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不同流行周期脑膜炎奈瑟氏菌的亚型与流行病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种抗脑膜炎奈瑟氏菌(Nm)1类外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和全细胞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我国17省市于60年代至80年代,从流脑病人与带菌者中所搜集的193株A群Nm进行了亚型检定,并分析了其亚型与流脑周期流行的关系。分型结果表明,上述菌株至少可分成10个亚型,分型率为80.8%,其中P1.9亚型最多占39.9%,是我国60年代与80年代流脑流行时A群Nm的优势亚型,分别占两次流行时可分亚型菌株的100%和85.9%。其次为P1.7,10复合亚型,占29.5%,为70年代流行时的优势亚型,占可分亚型株数的74.3%。流行年A群Nm的优势亚型很突出,非流行年亚型分布则不集中,无明显的优势亚型。从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中可检出同一亚型。因此,A群Nm亚型的检定可以清楚地揭示流脑在我国周期流行的特征与其传播规律。  相似文献   

2.
我国流脑周期性流行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通过应用多位点酶电泳分型后的聚类分析与染色体DNA酶切谱分型以及i类外膜蛋白的(OMP)分亚型等技术,对本国17省市于本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从流脑病人与带菌者中所分离的200株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进行了菌型检定并结合本国近40年来流脑的发病率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证明了本国流脑确实具有周期性流行的特征,不同的周期流行是由A群Nm不同优势菌型周期变换引起的,每次周期流行基本上是从本国北方向南方扩散。不过,此病在我国周期性流行的模式不大固定。该项研究为今后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揭示流脑的流行机制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菌群变迁情况,为流脑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合肥市2000年至2012年流脑疫情和健康人群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3年前,流脑病人主要由A群脑膜炎奈瑟菌引起(Nm)。健康人群带菌主要是B群Nm,其次为A群。2003—2012年流脑患者菌群,C群占93.0%,A群占6.O%,B群和W135占1.0%;健康人群带菌以c群和B群为主,分别为2.5%和1.6%。2011年出现由W135群引起的流脑死亡病例。结论2003—2012年,合肥市流脑流行优势菌群从A群Nm转变为C群,c群菌群Nm仍将在一段时间内是优势菌群,而W135群和B群为辅。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广东省在不同流行时期,特别是80年代后期以来脑膜炎奈瑟氏菌(Nm)的特点。方法 选择35株A、B、C群流脑菌株(1966-2000年)进行porA基因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型研究,采用PCR反应扩增porA基因,PCR产物纯化后经限制性内切酶MspI酶切;10%聚丙烯酰胺凝胶(PAGE)电泳分离酶切产物,银染显色。结果 35株被检菌株分为5种RFLP型,20株A群菌株(病人17株,带菌3株)分3型,谱型与我国代表谱型相同(即a1、a2、a3型);11株B群菌株分5型,其中6株病人菌株每两株1型,分为3型(即b20、b21、b21a2型),其中b20型与a3型谱型相同;4株C群菌株有3株与b21a2菌型相同。结论 不同的血清群可有相同的RFLP谱型;A群Nm不同的流行周期有自己优势菌型,广东省60年代与80年代后期至今的代表菌型相同,为a3型;B群RFLP谱型比A群变异程度大,同一时期分离到的菌株可有几种不同的RFLP谱型;广东省流脑流行存在由A群向B群变迁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流脑菌群在濮阳市的分布及W135群在不同人群中的基因型别,为防控流脑提供依据。方法对健康人群、密切接触者的咽拭子,流脑患者的脑脊液、血液进行细菌培养、血清凝集、PCR鉴定、MLST基因分型、Por A基因亚型分型。结果 2009年-2013年健康人群检出Nm菌49株(B群27株,C群3株,W135群5株,未定群14株);流脑患者W135群1株;密切接触者W135群2株。流脑患者与密切接触者W135群菌株MLST基因分型均为ST-11,Por A VR基因亚型均为P1.5,2型。结论濮阳市流脑带菌以B群、W135群、C群为主,带菌谱与流脑发病有一定关联,有高致病性的W135群ST-11克隆系和致病性菌株P1.5,2型存在。应注意流脑菌群变化,加大监测和疫苗的应用,预防流脑流行。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1992年流脑的监测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四川省自八十年代初以来开展了流脑的监测工作,为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85年后,该病发病率逐年下降,1992年发病率为0.79/10万,全省流脑疫情处于低谷期。我省1984年以来从病人分离到的阳性菌株298株,其中A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占92.62%,B群Nm占6.71%。但1989年~1992年重庆市从病人分离到的菌株均为B群Nm,重庆市以B群Nm占优势。从1992年5个监测点的结果看,健康人群Nm总带菌率为12.65%,其中,A群Nm带菌率为0.24%,B群Nm为9.49%。健康人群血清杀菌抗体的GMT为1:1.13;ELISA检测的GMT为1:15.23。咽部正常菌群抑制A群Nm生长的抑菌率,高发区为26.85%;低发区为67.94%。据预测,在今后的几年中疫情有可能回升或在一定范围内出现某种程度的流行。因此,流脑的监控工作不能有丝毫的放松。  相似文献   

