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回顾分析15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非体外循环87例,体外循环69例.认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优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期行颈动脉及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经验,评估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0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脏外科与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7例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均同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分析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在冠心病外科的治疗效果和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11年6月共完成OPCAB患者217例临床资料。结果 2例术中转为体外循环下手术,其余215例均于非体外循环下完成。全组搭桥血管数为(3.14±1.52)支/例。术后早期死亡3例,6例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泵支持,术后发生呼吸衰竭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3例,肺动脉栓塞3例,肾功能衰竭2例,脑血管意外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结论 OPCAB的手术病死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明  李儒正  谭威 《山东医药》2008,48(32):126-127
96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按照术式的不同分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组46例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5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1 d及术后4 h、24 h、72 h、5 d、7 d空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cTnI、CK-MB及血脂水平;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ICU停留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发现术后4、24 h,CCABG组cTnI和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OPCAB组;术后72 h,两组cTnI水平亦有明显差异;两组术后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提示OPCAB对心肌的损伤程度低于CCABG;OPCAB可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可降低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2001年3月至2003年9月,我院共施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45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是应用自体血管桥移植来改善狭窄冠状动脉远端心肌血运的方法[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OPCABG)即在跳动的心脏上"搭桥".由于手术在持续跳动的心脏上进行,操作难度较大,因此要求手术室护士提高配合质量,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在心外工作期间,共参与OPCABG 术中护理69例,现将手术中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中转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ONCABG)对临床转归的影响,为合理选择术式,改善外科疗效提供依据.方法:自2010年4月至2013年5月,93例患者在我院接受OPCABG手术治疗过程中未能顺利实施,而中转为ONCABG手术.其中80例为紧急中转,13例为选择性中转.回顾分析中转手术病死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循环辅助手段应用情况、住院时间等指标,判断中转手术方式对疗效的影响.结果:与选择性中转对比,OP-CABG紧急中转为ONCABG,延长了呼吸机治疗时间[18(13.5,33.5) vs.40.5(19,120.3)h,P<0.05]、呼吸机通气>48 h患者的比例明显升高(7.7% vs.46.3%,P<0.05),监护室时间增加[48 (21.5,49)vs.76(27,142.3)h,P<0.05],住院时间延长[18(14.5,21.5) vs.8(11,23.8)d,P<0.05],围术期心肌梗死发生率高(7.7% vs.38.8%,P<0.05),增加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15.4% vs.87.5%,P<0.01)及体外人工肺支持系统(ECMO)使用率(零vs.26.3%,P<0.05),手术病死率增高显著(零vs.37.5%,P<0.01).结论:OPCABG术中紧急中转术式对临床转归有不良影响,应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和避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神经系统并发症(NC)的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并观察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7月住北京安贞医院行OPCAB患者556例,术前完善患者一般情况及既往史,采集头部CT平扫及颈动脉超声结果;术前及术后7d评估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判断术后是否发生NC,分为NC组118例与非NC组438例;分析术后NC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颈动脉狭窄与术后NC的相关性。结果术后NC总发病率为21.2%,其中脑梗死0.7%,缺血缺氧性脑病2.9%,谵妄为0.7%,术后认知功能障碍10.6%,焦虑、抑郁状态4.9%。与非NC组比较,NC组脑卒中、颈动脉狭窄显著升高(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术后发生NC的风险逐渐增加。与颈动脉无狭窄的患者比较,重度狭窄患者术后发生NC的OR值为2.23(95%CI:1.08~4.61,P=0.030)。结论OPCAB术后NC发病率较高,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术后发生NC的风险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心病多支冠状动脉(冠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与冠脉旁路移植术进行比较.方法:入选2005-01-2008-01在我院行血管重建术的215例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其中114例行DES置入术(DES组),101例行冠脉旁路移植术 (CABG组).比较2组住院期和随访期不良心血管事件(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再次血管重建术和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的临床和冠脉病变特征相似, 与DES组比较,CABG组左主干病变(29.2%∶5.0%,P<0.01)、LVEF<50%发生率(39.7%∶19.2%,P<0.01) 和完全血管重建率(81.2%∶58.8%, P<0.01)较高.住院期2组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CABG组住院期病死率有增高趋势(6.9%∶1.8%,P>0.05).平均临床随访12~36(17±9)个月,2组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仍无明显差异(9.6% ∶13.4%,P>0.05) ,但DES组再次血管重建的发生率较CABG组有增高趋势(9.8%∶2.1%,P>0.05).结论:DES置入术应用在冠心病多支冠脉病变患者中安全可行,总体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与CABG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经验。方法:在非体外循环条件下对31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手术效果、并发症及预后等情况。结果:全组均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死亡 1例;余患者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恢复正常生活。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安全有效,在一些高危患者较之体外循环更显出其优势。  相似文献   

11.
