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在重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弓部的临床经验。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本院共12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术中主动脉弓三分支覆膜支架植入术,其中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35~62岁,平均52岁。结果 12例患者中11例手术成功,平均心肺转流时间(190±42)分钟,平均心肌阻断时间(110±30)分钟,选择性脑灌注时间(32±13)分钟,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46±13)小时。术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为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其余病例均痊愈出院。出院后3个月复查示支架位置正常,升主动脉及弓部覆膜支架内血流通畅未见造影剂外渗。结论应用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简化手术操作,可缩短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是基层医院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腔内方法治疗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破口位于升主动脉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或联合弓部分支重建术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全部成功施行手术,4例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2例先行颈-颈动脉人工血管转流后再行升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并发急性脑梗塞1例,急性心功能衰竭1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1例因夹层破裂出血术后1 d死亡,其余患者均安全出院。随访时间3~48个月,随访期间2例出现I型内漏,均未再接受手术继续随访。结论:对于一些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高危患者,腔内治疗A型夹层以其微创的优势,可作为传统手术的替代方法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改良全主动脉弓置换治疗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疗效。方法 39例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深低温停循环、双侧顺行脑灌注下行外科手术。根部处理根据不同病变情况,选择不同术式,包括单纯升主动脉置换、Bentall、Wheat手术。主动脉弓部采用四分支血管行全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内置入硬象鼻支架,并行支架开窗,完成左锁骨下动脉重建。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180.49±30.46)min,平均停循环时间(27.22±10.58)min,平均脑灌注时间(32.42±12.36)min,平均心肌阻断时间(94.84±24.83)min。升主动脉置换17例,Wheat手术10例,Bentall手术12例。全组无术中死亡,术后住院死亡2例,脑梗塞1例,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3例,行肾脏透析治疗3例。全组无出血再次开胸、声音嘶哑、左上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等情况。术后复查主动脉CTA弓部分支血管血流通畅,象鼻支架无内漏。无术后死亡及二次手术者。结论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仍能获得满意的外科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宜单独行腔内隔绝治疗、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杂交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1年8月成都军区总医院15例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患者行杂交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51~72(58.2±7.2)岁。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4例,B型主动脉夹层11例,病变均累及主动脉弓。采用胸骨正中切口或加颈部切口行升主动脉至头臂动脉旁路移植、单纯颈部切口行头臂动脉间旁路移植,然后行股动脉切口逆行主动脉腔内覆膜支架植入。术后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2年分别随访CT造影资料,观察支架和人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植入定位准确,支架无明显内漏和移位。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旁路血管血流通畅,围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5例,随访时间3~20(12.0±4.1)个月,所有患者均生存,恢复正常生活。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2年复查主动脉增强CT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未见脑部和肢体缺血征象。结论累及弓部的主动脉夹层可根据受累部位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杂交手术方法,安全、有效,能明显减轻患者的创伤和痛苦,该方法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腔内隔绝术联合开窗技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采用腔内隔绝术联合开窗技术治疗10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联合开窗技术封堵夹层破口,保留主动脉弓全部分支8例,保留头臂干及颈总动脉2例.手术均在局部麻醉下完成,覆膜支架开窗在术中进行.结果 患者术中造影无内漏,术后无死亡,2例左锁骨下动脉封堵的患者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随访中,开窗支架通畅,无移位,保留的主动脉弓分支动脉通畅,降主动脉真腔扩大,假腔血栓化并缩小.结论 对于累及主动脉弓部的Stanford B型夹层动脉瘤,腔内隔绝术联合开窗技术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背景与目的 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已经成为治疗主动脉弓部病变的首选术式。