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目的探讨妄想在精神分裂症中诊断的地位及相关问题.方法对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横断面调查,并分为妄想组和非妄想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妄想发生率60.10%,被害妄想占首位,妄想与家族史、病程、生活环境无关.女性病人妄想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妄想组病人幻觉、冲动行为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妄想组病人.结论妄想症状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征性妄想对精神分裂症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幻觉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地位及相关问题。方法:对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作横断面调查,并分为幻觉组和非幻觉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88例精神分裂症患幻觉发生率为29.79%,以幻听占首位,幻觉与家族史,病程,性别有关,与居住环境无关,幻觉组病人妄想,冲动行为发生率明显的高于非幻觉组病人,结论:幻觉症状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征性幻觉对精神分裂症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幻觉在精神分裂症中的地位及相关问题。方法 对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作横断面调查 ,并分为幻觉组和非幻觉组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 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幻觉发生率为2 9 79% ,以幻听占首位 ,幻觉与家族史、病程、性别有关 ,与居住环境无关。幻觉组病人妄想。冲动行为发生率明显的高于非幻觉组病人。结论 幻觉症状在精神分裂症病人中具有重要地位 ,特征性幻觉对精神分裂症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红 《实用新医学》2000,2(11):972-973
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病人开展标准教育计划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I组为进行标准教育的病人;Ⅱ组为没有进行标准教育患,每组各50人对精神分裂症患实行标准教育前后量表分数进行评分。结果:实行标准教育计划的精神分裂症患的量表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病人(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开展标准教育计划后对精神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不宣教育的患。  相似文献   

5.
陶建荣 《中国民康医学》2003,15(12):742-743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暴力伤人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暴力伤人而住院的23例精神分裂症患临床资料。结果:23例患造成25人严重后果,其中死亡14人,致残5人,抢救脱险6人。被伤害人中,女性16例(64%),男性9例(36%)。与患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21例(84%),其中母亲7人(28%),妻子5人(20%)。所有患施暴前均处于发病状态,其中20例由妄想、3例由幻觉直接激发。在案发前一周病人出现情绪不稳、紧张不安,烦躁恐惧等不同症状。结论:精神分裂症患在发病期出现的暴力伤人后果十分严重,施暴对象通常为女性家庭成员,尤其是母亲、妻子。患的暴力伤人多数由幻觉妄想引发,尤其是被害妄想、嫉忌妄想和被控制妄想所引发。病人在施暴前一周同时可出现情绪不稳、紧张不安、烦躁恐惧等不同症状,此时应及时送病人到精神病医院诊治或住院治疗。家庭和社会要密切配合,最大限度地防止病人暴力伤人。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校大学生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的特异性.方法 采用自编调查表,通过对60例在校大学生的首发精神分裂症与60例非大学生组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的回顾性调查,比较分析两者早期症状的特征.结果 在校大学生以偏执型多见,症状以妄想为主,疗效明显,与非大学生组比较有差异.结论 在校大学生首发精神分裂症以妄想为主,症状发生率高,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应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毕业后大学生精神分裂症患者与非大学生患者在临床表现的异同,调查了大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3年内患精神分裂症41位住院病人,与同期住院的非大学生病人作配对比较,发现两组病人在阳性家族史、病前个性等方面相近,大学生组病前生活事件强度、思维内容障碍明显高于非大学生组,疗程较非大学生组长,显效率亦明显高于非大学生组。提示处理好大学生毕业分配问题,在进入社会的头三年,切实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城市和农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同期住我院符合CCMD-3诊断标准中精神分裂症诊断,分别来自城市和农村的患者各100例,进行临床资料比较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婚姻、家族史、病前性格、临床亚型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农村组受教育程度低,起病年龄小,就临床症状而言,农村组以幻视、思维松散、与迷信有关的妄想、象征性思维、兴奋、冲动等多见。城市组以感知综合障碍,思维中断、原发性妄想、被控制感、内心被揭露感、情感淡漠等多见。而PANSS总分和阳性症状分农村组明显高于城市组,阴性症状分城市组则明显高于农村组。结论:城乡精神分裂症患者有其各自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行为障碍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50例精神分裂症病人从疾病类型、病程、治疗及各疾病阶段的行为障碍出现率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行为障碍发生率为100%。偏执型主以受幻觉、妄想支配的行为障碍发生率高(45%-55%),衰退型主经孤独退缩、生活懒散为主(55.6%-66.7%);短病程中总的行为障碍发生率高于长病程;药物治疗后行为障碍发生率低于未治;行为障碍种类与其疾病不同阶段有关。结论:明确行为障碍的相关因素,利于开展药物治疗 行为矫正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0.
精神分裂症妄想型60例心理护理体会邓国秀何素琼(南充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护理[1]在现代医学模式临床实践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现将精神分裂症妄想型病人60例的心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患者为我院1995年~1996年住院病人。符合cmD_2诊断标准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符合CCMD-2-R诊断标准的72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作3至8年的随访。结果:儿童精神分裂症思维内容单调贫乏,幻觉妄想不明显,临床上以情绪和行为活动改变主,疗效较为满意,预后较良好。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有其自身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预后产以往乐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特点及护理问题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符合CCMC—2—R诊断标准的42例儿童精神分裂症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儿童精神分裂症临床症状以行为障碍、情感障碍为突出,思维障碍主要以妄想为主,感知障碍以幻听为主。主要护理问题有12个。结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症状以行为障碍、情感障碍、妄想、幻听为主,存在的12个护理问题与患儿年龄、性格及症状特点相关。  相似文献   

