扶贫的重要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上,基于中药资源循环理念开展药材生产过程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拓展中药材产业扶贫途径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药材生产过程副产物的资源化利用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提升贫困区域中药材产业综合竞争力,放大中药材产业扶贫成效,巩固扶贫成果,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炭化温度对祖卡木颗粒药渣生物炭特性的影响,为药渣生物炭的后期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200、300、400、500、600℃条件下利用限氧控温慢速热解法制备生物炭,测定生物炭产率、pH值、灰分,并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分析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炭结构特征。结果生物炭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其产率降低。生物炭pH值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高温生物炭(≥500℃)的pH值超过9.00,表现出强碱性。药渣生物炭的灰分含量随炭化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升高。药渣热解过程中,-OH和-CH2-官能团的吸收峰逐渐减弱,而芳香族基团吸收峰逐渐增强。扫描电镜结果显示,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孔壁结构变薄,片层结构堆叠更为明显,内部孔隙增大,孔隙结构发育更为完全。结论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药渣生物炭产率降低,pH值增大,灰分含量升高,生物炭芳香化程度增高,微孔结构发育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葛在我国资源丰富、分布极广,作为我国传统药用植物资源已有近两千年的临床应用历史。由于葛药食两用的特性,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药品、食品、化妆品等领域,据统计,我国葛资源(栽培和野生)约40 hm~2左右,年产量在150万t以上,同时,在葛采收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非药用部位(藤茎、叶、花等)及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药渣等均未被有效利用而废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基于中药资源的综合利用及中药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针对我国葛资源种类及分布,以及采收加工过程及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中产生的藤茎、叶、花和药渣等废弃物的研究与综合利用作一综述,以期为构建葛资源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药资源化学研究目的是促进中药及天然药物资源的有效生产、合理利用和产业的提质增效。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中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药用生物资源可利用物质、潜在利用价值的发现技术和手段,有赖于中药资源类群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的多途径、多层次、精细化利用和产业链的有效延伸,从而实现其循环利用的资源化学研究和资源产业健康发展的目的。该文基于中药资源化学的研究思路,将围绕5个方面对中药资源化学与中药资源循环利用途径及目标任务进行论述:立足于资源稀缺性原则,寻找发现或人工生产可替代性资源,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及自然资源;立足于资源多宜性原则,通过系统性和精细化开发利用,实现资源价值增值和价值补偿,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立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循环利用,降低资源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益;基于化害为利的资源化策略,研究揭示外来入侵生物资源的药用及多途径利用价值并加以有效利用,转化和丰富我国药物资源体系;基于化学成分结构修饰策略,发掘和提升中药资源性化学物质的利用价值和潜在利用价值。以期为提升中药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中药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发展,从根本上转变中药农业和中药工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药产业迅猛发展,导致中药资源产业化制造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中药药渣。目前对中药药渣的处理方式以堆积、填埋、焚烧为主,这些粗放低值化利用方式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及潜在的环境污染。“碳达峰”“碳中和”(“双碳”)已成为国家战略目标,在“双碳”的大背景之下,中药产业正迎来新一轮“低碳”风潮,中药药渣高值化利用成为中药行业践行低碳经济的突破口。该文在低碳经济视角下,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中药药渣的微生物转化技术、酶转化技术、生物质热解、气化、水热液化等高值化利用技术进行归纳总结。对中药药渣在饲料添加剂、生物有机肥、食用菌栽培基质、制备活性炭处理废水、新能源电池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结合中药药渣的资源利用现状,提出切实可行的资源化开发利用策略和建议,以期为中药资源产业链提质增效与绿色发展,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论述了病证关系,分析了“病”与“证”的内涵,认为疾病是决定证候的内在稳定的因素,而证候是疾病的外在综合表现。辨证论治以证候处方用药,会产生病证重合与分离两种情况,病证重合时疗效就肯定,而病证分离时则疗效就会远离预期目标,这就是辨证论治疗效重复性差的客观原因。为了提高病证的重合,避免病证的分离,应该重视方药与疾病的联系,不能只讲“方”与“证”的联系。笔者认为,方药对疾病的疗效是根本的,而方药对证候的疗效是附属的,疾病与疾病证候具有不同的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3.
小青龙汤为温阳宣肺、蠲痰涤饮之剂,凡见哮喘、咳嗽、痰、饱胀、喘息和四肢水肿等因"外感风寒,内有寒饮"所致者,均可辨证应用小青龙汤。临证应用时注意:①寒邪不必拘泥外感;②"三水"的变化要审清;③但见寒饮,有无表证均可用此方;④注意痰饮在临床上的变化;⑤临床见喘未必治喘,要临证辨别。用此方,要抓住以下临床指征:①面色:"三水"之面色--黧黑之色;②脉象:弦脉或浮紧;③舌象:舌苔多水滑;④痰涎:咳痰较爽,痰涎清稀,泡沫状。以上"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有效之后,应中病即止。  相似文献   

