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珠海市横琴岛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吸血习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珍开发区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吸血习性。方法:清晨搜捕全部人房和蚊帐内外以及牛房内的吸血按蚊;半通宵人牛诱捕;通宵人诱捕蚊。结果: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都嗜牛血兼嗜人血,整夜都有吸血活动,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夜间吸血高峰值同在下半夜。结论:防蚊措施的采用,特别在下半夜,是疟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媒介按蚊叮人率是计算媒介能量的参数之一[1]。采用通宵人饵诱捕法观察的叮人率往往偏高,而清晨蚊帐内捕捉吸血蚊法计算的叮人率则明显偏低。用杀虫剂室内喷杀捕捉法对偏野栖的中华按蚊实际上难以取得准确的数据。为探讨较能反映媒介按蚊实际叮人率的调查方法,199...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观察镉对卵泡生长发育和性激素分泌影响,探讨镉对未成年雌性大鼠卵巢发育的毒性作用。方法 未成年雌性清洁级Wistar大鼠48只,按体重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生理盐水)和低、中、高剂量镉染毒组(0.1、0.3、0.9 mg/kg),腹腔注射染毒,1次/d,连续19 d;染毒结束后,捡测大鼠血清雌激素(E2)、孕激素(P4)水平;取出大鼠卵巢组织连续切片观察卵巢各级卵泡数目构成比。结果 低、中、高剂量染镉组血清中E2的水平分别为(6.04±0.28)、(6.10±0.13)和(5.96±0.18)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6.62±0.24)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染镉组大鼠各期卵泡数目构成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低剂量镉暴露对未成年雌性大鼠的卵巢发育具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对未成年小鼠卵巢发育影响,为雌性生殖发育毒性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21 d ICR 小鼠48只, 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 低、中、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50、100、200 ㎎/㎏), 每日灌胃1次, 持续5周, 干预结束后测定血清性激素水平, 观察阴门开放时间, 计算卵巢脏器系数及各级卵泡构成比。结果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小鼠卵巢系数[(0.436±0.120) mg/g]低于对照组[(0.987±0.420)mg/g](P<0.05); 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小鼠雌二醇水平[(32.96±12.83)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53.76±16.44)pg/mL](P<0.05), 而孕酮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小鼠阴门开放时间[(33.50±2.68)d]比较, 中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小鼠阴门开放时间[(31.14±1.21)d]提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豆异黄酮组小鼠成熟卵泡比例随着剂量增加呈下降趋势, 而闭锁卵泡比例呈上升趋势, 与对照组比较, 高剂量大豆异黄酮组小鼠成熟卵泡比例下降, 闭锁卵泡比例上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断乳至性成熟期持续暴露大豆异黄酮, 可干扰未成年小鼠卵巢发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SIF)对未成年雌性小鼠卵巢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21日龄雌性小鼠进行SIF灌胃染毒(0、50、100和200mg/kg·BW),连续染毒14 d,观察体重变化及阴道开放,染毒结束时称量小鼠卵巢,并对卵巢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高剂量组卵巢/体重、阴道开放率、发育卵泡数目均>对照组,可见闭锁卵泡、成熟... 相似文献
7.
8.
卵巢中的卵泡处于无血管的微环境中,因而缝隙连接介导卵母细胞和其周围体细胞(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的代谢交换,传递内分泌和旁分泌的生长因子。卵巢卵泡的整个发育过程离不开细胞间的缝隙连接。连接蛋白Cx32、Cx37、Cx43、Cx45和Cx57参与卵泡的发育,其中Cx43和Cx37对卵巢卵泡的发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卵巢卵泡的发育和缝隙连接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卵巢中的卵泡处于无血管的微环境中,因而缝隙连接介导卵母细胞和其周围体细胞(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的代谢交换,传递内分泌和旁分泌的生长因子.卵巢卵泡的整个发育过程离不开细胞间的缝隙连接.连接蛋白Cx32、Cx37、Cx43、Cx45和Cx57参与卵泡的发育,其中Cx43和Cx37对卵巢卵泡的发育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就卵巢卵泡的发育和缝隙连接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甲氧滴滴涕作为代替滴滴涕的有机氯杀虫剂,在许多国家被广泛使用,但是研究表明甲氧滴滴涕具有弱雌激素样作用,在生物体内可以通过激素受体、氧化应激等多种机制引起生殖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损害,子代多系统发育异常.该文就其对卵巢组织、子代发育方面的毒性损害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1987~1989年在浙江丽水市稻作区对中华按蚊幼虫田间分布型研究的结果。根据连续三年对6块稻田分层随机抽样所得的数据,经分布型公式拟合,认为符合负二项分布规律,即属于聚集分布型。进一步进行集聚强度测定的结果表明,k值及c值均>0,m*-m回归式,α值>0,β值>1,说明中华按蚊幼虫在稻田主要以个体群(集团)形式呈聚集型分布。但在蚊幼虫由1龄到4龄期的发育过程中,k值由低而高地增大;c值由高而低地减小,说明低龄中华按蚊幼虫受到雌蚊产卵相对集中的影响,其聚集强度相对较高,随着蚊虫龄期的增长逐渐向四周扩散,但仍然停留于聚集分布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12.
