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病“直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直中”最先出现在研究《伤寒论》的著作中。所谓直中,是指外邪在发病时迳入于里,起病无表证表现,与传经相对而言的一种发病方式。《医学心悟》说:“凡看伤寒,以传经、直中四字为纲领……直中者,谓不由阳经传入而径中三阴者也。”伤寒有直中,已为世所公认,而温病有无直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笔者认为,伤寒和温病,皆为外感热病。在发病中,温病不仅同样存在着直中,而且就外邪种类的多少、当令时间的长短、以及邪袭途径等来讲,它比伤寒更为突出,更为广泛。  相似文献   

2.
丹溪及其弟子对《伤寒论》之研究独树一帜,如首创“传经”、“直中”学说辨家热;“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开拓经方之临床运用以及阐述《伤寒论》理论研究的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3.
医苑百花     
八纲辨伤寒首推尚从善仲景虽未明言“八纲辨伤寒”,但《伤寒论》中确有八纲实质。“八纲”是历代医家从长期辨证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是辨治证候的普遍规律。“八纲辨伤寒”是对六经辨证学说的补充与发展。许叔微论伤寒强调须分表里虚实明代以前,虽未见有“八纲辨伤寒”的明确提法,但将《伤寒论》中的内容以表里阴阳寒热虚实  相似文献   

4.
论直中温病     
新感温病有“顺传”、“逆传”与“直中”之别。温邪直中之说导源于《内经》,实践于仲景,倡扬于近代。素休阳旺、邪毒过盛是直中的内外条件。三阴与中焦胃肠为直中之首要部位。发病迅猛、病情险恶,病象与病史不同步为直中温病的临床特点。勿拘“表里先后”,早逐客邪、直达病所是直中温病的治疗要则。  相似文献   

5.
黄元御系山东清代名医,一生“考镜灵兰之秘,讵读仲景伤寒”,治学勤奋,著述甚丰,影响颇大。黄氏“博搜笺注”,“倾历群言”,历经“十载幽思”,先后于乾隆十三年(1748)与乾隆十九年(1754)著成《伤寒悬解》(简称《悬解》)与《伤寒说意》(《简称《说意》)两书。《悬解》十六卷,基本依宋本条文原例依次顺解注释:《说意》十一卷,则综合分类六经病篇阐说大意奧旨。两书集中反映了黄元御治伤寒学的基本思想及方法,现就其治伤寒学思想作一大要评述。力驳传经为热传经为热,直中为寒,是伤寒传经学说的重要内容,且为大多伤寒注家所赞同。黄氏则反其道而行之,指出:“叔和混热病于伤寒……,启后来传经为热之讹,注伤寒者数十百  相似文献   

6.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方按八纲分类法之滥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伤寒论》方的分类 ,古往今来有多种类分法 ,其中较有意义的一种 ,就是按八纲类方。按八纲类方 ,即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分类 ,这种分类法最早滥觞于宋·许叔微《伤寒发微论》 ,按表里虚实对《伤寒论》方进行简略分类。许氏论治伤寒 ,注重对表里虚实的辨证 ,指出 :“伤寒治法 ,先要明表里虚实 ,能明此四字 ,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 ,可坐而定也。何以言之 ,有表实 ,有表虚 ,有里实 ,有里虚 ;有表里俱实 ,有表里俱虚。”其具体分类 ,则言“仲景麻黄汤类 ,为表实而设也 ;桂枝汤类 ,为表虚而设也 ;里实则承气之类 ;里虚则四逆、…  相似文献   

8.
<正> 月经周期腰剧痛,是妇科常见病,因腹剧痛厥冷者,谓之“经厥”。病有阴阳之分,证有寒热之别,导致病之因不外寒热、气滞血瘀所伤。昔有“仲景”于《伤寒伤》中所言之厥征,其病因虽与本病不同,但审经厥病理之变与伤寒之厥相似,经临床辨证分析研究因而用“四  相似文献   

9.
六经治法体系是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主要内容。王庆国认为,六经治法体系伴伤寒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宋代广义伤寒学提出太阳当发、阳明当攻、少阳当和以及三阴当温的“六经四法”体系;第二阶段,明后狭义伤寒学在“六经四法”基础上,提出了三阴直中当温、传经当攻  相似文献   

10.
1、八纲辨证的“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四对性质截然相反的证候。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2、张景岳又云:“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他首先提出阴阳为二纲,表里虚实寒热为六变,二纲可以统六变。3、清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将八者并列,近代医家祝味菊等据其观点首创八纲辨证之说,沿用至今。4、任何疾病的临床表现均可分阴、阳,病变部位均可分表、里,疾病性质均可分寒、热,邪正关系均可分虚、实。5、通过八纲辨证可以确定病症类型,找出关键所在,预测疾病发展趋势,为治疗…  相似文献   

