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究伊布替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IFI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使用伊布替尼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取伊布替尼所致IFIs的文献,对文献报道病例中的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伊布替尼用药剂量、给药途径及合并用药,IFIs发病时间、发生部位、病原学情况、转归及关联性评价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8篇文献,73例伊布替尼所致IFIs病例。男性患者数量明显多于女性,60岁以上患者占比最多(82.19%);原患疾病主要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4.38%);73例患者中有68例伊布替尼给药剂量符合说明书规定;13例患者联用了其他药物;79.45%的患者IFIs发病时间在用药后6个月内,发生部位主要为肺部(46.94%)及中枢神经系统(30.61%);曲霉菌(49.35%)为主要的致病菌,病死率高达31.51%;大部分病例的药品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结果为"很可能"和"可能"。结论:伊布替尼致IFIs具有发病迅速、病死率高的临床特点,应在用药早期加强监控,及时诊断与治疗,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伊布替尼在治疗期间导致肿瘤溶解综合征(TLS)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2000年1月—2019年2月在Web of Science、Pubmed、Springer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关于单药伊布替尼导致TLS文献,并对患者性别、年龄、伴随疾病、联合用药、TLS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预后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4例单药伊布替尼治疗原发肿瘤导致TLS患者,年龄57~75岁,均为男性,多数存在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等伴随疾病。发生TLS的时间均在用药7 d内。经过积极救治,4例患者均缓解,其中3例再次或继续使用伊布替尼,未再出现TLS。结论伊布替尼所致TLS虽发生率较低,可一旦出现后果严重,使用前应评估TLS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密切监测相关实验室指标及临床症状,一旦发生,应及时治疗,将损伤程度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治疗黑色素瘤致皮肤系统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Web of Science、PubMed、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国内外相关个案报道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共筛选出有效文献31篇,共38例次,患者年龄主要为31~80岁(89.47%);ADR多发生在用药后90 d内(60.52%);主要临床表现为痤疮样皮疹(18.42%)、肉芽肿性皮炎(13.16%)、脂膜炎(10.53%)、纹身并发症(10.53%)及结节性红斑病变(10.53%);34例患者皮肤ADR痊愈或好转,其中2例永久停用了达拉非尼与曲美替尼,10例继续联合治疗,12例暂停联合治疗,其中11例患者好转或痊愈后重启联合治疗。在重启或继续使用联合治疗的患者中,10例再次出现ADR。结论:本研究中,达拉非尼联合曲美替尼致皮肤系统ADR表现出不同的发生率和特征,且免疫治疗后进行靶向治疗可能增加严重皮肤ADR发生风险。临床在联合使用时应加强用药监测,及时发现ADR并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同时严密监测重启或继续用药所致ADR,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摘 要 目的:分析某院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超说明书用药情况及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5年9月~ 2017年7月33例使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患者的性别、年龄、原发肿瘤、药品用法用量及其药品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等特点。结果:甲磺酸阿帕替尼片适应证超说明书用药19例,占57.58%。常用剂量为250 mg或500 mg,低于说明书850 mg推荐剂量。ADR/ADE发生率为48.48%,大多数是1级、2级或3级ADR/ADE,常见血液和淋巴系统损害、高血压和消化道出血等。结论:某院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大部分超说明书用药,ADR/ADE发生率为48.48%,多数ADR/ADE可通过暂停给药、调整剂量或对症治疗得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全面系统地挖掘伊布替尼导致的药品不良反应(ADR),为临床医生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信息成分(IC)方法,基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数据库对从建库至2021年6月1日中伊布替尼的ADR进行挖掘。结果 FAERS数据库种共有伊布替尼ADR报告20 120份,检测出阳性信号445个,包括Richter综合征[IC的95%置信区间下限(IC025)=5.67]和脑曲霉病(IC025=5.05)2种IC025>5的强信号ADR。房颤(n=982,IC025=3.33,IC=3.44),疲乏(n=958,IC025=0.36,IC=0.47),腹泻(n=931,IC025=0.64, IC=0.75)是3种发生频数最高的ADR,其报告数均超过900份。结论 伊布替尼在多个系统存在较为广泛的ADR,临床医生应充分关注其ADR,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伊布替尼所致不良反应(ADRs)的发生情况及临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医院知识总库关于伊布替尼不良反应的文献并进行分析。结果:伊布替尼致ADRs的个案共41例,多发生在用药30d内(13例,31.7%);伊布替尼致ADRs累及系统-器官以呼吸系统损害(13例,28.9%)、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10例,22.2%)为主。结论:临床医师或药师应了解伊布替尼ADRs的发生规律和特点,尽量将ADRs的影响及危害降至最低,最大程度保障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9,(3):391-396
