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总结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支持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AMI急诊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行IABP辅助支持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住院期间存活14例,死亡5例;无一例出现IABP相关并发症。[结论]加强AMI急诊PC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病人行IABP辅助支持治疗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急诊行介入治疗时联合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的护理。[方法]对1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急诊介入治疗时联合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治疗,同时加强对病人术前、术后护理及健康教育。[结果]13例病人周围循环改善、尿量增加、血压升高、心功能逐渐恢复,2例病人心肌梗死面积广泛,抢救无效死亡,1例病人拔管后12h内外出CT检查,穿刺处出血,积极补液治疗后血压不能维持死亡。[结论]加强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病人急诊行介入治疗时联合使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泵的护理,是病人救治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出血的相关因素,为护士制订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6年行PCI及IABP治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51例病人资料。出血35例,运用CHISS统计软件,分析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其中穿刺点渗血与年龄有关,消化道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结论]护士应加强对老年病人的术后观察和预防重视凝血指标的监测,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以利随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辅助循环治疗的护理经验。方法对某院急诊科收治的9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IABP辅助循环治疗,在确保IABP有效运行的同时做好病情监护与观察、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措施。结果 9例患者IABP治疗持续2~7d,期间血压、心率升高,24h尿量增加,其中6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3例行冠状搭桥术,9例患者均顺利出院。结论在确保IABP有效运行的同时做好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行IABP辅助循环治疗成功率和降低并发症发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重症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20例,所有患者在24h内均使用IABP治疗,并加强护理及监护.结果 所有患者18例有效,2例好转.结论 IABP对治疗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及心源性休克有较好的疗效,护理中要求护理人员加强病情观察,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可有效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救治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18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采用IABP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效果满意,大大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救治急性心绞痛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的综合护理措施。方法 对48例应用IABP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进行救护观察。术前熟悉球囊反搏仪工作原理,术后密切观察患生命体征及球囊反搏仪工作状况,加强并发症观察和心理护理。结果 48例患应用IABP天数为3-8d,其中42例好转出院,3例病情平稳后行冠状动脉搭桥术,5例死亡。结论 采用IABF综合护理措施,对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病人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98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病人的病历资料。结果:应用IABP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病人均显著提高了冠状动脉的血流灌注,改善了心肌供血,提高了抢救成功率。结论:介入治疗室护士应掌握IABP的使用和护理配合技术,规范护理配合流程,以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及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时出血的相关因素,为护士制订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近6年行PCI及IABP治疗合并心源性休克的51例病人资料,出血35例,运用CHISS统计软件,分析术后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其中穿刺点渗血与年龄有关,消化道出血与血小板减少有关.[结论]护士应加强对老年病人的术后观察和预防重视凝血指标的监测.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以利随时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在使用IABP辅助循环时的护理措施及要点。方法:对26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使用IABP辅助循环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患者在使用IABP辅助治疗期间,通过仔细监测和精心护理能有效改善其心功能及泵衰竭。结论:应用IABP作为辅助手段可以短时间内改善心源性休克患者血液动力学情况,精心细致的护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IABP技术已在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治疗中经常运用,我科护理人员成功配合床边置IABP术,成功救治一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1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实行IABP术,并给予精心护理。结果:本组20例患者治疗后血压明显回升,心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心率下降,尿量增加,治疗效果满意,住院2~3周出院;1例高龄患者因心肌梗死面积广泛,最终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具有良好疗效,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应用IABP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心源性休克是AMI死亡的重要原因,病死率高达70%[1]。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是一种辅助循环装置,通过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供血,能改善AMI心源性休克患者的预后,降低死亡率至45.4%[2]。我科2002年10月~2005年1月,对9例高龄AMI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用IABP进行救治,取得较满意的疗效,无护理并发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9例,男6例,女3例。年龄71~90岁,平均76.4岁。其中急性广泛前壁心梗4例,急性前壁1例,急性前壁伴急性下壁心梗3例,急性前壁并右室梗死1例…  相似文献   

14.
<正>心源性休克(CS)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及主要死因,目前其病死率接近70%[1]。术前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可改善CS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脏及周围血管灌注;术后应用IABP可促进左心室功能的恢复,减少术后低心排血量。2015年10月,我科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给予IABP+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治疗,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救治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14例应用IABP的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总结出一套较可行的护理措施。结果 14例患者10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加强IABP的护理是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熊国芳 《全科护理》2011,9(26):2441-2442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1968年开始应用于临床,是一种机械辅助循环技术,用以改善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时的心肌供血。近年来,在冠心病和老年病人中,IABP的应用有所增加,在IABP的辅助治疗下有机会度过手术或危险期,降低病死率[1]。我院于2010年11月首次开展此项技术,疗效满意。现将1例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行IABP的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我们对6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病人使用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及IABP辅助循环治疗,5例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好转后出院,1例抢救无效死亡.在IABP辅助循环抢救过程中,加强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凝血酶原激活时间,做好球囊导管及预防并发症的护理,是有效预防并发症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心肌梗死伴泵衰竭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约有 7%~ 1 0 %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伴发心源性休克 ,多数是在AMI发病后出现休克趋势 ,住院病死率在 80 %以上[1] 。自 1 96 2年Mouloupoulos报道主动脉球囊反搏治疗心肌梗死 (I ABP)以来 ,这种机械性的循环辅助装置在心源性休克时得到广泛应用 ,病死率有所下降[2 ] 。我院 1 998年 6月~ 2 0 0 2年 6月成功地应用IABP治疗 1 4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严重泵衰竭患者 ,取得良好疗效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 1 4例 ,男 1 2例 ,女 2例 ,年龄 4 2~ 76岁 ,平均 6 8岁 ,均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其中一例发生室间…  相似文献   

19.
兰建芸 《全科护理》2014,(26):2432-2433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对急诊 PCI 治疗的70例AMI病人给予精心的术前、术中、术后护理。[结果]70例 AMI病人行急诊介入治疗时18例出现并发症的病人均得到积极处理,病人均治愈出院,仅1例因心源性休克抢救无效而死亡。[结论]给予急诊PCI治疗AMI病人精心的围术期护理,可减少并发症,改善临床预后,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梗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中应用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分析22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 22例患者术中无死亡,术中所有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全部再通,20例血流达到TIMI3级,无相关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患者行急诊PCI术风险大、死亡率高,应用IABP支持后,能有效恢复梗死区心肌早期灌注,缩小心肌梗死范围,降低死亡率,同时熟练的医护配合、全面细致的护理是手术成功和患者康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