14.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书云:“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明目,开心,益智。”其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胃)、肺、心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益气生津,宁心安神之功效。在《伤寒论》中,仲景应用人参共40次,入  相似文献   

15.
肠道菌群存在于肠道,多种微生物拮抗共生、动态平衡,一旦平衡破坏,可引起宿主发生多种疾病。脑-肠轴理论提出肠道菌群与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也有关系。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脑卒中等多种心脑血管病变的病理基础,与肠道菌群组成改变及功能失调之间可能存在一定联系。肠道菌群同黏膜免疫相互作用,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可能对AS形成有影响,短链脂肪酸可影响危险因素的出现,增加AS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可归属"胸痹""真心痛""血脉病""痰饮""中风"等范畴,为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血、阴、阳虚,可累及心、肝、脾、肾;气滞、寒凝、痰阻、血瘀为标。肠道菌群与宿主生理相关、病理相互影响,与中医学天人相应、整体观理念一致,与阴阳学说、脾胃有异曲同工之处。针刺防治AS着眼于整体调节,对肠道菌群也有调节作用,辨证取穴,从痰、瘀、毒论治,整体调节脏腑功能,通过对大脑、肠道菌群、骨髓的整体调节,可能是AS防治效应机制。针灸影响肠道菌群数量与结构,恢复宿主肠道内环境动态平衡,是AS防治重要着眼点。未来高通量测序、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为研究肠道菌群与针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生理、病理及治疗三个方面对冲任与男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具体阐述了冲任为男性生殖的枢纽 ,冲任失调为男性病的病理机转 ,以及从冲任着手的治疗原则、用药特点 ,为男性病的研究提供一条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从“方药离合”看中医学的方药共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舟 《江苏中医药》2007,39(6):8-10
通过对历代方剂与本草的应用演变和发展过程的论述,揭示了中医方药共荣关系,并以黄柏、升麻等药为例,强调方药配伍运用是方药共荣的核心环节.随后,结合中医发展的现实环境,分析了坚持方药共荣的正确方向,对于防止重药轻方的错误倾向,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启迪现代研究思路,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药物针灸综合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年来采用药物和针灸并用治疗闭合性和化脓性骨髓炎 40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40例病案都来自于门诊。其中男性 30例 ,女性 1 0例 ,年龄最大的 63岁 ,最小的 8岁 ,平均35岁 ;病程最长 40年 ,最短 7个月 ,平均病期 5年。 40位病人都多次经X光拍片确诊 ,并多次接受过手术治疗。手术次数最多的达 6次 ,最少的也有 2次。除了 4例存有死骨者以外 ,其他 36人均在药物和针灸的综合治疗下痊愈。2 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发展 ,采用全身与局部、内治与外治、中药与针灸相互协调、补充的辨证方法 ,以达到表去根除、…  相似文献   

19.
探析神阙穴与气及脏腑经络关系及现代医学对脐中的认识,介绍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20.
"益肾健脾,涤痰散结"在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源于临床实践,又经过长期的临床与系列实验研究验证、深化,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高血压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临证治疗中。其代表方补肾抗衰片能够明显改善肾虚痰瘀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胸痹心痛证候,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酪氨酸硝基化的作用,而活性氧自由基(ROS)和活性氮自由基(RNS)可能是"痰"的物质基础。补肾抗衰片的系列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脾虚生痰,痰瘀互结"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益肾健脾,涤痰散结"法具有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类疾病的作用,成为指导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一个重要应用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