7.
王亚飞  张媛媛 《现代保健》2013,(19):154-155
目的:为了掌握健康人群流脑带菌情况及菌群分布,预测流行规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在流脑流行前期(1月);流行期(4月)和流行后期(7月),选择适当时间完成流脑监测对象咽拭子标本的采集任务,及时送山东省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脑膜炎奈瑟氏菌(Nm)分离培养与菌株分型。结果:三次共采集咽拭子430份,分离出Nm菌5株,其中1株A群脑膜炎奈瑟菌、1株B群脑膜炎奈瑟菌、2株W135群脑膜炎奈瑟菌、1株Y群脑膜炎奈瑟菌,带菌率1.16%。结论:由于广泛开展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对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80年代我国A群脑膜炎菌的监测及克隆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病原监测的结果表明.我国引起流脑的主要优势菌依然为A群脑膜炎菌,B群菌的感染由于A群病例的下降而相对上升。A群菌的脂多糖分型以L10为主,其次为L11型。B群菌应用单克隆抗体外膜蛋白分型结果为4、15及2a型.亚型为P、1.2、P1、9、P、1.15,等。用80年代在国内首次建立的多位点酶电泳法对我国1955~1987年各省市的183株A株群菌可分成24个ET型。发现每次流脑流行期内有一个优势Clone。60年代为cloneⅢ,70年代为cloneV.80年代又为cloneⅢ。我国资料与国际上clone型及流行病学资料一起分析时,阐明了1960年及1980年所发生的二次流脑世界性大流行的流行路线及其扩散模式,根据80年代的流行扩散规律.作者提出了相应的以菌苗预防为主的控制世界性流脑流行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唐山市健康人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带菌率、带菌群型及菌株药物敏感性情况,为预防和控制流脑的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依据河北省卫生防疫站1998年版《标准技术操作规程》中脑膜炎奈瑟氏菌检验方法和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判定标准进行。结果.2001~2007年共分离到流脑菌60株,其中A群10株,占16.67%,B群27株,占45%,C群2株,占3.33%,其它群21株,占35%,2006年在健康人群中首次分离到C群;选取20株流脑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发现其对头孢拉定、菌必治、环丙沙星耐药率较低,为25%~30%。结论:通过不同年份健康人群流脑带菌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对掌握唐山市流脑菌群分布特征和变迁趋势及菌株药物敏感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来宾市健康人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的带菌状况,揭示优势菌群,评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风险,为制定流脑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将调查对象分为5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至少调查200人。每个调查对象采集1份咽拭子,共采集1311份咽拭子进行Nm分离培养和血清群鉴定。结果2011年,来宾市健康人群Nm带菌率为8.54%,其中B群占31.25%,W135群占15.18%,C群占1.79%,A群、X群、Y群各占0.89%,不可分群占49.11%;青年人带菌率高于少年儿童,男性带菌率高于女性。同年来宾市发生的3例流脑均为W135群。结论来宾市健康人群Nm带菌以不可分群菌株为主,可分群菌株中以B群和W135群为优势菌群;W135群为来宾市流脑的主要流行菌群,应在继续推行A+C群脑膜炎球菌疫苗(Meningococcal Vacune,MenV)接种的同时,加强W135群MenV的接种,以期有效预防控制流脑疫情。  相似文献   

11.
应用多位点酶电泳(ET)分型法从我国183株A群脑膜炎奈氏菌中分出24个ET型,其中ET3、ET13为70年代以来在我国引起流脑流行的优势型别。在不同的流行期中优势型别不相同。每一次流行只和一个ET优势型别有关。在流行间歇期,存在许多地方性的ET型别的菌株引起的发病和健康带菌者。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多位点酶电泳(MEE)法对新疆近11年分离的154株伤寒沙门氏菌进行部分多位点酶基因型分类和群体遗传学研究。共测定分析7种代谢酶。研究结果表明,上述菌株共分为69个电泳型(ET),分属10个克隆系(CLa~CLj),其中30株爆发菌株分属21个ETs,3个CL(CLe、f和j),以ET17、20、21、24、26和27为主,占61.30%,CLf为优势克隆系,菌株占95.00%;74株散发菌株  相似文献   

13.
为了阐明自70年代以来在我国11个省和2个直辖市内从流脑病人和带菌者中所分离的B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采用多位点酶电泳技术研究了57株病人菌株和45株带菌者菌株的多位点酶电泳型和克隆群。初步发现,上述菌株可分为69个电泳型(ET)和13个克隆群。其中I克隆群最为重要,因为从70年代以来,它代表了63.7%的所试的全部菌株,并且代表了77.2%的病人菌株,它在地理地区分布上也相当广泛。另外,还有一个明显的趋向,即是从1984年以后,越来越多的病人菌株集中于I克隆群,而且优势ET也出现在I克隆群的复合ET1和ET24中。当同病人菌株相比较时,上述带菌者菌株显示了更复杂的不同的基因型,只有40%的菌株属于上述I克隆群和优势ET。  相似文献   