11.
《伤寒附翼》(以下简称《附翼》) 共二卷,是《伤寒来苏集》中专论六经方药的部分,为清代名医柯琴所著。此书解方析药,注重实际,主张以法制方,强调气味形色,善于前后比较,颇有卓识,实为论述《伤寒》方药之佳作。然历代研究柯氏学术思想者,多注重于对《伤寒来苏集》中《伤寒论注》和《伤寒论翼》的探讨,对此书则未作深究。本文评述《伤寒附翼》的学术思想,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六法制方 参合经气理论 《附翼》认为:“仲景以病分六经,而制方分表里寒热虚实六法,六经中各具六法……”。并将六法贯于各经方论之首,名之为“××方总论”,提纲挈领,发明仲景制方要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系古今中外推崇的中医经典。后整理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本文根据“文理服从医理”的要求,着重探讨二书的理论原则及思想方法,首先提出应寻求书中“病脉证治”的主线以提纲掣领,网罗全书,从而探讨仲景辨证之规矩及立方遣药之法度。再说明寒热是观察外感热病的主线,以寒热变化为纲,可以分析出六经三阴三阳各证;虚实是观察内伤杂病的主线,以虚实变化为纲,可以分析出杂病各证;表里及表里双方的轻重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交叉重复的主线,以表里轻重为纲,可以分析出表里证的先后缓急。文章从六个方面举例进行理论方法探讨,最后指出,寒热、虚实、表里六个方面,也不是各自孤立而不相涉的。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为《伤寒论》所载,笔者临床运用,疗效甚佳,现报道于下: 1.和解少阳:少阳为表里之间,邪犯少阳,既不在表,又不在里,而在半表半里之间。《伤寒论》(南京中医学院编《伤寒论译悉》1980年版)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小柴胡汤主之。”这是邪郁于半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第8条中的“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一语,古今注家多释为“将传经于阳明”、“太阳病下传,必为阳明,刺泄阳明,防邪传入”。该释既讹“再经”为“传经”,舛“针”义为“刺”理,又限定了作者之辨证方法,笔者深研原著,证之临床,结合训诂学,认为“再经”是第二次重现已发生过的太阳病证,而不是“传经阳明”;“足针阳明,使经不传”,既昭“针、刺”不同之理义,更彰上工治未病之真要。根据如下。  相似文献   

15.
少阳病是外感病邪不解,由太阳传经而来,或少阳本经自感所致;也有从厥阴转出少阳而成。少阳位于太阳阳明之中,少阳为枢机。《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少阳为枢”少阳病的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如《伤寒论》原文264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98条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少阳病的口苦咽干既有别于太阳病的口中和,又有别于阳明病的口燥渴。太阳病的口中和是邪在肤表,未入里化燥伤阴之征,而阳明病的口燥渴是热盛于里,灼伤津液之见,然少阳病的口苦咽干是由于胆火上炎,热迫清窍所致,邪入  相似文献   

16.
晚清四川著名中医学家胥紫来先生深究《伤寒论》,融合伤寒诸家学说,著《医门真钵》一书以阐发仲景心旨。笔者今就胥氏《医门真钵·六经篇》的学术思想试作简要评述。一、遵圣法,阐明六经全旨纲要胥氏认为:仲景在《伤寒论》中创立的六经辨证,三百九十七法,乃万法之鼻祖,凡外感热病,总不逃乎六经之法。他反对六经治法惟治冬月正伤寒之说,认为:“外邪袭人……,从太阳而传六经乃自然之行度,各有成法用药施治。”有一经见证,即用一经之法,经腑二证兼见,则当用表里两经之药合解。而六经中又以太阳一经为大纲,六邪中又以风寒两邪为  相似文献   

17.
四、传经问题《伤寒论》关于传经的几条条文,有似一日一经的,有的二三日、六七日、十余日尚在一经的,兹据本论及各家对传经的见解而讨论之.《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一条说伤寒一日是太阳受邪,脉静则病不发展,若脉数急而有欲吐烦躁等证,则病情发展.钱璜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者,即《内经·热论》所谓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之义也."本论之六经与《热论》不同,钱氏之说非,然本条及下条又均似《热论》传经之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医宗金鉴》解释说:"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  相似文献   

18.
张煜 《广西中医药》2011,34(4):41-42
<正>"八纲辨证"是中医学基本辨证纲领之一,是历代中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起源于《黄帝内经》,繁衍于汉宋,后经过明清的完善和充实,由近代著名医家祝味菊在《伤寒质难》中明确提出[1]。自建国后引入全国统编教材沿用至今,已经成为中医界公认的传统概念。长期以来,在教学、临床、科研等各个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八纲辨证"的主旨是为不同的证候予以定性,可以说是一种定性辨证。同时,它又是各种辨证的基础。它的着眼点是人体对病邪的整体反应态势,即证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判定。  相似文献   

19.
《伤寒杂病论》中对疼痛的论述颇多,病因包括寒邪、热邪、寒热错杂、气机不利、水邪、风湿、痰饮、正虚为病,分别散在不同篇目中。不同病因所致的疼痛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仲景亦采用不同的治法。寒邪所致的疼痛,究其表里,祛寒止痛;因热所致的疼痛,结合六经特点,泄热止痛;寒热错杂的痛证,仲景擅用和法;气机不利的痛证,《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柴胡剂运转枢机止痛;风湿所致痛证结合湿邪特征并类比表证论治;因虚所致疼痛,仲景重视固护中焦,补虚则痛止。仲景对于痛证的辨证论治,首辨虚实,有虚者必顾其虚;再辨表里,使邪去不伤正。本文根据病因分类,归纳整理《伤寒杂病论》中有关痛证辨证与治法的条文,并加以总结,以期寻找仲景的痛证辨治规律。  相似文献   

20.
伤寒以六经辨证为纲,其中厥阴肝经为三明之尽,邪至其经,从阴化寒,从阳化热,故厥阴病多为阴阳交错、寒热错杂之证;又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内寄相火,为阴尽阳生之脏,其病多为伤寒末期,病机复杂,病情危重。因此,探讨仲景治疗厥阴寒热错杂证的用药规律,对于我们今天治疗疑难杂证,无疑有启发和指导意义。观伤寒厥阴病,仲景治疗寒热错杂证仅立三方:一为治蛔厥并主久利的乌海丸,一为治寒热格拒的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一为治邪陷阳郁的麻黄升麻汤。观其用药,少则几味,多则十几味;其用量,轻重悬殊;其配方,寒热并用者有之,五味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