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格探微     
邓小英 《新中医》2008,40(4):106-106
"关格"一词源于<内经>,其本义包括脉象、病机和预后.自<内经>以后,历代医家对关格的含义虽有阐述,但说法不一:有言病者、有言证者、有言脉者、有言病机者,致使"关格"一词涵义不明,义界不清,造成混乱.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对关格进行了探讨,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四川中医》2009,27(2)
<黄帝内经·素问·皮部论>指出"多白则寒",由此而想到治疗白瘕风当"以寒论治".白癜风是一种难治性的皮肤病,以皮肤色素脱失为主要临床表现.历代医家多从血、从风治疗此病,并没有明确提出从寒治疗.本文提出应以<内经>为指导,以散寒法治疗白癜风,发掘了<黄帝内经>对白癜风指导意义,补充了白癜风的病因病机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内经>在论述六气病机中,遗失秋燥致病.后世医家多不明燥邪致病,每遇燥邪致病,多用辛香温燥之药,如乌药、香附、半夏、厚朴等,以燥治燥加重病情.喻昌言"他凡秋伤于燥,皆为秋伤于湿,历代诸贤,随文作解,弗察其讹"(<医门法律·秋燥论>).直至金元时期刘河间发现燥邪致病:"诸涩枯涸,干劲皴裂,皆属于燥"(<素问·玄机原病式>),才将六气病机补充完整.但刘河间只是给出燥邪致病病机,未给治法及方药.明末医家喻昌将燥邪致病病机完善并第一次提出治燥专用方药.至此,秋燥致病才被后世医家重视.如清代医家吴瑭创出桑杏汤、杏苏散、桑菊饮等治燥名方.  相似文献   

4.
四关辨析     
李艳梅  高树中 《中国针灸》2005,25(5):340-342
"四关"最早见于<灵枢·九针十二原>,继<内经>之后,诸代医家有引用"四关"者,并对"四关"一词给予解释.但笔者认为后世医家对"四关"一词的理解都与<内经>原意不符.本文提出对<内经>中"四关"一词的认识以供同道参考,并指出正确理解"四关"一词的含义对治疗五脏病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并无"六经"的提法,自朱肱<活人书>把<伤寒论>三阴病三阳病解释成经络病,首创"六经"之说,至张景岳、汪琥等推广开来,历代医家多有习惯地称三阴病三阳病为"六经病"者,并从不同角度对"六经病"进行解释.就<伤寒论>六经病的治法而言,通常认为<伤寒论>已涵盖八法,汗法如麻黄汤等,吐法如瓜蒂散等,下法如承气汤等,和法如小柴胡汤等,温法如四逆汤等,清法如白虎汤等,消法如五苓散、抵挡汤等,补法如小建中汤等.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从方药作用功效归纳的治法,是普通的治法.依六经病的病机病势而确立的治法才是<伤寒论>治法的精神实质.兹予阐述于下,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6.
《内经》治病求本治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秀云 《光明中医》2009,24(10):1854-1857
"治病求本"的治疗原则源于<内经>,是指针对疾病本质进行治疗.<内经>在治病本于"阴阳"这个最高层次下,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又分别提出了以病因、病人、体质、病机、证候、先病、正气等为本.历代医家对治病求本理论的不断探讨与实践,从而形成了传统中医独特的治病求本思想体系.笔者首先对<内经>"治病求本"的含义以及后世关于"治病求本"含义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与论证,从理论上探求"治病求本"的内涵;其次,对"治病"如何"求本"之法加以详细探讨,并得出"治病求本"就是求得疾病与证候本质的统一,即辨病求本与辨证求本的有机结合.通过辨病,找到不同疾病各自独有的特殊本质;通过辨证,找到疾病处于不同阶段时病理变化的本质.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麻黄附子细辛汤见于仲景<伤寒论·少阴篇>第301条,其文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为少阴病兼表证而设,治"太少两感"症,功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宗<内经>"谨守病机"之旨,运用"异病同治"之法,用其辨证治疗舌痛、牙痛,收到速效.今公诸同道,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8.
成书于公元前一世纪西汉中后期的<黄帝内经>,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体系,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其中的许多论述,直到今天依然有效的指导着临床实践.兹举应用<内经>病机十九条中的"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论治手心瘙痒症.  相似文献   