然而,此术式要求支架近端安全锚定区至少为15 mm,对于锚定区不足者,则通常需重建弓部分支血管以确保手术安全。在目前各种重建技术中,原位开窗技术因其较大程度的保留分支血管以及较低的内漏风险而应用最多。因此,本研究探讨Ankura主动脉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重建弓上分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20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47例近端锚定区不足的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胸主动脉夹层38例,胸主动脉瘤6例,胸主动脉溃疡3例。根据术前CTA影像资料决定患者的开窗数目、开窗支架规格,术中利用穿刺针对Ankura主动脉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重建弓部分支,术后定期行主动脉CTA复查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手术成功,共植入Ankura胸主动脉覆膜支架47枚,Gore Viabahn覆膜支架51枚,Cordis Smart裸支架20枚。4例术中转烟囱支架植入,原位开窗成功率91.5%(43/47),包括左锁骨下动脉(LSA)开窗29例,左颈总动脉(LCCA)开窗+LSA栓塞1例,LSA开窗+左椎动脉烟囱1例,LSA开窗+左LCCA烟囱9例,LCCA+LSA开窗+无名动脉(IA)烟囱1例,LCCA开窗+IA烟囱+LSA栓塞2例。全组患者手术时间160~300 min,平均(200±20)min,术中开窗时间18~45 min,平均(30±8)min;术后内漏(1型)3例,逆撕2例(1例行升主动脉置换后好转,1例死亡),脑梗死2例,截瘫0例。平均随访时间(28.4±14.7)个月,期间2例内漏在随访中消失,1例内漏未进一步增大予以观察随访中,未见开窗分支血管闭塞。结论 利用穿刺破膜技术对Ankura主动脉覆膜支架进行原位开窗重建分支血管是一种切实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柳州市工人医院血管外科对7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应用体内激光原位开窗技术进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中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4例,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开窗2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急性期手术5例,慢性期手术2例。结果 7例病人植入锥形大动脉支架13枚、Fluency plus直管型覆膜支架18枚。术中因升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14.3%),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8.6%,所有病人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1个月、3个月随访结果均显示夹层破口隔绝良好,无内漏,开窗血管通畅。结论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术联合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覆膜支架植入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安全、有效,且创伤小、恢复快、术中成功率高、内漏发生率低,近期效果良好,中、远期疗效尚需随访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供深低温停循环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联合降主动脉远端支架"象鼻"植术的护理配合程序和护理经验。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38例,均成功实施深低温停循环下升主动脉全弓置换联合降主动脉远端支架象鼻手术,对其手术的护理配合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全组3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出院后随访2~27个月,患者生存良好。结论加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手术配合有利于减少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因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而实施外科治疗的19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31例、女66例,年龄 (51.2±13.9) 岁。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成像 (MRI) 或主动脉CT血管造影(CTA)确诊。根据主动脉根部病变情况,进行单纯升主动脉置换、Bentall、Wheat、Cabrol或David手术。主动脉弓部进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半弓置换或简化全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手术。 结果 近端单纯升主动脉置换113例(57.4%),Bentall手术67例(34.0%),Wheat手术13例(6.6%),Cabrol手术1例(0.5%),David手术3例(1.5%)。全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手术82例(41.6%),半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手术77例(39.1%),简化全主动脉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象鼻手术41例(20.8%)。二次开胸止血1例(0.5%),无永久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手术30 d死亡率为4.1%(8/197);随访时间3~52(15.9±11.4)个月,随访率65.0%;1例马方综合征患者术后8个月死于腹主动脉瘤破裂。 结论 根据病变情况,选择适当的外科治疗策略,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基层医院救治策略及围术期常见并发症的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2010年2月至2013年9月16例采用三分支主动脉支撑型覆膜支架重建弓部手术治疗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4例,马凡综合征1例,原发性高血压病15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结果 1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本组体外循环时间(202.2±50.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4.6±16.9)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11.5±7.4)min,选择性脑灌注时间(40.6±6.8)min,术后胸腔及心包积液引流量(700.6±368.6)ml,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3~26 d。