在浙江省丽水市石牛乡一片2000余亩的平坦水稻区,对离居民点50、100、200、300及500m 5个不同点的稻田,调查了中华按蚊幼虫的孳生密度与人居点距离的关系。在水稻生长前期,各距离点稻田内蚊幼的平均密度与居民点距离呈高度负相关,r=-0.9446,p<0.01,回归方程为。而在水稻生长后期,稻田内蚊幼平均密度与居民点距离呈抛物线关系,相关指数R~2=0.8509,回归方程。田间蚊幼的最高密度约在150m处。 相似文献
13.
温度对蚊虫发育历期的影响及与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温度对蚊虫发育历期的影响及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在实验室不同恒温条件下,观察中华按蚊各虫期发育情况及间日疟原虫在该蚊体内子孢子繁殖时间;用直线回归公式求出各虫期发育起点温度(C值)和有效积温(K值日度)。结果:蚊虫各历期均以25~28℃时发育时间短,繁殖快;蚊虫体内子孢子增殖快,密度高。并结合不同地区气温,预测了各地蚊虫生长繁殖的高峰期为7~9三个月,证实与疟疾流行情况相一致。结论:蚊虫的发育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间日疟原虫子孢子在中华按蚊体内增殖,温度以25~28℃最为适宜。 相似文献
14.
中华按蚊生殖与寿命特性实验室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实验室内观察每天供血中华按蚊的生殖与寿命特性。方法 :在每天供血的情况下 ,观察中华按蚊吸血及产卵情况 ,并记录雌雄蚊死亡历程 ,另同时设置未供血蚊作实验对照。结果 :194只雌蚊共产卵 2 8377粒 ,羽化后 1.5~ 38d均观察到蚊虫吸血 ;吸血后 3d开始产卵 ,整个成蚊历期最迟产卵至第 35d。其中产卵高峰见于第 5~ 16d ;雄蚊、每天供血雌蚊、对照雌蚊 (未供血 )的平均寿命分别为 12 .44± 5 .78、2 4.2 9± 9.0 8和 17.46± 5 .76 (d)。经统计学分析 ,不同性别中华按蚊以及供血与不供血雌蚊的寿命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亦即每天供血蚊寿命大于未供血雌蚊 ,雌蚊寿命又较雄蚊长。结论 :充足的血源供应可大大延长雌蚊的寿命 ,亦可增加雌蚊的生殖强度 相似文献
15.
作者采用人诱法及血膜饲养法,对我国的重要传疟媒介中华按蚊与嗜人按蚊对ABO血型嗜血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两法结果提示,这两种蚊虫均嗜吸B型血;不同血液组分的诱蚊试验提示,蚊虫对血浆的趋向性大于血球及全血。并根据不同血型血液的血浆蛋白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苏云金杆菌187毒杀按蚊幼虫剂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以麦麸制作的Bt-187颗粒剂具有粘菌和漂浮作用,毒杀按蚊幼虫LC50比悬乳剂低16。9倍,室内应用2.5ppm第1 ̄6天按蚊幼虫死亡率为60 ̄100%,稻田使用2.5ppm1周内按蚊幼虫的相关密度指数为0.98 ̄32.6。 相似文献
17.
18.
普通棉纱蚊帐浸泡10%氯氰菊酯EC,浓度为60mg a.i/m~2。实验室的残效生物测试,对中华按蚊的毒杀率达50.0%以上,可维持14个月;在广州市近郊的番禺县大石镇洛溪村,以牛作诱饵,进行实验小屋试验,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后1年内对中华按蚊的平均毒杀率为54.2%,其中窗阱死亡率为45.2%,吸血率为3.1%;对三带喙库蚊的平均杀灭率54.2%,其中窗阱死亡率为43.4%,吸血率为1.1%。同时有增加窗阱逃入率的作用,对中华按蚊为30.1%,而对三带喙库蚊不很明显。在蚊帐穿孔(10×10cm)条件下,所有孔的面积之和占蚊帐面积的5%,浸泡蚊帐后8个月内对中华按蚊的杀灭率为35.8~76.1%。对三带喙库蚊的杀灭率为53.5~64.2%;且可降低吸血率,中华按蚊为23.2%,三带喙库蚊为46.8%。研究结果表明:氯氰菊酯浸泡蚊帐具有毒杀、接触兴奋驱避和降低吸血率的作用,但未见有明显减少飞入屋内蚊虫数量的拒虫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按蚊对拟除虫菊酯抗击倒因子分布频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中华按蚊敏感品系及不同地区自然种群对溴氰菊酯和氯菊酯的抗击倒因子分布频率。结果表明:这两种拟除虫菊酯对敏感品系幼虫的20min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0.0209和0.1747ppm;用敏感品系幼虫致死率达99%的剂量测试自然种群,发现已有抗性产生,其中用药试验的温州苍南,其致死率仅为60%左右。自然种群成虫的神经不敏感因子分布频率明显大于敏感品系,最大差率达40%左右(温州苍南用药地区种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