7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在 70岁及以上 (≥ 70岁 )老年冠心病患者施行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 70岁患者 6 3例及 70岁以下 (<70岁 )患者197例施行OPCAB的临床资料。≥ 70岁组术前有脑血管病史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史的比例大于 <70岁组 (P <0 0 5 ) ,其余相关因素差异无显著性。 结果 ≥ 70岁组和 <70岁组平均远端吻合口数目分别为 (3 5± 0 9)个和 (3 4± 0 8)个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70岁组采用动脉桥的比例明显少于 70以下组 (分别占 12 7%及 5 2 3% ,P <0 0 1) ,监护时间大于 72h和机械通气大于 12h的比例 ,≥70岁组明显增多 (P <0 0 5 )。≥ 70岁组输血比例明显大于 <70岁组 (P <0 0 5 )。 2组死亡率分别为1 6 %和 1 0 % ,差异无显著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 70岁组明显多于 <70岁组 (P <0 0 5 ) ,其余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OPCAB手术对于≥ 70岁老年冠心病患者同样安全可行 ,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脑灌注的变化情况,分析脑灌注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35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吸烟、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雷帕霉素洗脱支架(SES)置入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O)的近期与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单中心回顾性连续入选2003年7月~2004年6月期间行择期血运重建的多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分为CAB(;组(811例),SES组(251例).随访终点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采用Kaplan-Meier方法估计无事件生存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方法调整分析治疗对终点事件的相对影响.结果:随访率90.3%.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随访30 d,CABG组MACCE的发生率高于SES组(5.4%: 1.6%,OR 3.66,95%CI 1.26~10.61),CABG组的病死率高于SES组(4.6%:1.2%,OR4.02,95%CI 1.18~13.74).至随访结束,SES组累积病死率低于CAB(;组(3.1%:7.6%,OR 0.44,95%CI0.19~0.99),但再次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组(8.4%:1.5%,OR 6.83,95%CI 3.07~15.19),MACCE 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30 d为分期分析,CABG组30d生存率低于SES组(95.4%;98.8%,P<0.05),2组30d后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7.2%:98.3%,P>0.05).结论:多支冠状动脉病变CABG与SES置入比较,CABG的30 d病死率高于SES置入,30 d后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支冠状动脉SES置入的中期血运重建率高于CABG.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比研究 7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和 82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CABG)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0年 12月~ 2 0 0 2年 1月间 15 8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治疗结果 ,将 15 8例分为OPCAB和CCABG两组。OPCAB组采用胸骨正中切口 ,在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旁路移植 ;CCABG组常规建立体外循环 ,在心脏停跳下完成旁路移植。结果 :两组间性别、年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心功能分级、不稳定型心绞痛 ,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 ,平均每例冠状动脉病变OPCAB组 2 .2支 /例 ,CCABG组 3.6支 /例等无统计学差异 ,但平均每例旁路移植数分别为 2 .1与 3.4支 (P <0 .0 5 )。两组均无手术死亡 ,术后OPCAB组无死亡 ,CCABG组死亡 4例。神经精神并发症OPCAB组 2 .6 % (2 /76 )、CCABG组 6 .1% (5 /82 ) (P <0 .0 5 ) ;术后随访 1~ 13个月 ,OPCAB组 3例复发心绞痛 (4.0 % ) ,CCABG组 4例复发心绞痛 (4.9% ) ,两组随访期间均无死亡。结论 :OPCAB安全可行 ,疗效确实 ,与CCABG相比 ,有一定优势 ,但不能取代CCABG。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连续选择择期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475例,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四组:无狭窄、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分析狭窄程度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①四组患者之间年龄、脑卒中病史、糖尿病史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颈动脉狭窄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无颈动脉狭窄患者(χ2=3.851,P=0.050);③脑卒中病史(OR=1.835,95%CI:1.023~3.289,P<0.05)、颈动脉重度狭窄(OR=2.793,95%CI:1.296~6.018,P<0.05)与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相关(P<0.05)。