9.
浅谈古代医家对周围性面瘫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瘫在现代医学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斜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在现代中医教科书中称为"面瘫",在古代中医文献中称为"卒口僻"、"口目僻"、"口"、"口眼斜"等.其中"卒口僻"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在<灵枢·经筋>中,不仅记载了"卒口僻"的病位,还记载了其临床症状和病因病机.可见在<内经>时期,古代医家就对该病有了较为初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筋骨脉肌皮"五体"以及咽喉舌肛胞诸窍分别与不同脏腑相应.其有病各涉有关脏腑.对此,<内经>论述颇详,后世医家亦多有发挥.一般说来,脏病属虚寒、腑病属实热之论居主导地位.但南北朝至隋代的医学著作虽宗<内经>之旨,但对体窍与脏腑相应关系以及其病所属脏腑虚实寒热之说却别具一格.其中,尤以脏病为热、腑病为寒为特点.该观点可从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以下分别简称<千金>、<外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1.
从四逆散方证论四逆散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瑞钦  刘新亚 《光明中医》2009,24(4):761-762
四逆散出自<伤寒论>少阴篇,诸多医家在其病机的认识上分歧颇大,见仁见智,各执一端,对其病机的论述主要从条文首冠三字"少阴病"和"四逆"进行阐述,对其后的或然证特别是其方后的加减药物很少有医家重视,今从四逆散方药推述其病机,符合中医方证结合、审证求因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风水辨治规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素问·水热穴论篇>中对风水病形成的阐释,分析了<内经>对风水病病机认识演变规律,介绍了张仲景"风强则为瘾疹,气强则为水"的病机认识的新进展,并着重探讨了<金匮要略>、<伤寒论>对风水病辨证分型及治法的发挥.  相似文献   

13.
惊悸病名,源自<内经>,系统论述惊悸病辨证施治,出自<金匮要略>.通过惊悸病名探讨,后世有影响医家对病因病机、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法、方药应用,以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和实验研究,从而掌握目前对<金匮要略>惊悸病研究概况,总结归纳仲景对惊悸病的辨证论治规律,找出切入点,有的放矢地深入研究,并能很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风病又称卒中,<内经>有"仆击"、"偏风"、"身偏不用"等之称.张仲景<金匮要略>则专立"中风病篇",对中风病的病机、脉证论述颇详,且根据临床证候及病情的轻重将中风分为中经、中络、中腑、中脏.<诸病源候论>更是将"中风候"等中风有关内容列为全书篇首,详论其病因、证候、治法(针灸)及预后.其后,经过孙思邈、戴思恭、沈金鳌、刘完素、李东垣、李中梓、叶天士、王清任等许多医家对中风病进行了不断研究,对中风病病因病机、证候、预后方面的认识逐渐深入,在治法方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内经》论证思维的层次性及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其内容甚广,除医学以外,尚涉及哲学、天文、历法、数学、地理、气象、心理等学科领域.可以说,<内经>是先秦时期一部以医学为主的百科经典全书.其医理深奥广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和研究. 笔者通过对<内经>有关人体生理、病因、病传、诊断及防治等内容的分析,发觉<内经>论证思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而且这种思维的层次性对后世医学影响颇大.现就浅见述诸于后,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16.
刘翀羽  年莉 《吉林中医药》2008,28(4):306-307
<内经>首次系统创立经络学说,并提出了络脉的概念.但是,<内经>中的络病和今天的络病含义还不完全一致.仲景对于络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虫类通络药物的应用对后世的影响意义深远.清代名医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之理论.  相似文献   

17.
疒甫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提出了"痹"这一病名,<素问*痹论篇>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演变做了详细论述.很多后世医家遵循<内经>意旨,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总体上多以"五体痹"(筋、脉、肉、皮、骨);"五脏痹"(肝、心、脾、肺、肾);风、寒、湿痹进行论治.另外,又有众痹、历节、顽痹之说,但本人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一种痹证具有显著的自身特点:痛点固定,症状在休息或处于某一体位时减轻或消失.  相似文献   

18.
江玉  王明杰 《四川中医》2008,26(6):30-31
"玄府"首见于<内经>,原指汗孔而言.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借用"玄府"旧名,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玄府概念,对玄府理论的认识独树一帜,对玄府闭塞的治疗主张开发郁结,宣通气液.血瘀治络的理论始于<内经>、<难经>,东汉张仲景时期得以发展,真正将"通络法"成功地灵活运用到临床当属清代叶天士.在其代表作<临证指南医案>中,针对络病的不同证候,宗<内经>"疏其血气令其条达"之旨,贯以"络以通为用"的原则.二者虽名称不同,而其内涵却有不少共同之处.相互的学术渊源关系,值得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内经难字音义》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难字音义>一卷,成书于1884年,为<世补斋医书>之一,系清代医家陆懋修所著. 陆氏感于"医家言则一字一病,一字一治法,学者每苦<内经>有难字置而弗读,则所失多矣",故博览群书,以<说文解字>、<尔雅>、<广韵>等字书和经史子集、医学论著共20多部著作作为根据,对<内经>一书中的400多个难懂字词予以正音、释义.书中篇第悉以王冰注本.  相似文献   

20.
郝军  郝纪蓉 《中医研究》2012,25(2):66-67
<圣济总录>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以藏象学说为指导,从脾胃对多种病证进行了辨证论治,对后世医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目前临床从脾胃治疗多种病证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迪作用.本文对<圣济总录>从脾胃治疗胸痹、中风、消渴和积聚等病的临床意义分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