14.
Vibrio cholerae in O-group 139 was first isolated in 1992 and by 1993 had been found throughout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This epidemic expansion probably resulted from a single source after a lateral gene transfer (LGT) event that changed the serotype of an epidemic V. cholerae O1 El Tor strain to O139. However, some studies found substantial genetic diversity, perhaps caused by multiple origin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relatedness of O139 strains, we analyzed nine sequenced loci from 96 isolates from patients at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Hospital, Calcutta, from 1992 to 2000. We found 64 novel alleles distributed among 51 sequence types. LGT events produced three times the number of nucleotide changes compared to mutation. In contrast to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epidemic spread of a homogeneous clone, the establishment of variant alleles generated by LGT during the rapid expansion of a clonal bacterial population may be a paradigm in infections and epidemics.  相似文献   

15.
用质粒分析、噬菌体定型、耐药谱测定这三种方法检查了贵州省安顺地区一九八五年十月伤寒爆发流行期和一九八六年春夏季分离的伤寒沙门氏菌。结合流行病学分析,看出质粒分析及噬菌体定型是检定流行菌株特点的有用方法,尤其质粒分析,在同流行病学资料的符合性,操作方法简易方面优于噬菌体定型,而耐药谱的应用则有很大的局限性。通过质粒分析及噬菌体定型,明确看出一九八五年爆发流行主要是由携带100Md质粒的菌株或噬菌体定型为M1型的伤寒沙门氏菌所引起。一九八六年的病例仍然是这种菌株在起主导作用。同时也指出,该地区仍有个别病例属其它细菌克隆所致。  相似文献   

16.
中国O139群霍乱弧菌核糖体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国内O139群霍乱弧菌分离株的遗传多态生,方法:以16s rRNA和23s rRNA核糖体基因作探针,对内切酶消化的菌株染色体DNA进行Bouthern杂交,分析杂交图谱。结果:选择的122株O139群霍乱弧菌得到10种核糖体基因型。9株ctxAB,zot和RS均为阴性的无菌菌株,分离于4种独特的核糖体基因型。结论:O139群霍乱弧菌在遗传分化及克隆群的地区分布上存在多态性,提示国内O139霍乱流行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我国2010―2018年柯萨奇病毒A组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毒株VP1区基因流行和进化规律,为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从GenBank获得2010―2018年我国CV-A6病毒全长VP1区核苷酸序列,用MEGA V7.0和Interactive Tree of Life V5(iTOLV5)软件构建进化树,用DNAstar V8.1.3软件对核苷酸同源性进行分析。  结果  880条序列来源的CV-A6毒株以D3亚型为主,占毒株总数的95.45%,不同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为80.8%~86.0%,同基因型内核苷酸同源性为88.1%~100.0%。D2亚型VP1区相对稳定,无整体氨基酸变异情况;而D3毒株VP1区发生多点氨基酸替换,其中A5T、T283A、N137S、V242I、A30V、I174V氨基酸替换循环出现,这种进化模式与越南地区相似,但与日本地区却不同。VP1区5T、30A、137N、242V比例逐年增加,可能与CV-A6引起我国手足口的轻症和重症病例比例上升有关。  结论  具有VP1区遗传多样性的CV-A6 D3株的出现可能是CV-A6在反复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有助于解释我国CV-A6的流行情况和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医院泛耐药鲍氏不动杆菌(PDRAB)不同克隆的耐药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特征,为有效治疗和控制PDRAB医院感染提供参考资料.方法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PDRAB进行分子分型,E试验法检测PDRAB各克隆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聚合酶链反应(PCR)及核酸测序确定PDRAB各克隆碳青霉烯酶基因型. 结果 90株PDRAB分子分型出现A、B、C、D、E 5种克隆,A、C克隆出现亚型,A、C、E克隆为主要流行株,分别占 70.0%、7.8%、l4.4%;各型克隆均对多黏菌素B敏感,部分流行克隆对米诺环素、阿米卡星敏感,其余抗菌药物均表现高水平耐药;A、C及C亚型克隆携带blaOXA-23、bla OXA-51和blaPER-1基因,A亚型、D克隆携带blaOXA-23和blaPER-1基因,B克隆携带blaOXA-51和blaPER-1基因,E克隆携带blaOXA-23、blaOXA-51和blaGIM-1基因,未发现携带blaOXA-24、blaOXA-58、blaIMP、blaVIM及blaSPM-1基因的PDRAB克隆.结论 医院PDRAB流行克隆存在多样性,各克隆耐药表型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有所不同,产生OXA-23酶和PER-1金属酶是该地区PDRAB耐药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