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10年鼠情监测,发现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野外和室内鼠密度的变动趋势不一致.野外鼠类种群变动较大,1983年为11.54%,1984年为24.49%,其它年份为4.11~7.03%;室内鼠类种群变动规律不明显,但其密度普遍高于野鼠.野外和室内鼠种有互相流窜现象,但数量较少.室内优势鼠种是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野外优势鼠种是黄毛鼠和黑线姬鼠.室内外优势鼠种逐年交替更换,两者的繁殖情况和食性不同. 相似文献
2.
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及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10年的鼠情监测,发现长江三峡宜昌地带鼠类种群密度野外与室内的变动趋势不一致。野外鼠类密度高峰在1983~1984年,达11.54~24.49%,其他年份在4~7.5%之间波动;主要影响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但密度制约因素亦有一定影响。室内鼠类种群数量变动的规律不明显,但密度普遍较野外高(1984年除外)。室内优势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野外是黄毛鼠和黑线姬鼠,但存在交替更换现象。黑线姬鼠、黄毛鼠、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的孕鼠最高胎数分别为11、12、12、14和9。 相似文献
3.
4.
吴珊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2,(1)
本文介绍了湛江港1982~1990年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探讨创建和巩固“无鼠害港”、“卫生港”九年来,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等被大量毒杀后,本港鼠类数量变动、种群组成变异与群落演替的主要特征。褐家鼠种群组成百分比明显减少,黄胸鼠和黄毛鼠也相应降低,板齿鼠已绝迹,而臭鼩鼱的组成比例较大幅度波动,尤其是小家鼠剧增。自1983~1989年一直是本港的优势种。作者对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三峡工程湖北段二期蓄水前后库区鼠类种群数量变动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调查长江三峡工程湖北段二期蓄水前后库区鼠密度变化情况。方法蓄水前后不同时期采用夹夜法调查库区鼠密度,同时在蓄水前开展大面积灭鼠工作。结果蓄水前库区鼠密度室内为4.07%,室外为3.17%;蓄水后库区鼠密度室内为3.17%,室外为2.35%。结论长江三峡工程二期蓄水前后库区鼠密度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开江县家、野鼠的种群组成及数量变化情况,给鼠害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对野外和室内鼠密度和种群进行调查。结果野外鼠密度高峰在1989—1990年和1992—1993年,达18.85%-26.57%,一般稳定在4.21%~14.88%之间;室内鼠密度高峰为1986年,达9.47%,其余年份在1.96%-7.26%之间,均较野外密度低。野外优势种为黑线姬鼠(51.59%)、四川短尾鼩(27.36%)和褐家鼠(18.68%),室内优势种为褐家鼠(64.32%)、小家鼠(26.58%)、四川短尾鼩(7.99%),但各年度优势种存在交替更换现象。结论野外鼠密度和种群变动受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的影响,室内密度和种群变动与常年开展灭鼠工作有关。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家栖鼠类分布格局及变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和掌握深圳市各型场所鼠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数量变化规律,为制定鼠害综合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夹夜法对深圳市各类型场所进行调查。结果捕获的鼠形动物有2目2科4属10种,其中褐家鼠占39.71%,为城区优势种,臭鼩占29.19%,位居第2;黄毛鼠和施氏屋顶鼠为野外优势种,分别占36.36%和34.09%。城区鼠密度季节性变化不大(3.50%~4.85%),为常年基本稳定型。在不同类型场所中,以市场类场所的鼠密度最高(8.16%),鼠种数量分布较均匀;只有下水道均为褐家鼠。家鼠室外水平分布以垃圾收集点的鼠密度最高(7.27%);垂直分布以地面层(6.04%)和地面上层(5.48%)鼠密度高。4种鼠形动物的繁殖指数以小家鼠最高(0.72)。结论应根据场所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灭鼠工作,加强防鼠设施的建设,从而提高和巩固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8.
