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1血证外感的病机特点唐容川根据《内经》、《难经》及张仲景的理论对血家(血证)外感的病机及其特点作了精辟的阐述,指出:血家阴虚、卫气虚是血家易于外感的本质和内在原因.认为人体之所以卫外者,全赖卫气。而卫气生于膀眈,达于三焦,外循肌肉,充于皮毛,如室之有壁,宅之有墙,故见家外感,总由卫气虚的缘故.所谓“水中之田,达于外以为卫气而随太阳经脉布护于外.乃阳之最大者也”,即指卫气是机体籍以抗御外邪乘虚而入的防御屏障作用而言。然血家外感又有其血家朋虚的内在本质特点,故“不可作寻常伤寒治之”。究其根本原因,实…  相似文献   

3.
从肝论治眼底血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肝论治眼底血证谢立科,彭清华眼底血证是诸多眼病及某些内科疾病的眼部表现之一,表现为视网膜局限或广泛出血。视力损害严重,并发症多,是导致盲目和低视力的常见原因。笔者多年来探求从肝论治眼底血证规律,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19%年7月~...  相似文献   

4.
笔者根据心肺生理的相互作用及病理的相互影响 ,撰文了从肺论治冠心病见《辽宁中医杂志》第 1期 ,现就其治疗特点再作一探讨。1 辨证论治 谨守病机1.1 上焦阳微 ,血脉痹阻 ,温肺助阳行瘀。肺气不足 ,寒邪侵袭 ,阴寒乘之阳位 ,造成胸阳不展 ,心阳被扼 ,血不能向四外灌注 ,积于心络 ,寒气搏结 ,遏阳痹脉 ,不通则痛。证见胸闷气短 ,心痛彻背 ,感寒则甚 ,畏寒肢冷 ,面色白光白 ,舌淡苔白 ,脉沉弦结代。治以阳和汤加减 :麻黄、白芥子、肉桂、鹿角胶、熟地、姜炭、桂枝、炙甘草、薤白、丹参、紫苏等 ;若阳虚之极 ,阴寒甚则以参附汤加细辛、良姜…  相似文献   

5.
祖国医学认为,肝在五行中属木,喜升发条达,藏血,主疏泄,在志为怒.肝的病变有虚实之分.虚证多为肝血不足、肝阴亏损;实证多为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寒凝肝脉.肝的兼证、变证多由以上原因引起,或以上述几种证型为主.肝病治法多为疏肝、清肝、泻肝、平肝、镇肝、养肝、柔肝、温肝等.笔者治疗肝病,根据五行生克理论,从肺论治,且以补肺为主治之,常收佳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夏仁慧 《中医杂志》2000,41(9):526-527
耳窍与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整体观的一部分。中医认为,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但肺与耳亦有一定的关系。肺与耳相关的理论最早见于《内经》,后世又得到补充发展。李书良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该理论的研究,并在临床中治疗耳病,收效满意,现总结如下。1 暴聋突发性耳聋,中医谓之暴聋。我们在临证中常可遇到一类暴聋患者,他们既无肝胆风火湿热之症,又无脾胃痰浊内阻之象,而常有感冒病史,以耳聋鼻塞、咳嗽  相似文献   

7.
从肺论治银屑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向上 《四川中医》2000,18(1):8-8
银屑病是一种极其顽固的皮肤病。该病是由风、寒、湿、热之邪郁于皮肤久而化热,局部毛孔阻塞,气滞血瘀,血不外荣,皮肤失养不得流泄所致。患处出现红色斑丘疹,上覆银白色鳞屑,皮肤干燥脱屑,病痒。祖国医学认为,肺为华盖,主直发与肃降,朝百脉,通调水道,外合于皮毛。当邪气都于皮肤,一是影响皮肤本身功能;二是通过皮肤累及肺脏,致肺气先宣,敷布失常.又反过来影响皮肤的疏泄,毛孔阻塞,气机不畅,血瘀外荣不良,皮肤失养而形成恶性循环,以致该病病势缠绵,易于复发。《本草纲目》日:“……然风寒之邪,皆由皮毛而人。皮毛者…  相似文献   

8.
江成林 《中医研究》2009,22(5):52-53
肺为脏、属阴,大肠为腑、属阳,两者相距甚远。《灵枢·经脉篇》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其支者,以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又曰:“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肠……”由此可以看出,肺与大肠通过经络的联系,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两经的属络关系。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故二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痹证从肺论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刘桂廷从肺论治冠心病心绞痛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萍  刘桂廷 《陕西中医》2002,23(8):720-720
刘桂廷老院长乃地方名医 ,中医内科临症 50余载 ,经验丰富。特别对冠心病心绞痛辨证施治有独到见解 ,从肺论治 ,屡屡得验 ,简介如下。   1 理论依据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学属胸痹范畴 ,刘老从肺论治 ,有其理论依据 ,心与肺之间息息有关 ,密不可分 ,生理上相互为用 ,病理互相影响。1 .1生理方面 :肺与心位于胸腔内 ,同居上焦 ,在脏腑之中 ,肺的位置最高 ,为脏之长 ,心之盖 ,故又称“华盖”。心不仅在位置上与肺相邻 ,而且功能上紧密相关 ,心主血脉 ,全身血脉皆由心所主司 ,而血液的运行又依赖于气的推动 ,随着气的运动而运行全身。由于肺主…  相似文献   