结论:脑卒中病史、颈动脉重度狭窄是旁路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颈动脉不论狭窄程度,均可导致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增高,低灌注可能为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ory artery bypass grafe,CABG)同期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耐受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2013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80例,其中同期行CEA、CABG(观察组)与分期行CABG、CEA(对照组)各9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单支颈动脉阻断时间、桥血管血流量、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颈动脉狭窄处内径、流速及LVEF,记录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13.51±36.75)min vs(196.34±30.42)min,P0.01],而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10±0.75)d vs(2.53±0.94)d,(24.16±6.57)d vs(36.24±12.53)d,P0.01)]。与术前比较,2组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LVEF明显升高,流速明显减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术后颈动脉狭窄处内径、LVEF、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行CEA、CABG治疗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疗效与分期手术相当,且前者只需进行1次手术,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还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然而其手术时间延长,需注意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一个普适生活质量量表和一个疾病特异量表随机对照研究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生活质量改变的情况。方法:应用健康标准化量表简短表格36(SF-36),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SAQ)分析研究2006-01-2010-10这5年间14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资料,其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组96例、体外循环组51例。调查时间是术前1周,术后6~12个月。结果:术前两组患者问卷结果相似。术后6~12个月,SF-36问卷显示在生理职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非体外循环组优于体外循环组;SAQ问卷在心绞痛程度、心绞痛频率、生活质量方面,非体外循环组优于体外循环组。结论:术后6~12个月非体外循环较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超声瞬间血流仪在术中测定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血管桥流量和血流搏动指数变化,了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血管桥吻合口的质量.方法91例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方法(非体外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有107例应用体外循环方法(体外组)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测定两组间不同旁路移植术部位的血管桥流量和血流搏动指数变化.结果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组间每个吻合口的平均血流量分别为(25.94±12.84)ml/min和(30.29±11.42)ml/min(P<0.05);血流搏动指数分别为2.06±0.76和2.12±0.78(P>0.05).除前降支和用大隐静脉为移植材料的对角支部位,体外组较非体外组冠状动脉桥的平均血流量明显增多(P均<0.05)外;其余部位的平均血流量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两组间各部位总的血流搏动指数也无显著差异.结论尽管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桥血流量偏低,但其血流搏动指数尚满意,说明术后早期吻合口质量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联合手术室强化干预冠心病病人的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0月南京医科大学与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病人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进行体外循环分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组(60例)与OPCAB组(60例)。CCABG组进行CCABG治疗,OPCAB组进行OPCAB治疗,两组在围术期均行手术室强化干预,术后均观察3个月。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术前、术后24 h的肝肾功能,术前、术后3个月的心功能、生活质量,术后3个月内的安全性。结果:OPCAB组呼吸机使用时间、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住院天数短于CCABG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24 h,两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水平升高,但OPCAB组低于CCABG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个月,两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缩短、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75岁以上老年患者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ABG)与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n-pump CABG)的临床效果。方法:59例75岁以上老年患者,Off-pump CABG组(10例);On-pump CABG组(49例)。结果:Off-pump组手术时间、引流量600mL、呼吸机辅助时间20h、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36h指标均少于或低于On-pump组(P0.05,或P0.01)。On-pump组死亡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和恶性心律失常。Off-pump组无死亡。结论:对75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安全可行的。2组比较,Off-pump组手术有时间短、引流量少、呼吸机辅助时间短及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