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对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鼠类种群数量变动对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流行的影响,以便制定控制钩体病流行的对策。方法 采取回顾性研究和现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收集发病情况,按全国爱卫办颁布的鼠情调查方法开展鼠情监测。将获得的资料进行直线相关等统计学分析。了解鼠密度与钩体病发病之间的关系。水文气象与鼠类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 鼠密度和钩体病发病关系密切。鼠密度(夹夜法)达10%以上即可能造成钩体病流行。结论 鼠密度对钩体病发病影响很明显。鼠密度可以做为钩体病流行预测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和了解武汉市居民区、特殊行业及农村自然村3种生境中鼠类种群动态及多样性特征,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2006-2014年应用夹夜法定期对武汉市居民区、特殊行业及农村自然村3种生境中鼠类进行监测取样,所获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4年共捕获鼠类967只,隶属1科2属4种。其中个体数量以褐家鼠最多,占39.7%,黄胸鼠次之,占37.6%。农村自然村和特殊行业的鼠类密度季节消长规律较明显,主要高峰期出现在每年的3月和9月。农村自然村鼠类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居民区和特殊行业,多样性指数农村自然村最高(0.993 0),特殊行业(0.684 5)次之,居民区最低(0.645 5);3种生境鼠类群落的相似性指数较高,相互为中等相似或以上。结论农村自然村的鼠类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高于居民区和特殊行业,3种生境之间相似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荆门市位于湖北中部 ,地处秦岭大巴山余脉与江汉平原过渡地带 ,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了解荆门市主要鼠种及重点行业、居民住户鼠类的密度及侵害情况 ,为灭鼠防病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根据《荆门市鼠类种群及其分布调查方案》要求开展了鼠类种群及分布调查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荆门市饮食行业、宾馆旅社等特殊场所 ,普通居民户和农村外环境。1.2 方法 采用夹夜法 ,统一使用中型铁板夹 ,诱饵使用花生米。饮食行业、宾馆旅社等特殊场所的生产间或操作间共布夹 2 0 0 0个 ;普通居民户厨房、卫生间共布夹 10 0 0个…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兴凯湖鼠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调查黑龙江省兴凯湖鼠的种类及生态习性。方法:夹目法捕鼠。结果:在兴凯湖共捕鼠2177只,计7属8种,黑线姬鼠(73.3%)为野外优势种,小家鼠(75.9%)为室内优势种。不同生境、场所和月份鼠种组成有所不同。黑线姬鼠、小家鼠、褐家鼠在5-11月间出现一次高峰。结论:为有效开展调查地区的鼠类防制提供了生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2.
北京东灵山地区鼠类种群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北京东灵山地区鼠类种群特征。方法:1998年6月至1999年5月在北京东灵山地区采用夹夜法调查鼠类。结果:共捕获鼠类7利568只,其中森林中捕获鼠类5种146只,捕获率为4.06%,以大林姬鼠、棕背ping和大林姬鼠为主;农田中捕获鼠类6种235只,捕获率为6.53%,以黑线姬鼠、小家鼠和大仓鼠为主。另外还报道了不同生境不同鼠种的生物量、年龄结构、肥满度、繁殖指数、性比和繁殖长度。结论:黑线姬鼠的种群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3.
姜吉国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1996,19(3):154-155
本文报道了深圳机场建成通航后鼠类种群和密度的调查结果.共捕鼠52只,经鉴定.鼠种类分为2目2科3种,优势种群为褐家鼠.室外平均鼠密度为6.05%,室内平均鼠密度为9.86%.这些数据的获取,为今后深圳机场鼠类的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南京机场鼠类种群及密度。本文调查共捕获鼠类286只.隶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4种(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臭鼩鼱).全年平均鼠密度为4.07%。8,9,10月份为鼠密度高峰期。通过调查为机场鼠类防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刘鹃徐勇于雪岚刘刚 《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16,(3):266-267
目的通过对内江市建城区范围内鼠类监测,掌握内江市鼠类季节消长、不同鼠类生境分布情况;分析比较2种监测诱饵对不同鼠类的适口性,为控制鼠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于2011-2014年对内江市建城区范围内鼠类进行监测。2011-2013年以卤肉为监测诱饵,2014年以花生米为诱饵。结果内江市监测点累计捕获鼠406只,密度为0.12%;捕获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鼠密度在2月及6-9月间最高;褐家鼠和黄胸鼠主要分布于餐饮业,小家鼠和四川短尾鼩主要分布于农村自然村;卤肉诱饵对褐家鼠的适口性较好,花生米诱饵对四川短尾鼩的适口性较好。结论内江市可在每年的2月及6-9开展灭鼠工作,餐饮业可采用卤肉毒饵,农村自然村采用花生米做毒饵。 相似文献
16.
