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学对于疾病的看法,是从“人体內部是矛盾统一的整体,机体內外环境息息相关,不可分割”这一整体观念出发的、內经云:“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气湿不行,水不留,下流于膀胱,則为溺与气。”并进而提出“故天之邪气感則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則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这都充分说明人体內外如果失却了调和統一,疾病就会发生。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医学术的理論指导,診断学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5,30(1):15-16
<正>(上接2014年12期总229期)3六经辨证首重寒热、表里《黄帝内经》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在外感病的治疗上,若能辨证准确,早日洞悉病机,及时用药,则疾病自能痊愈,正气也可得到保护。在时间上作为六经病传变的最初,故《伤寒论》里太阳病所涉及的条文与篇幅最长。太阳病病在表,当中所提及中风(第  相似文献   

3.
1 治未病学说 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治疗学中.早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就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日:"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相似文献   

4.
正表证顾名思义是指病变部位在体表,病情较浅。治疗得当,疾病向愈,治疗失当,变证多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外邪侵袭机体,传变的顺序依次为皮毛、肌肤、筋脉、六腑、五藏。常由轻到重,由表入里,传至五藏者难治。故感  相似文献   

5.
《素问·痹论》中有“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忄票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  相似文献   

6.
《灵枢·邪气脏腑形篇》有“邪气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究其原缘为“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邪虽中五脏,则邪无由出路,只能还之于腑,俾六腑泻而不藏以逐邪外出。逐邪外出是机体最基本的功能之  相似文献   

7.
<正> [原文]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注释] 胜:偏盛、亢盛之义。 [讨论] 本节经文主要论述阴阳偏盛所产生的病理变化。《内经》的许多经文都指出,人体的阴阳必须维持相对的平衡。如果其中一方偏盛,便会使其相对的一方受到克伐而削弱,于是相对的平衡状态遭到破坏,便出现病理现象,故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那么,阴阳偏盛会产生什么性质的疾病呢?经文说“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是《内经》解释寒热病机的根本所在。张景岳说:“寒热者,阴阳之化也”。是说寒证  相似文献   

8.
营卫失常可招致痹病,调和营卫则可治疗痹病。《素问·痹论》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  相似文献   

9.
一、发汗疗法的临床价值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生半死也。”这里所指的邪风,也就是后人听谈外感风寒的疾病。凡属外感病的传变,总是“从外之内”,从皮毛肌肤以至府藏,如灵枢百病始生篇说:“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根深,深则毛发立,毛发立则淅然,故皮肤痛。留而不去,则传舍于络脉,在络之时,痛于肤肉,其痛之时息(间息之意)大经乃代。留而不去,传舍于经,在经之时,洒淅喜惊(即一般作惊寒之意)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即输  相似文献   

10.
肺结核病在中医典籍中属于五痨之一。肺为嬌脏,一旦受伤,每易发生咳血,甚则大咯血不止。經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調和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肺失清肃之令,则荣卫之气逆,血不归经,湧泄妄动,頃刻之間,盈盆盈碗,若不急治,将有暴脫之虞。  相似文献   

11.
《医学真传·咳嗽》里对咳嗽有过这样一段描述:"诸病易治,咳嗽难医.夫所以难治者,缘咳嗽根由本甚多,不止于肺."自古以来,医家皆感到咳嗽医之不易,难就难在导致咳嗽的原因有多种,辨证困难.咳嗽为病,有自外而入者,有自内而发者,外有风寒暑湿,内有七情饥饱,外邪先自皮毛而入,皮毛乃肺之合,"必先以其舍而为嗽";内有所伤故邪气上逆,肺为邪气出入之道,故"五脏之邪上薰于肺而为嗽"(《秘传证治要诀·诸嗽门》).而"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木火刑金"之说亦说明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与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浅谈急病入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病入络是络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新感外邪迅即入于五体之络者 ,多病位浅 ,病情轻 ;新感外邪迅即入于五脏 (六腑 )之络者 ,多病位深 ,病情重 ;内生邪气渐生而隐病 ,一旦发病多骤作急起而络病 ;久病 (病程长的疑难杂病 )复感于邪多直中而入络。强调救治急危重证 ,应当从治络入手  相似文献   

13.
《内经》虚实概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起虚实,《素问·通评虚实论》之“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已成千古之至理,“病治之大纲”,其概念众所周知,毋庸赘述。然《内经》论虚实绝非仅此一端,殊举数则,以补不逮。《通评虚实论》云“虚实”,指“风寒暑湿客身盛满为实,五脏精气夺失为虚”(《太素》卷十六),此实言邪气  相似文献   

14.
萎缩性胃炎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笔者认为此病与瘀血密切相关,试述如下。一、萎缩性胃炎与瘀血的关系盖胃者仓廪之官,为水谷之海,十二经脉之长也,乃五脏之本,六腑之大源,冲繁之要道,故有“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相似文献   

15.
今之释虚实者,大都囿于“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种含义。其实《内经》中所论虚实的意义甚多。兹略述如次。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语出自《素问·通评虚实论》。张志聪注解曰:“邪气者,风寒暑湿之邪;精气者,营卫之气也。盖邪气有微盛,故邪盛则实,正气有强弱,故精夺则虚。夺,失也,或为邪所夺也。”象这样用邪盛正衰来分虚实,乃虚实的基本概念,在临床上运用得最广。二、以正气本身来分虚实《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说:“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于腑。”《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  相似文献   

16.
一、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素问·调经论》曰:“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其中,前者指外感病,后者为内伤病。内伤发热的病因属于后者,具体如下: 1.饮食偏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饮食有寒热之性,若过食肥甘辛热,既易助阳致阳气亢  相似文献   

17.
正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  相似文献   

18.
<正> 1.治未病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原文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治未病”,从字面上讲,就是不得病.从理论和临床上讲,它有两个含义:一是无病先防,即调摄精神,适应四时,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有病早治,防止疾病的发展.如“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素向》阴阳应象大论篇).除了这段原文含有这一含义外,从“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这两句原文也可以体会到这一含义.关键在于对“已成”二字的理解.因“病已成”句中还意味着疾病开始萌芽尚未“已成”的一面.正如《素  相似文献   

19.
原文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曰:五脏六腑皆是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将感于寒则受病,  相似文献   

20.
夏天第一方     
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古人说:“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劳倦透支,生冷食物过大,元气匮乏,不足以御天之亢热,于是受伤为病。”夏季暑热既盛,而雨湿较多,湿气亦重。因天暑下迫,土湿上蒸,湿气与热邪相合,故暑湿每多兼感,亦称之为暑湿病邪,其致病可形成暑温夹湿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