目的:分析甲磺酸奥希替尼不良反应(ADR)的临床表现和特点,为其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起至2018年8月PubMed、万方数据、中国知网和维普网上收录的甲磺酸奥希替尼ADR的案例报道,对案例中患者年龄、性别、国籍,甲磺酸奥希替尼的用法用量,ADR发生的时间分布、临床表现、治疗措施及转归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案例报道20篇,合计21例患者。患者年龄32~82岁,其中57~79岁患者所占比例最大(80.9%);女性(14例)多于男性;患者来自5个国家,其中日本最多(13例,61.9%)。1例患者用量为160 mg/d,其余均为80 mg/d的常规推荐剂量;用药3个月内出现ADR的例数最多(16例,76.2%),尚无用药12个月以上发生ADR的报道;ADR累及器官/系统以呼吸系统(11例次,45.8%)和消化系统(6例次,25.0%)为主,此外还包括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全身性反应、皮肤和眼部。在21例患者中,3例较轻微而继续以原剂量和频次给药;1例患者出现间质性肺炎,调整用药频次为隔日1次并给予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剩余17例通过停药及对症治疗后症状减轻,但其中2例因肿瘤进展死亡。结论:临床应用甲磺酸奥希替尼前3个月应特别注意ADR的发生,尤其应注意呼吸、消化系统的ADR。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癫痫医师药师联合门诊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常见类型及其相关因素,为癫痫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于某院癫痫医师药师联合门诊就诊的患者,对患者性别、年龄及ADR发生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并对患者ADR发生率与性别、年龄、是否联合用药的相关性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694例癫痫医师药师联合门诊患者中ADR发生率为36.17%(251/694)。男性和女性患者ADR发生率分别为37.08%(142/383)、35.05%(109/311),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χ2=0.306,P=0.580)。≤14岁、15~44岁、45~64岁、≥65岁年龄组的ADR发生率分别为24.00%、33.88%、42.96%、55.10%;4个年龄组的ADR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χ2=16.226,P=0.001)。合并用药与无合并用药的ADR发生率分别为45.00%和26.6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5.279,P=0.000)。结论 癫痫的药物治疗强调个体化,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某院住院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致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特点,旨在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3-2018年上报的374例抗精神病药物致ADR的报告,依据患者基本信息、用药情况、药品品种、ADR的发生剂量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71例(72.46%)患者单独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其中8例(2.14%)使用第1代抗精神病药,263例(70.32%)使用第2代抗精神病药;103例(27.54%)患者联合使用2种抗精神病药,其中7例(1.87%)联用第1代与第2代药物,96例(25.67%)联用第2代与第2代药物。(2)ADR构成比前五位的药品依次是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阿立哌唑及齐拉西酮。(3)将引发ADR的药物剂量换算成氟哌啶醇理论等价剂量,联合用药组日平均剂量为13.42±5.10 mg,单一用药组日平均剂量为6.84±3.57 mg,2组剂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4)ADR临床症状主要有肌张力障碍、心慌、震颤、静坐不能及便秘;联合用药组肌张力障碍、震颤、静坐不能、流涎及泌乳ADR构成比高于单一用药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我院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以单一用药为主导,联合用药发生ADR的风险更高。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中应权衡利弊,谨慎增加剂量、更换药物和联合用药,并加强ADR的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安罗替尼单药与联合其他方案多线治疗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老年消化道肿瘤患者(年龄≥60岁)50例,均接受安罗替尼单药或安罗替尼联合其他方案多线治疗,安罗替尼用法为12 mg/次,1次/d,连续用药2周,休息1周,3周为1个周期。记录患者相关临床信息、治疗方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近期疗效与远期生存情况。结果 50例患者中有30例为安罗替尼单药治疗(单药治疗组),20例采用安罗替尼联合治疗(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高血压、疲劳、肝功能损害、高三酰甘油血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50例患者中部分缓解者占4.0%(2/50),稳定和进展者各占48.0%(24/50),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0%(2/50)和52.0%(26/50)。截至2020年3月,50例患者随访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9.5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0个月,中位总生存期为10.8个月。联合治疗组PFS及总生存期均长于单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  相似文献   

11.