三亚凤凰国际机场鼠类种群及密度调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丰涉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0,23(1):24-25
本文报道了1998年3月至1999年2月对三亚凤凰国际机场鼠类种群和鼠密度的调查结果。共捕鼠364只,类属2目(啮齿目、食虫目)2科(鼠科、鼩鼱科),5种(褐家属、黄胸鼠、黄毛鼠、小家鼠、臭鼩鼱),以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优势种群。全年平均鼠密度为9.05%。 相似文献
17.
吴爱国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2,13(4):255-256
目的 :探讨卡氏小鼠在云南中、西部地区的地理分布 ,在西部地区的季节变动和年度变动。方法 :收集近期云南中、西部地区的鼠型小兽文献资料和汇集 1985 (瑞丽 )、1987(陇川 )和 1986(盈江、保山 )~ 1996年的调查资料 ,较系统地对卡氏小鼠的相对数量变动进行研究。结果 :卡氏小鼠在分布区内具有斑块性集群分布的特征 ,且较为集中地分布于海拔 2 0 0 0m以下的北纬 2 6°以南和 2 3°以北的大部分地区。种群相对数量高峰瑞丽地区出现在 6~ 8月和 12月份 ;陇川地区为 5~ 7月 ;盈江地区出现在 7、12月 ;保山地区为 6~ 7月、11~ 12月。连续 10~ 12年的年间变动表明 ,卡氏小鼠在瑞丽、陇川、盈江和保山 4地区的鼠型小兽群落中的年平均百分比分别为 2 .96%、2 .83 %、2 .64 %和 7.2 0 %。结论 :卡氏小鼠具有在一定纬度范围内分布和在特殊斑块内集群的特征。在数量分布较多的不同调查区内种群季节波动较为一致 ;年间变动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掌握扬州口岸鼠类种群及密度分布情况,为口岸卫生监督、传染病监测及鼠害防制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全国爱卫会规定的四害密度监测方法,于2001年4月至2002年3月对扬州口岸地区进行全年的密度及种群调查。结果:啮齿目有1科2属2种,食虫目1科1属1种,分别为黑线姬鼠、小家鼠、臭鼩Qing;优势种群为黑线姬鼠。结论:本次调查基本掌握了扬州口岸常见鼠的种群及密度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湄洲岛口岸 2 0 0 2年 7月~ 2 0 0 3年 6月鼠类调查情况 ,全年计捕获鼠类 31只 ,平均鼠密度 0 96 % ,其优势种为褐家鼠和臭鼠句鼠青 ,各占 4 5 16 %。鼠密度已下降至国境口岸控制标准以内 相似文献
20.
肖文忠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1,12(4):274-274
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年均气温 2 2 .1℃ ,年降雨量 180 0mm。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 ,城乡面貌巨变 ,导致鼠类种群发生较大改变。资料来源于本单位历年来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及鼠情监测资料。1 家栖鼠类种群的组成变化 自 70年代以来 ,褐家鼠在家栖鼠类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上升之势 ,已成为优势种 ;而历史上曾经是优势种的黄胸鼠所占比例则明显下降 ,小家鼠所占比例也大为增加 (附表 )。2 野栖鼠类种群组成的变化 从附表还可看出 ,野栖鼠类种群组成比发生很大变化 ,即黄毛鼠由 87.5 9%下降至2 4.5 3% ,板齿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