住院期间死亡1例,于术后28 d突发远端夹层破裂死亡。术后发生慢性心脏压塞导致胸骨哆开1例,10例出现一过性精神障碍,5例并发急性肾功能不全,4例出现急性呼吸功能不全,3例出现急性肝功能不全。术后随访15例,门诊及电话随访6~49个月;2例于术后1年随访中因其他慢性疾病死亡;其余13例均存活。结论基层医院采用三分支主动脉支撑型覆膜支架重建弓部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简化了手术方式,针对围术期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6年1月~2016年12月,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病人22例,均完成了杂交手术。术后即刻行升主动脉造影,术后1个月个随访CT资料,观察支架和人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所有病人均成功完成杂交手术,并植入覆膜支架。术中血管造影证实支架植入定位准确,无明显内漏和移位。主动脉夹层真腔血流恢复正常,围手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22例,随访时间3个月,所有病人均生存,并恢复正常生活。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主动脉增强CT显示,支架无移位和内漏,支架内及人工血管旁路血流通畅。结论 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采用杂交手术,安全、有效,能明显减轻病人的创伤和痛苦,该方法扩大了介入覆膜支架腔内治疗的适应证,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内激光原位开窗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甚至升主动脉的主动脉疾病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6年11月~2017年1月我科对12例累及主动脉弓部甚至升主动脉的主动脉疾病应用体内激光原位开窗技术进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其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7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例,升主动脉合并主动脉弓部动脉瘤1例,升主动脉穿透性溃疡合并壁内血肿2例。左锁骨下动脉开窗7例,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1例,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开窗4例。急性期手术5例,慢性期手术7例。结果植入锥形大动脉覆膜支架12枚,Fluency plus直管型覆膜支架21枚。围手术期死亡2例(16.7%,2/12),其中术中升主动脉破裂死亡1例(8.3%,1/12),术后因消化道大出血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16.7%(2/12),分别为短暂性神经功能障碍1例、呼吸功能不全合并肺部感染1例,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显示夹层破口(或溃疡、动脉瘤)隔绝良好,无内漏,开窗血管通畅。结论激光原位开窗联合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甚至升主动脉的主动脉疾病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成功率高、内漏发生率低等优点,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老年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31例60岁以上老年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均在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脑灌注下手术.改良Wheat +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1例,Wheat手术2例,David术+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3例,Bentall+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9例,其中1例同期行心包剥脱术,升主动脉+全弓置换+支架象鼻术16例,其中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221±4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2±41)min,停循环时间(47±12)min.术后发生一过性脑功能紊乱4例,经积极处理后均痊愈出院;肾功能衰竭3例,1例经床边血液透析治疗好转,2例放弃治疗;切口愈合不良2例;术后近期死亡2例,其中1例系院外夹层破裂急诊入院手术,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复查CT显示,升主动脉及弓部人工血管血流通畅,支架位置良好,无内漏.随访2~35个月,术后近期1例因抗凝意外死亡,无再次手术者.结论 对老年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手术治疗安全、有效.术中根据病情采取恰当的外科处理,围术期及时发现并处理各种并发症,可以获得良好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77岁男性患者,因血尿行泌尿系增强CT提示主动脉夹层,膀胱占位,进一步查胸腹主动脉CTA示近端累及升主动脉的非A非B型主动脉夹层,夹层破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后壁。利用Castor分支型覆膜支架通过预开窗重建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联合左锁骨下动脉栓塞成功隔绝夹层破口。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长期随访采用三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治疗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三分支覆膜支架行主动脉弓重建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纳入 2009 年 3 月至 2014 年 6 月我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应用三分支覆膜支架治疗的 Stanford A 型主动脉夹层患者 17 例,其中男 11 例、女 6 例,年龄 35~72 岁。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 CT 随访结果。结果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组患者随访期间死亡 1 例。术后不同随访时间 64 排 CT 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支架血管位置满意,支架打开完全,无扭曲及内漏发生。