13.
林展  黄海燕 《海南医学》1999,10(2):102-103
目的:比较女性晚发性非晚发精神分裂症的差异。方法:对50例女性晚发精神分裂症与61例非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历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晚发组文化程度较低,以急性、亚急性起病较多,非晚发组以慢性起病为主,晚发组以妄想、幻听、幻、焦虑抑郁、消极言行居多,非晚发组以妄想、联想障碍、行为紊乱、伤人、毁的、自笑为主要表现。结论: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0年12月至200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87例精神分裂症患儿(年龄<16岁)的病案资料进行分析。87例均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结果:发病例数有随年龄增大而增多的趋势。在87例中,65.52%(57例)为慢性起病,在疾病早期均存有非特征性症状。42.53%(37例)存在幻觉,47.13%(41例)存在妄想,68.97%(60例)有意志行为障碍。女性发病率≥12岁组高于<12岁组,存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儿童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例数随年龄增大而增多,疾病早期存有非特征性症状,≥12岁组的女孩发病率明显高于<12组,年龄越小幻觉妄想症状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女性晚发与非晚发精神分裂症的差异。方法:对50例女性晚发精神分裂症与61例非晚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历进行临床对照分析。结果:晚发组文化程度较低,以急性、亚急性起病较多,非晚发组以慢性起病为主;晚发组以妄想、幻听、幻视、焦虑抑郁、消极言行居多,非晚发组以妄想、联想障碍、行为紊乱、伤人、毁物、自笑为主要表现。结论: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对89例自杀精神病人临床分析,掌握精神病人的自杀规律,预防或减少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方法 将89例分为住院与非住院两组,对一般资料、病种、病程、住院次数、自杀原因、自杀时的病情、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副作用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自杀总发生率19.43%,死亡率9.43%。病种对比,精神分裂症的自杀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病种。症状对比.幻觉、妄想、抑郁为两组共有症状,住院组静坐不能居多,非住院组家庭社会因素居多。这些病人的自杀行为可发生在疾病的各期。自杀时间地点以夜间、隐密处、自缢居多,自杀工具以就地就近取材为特点。结论 要加强对幻觉、妄想、抑郁等症状的早期发现与治疗,加强心理应激能力的培训,及时疏导矛盾心理,对恢复期病人要加强心理素质的提高,增加社会交往机会,提高社会角色成功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奎硫平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68例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奎硫平组和利培酮组。于治疗基线和治疗后1、2、4、8周末分别进行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领悟测验、数字广度测验、填图测验评定临床疗效,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经过8周治疗,两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奎硫平组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组(P〈0.05),而心电图改变明显高于利培酮组(P〈0.05)。结论:奎硫平和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相当,前者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轻,心电图改变较多。  相似文献   

18.
提要为探讨游离氨基酸在儿童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地位,随机选择符合CCMD-Ⅱ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且为首次入院未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者16例(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12.38±0.93(11-14)岁;对照组由无神经系统疾病的11例患阑尾炎作阑尾切除的患者组成,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11.45±1.23(10-14)岁收集的CSF用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其中16种游离氨基酸的浓度。结果发现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在病人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作为多巴胺前体的酪氨酸含量病人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对脑梗塞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0例脑梗塞病人颅外段脑动脉的血管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分析。并与105名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脑梗塞病人梗塞侧血管粥样硬化斑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梗塞侧,侧向符合率高,其血流参数的改变以MIN,ICA/CCA及RI最为明显。结论:该技术利于早期发现脑梗塞高危患。  相似文献   

20.
林展  姚琳 《海南医学》1998,(4):271-272
目的:分析女性精神分裂症自杀的临床特征。方法:对女性精神分裂症自杀未遂25份病历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发生率占同期住院的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2.11%,发生年龄多为20-40岁,平均年龄32.42±7.2岁,自杀行为多发生于偏执型,与幻觉、妄想、冲动行为及抑郁等症状有关。结论: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未遂在年龄、病型、病期、自杀方式等临床表现方面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