摘 要 目的:探讨阿帕替尼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一般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检索2015~2018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对收集到的阿帕替尼致ADR的文献报道从患者性别、年龄、原患疾病、给药途径、给药剂量、合并基础疾病、联合用药、以及ADR发生的时间、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共纳入文献11篇,涉及151例ADR病例。ADR多发生在46~60岁的患者(41.72%)。151例ADR中,给药剂量250 mg·d-126例,500 mg·d-1 64例,750 mg·d-1 7例,850 mg·d-1 54例;联合用药18例。发生ADR时间最短的为用药后3 d,最长的为用药后10个月;大部分ADR发生在用药后1~3个月。ADR累及器官 系统最多的是全身性损害(46.35%),主要表现为高血压,其次为皮肤黏膜系统(19.20%),主要表现为手足综合征,第三是消化系统(17.23%),主要为消化道出血、恶心、呕吐。急性左心衰竭、快速性房颤、甲状腺功能减退为阿帕替尼新的ADR。 结论: 重视阿帕替尼所致新的,严重的ADR,加强用药监测,以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舒尼替尼治疗肾细胞癌(RCC)时引发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北京市ADR监测中心2009年1月-2012年8月收集到的北京地区医院抗肿瘤药ADR报告中筛选出使用舒尼替尼治疗RCC的ADR报告128例,按患者性别、年龄、ADR程度、ADR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转归情况等进行分类,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40岁以上男性患者是发生ADR的主要人群(85例);最常见的ADR是引发手足综合征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44例),其次为胃肠道系统损害(41例)和血液系统损害(40例);最严重的ADR是肝肾和呼吸系统的衰竭所致的死亡,共24例。结论:临床应正确认识舒尼替尼治疗肾细胞癌引发的ADR,对易于出现ADR的主要患者群进行重点监测,加强对ADR的宣传教育工作,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安罗替尼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发生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Med、Embase及SCI数据库收载的安罗替尼致ADR的个案报道,进行分析。结果:安罗替尼致ADR的文献报道有13篇,共17例,其中男性10例(58.82%),女性7例(41.18%);年龄主要集中在41岁以上(88.24%);多发生在用药31~60 d (38.10%);ADR以心血管系统(33.33%)和呼吸系统(28.57%)损害为主;ADR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瘘(5例),高血压(4例),手足皮肤反应(2例)等;经对症处理后,13例患者好转,4例患者死亡。结论:应加强安罗替尼ADR的临床监测,避免严重的ADR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4.
双黄连制剂临床应用中不良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黄连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ADR)及影响因素,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该院3006例应用双黄连制剂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方式及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006例患者中静脉滴注给药1353例,口服1295例,外用358例。双黄连注射剂型致ADR27例(2.00%),且ADR发生情况相对复杂、严重,性别、年龄、用药剂量与时间、联合用药为主要影响因素;口服剂型致ADR2例(0.15%),外用剂型致ADR3例(0.84%),ADR发生率相对较低,且轻微。结论建议大力推广双黄连非静脉用药剂型,对双黄连注射剂型的ADR要提高警惕,注意ADR的影响因素,合理用药,以减少ADR的发生,保障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分析紫杉醇注射剂用药情况及其不良反应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7年3月~ 2017年11月255例使用紫杉醇注射剂患者的用药情况如给药剂量、溶媒、紫杉醇剂型、化疗前是否进行预防用药和化疗方案等及其用药期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并分析ADR的相关因素。结果:255例患者中男112例,女143例,平均年龄56.6岁,原发肿瘤主要为非小细胞肺癌、卵巢恶性肿瘤和头颈部癌,肿瘤TNM分期主要为Ⅳ期。紫杉醇单药化疗44例(17.25%),联合化疗211例(82.75%)。紫杉醇适应证、给药剂量和溶媒等方面超说明书用药比例分别为53.72%、20.54%和10.10%。ADR发生率为81.96%,严重ADR占20.70%(94/454)。主要ADR类型为血液和淋巴系统疾病及骨骼肌和结缔组织,最常见WBC降低(25.11%)。对紫杉醇ADR发生率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包括患者所在科室、生产厂家及是否进行预防用药。结论:某院紫杉醇注射剂存在超说明书用药情况,但超说明书用药与ADR发生无相关性。