11.
便秘从肺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便秘乃常见病、多发病 ,主要病理变化在肠 ,属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临床多责之脾胃 ,以通下论治 ,但疗效却差强人意 ,尤其是刺激性泻剂、润滑剂的长期使用 ,可加重大肠功能紊乱 ,造成便秘的恶性循环。陈士铎《石室密录》云 :“大便秘结者 ,人以为大肠燥甚 ,谁知是肺气燥乎 ?肺燥则清肃之气不能下行于大肠 ,而肾经之水 ,仅足以自顾 ,又何能旁流以润溪涧哉 ?”充分阐明肺燥不行清肃之令可致便秘的理论。叶天士亦云 :“昔丹溪大、小便闭于下 ,每每升提肺窍。”又开拓了便秘从肺治的大法。肺与大肠在生理结构上有表里络属的关系 ,功能上肺主宣发 ,…  相似文献   

12.
从肺论治银屑病的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在“肺主气,外合皮毛”理论指导下,治疗上着重以宣畅同为主,配合养血滋阴,活血通络,祛风止痒为大法,治疗银病,病效可靠,随访表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
孙国 《河北中医》2000,22(2):128-129
眼为视觉器官 ,受五脏六腑之精气濡养。一般认为五脏之中肝与眼关系最为紧密。《内经》有“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等论述 ,因此眼病大多从肝论治。相比之下 ,眼与肺之关系往往被医家忽视。肺主气司呼吸 ,主宣发肃降。眼需肝血而视 ,但肝血之上输有赖肺气的正常宣发才能得以实现 ,《灵枢 .决气篇》“气脱者目不明”的论述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在临床上肺失治节 ,眼受罹难是不鲜见的 ,尤以外眼病为多 ,兹举案例如下。1 肝气郁结 ,化火犯肺高某 ,男 ,52岁。半年来双眼白睛多次出血 ,服用云南白药出血…  相似文献   

14.
肛肠病从肺论治举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时礼 《四川中医》1997,15(9):49-50
  相似文献   

15.
浅谈便秘从肺论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中医对便秘的认识甚多 ,但主要病理变化在肠 ,《内经》云 :“大肠者 ,传导之官 ,变化出焉”。大肠传导功能失常 ,则可引起大便秘结 ,因此临床多从肠或胃肠论治。然肺与大肠相表里。便秘一证 ,亦与肺脏息息相关。肺主一身之气 ,肺气虚弱则大肠传送无力 ,津液不布 ,故糟粕滞留肠道 ,糟粕停于肠道既久 ,终必成结 ,难于排出。其临床特点是 ,虽数日大便一次 ,腹部却少有所苦 ,但全身不适 ,临厕努挣 ,便时汗出气短作喘 ,便后疲乏无力。常用补肺汤加减 ,以黄芪、党参、当归、紫菀、桑白皮、杏仁、火麻仁等补益肺气 ,传送腑气。案 1 李某 ,男 ,60岁…  相似文献   

16.
病毒性心肌炎从肺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肾炎从肺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为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起始于肺卫受邪;慢性肾炎常因肺虚感邪而复发或加重,以致迁延不愈;水肿缘于肺失通调;肺脾气虚、肺肾两虚使蛋白尿经久不消。故肾炎治肺可澄源洁流,使治节有度,水道通调,增进肾之分清泌浊,消除水肿、蛋白尿。治法包括清肺、宣肺、益肺,并与利水渗湿、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等法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8.
浅谈便秘从肺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符林梅  任东林 《新中医》2002,34(4):73-73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艰涩不畅的一种病症。中医学认为本病不仅与脏腑的功能失调如肝气郁结、脾不健运、肾气虚弱、肺失宣降等有关,还与气血津液不足、六淫外邪、瘀血、宿食、痰浊、虫积等有密切关系,但主要是由大肠的传导功能失调所致。治疗本病的关键,应以“通腑开秘”为主。因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肺气的宣降正常与否是大肠传导功能正常与否的关键环节。因此,便秘从肺论治,常常收到较好的疗效。1 便秘从肺论治的机理 华佗《中藏经》云:“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导之司,监仓之官。肺病久不已,则…  相似文献   

19.
总结从心论治月经病血证的临证体会。认为月经病血证的发生与心密切相关,心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可作用于胞宫,进而影响月经的藏泄。提出从心出发补心脾、治心肾、调心肝、通心经治疗月经病血证,以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而月经自调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曾救凡 《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2):870-871
介绍从肝论治血证的临证体会及验案举例。从中医理论阐述了肝与血证发病的密切关系,认为血证新病者多从肝论治,从潜肝泻火治官窍衄血、平肝降肺治咳血、泻肝和胃治吐血呕血、柔肝清肠治便血、清肝利湿治尿血五个方面论述了几种血证的发病与肝相关的病因病机,以及从治肝的角度确立的治法和常用方药,并通过病案分析,阐明了上述从肝论治血证的五种方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