主动脉各分支血管血流通畅,无狭窄及闭塞。3 个月后随访观察到有 8 例假腔血栓形成闭塞,6 个月后随访观察到所有患者假腔全部血栓闭塞。3 年后随访观察到支架稳定,未发生支架扭曲、变形或者断裂情况,假腔消失。结论三分支覆膜支架重建主动脉弓治疗 A 型主动脉夹层临床效果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20例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Stanford A型2例,其中1例内膜撕裂口位于升主动脉。Stanford B型18例。5例在不同部位有2个以上撕裂口。全组均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腔内植入行隔绝术。其中1例加作腹主动脉开窗和人工血管置换术,1例先行升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和左颈总动脉Y形人工血管旁路术,再行腔内隔绝术。结果 无一例患者术中死亡,术后3d 1例Stanford B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其余19例健康存活,生存率95%。术后随访1—20个月,各例主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均消失,无内漏,各器官灌注良好。结论 血管腔内植入带膜支架型人工血管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和夹层动脉瘤的简便、安全而有效的方法。手术死亡率低,手术成功率和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17.
全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介绍全主动脉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方法,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2007年1月至2008年11月,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加覆膜支架象鼻手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10例,其中急性夹层8例,慢性2例。10例均在深低温停循环及选择性脑灌注下完成手术,对5例合并主动脉瓣中至重度关闭不全的患者同期行Bentall手术,余5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结果1例于术后26d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余9例均顺利康复出院,无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术后随访2~25个月,均生存,心功能Ⅰ~Ⅱ级。结论采用四分支人工血管行全主动脉弓置换加覆膜支架象鼻手术是治疗A型夹层的有效手术方式,手术操作技术和脑保护措施是决定手术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并分析Cabrol手术用于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主动脉根部处理的疗效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4月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心外科行Cabrol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4例、女3例,年龄21~66岁,发病至手术时间为(15.2±28.5)d。全组均行Cabrol手术处理主动脉根部,根据主动脉弓受累情况,行右半弓置换或全主动脉弓置换加降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结果全组手术均成功,行单纯Cabrol术4例,其中1例行Bentall术中转行Cabrol术,右半弓置换术10例,全主动脉弓置换加降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23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2.7%),术后死亡4例(10.8%);随访1~24个月,随访期间死亡2例。结论 Cabrol手术治疗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效果良好,远期人造血管通畅,冠状动脉无压迫,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复杂胸主动脉血管病变Castor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手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8年9~12月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或主动脉弓部血管病变拟行腔内介入支架手术的4例患者,年龄分别为65、55、45、39岁。患者均缺乏足够的左锁骨下近端锚定区,或病变累及弓部血管无法采用常规单纯支架置入术。手术均采用Castor分支支架,术前采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及3D打印技术对主动脉弓部血管解剖进行精确刻画,并辅助手术策略制定及进行器械模拟植入。结果3例为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Stanford B型夹层(1例合并升主动脉瘤),1例为主动脉弓部穿通性溃疡。4例患者手术顺利,1例患者同期行体外循环升主动脉置换。患者术后CTA提示效果满意,无内漏、支架移位及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出现,30 d随访患者状态良好,无不良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3D打印辅助复杂胸主动脉血管病变分支支架腔内修复手术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及诸多潜在优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EVAR)的适应证、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中期治疗效果。方法 1998年11月至2009年2月对115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治疗。随访75例,随访时间1~83个月,分析其临床特点及随访疗效。结果 113例(共122枚)支架置入成功,破口封堵满意。杂交手术:术前2例,术中1例。围手术期并发症:锁骨下动脉窃血征4例;肺部感染3例;下肢动脉栓塞、急性脑梗死、肾功能衰竭各2例;移植物感染、急性肠缺血、消化道出血、A型主动脉夹层各1例。围手术期死亡5例(4.42%)。随访75例中支架近、远端内漏9例,5例患者行二次腔内修复术;继发A型主动脉夹层2例。随访中死亡6例(8%),4例分别死于心肌梗死、脑溢血、A型夹层破裂,2例死因不明。结论覆膜支架EVAR是治疗急、慢性B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方法,但应控制适应证,术中仔细操作和术后监护对于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随访依从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