几种联合化疗方案的AD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使用紫杉醇脂质体可能会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单药化疗对复发性铂类耐药型卵巢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74例复发性铂类耐药型卵巢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采取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单药化疗,对照组采取传统紫杉醇单药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客观缓解率为67.57%,高于对照组的43.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22%,低于对照组的40.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复发性铂类耐药型卵巢癌患者进行治疗时,采用阿帕替尼联合紫杉醇单药化疗治疗方法 ,能够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病情,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伊布替尼联合BH3拟似物ABT737的协同抗实体肿瘤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2种类型实体肿瘤细胞,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H1299和人脑胶质瘤细胞U251、U87为对象,采用SRB法检测不同浓度伊布替尼(20,15,10,7.5,5μmol·L-1)和BH3拟似物ABT737(20,15,10,7.5,5μmol·L-1)单独或共同作用24 h后的细胞增殖情况,计算细胞存活率和合用指数;采用克隆形成试验检验10μmol·L-1伊布替尼与10μmol·L-1 ABT737联合作用120 h后的细胞克隆形成情况;成球试验检测两药联合作用7 d对细胞成球能力的影响;采用PI染色结合流式细胞术检测10μmol·L-1伊布替尼与10μmol·L-1 ABT737联用对U87和U251细胞凋亡的影响;RT-PCR检测两药联合作用24 h后对U87和U251细胞中干细胞标记物Sox2、Nanog和Oct4 mRNA水平影响;Western blotting...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1例58岁转染重排融合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女性患者,规律服用普拉替尼400 mg,qd抗肿瘤治疗后发生4级血小板减少症。治疗前患者血象正常,连续服用普拉替尼27 d后血小板计数(Plt)明显降低,最低降至14×109·L-1,对症处理后无明显改善。考虑为普拉替尼所致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同时给予对症处理,此后患者情况逐渐好转,10 d后Plt回升至94×109·L-1。患者血象逐渐平稳后调整普拉替尼剂量重启抗肿瘤治疗。临床药师通过不良反应关联性评价判定很可能是普拉替尼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并监护患者对症治疗,且在患者Plt恢复正常后提出重启普拉替尼的剂量调整建议。该病例提示临床使用普拉替尼时应警惕血小板减少不良反应,做好药学监护,发生不良反应后及时进行用药分析和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多西他赛与盐酸埃克替尼联合应用治疗晚期肺癌的效果。方法 117例晚期肺癌患者,按照肺癌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组(59例)与单一组(58例)。联合组采用多西他赛+盐酸埃克替尼治疗,单一组采用单纯盐酸埃克替尼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生存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3.05%高于单一组的5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心理状态、躯体功能、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高于单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5%(9/59),单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7.59%(16/5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多西他赛与盐酸埃克替尼联合应用于肺癌治疗,临床效果较单用盐酸埃克替尼效果显著,生存质量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刘轩  曾庆芳  刘晓晓 《江西医药》2023,(2):156-157+162
目的 探讨伊布替尼二线治疗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25例MCL患者。25例MCL患者均采用伊布替尼治疗。分析近期疗效、生活质量、不良反应、无进展生存期(PFS)及总生存期(OS)。结果 治疗期间有5例患者停药,停药原因为疾病进展(PD);2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PD各有1例、14例、5例、5例,临床缓解率(ORR)为60.00%,疾病控制率(DCR)为80.00%;治疗后卡氏评分(KPS)评分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共发生不良反应40例次,其中Ⅰ-Ⅱ度不良反应发生37例次,Ⅲ-Ⅳ度不良反应发生3例次;出血、血小板下降、中性粒细胞下降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治疗后随访12个月,25例患者PFS有17例,PFS率为68.00%,OS有21例,OS率为84.00%。结论 伊布替尼二线治疗MCL效果良好,且不良反应轻微,有利于抑制患者病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可为MCL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